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096152
他1916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贫寒的乡村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性格就很倔强,因此乡亲们给他起了个绰号“板大先生”。他说自己有“呆气”、“板气”,“又硬、又呆、又傻、又怪”,“傲视一切富有的人和势利眼的人,傲视金钱,甚至傲视一切的人情礼俗”,“对失败和挫折基本不后悔”。
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字幅,写着“毁誉不计,荣辱自安”八个字。他的书房里挂着他自己书写的一副对联:“犹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岂由之。”这正是他的人格和襟怀的写照。
这是众多知名作家、编辑家眼里的秦兆阳,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描述出一个有血有肉、深烙时代印痕的一代文学家、编辑家!
秦兆阳生平
一
秦兆阳印象
秦兆阳访问记
我拜求您
写于访书归来
访秦兆阳
“休云编者痴,我识其中味!”
思慕与寻访
“文章千古事,人品在朝夕”
秦兆阳印象
文坛伯乐秦兆阳
心底流情笔生花
老芹的画
老芹力薄不胜风
从美术界改行而来的秦兆阳
又拾丹青画霜叶
我心中的秦兆阳
宁静致远
革命作家的情怀与艺术家的眼光
欣逢柳绿春时雨,策马长途学健儿
二
风雨长征路,丹心永不泯
永远纪念我们的主编兆阳同志
老秦的遗言
宽心地安息吧,老秦
唯向秋风恸
秋天的怀念
怀念秦兆阳
脚踏现实
悼念信件一束
慈祥的火——秦兆阳
读画诵诗哀哲人
失去的手书
耿介一世人
吊兆阳同志
怀念秦兆阳
哀念秦兆阳同志
永远怀念秦兆阳同志
追记心底流情人
半个多世纪的情谊
重读《木鱼歌》
化作春泥更护花
忆兆阳师
磨稿亿万字,多少悲欢泪
秦兆阳:笑着唱人生最后的歌
江声浩荡
从何直到老芹
迟到的悼念
长相忆
何直文章惊海内
一个不应被遗忘的人
黄昏时的记忆
我所认识的秦兆阳
说不尽的秦兆阳
兆阳先生与《九月寓言》
“板先生”秦兆阳
赤壁风骨
醉舞
三
1967年,和父亲有关的一段经历
一辆老永久牌自行车
享受宁静的秦兆阳
丁香无语
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的奶葡萄
追忆父亲
后记
我在五十年代读过秦兆阳描写农村新生活的散文,但反右以后,他就从文坛上销声匿迹了。
前年冬天,我因有事相托,打听到他的地址,便不揣冒昧地叩门求见了。他住在北池子一所一般居民住的那类四合院里,这天又是雪又是雨,院子窄小而泥泞。邻人指点说,他住在后院南屋,我轻轻敲门,秦兆阳同志应声开门,先是一怔,继而把我让进屋里,又沏了一杯热茶举放在我面前,这才问:“你……?”我只能自我介绍了:“我是新闻记者,采访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正在吃苦作难,她需要你的帮助。”
“我的帮助!我能帮助什么呢?”
我开始讲我的故事,起初他并不专注听我讲,因为他正在伏案写作,他的思绪显然还没有从他的故事中解脱出来,不一会儿,我的叙述便将他吸引住了。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一位很有才华的同志被错划为右派,改正后的一年零三个月又愤然自杀了。他自杀的原因是他敢于根据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一己之见,批评不正之风,指名道姓,毫不留情。正是这一点,触怒了他的顶头上司。这位顶头上司有个逻辑,批评领导,就是反领导,反领导就是反党。死者曾被这种荒谬的推理错划为右派。现在,死者的品格作风一如既往,他的顶头上司的逻辑也一成不变。于是,悲剧又重演:这位上司给他定罪说:“他的右派问题虽然改正了,但右派立场没有变,右派毕竟是右派,这种人和共产党是不一条心的。”继续刁难他、孤立他、迫害他,致使他无法工作、生活。他要一死相抗,要以自己的七尺之躯,去撞断四化征途上的“绊马桩”。他给中央留下万言遗书,遗书开头引用了唐人的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遗书最后大声疾呼:“要选贤用能!”
死者的妻子是一位女演员。他们邂逅相遇,一见钟情。这位自小孤苦,文化不高,在风尘中流落多年的女演员,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就在死者打入“另册”的情况下和他结了婚。她也因此被剧团除了名。夫妻俩受尽人间苦难,文化大革命中,又双双逃到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隐名埋姓,流浪行乞,直到死者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
“你是编故事还是真有其人其事?”
死者是河南省商丘县人民银行的干部吴杰,他的妻子是安徽省坠子剧团演员陈元萍。那位顶头上司就是县人民银行副行长盖书文,他已被撤职并开除出党。只是陈元萍现在生活无着,十分凄苦,按照政策,她应该回到剧团,但阻力很大,困难重重。这时,我才说明我的来意,我说,我知道你和安徽文联主席陈登科很熟,想请你帮忙联系,为她落实政策,使这位女演员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秦兆阳同志坐在他书桌前的圈椅里,我坐在他对面的沙发上,他一动不动地听我讲完,眼里噙着泪。我等待他的回答。窗外无声无息的飘着雪花,屋里的气温一点点下降,因为主人忘记绐炉子下煤。秦兆阳同志怕冷似的站了起来,在屋中央搓着手来回踱着。他说:“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很多人以为很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没有那么容易。极左思想是一种顽固症,要治好它,得反复多次,反复中要付出代价,有些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了极左路线的冲击,出来工作后,又用极左的一套对人对事,不要说公然抵制三中全会精神,就是用十七年的老眼光衡量当前的是非曲直,也会和中央的精神相悖逆。”他劝我先把故事写成报告文学,托他帮忙的事,他说那是义不容辞,不过,他要打听一下陈登科同志现在在哪里。
三天以后,我送去报告文学,题名为“眷恋”。他不在,我留下稿子,附了一张便条:“我写得很不好,但写得很诚实。”
第二天我一上班,秦兆阳同志打来电话:“稿子我看了,文学性差些,但故事很感人,也很有思想,不过,你要立即来一下,因为我几乎一夜之间找到了陈登科。”
我到他那里时,他已经给陈登科同志写好信,用工整的毛笔字写了两大张。他告诉我陈就在北京,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写稿,叫我一定找到他,一定把信交给他。信中写道:“有一件事万分恳切地拜求你,不是我自己的事,是你们安徽省的女演员陈元萍的事,如果你能出把力帮助解决她的困难,那我就万分感激你,比我自己得到你的帮助还要感激你。”
“既然不是我的事,而我又与陈元萍素不相识,为什么我要如此恳切地拜求你呢?只因为我看了一位记者写的报告文学,了解到陈元萍十分令人同情,使我觉得,如果我不尽所能帮助这位女同志,那就使我终身感到惭愧,因此,我拜求你……”
一封信中用了好几个“拜求”,交信给我时又加重语调说:“见了老陈就说我跪求他的帮助。”
我不是通过文艺机构,也不是通过文艺界人士而找到陈登科同志住址的。这是一个偏僻胡同的一个很不显眼的招待所。可见他躲避熟人、躲避热闹场面写作的苦心了。但传达室老头矢口否认陈登科住在这里。他是个聋子,我说的事他听不清也听不懂。这样纠缠半个小时,我急了,放开嗓门,冲着他的耳朵,用最简单的话叫道:“你去给陈登科说,秦兆阳有信给他,托他为一位妇女伸冤,今天不见他我不走。”“为妇女伸冤”的话似乎打动了他,他踉踉跄跄、七拐八弯进到后院去。不知是请示他的上级、还是征求陈登科同志的意见?不一会儿就出来招手叫我进去。他带着我嘎嘎吱吱上了二层楼,在一间普通的房间里看见陈登科。他面前一叠稿纸,烟缸里堆满烟蒂,两眼布满血丝。一看这情景,我立刻为打扰他而感到不安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