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33729
针对黄淮地区小麦、玉米、夏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编写了本书。书中主要介绍小麦、玉米、大豆的基础知识、品质与栽培措施的关系、优良品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该书可作为农民培训教材,也可供技术人员参考。
篇小麦篇
章基本知识
节小麦的分布
第二节小麦发育阶段
第三节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
第四节小麦的长日照作物特性
第五节小麦的生长时期和每个时期的识别和应用
第六节种子的休眠和萌发
第七节小麦的根系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
第八节小麦茎秆的特点和功能
第九节小麦叶片的特点和功能
第十节分蘖节及其作用
第十一节分蘖及其特点和作用
第十二节分蘖缺位和避免缺位
第十三节小麦叶龄
第十四节小麦叶龄指数和叶龄余数
第十五节构成小麦产量的三要素
第十六节小麦的穗和粒
第十七节小麦的抽穗和籽粒发育时期
第十八节籽粒灌浆
第十九节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第二十节对小麦种子的要求和播种前要做的方法
处理
第二十一节小麦基本苗和播种量
第二十二节小麦的适宜播期
第二十三节小麦播种的适宜墒情
第二十四节小麦的播种深度
第二十五节小麦分蘖的影响因素
第二十六节分蘖的动态变化
第二十七节优势蘖组和合理利用
第二章小麦品质的概念及栽培措施
节小麦品质概念
第二节栽培措施与小麦品质
第三章小麦高产优质实用栽培技术
节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
第二节旋耕地存在的问题和应变栽培
第三节三优二促一控一稳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第四节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第五节小麦独秆栽培技术
第六节晚茬麦栽培技术
第七节“小壮高”栽培技术
第八节黄淮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第四章麦田常见病虫防治技术
节小麦锈病特点和防治
第二节小麦白粉病的特点和防治
第三节小麦纹枯病的特点和防治
第四节小麦赤霉病的特点和防治
第五节小麦颖枯病和叶枯病的特点与防治
第六节麦类病毒病的特点和防治
第七节麦类黑穗病的特点和防治
第八节小麦全蚀病的特点和防治
第九节麦蚜的特点和防治
第十节麦蜘蛛的特点和防治
第十一节黏虫的特点和防治
第十二节蝼蛄的特点和防治
第十三节蛴螬的特点和防治
第十四节麦田化学除草技术
第五章主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及栽培技术要点
节郑麦9023
第二节新麦18
第三节中原98-68
第四节郑麦366
第五节周麦18
第六节百农AK58
第七节济麦20
第八节淮麦20
第九节周麦22号
第二篇玉米篇
第六章基本知识
节玉米的利用价值
第二节国内外玉米生产概况
第三节我国玉米的种类
第四节玉米类型的划分
第五节玉米的生育时期
第六节玉米的增产潜力
第七节玉米苗期对温度的要求
第八节特用玉米
第九节优质玉米品种
第十节玉米种子基础知识
第十一节种衣剂和种子处理
第七章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
节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第二节催芽后的种子播种
第三节播种量
第四节农民在玉米种植密度上存在的误区
第五节合理密植
第六节玉米耐密型品种的特点
第七节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易出现的问题
第八节播种的方法
第九节夏玉米适时早播的好处
第十节铁茬抢种
第十一节运用小麦套种玉米技术
第十二节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第十三节玉米品种混播增产技术
第十四节确定适宜的播深
第十五节提高玉米出苗率的方法
第十六节做好玉米苗期管理
第十七节玉米分蘖(叉子)
第十八节玉米“花白苗”
第十九节玉米空秆的原因
第二十节玉米倒伏
第二十一节玉米去雄
第二十二节掰除玉米小棒
第二十三节玉米剪穗顶技术
第二十四节提高玉米产量的“四技巧”
第二十五节玉米催芽播种的“三关”
第二十六节玉米高产“把六关”
第二十七节间作的适宜行数
第二十八节玉米大豆间作的技术要点
第二十九节玉米秃尖缺粒现象
第三十节预防玉米秃尖缺粒现象的方法
第三十一节玉米的雄穗上出现籽粒,雌穗上出现
苞米蓼
第三十二节做好玉米中后期管理
第八章施肥灌水技术
节玉米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
第二节玉米田所用的肥料种类
第三节农家肥的施用
第四节玉米的需肥量
第五节玉米各生育时期需肥规律
第六节玉米施肥量的计算
第七节肥料的利用率
第八节生理酸性肥适合的地块
第九节生理碱性肥适合的地块
第十节磷肥的施用技巧
第十一节正确施用钾肥
第十二节正确施用氮肥
第十三节正确施用各类锌肥
第十四节一次性施肥方法的优缺点
第十五节分次施肥的比例
第十六节尿素不宜作种肥的原因
第十七节施用长效尿素的好处多
第十八节配方施肥
第十九节实施玉米生产的配方施肥技术
第二十节玉米缺氮症状和防治方法
第二十一节玉米缺磷症状和防治方法
第二十二节玉米缺钾症状和防治方法
第二十三节玉米缺锌症状和防治方法
第二十四节玉米缺硼症状和防治方法
第二十五节玉米缺锰症状和防治方法
第二十六节玉米根外追肥
第二十七节玉米缓释肥
第二十八节玉米追肥要“四看”
第二十九节玉米的需水规律
第三十节玉米灌水的关键时期
第三十一节玉米涝害
第三十二节玉米生产的合理灌排
第九章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节玉米纹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第二节玉米大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第三节玉米小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第四节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第五节玉米褐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黄淮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冲积平原,也是我国第二大粮仓。该地区北跨暖温带,南邻亚热带,具有独特的雨热资源和气候条件。黄淮地区多年形成的农作物轮作模式,主栽品种主要是小麦、玉米轮作;小麦、夏大豆轮作;玉米、夏大豆间作。黄淮地区小麦、玉米、夏大豆生产的丰欠决定了全国粮食供应的安全与稳定,影响着国际市场三大品种的行情与价格。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本地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立足国内粮食供应安全的战略全局;围绕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安全高效;用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创业激情,扎根农业生产一线,不辱自己的使命。他们冒风雪雨霜,顶烈日酷暑,踏晨露泥泞。他们或枕书待旦、深夜苦读,或田间观察、重复试验。他们用汗水浇灌黄淮大地,用热血和辛勤谱写忠诚,用丰收和高效回报农民。
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用科学详实的实验数据,提出一个又一个学术观点;他们用科学的论点和实践经验汇编成一篇又一篇新的华章;他们以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为己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自我加压,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自激自励。就是这样一批老中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现代农业论坛》这个大舞台上,一生奉献苦乐年华、笔耕不缀;总结出一大批小麦、玉米、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有的事关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全局,对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发展规划具有前瞻性。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对现代农业生产极具指导意义。为此,我们把一部分专家和青中年农业科技工作者近年发表在《现代农业论坛》上的优秀论文、科研成果、栽培实践经验,以《现代农业论坛》特刊的形式集萃出版。以利于广大农业工作者学习参考,以便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训中学习和掌握,也是对辛勤耕耘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褒奖和肯定。
本书在编印过程中,参考了广大同行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在此一并致谢。本书的研究数据和实践经验会因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请参考者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认真把握。
编印《现代农业论坛》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项全新的工作,缺乏成功的经验。我们也是摸索中成稿,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但初衷就是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经验传播出去,服务大众,回报社会,造福人民。对本书的不足我们深表歉意,错讹之处,请读者批评。
《现代农业论坛》编委会2017年9月16日
节小麦的分布
小麦是世界大粮食作物,因其适应性强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北极圈附近到赤道周围,从盆地到高原,均有小麦种植。但因其喜冷凉和湿润气候,主要在北纬67°到南纬45°之间,尤其在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多,其种植面积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左右。在世界小麦总面积中,冬小麦占75%左右,其余为春小麦。春小麦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占世界春小麦总面积的90%左右。
小麦在我国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其面积和总产分别占我国粮食总面积的27%和总产的22%左右。小麦在我国分布广泛,北从黑龙江,南到广东,西起天山脚下,东至沿海各地及台湾省,都有小麦种植。目前除海南省外,全国各省(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小麦生产,种植面积的依次为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四川、陕西、甘肃、山西、湖北10个省,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82%。我国幅员辽阔,既能种植冬小麦又能种植春小麦。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小麦的播种期和成熟期不尽相同。在东北、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和西北的大部分严寒地带,适宜种植春小麦,一般在4月播种。北方麦区的秋播小麦,一般在9月中、下旬以至10月上、中旬播种,南方麦区从10月至12月都可以播种。而从收获期来看,广东、云南等地小麦成熟早,1月底或2月初就有收割的,随之由南向北陆续收获到7、8月份。而西藏高原地区的秋播小麦从种到收有近一年时间,因此,一年之中每个季节都有小麦在不同地区播种或收获。我国以冬小麦(秋、冬播)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80%以上,产量占小麦总产的85%以上,我国小麦主产区主要种植冬小麦。河南省是全国的小麦大省,常年播种面积在7 000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以上。
第二节小麦发育阶段
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成熟,必须经过几个循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育。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综合作用才能完成,外界条件包括水分、温度、光照、养分等。大量研究证明,温度的高低和日照的长短,对小麦由营养体向生殖体过渡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明确提出了春化和光照阶段,如果不通过这两个阶段,就不能抽穗完成生命周期。
一、小麦的感温性(春化阶段)
萌动种子胚的生长点或绿色幼苗的生长点,只要有适宜的综合外界条件,就能通过春化阶段发育,在诸多的外界条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适宜的低温。一般没有通过春化阶段的小麦不能正常抽穗结实,不能正常完成生活周期。小麦的春化现象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二、小麦的感光性(光照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入光照阶段,这一阶段生育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的长短,表现为有的品种(特别是冬性)在短日照条件下迟迟不能抽穗,延长光照,则可大大加速抽穗进程,没有通过光照阶段,小麦也不能正常抽穗,不能完成正常的生活周期。小麦的光照现象也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第三节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
小麦品种的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就是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时所要求的低温程度和时间长短而划分的三种类型。
一、冬性品种
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春化适宜温度在0~5℃,春化时间30~50天。其中,只有在0~3℃条件下,经过30天以上才能通过春化阶段的品种,为强冬性品种。没有经过春化的种子在春季播种,不能抽穗,我国北方冬麦区种植的品种,多属于这一类型。
二、半冬性品种
对温度要求属中等类型,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间。在0~7℃条件下,经过15~35天,可以通过春化阶段。没有经过春化的种子在春季播种,不能抽穗或延迟抽穗,抽穗不整齐,产量很低。我国黄淮麦区及长江流域大部分麦区种植的品种,多属于这一类型。这一类型的品种有些地方分为弱冬性和弱春性两种。
三、春性品种
通过春化阶段时对温度要求范围较宽,经历时间也较短。一般在秋播地区要求0~12℃,北方春播地区要求在5~20℃,经过15天的时间可以通过春化阶段。我国东北及内蒙古等地春播小麦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多属这一类型,华南地区秋、冬播的品种也多为春性品种。
第四节小麦的长日照作物特性
小麦进入光照阶段以后,光照时间成了完成小麦生活周期的主导因素。不同品种对光照长短的反应不一样,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
一、反应迟钝型
在每天8~12小时光照条件下,经过16天以上都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这类型品种多属于春性小麦品种。
二、反应中等型
在每日8小时光照条件下,不能通过光照阶段,不能抽穗,而在每天12小时光照条件下,经历24天以上可以抽穗。一般半冬性品种属于这种类型。
三、反应敏感型
在每日光照12小时以下时不能抽穗,而在12小时以上时,经历30~40天才能正常抽穗,冬性品种和高纬度地区的春性品种多属这种类型。
日照越长越有利于小麦抽穗,反之则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因此把小麦叫长日照作物。了解了小麦的这一特性,对生产中小麦引种有一定指导意义。
小麦品种从长日照地区向短日照地区引种,抽穗、成熟推迟或不能抽穗。我国地处北半球,北部纬度高,南部纬度低,北部日照长,南部日照短,从南向北引种时,应注意可能提前抽穗成熟,而生长量不足,引起减产。一般同纬度同海拔引种容易成功。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先试种成功后再大量引种,避免盲目引种造成减产。
第五节小麦的生长时期和每个时期的识别和应用小麦一生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变化过程,小麦产量就是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特点,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生育阶段。
一、营养生长期(也可叫生育前期)
一般是指从出苗到起身这一阶段,大致从10月上中旬到第2年3月上中旬,这一时期以生长根、叶和分蘖等营养器官为主。一般在第4片叶出生时开始分蘖,有些品种在地力较好时也可在第3片叶时长出芽鞘蘖。适期播种,生长正常的小麦在越冬前主茎可长成6~7片叶,5~7条种子根,5~8条次生根和3~5个分蘖,随气温降低,小麦生长渐渐变得缓慢,当日平均温度降到0℃时,地上部则逐渐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一直到第2年2月中下旬至3月初气温回升到2~3℃以上时,麦苗才开始明显恢复生长进入返青期,到小麦第3叶露尖时(河南省在3月初),麦苗开始起身,由匍匐转向直立,称为起身期。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也叫生育中期)
一般是指从起身到挑旗期(孕穗期),该时期小麦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幼穗、小花)同时进行生长发育。也是根、茎、叶、蘖生长旺盛的时期(河南省大致是在3月初至4月上旬),经过拔节、春后分蘖和部分小蘖逐渐死亡,节间伸长一直到孕穗期。而此时穗分化进程是从小穗分化到小花分化完成。该时期是决定穗大粒多的重要时期,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生产上要求植株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搭好丰产骨架。
三、生殖生长期(生育后期)
一般是指从孕穗到成熟期(河南省大致4月上旬至5月下旬),这时期是以穗、粒生长为主的时期,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这时期主要是籽粒形成、发育、灌浆阶段,营养生长基本停止,是决定结实粒数、籽粒重量和小麦品质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生产上的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增粒、增重。也就是防止根系活力衰退,提高和保护上部叶片功能,减少小花退化,延长灌浆时间,实现增加粒数和粒重的目标。
第六节种子的休眠和萌发
小麦种子成熟以后给予适宜的条件仍不发芽的现象称为休眠。休眠期的长短及深度与种皮的厚薄和颖片内的抑制物质有关,一般红粒种子休眠期较长,白粒种子休眠期较短。休眠期过短的小麦种子,在小麦收获期遇雨时容易出现穗发芽现象。度过休眠期的种子,在适宜的水分、温度和氧气条件下,便开始萌发生长。当种子吸水达到自身重量的45%~50%时,胚根鞘首先突破种皮而萌发,称“露嘴”,接着胚芽鞘也破皮而出,一般胚根生长比胚芽快,当胚芽长达种子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第七节小麦的根系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
小麦的根系是植株吸收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并有固定植株的作用,也是重要的营养合成器官。小麦的根系是由种子根和次生根组成的。种子根(也叫初生根)是由种子的胚直接生出的根。一般3~7条。种子大而饱满,土壤水分、温度、空气条件适宜时,生出的种子根就多,反之则少。种子根细而长,在小麦生长初期(三叶前),小麦植株主要靠种子根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前期种子根生长较快,在三叶期时,壮苗的种子根可长到30~40厘米,越冬时种子根可达60~100厘米,抽穗时可达150厘米以上,种子根终生都有吸收作用,尤其对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更有突出作用。因此,发育良好的种子根,入土较深,可增强植株的抗旱能力。次生根(也叫节根),是在幼苗长出3片叶后从分蘖节上长出来的根,一般次生根比种子根粗,而且短。次生根的数目与植株的健壮程度和分蘖多少有直接关系。生长健壮的植株,每长一个分蘖,在分蘖节上同时生出1~2条次生根。当分蘖长出3片叶后,分蘖的基部也能直接长出次生根。所以植株健壮,分蘖多,次生根相应也较多。次生根虽不如种子根长,但越冬时,生长健壮的植株,次生根也可达30~60厘米,抽穗时可达100厘米左右。次生根数量多,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较强。
小麦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厘米土层内,其中0~20厘米土层内占总根量的70%~80%,随土层加深,根系渐少,40厘米以下只占10%~15%。
适当控制土壤墒情,合理进行中耕松土,保持土壤的良好通气性,可有效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增加根系的吸收能力,实现根深叶茂,植株健壮。
第八节小麦茎秆的特点和功能
小麦的茎是植株输送水分和营养的主要器官。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养分需要通过茎来运送到地上部分的各器官,叶和其他绿色器官制造的有机物也要通过茎运送到根和其他部位,或在茎秆中储存。茎也是支持器官,支持地上部分各种器官,使叶片合理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和空间,以利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只有健壮的茎秆,才能起到良好输送功能,并支持叶片和穗,壮秆大穗,才能丰产,因此,生产上经常采取不同的肥水措施,调节群体,促进壮秆的形成。
小麦的茎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即地中茎、分蘖节和地上茎秆。地中茎有长有短,有的没有地中茎。一般播种深的麦田,小麦地中茎发生率高,且地中茎较长。有时还可能出现地中茎的分节现象;播种浅的麦田,多数没有地中茎。分蘖节是分蘖发生的地方,也是紧缩在一起的茎,通常在地下而靠近地表的部分。一般地上的茎节不发生分蘖,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在盆栽情况下,可能有地上节间发生分蘖的现象,大田中若上部茎秆受损,而且土壤水分养分条件较好时,也有可能出现地上节间发生分蘖。地上茎秆是我们常说的麦秆,是由节和伸长的节间组成,通常为5节,也有4节和6节的。生长期短的春性品种,播种过晚的冬性品种或发生较晚的分蘖常出现4个节间,生长期长而栽培条件好的麦田,常可出现6节现象。特殊情况下可发生10节或更多,例如在温室里盆栽试验中曾发生多节间现象,生产中大田里则很少出现多于6节的地上茎秆。小麦的茎节在幼穗分化以前,就已分化形成,但各节间还没伸长,进入拔节期以后,节间才依次逐渐伸长。小麦的茎秆随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其长短、高低、粗细、硬度、柔韧性及茎秆壁的厚度等都不一样。茎秆的各节间长度比例等也有很大差别。这些都影响到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小麦品种植株高度多数在70~85厘米,也有一些60~70厘米的矮秆高产品种,以及一些在90厘米以上的抗倒能力强的高秆高产品种。
茎秆的生长发育除了受品种本身的遗传因素制约以外,更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在群体结构合理、麦田通风透光良好的条件下,合理的水肥供应有利于形成壮秆。水肥不足则茎秆细弱。氮肥过多、群体过大会使茎秆拔高而软弱,容易发生倒伏。早春肥水措施过早,容易使基部节间伸长过快、过长而抗倒能力差。因此生产上在早春常采取蹲苗措施,使基部节间短而粗壮,有利于抗倒和高产。
第九节小麦叶片的特点和功能
小麦叶片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也是小麦呼吸和蒸腾的重要器官。小麦的叶片有5种,有盾片(退化叶)、胚芽鞘(不完全叶)、分蘖鞘(不完全叶)、壳(变态叶)和绿叶(完全叶)。我们通常说的叶片是指发育完全的绿叶。这种叶由叶身(叶片)、叶枕、叶鞘、叶耳和叶舌组成。叶片与叶鞘的连接处叫叶枕。叶鞘着生在茎节上,包围节间的全部或一部分,主要功能是加强茎秆强度,也可进行光合作用。叶舌位于叶片与叶鞘的交界处,主要功能是防止雨水、灰尘和害虫侵入叶鞘;叶耳很小,着生在叶片基部左右两侧,环抱茎秆,有的品种没有叶耳。叶耳有红、紫、绿等不同颜色,可作为鉴定品种的标志。
小麦叶片数因品种和环境及栽培措施有一定变化,但在一定地区都有其适的主茎叶数,并且相对而言比较稳定。例如黄淮麦区在适宜的播期和栽培条件下,多数冬小麦品种的主茎都在12~13片叶,而且多数在冬前都是6~7片叶。春季生长6叶片。但分蘖的总叶片数,随生长时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升高,逐渐减少。当播种晚时,主茎的叶片数会明显减少,而且主要是冬前叶片数减少,春生叶片数在管理适当时仍可达到6片。春小麦主茎总叶数多为7~9片,也有6片和10片的,与生长期有关。一般晚熟品种叶片偏多,早熟品种叶片偏少。
根据生产上需要,按叶片的着生部位,通常把叶片分为近根叶或茎生叶两类。近根叶是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叶片,是从出苗到起身期陆续生长的。近根叶常因品种、播期不同而有所变化。同一品种、播期较早的,一般近根叶数目较多,叶片总数也随之增加。近根叶主要是在拔节前用其所制造的光合产物,供给根、叶和分蘖的生长需要,对于壮苗起重要作用,因此近根叶生长的程度及长势通常作为划分壮苗或弱苗的重要指标。
茎生叶是指着生于地上部茎秆的叶,其叶鞘包着伸长的节间,各叶片在茎秆上拉开距离。因为茎秆节间多为5节,所以茎生叶也多为5叶,从着生部位来分,上部的茎生叶叫旗叶,旗叶和下部的倒2叶称为上部叶片,倒3叶和倒4叶称为中部叶片,倒5叶称为下部叶片。茎生叶所制造的光合产物,除了供本身生长需要外,主要是供给茎、穗及籽粒的生长。因此只有茎生叶片的健壮、分布合理,才能实现壮秆大穗。小麦生长后期上部叶片的主要功能是制造光合产物供给籽粒形成和灌浆,所以保护叶片、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对形成大穗、增加粒重和提高产量有重要意义。
第十节分蘖节及其作用
由小麦基部没有伸长的密积在一起的节和节间组成的器官叫分蘖节。一般一株小麦只有一个分蘖节,分蘖节不仅是发生分蘖和次生根的组织,也是麦苗贮藏养分的器官。幼苗时期的分蘖节,不断分化出大量的分蘖芽和次生根,在条件合适时,逐渐长成分蘖;条件不利时,就会影响生根、长蘖。因此分蘖节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保护分蘖节不受损伤,调节分蘖节在地中的合理位置,使其不受冻害,对促进分蘖发生很有益处。例如在幼苗地上部受到伤害时,只要分蘖节保护完好,还可从分蘖节中生出新的分蘖;如果分蘖节受到伤害,不仅不能分生新的分蘖,可能造成整株麦苗死亡。播种深度对分蘖节在土壤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冬小麦播种深度在3~5厘米时,较为合适,分蘖节处于地表下3~4厘米处,可防止冻害;若播种过浅,分蘖节处于地表,易使分蘖节遭受冻害,从而造成整株死亡。防止分蘖节冻害除了调节播种深度,还可在易发生冻害的地区,越冬期间适当覆盖(盖土或有机肥等),适时浇冻水或进行冬季镇压,以防冻保苗。
第十一节分蘖及其特点和作用
从麦苗基部茎节上长出的分枝称作分蘖。通常小麦的分蘖是由分蘖节上长出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在地上部节间的节上长出分蘖的现象。一般播种期正常,土壤、水肥、气温条件合适,小麦都能长出分蘖。但在播种过晚、过密、过深,或土壤干旱贫瘠的条件下,往往不能出生分蘖,形成独秆弱苗。因此分蘖的多少与健壮程度也常作为苗情分析的指标。通常要根据麦田中分蘖多少、长势情况,以及分蘖成穗的数量,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方法。正常生长的小麦会产生较多的分蘖,一般冬小麦,健壮的麦苗在冬前可有3~5个分蘖出现,多的可达7~8个分蘖,这些分蘖有自己的根系,可以相对独立地生长发育,但这些分蘖不一定都能成穗,只有较早出生的低位蘖(大蘖)才能成穗,小分蘖在拔节期两极分化时将逐渐死亡。冬小麦的春季分蘖大多不能成穗,只有在冬前分蘖很少,群体较少时,春季管理合适,才有可能使早春的分蘖成穗。
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面积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两部分构成。目前在一般播种适期的高产麦田,分蘖穗占总穗数的60%以上,中产麦田在50%以下,晚播、干旱、贫瘠的麦田,主要以主茎成穗为主,分蘖穗占比例较小。分蘖是壮苗的重要标志,正常秋播的冬小麦,分蘖较多且健壮的麦苗通常被认为是壮苗。分蘖还有再生作用,当主茎和分蘖遇到不良条件而死亡之时,即使分蘖期已经结束,只要水肥条件适合,仍可再生新的分蘖。因此生产上,应根据麦田群体状况和分蘖的消长规律,及时采取合理的促控措施,以促进大蘖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产量。
第十二节分蘖缺位和避免缺位
根据小麦分蘖和主茎叶位的同伸关系,在小麦第4片叶出生后,开始出现分蘖,以后主茎长1片叶,就应该相应生出1个或1组分蘖。但在生产中,常因分蘖期土壤水、肥、气、热等条件不良,或麦苗受到伤害,蘖芽停止发育,以后即使环境条件好转,已停止发育的分蘖芽也不再发育和生长,使该蘖位的分蘖缺失,这种现象就叫分蘖缺位。但是在这个蘖位以后的分蘖芽,在条件合适时还可继续长成分蘖。生产上出现分蘖缺位的原因主要有:①播种过深,出苗过程中种子营养消耗过大,使幼苗细弱,营养不良,容易造成芽鞘蘖和第1个1级分蘖缺位,1级分蘖缺位后,这一组分蘖就都缺位。②密度过大,个体发育不良,容易造成分蘖缺位。③分蘖期缺肥、缺水或水渍,病虫害为害,都可造成分蘖缺位。旱地小麦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分蘖缺位。生产上应创造有利于分蘖发生的条件,如适时播种、播深适度、合理稀植、墒情适宜、养分充足,都可促使分蘖出生,减少缺位现象发生。
第十三节小麦叶龄
叶龄是指主茎已出生的叶片数,如主茎刚生1片叶时叶龄为1,第2叶长到一半时叶龄为15,第2叶展开时叶龄为2,其余类推。不同的品种叶龄是有一些差异的。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或在不同年度种植,以及同一年度在不同时期播种,叶片数也会有差异,叶龄也就不同,比较明显的是同一冬小麦品种早播和晚播,其叶龄可相差2~3,甚至更多。为了便于比较,可用叶龄指数或叶龄余数来表示。
第十四节小麦叶龄指数和叶龄余数
小麦叶龄指数指小麦生育期中主茎已展开的叶片数与总叶片数的比值。计算方法如下:叶龄指数%=调查时叶龄÷主茎总叶片数×100。例如某一冬小麦品种,适期播种时主茎的总叶片数为12叶,拔节期的叶龄数为9叶期,叶龄指数=(9÷12)×100%=75%;如果晚播时主茎总叶片数为11,拔节期的叶片数为8叶期,那时的叶龄指数=(8÷11)×100%=73%;再晚播总叶片数可能是10,拔节期的叶片数为七叶期,那时的叶龄指数=(7÷10)×100%=70%。所以叶龄指数和小麦的生育期是有一定的对应性。
叶龄余数是指主茎叶片的余数,即指主茎上还没出生的叶片数。例如某一品种在某一地区种植,不同播期条件下,主茎总叶片数大致是可以掌握的,如果知道某一品种在适期播种时叶片数为12,那么生出1片叶时,则叶龄余数为11,第2叶长出一半时叶龄余数为105,第2叶展开时,叶龄余数为10……余类推。叶龄余数在黄淮麦区北部及北方冬麦区主要用于记载春生叶片数,因为在这一地区的冬小麦不管播期早晚及冬前叶片数的多少,主茎春生叶片一般都为6片,春生第1片时,叶龄余数为5,这时对应的生育期(穗分化期)是生长锥伸长期;春生2叶时叶龄余数为4,对应的生育期(穗分化期)为单棱期到二棱初期;春生3叶时叶龄余数为3,对应的生育期(穗分化期)为二棱末期;春生4叶时叶龄余数为2,对应的穗分化期为小花分化期;春生5叶时,叶龄余数为1,对应的穗分化期为雌雄蕊分化期;春生第6叶时,叶龄余数为0,穗分化期为药隔形成期。各品种,无论播期早晚,或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种植,春季叶龄余数所对应的穗分化期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根据春季叶龄余数判断穗分化的进程相对比较可靠。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就是根据叶龄余数与穗分化的对应关系,进行肥水促控管理的科学方法。
第十五节构成小麦产量的三要素
构成小麦产量的三要素是指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这三个因素也叫小麦的产量结构,三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产量是三个因素相辅相成、合理协调的结果,哪个因素受到严重影响,都会严重影响产量。一般情况下,三因素有一定的制约性和协调性。例如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时,每穗粒数就会相应减少,同一个品种正常条件下,单位面积穗少时,穗粒数较多。不同品种往往单位面积穗数差异很大,有些大穗型品种,每亩穗数仅为30万左右,甚至更少,有些多穗型品种,可达50万以上。大穗型品种,平均穗粒数可达40粒以上,多穗型品种,一般穗粒数在30粒左右。千粒重可因品种及栽培条件有很大差异,有的大粒品种千粒重可达50~60克,一般中粒品种千粒重在40克左右,有些小粒品种在35克以下。同一品种,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播期,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的施肥浇水措施,不同气候条件或不同的病虫发生及防治条件下,可使千粒重相差10克以上。产量是三因素优化协调的结果。
第十六节小麦的穗和粒
小麦穗的大小因品种、栽培条件、管理措施的不同会有很大差异,特大穗型品种穗长可达20厘米以上,但生产上很少应用,一般只做品种资源利用,作为大穗亲本进行杂交育种(或其他方式的育种材料)。生产上的大穗品种可达10厘米以上,一般品种多在7~8厘米长。小麦穗上的小穗就是常说的码,一般生产上的大穗型品种每个麦穗上有20个以上的小穗,中穗型品种有16~18个小穗,肥水措施得当,群体合理,每穗上的可育小穗就多,否则不孕小穗(就是通常说的瞎码)就多,可育小穗就少。一个麦穗上中部小穗多数都是可育的,基部和顶部的小穗可能形成不孕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