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3879
在汹涌而来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人类已处于战争形态演变的十字路口。这场革命将如何影响军事领域,未来战争又将走向何方,本书从理论层面作出了解答。
基于对战争形态演变周期和一般过程的规律性分析,本书认为,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趋于终结,人工智能正日渐取代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和军事领域的主导技术,军事智能化革命已拉开帷幕,战争形态正加速从信息化战争向智能化战争过渡。在此基础上,从新战争理念、智能化力量体系构成、未来作战方式、智能化军队体制编制及智慧后勤等方面,着力对智能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从多层面、多角度揭示智能化战争本质,为读者提供全景式的前瞻思考。
第一章战争形态演变的几个基本问题
何为战争形态?
主导军事技术(群)
战争形态更替的时机、条件与周期
历史上战争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智能化浪潮兴起
人工智能崛起
信息技术革命的终结
迈向智能时代
第三章军事智能化革命
战场: 信息能力困境
战场: 人工智能异军突起
军事智能化革命爆发
智能时代的战争形态
第四章新战争新理念
谁是我们的敌人?
以平台为中心
智能算法定义一切
武器装备核心指标——自主性
数据就是力量
“零伤亡”时代
第五章力量的转移108
武器=基本战斗单元
智能化武器装备
智能弹药
以智能为核心的军事技术体系
全能武士
谁是专家
人人都有超级助手
无网而无胜
第六章改变游戏规则
以智能力发挥为核心组织作战
实质——全面创新对抗
核心作战理念——直屈敌志
多维一体智能化作战
主要行动样式
第七章重构军队
“金字塔”的坍塌
军兵种的消亡
组织革命
智能型司令部
第八章智慧后勤
智能冲击波
目标: 恰到好处
保障实施重心向两端迁移
峰值保障能力
后勤力量转型
结束语
后记
技术变革与战争演变一直是战略研究者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
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军事领域经历多次由技术变革引发的革命。它们推动战争形态演进,改变战争力量对比和战局,甚至决定国家存亡。在这些进程中,把握军事革命者,成为世界和历史的主宰;固步自封者,沦为失败者和历史的笑柄。所以说,技术变革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能否理解技术变革的本质和趋势,并率先探索其对战争的影响和形成新的作战方式,不但决定战争胜败,更事关国家命运。
当前,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关头。一方面,国家快速崛起,但仍处于由大向强、将起未起的脆弱期,民族复兴有被守成大国预防性战争打断的风险;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军事领域再度爆发革命的端倪日渐显露。在这样一个国际秩序大调整与军事变革同步推进的大时代,军事发展与国家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穿透纷繁复杂的技术发展“迷雾”,把握未来战争发展趋势,成为军人特别是军事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当前的新技术浪潮,绝不是一般的技术改进或升级,而是一场波及社会各领域的全局性、根本性技术革命,并将引发新一轮世界军事革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类社会曾经历过一次人工智能热潮。当时,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系统蓬勃发展,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科幻作品不断涌现,人们对未来智能社会充满憧憬,但在实际生活中,基本接触不到智能产品。而现在,不论是出行、购物、金融投资,还是生产制造和战争,在许多方面都能真切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存在和快速发展,我们的工作、生活正被人工智能改变。这些事实表明,当前人工智能的崛起与此前智能热潮有根本不同,必须以全新视角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军事乃至战争的影响。制空权理论提出者杜黑曾写道:“胜利总是向那些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会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后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在当前国际形势和技术发展大势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技术发展趋向,预见战争特性,在战争和作战理论创新上求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我的理解是,要在短期内在理论探索、军事智能技术创新和武器装备研发方面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其中,理论研究是基础,必须从打赢未来战争的高度加紧落实。
近几年,相应的探讨已经展开。庞宏亮同志的研究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个。他在十几年前就出版专著提出“智能化战争概念”,认为信息化战争是智能时代战争形态的初级阶段,正日渐向其高级阶段,也就是智能化战争阶段过渡。这些看法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很有预见性。最近他完成的《21世纪战争演变与构想:智能化战争》一书,从理论上对未来战争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勾画。内容新颖,许多分析和观点很有启发性,资料也很翔实,看得出是一本下了功夫的好著作,值得一读。
宏亮同志在教研方面一向踏实认真,有追求有钻劲有悟性。他能够写出这样具有前瞻性的著作,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也希望他能够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同时,作为长期关注技术变革与战争的研究者,我也呼吁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研究行列中来,做中国军事巨轮前行的瞭望哨和探路者。为国家渡过崛起险滩,为中华民族顺利复兴,提供强大的军事支撑。
国际大学副校长肖天亮
智业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兴文明。智能化是横跨信息化军事革命、生物化军事革命的虹桥。智能化战争将是新时代中国的主战场。
——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贺福初 少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用什么工具生产生活,就必然用什么工具战斗。智能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智能战争亦渐行渐近。《智能化战争》作为对未来战争形态的一种探索,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显而易见。
——军事科学院原作战与条令部部长 张世平 少将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军事革命正趋于终结,一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已拉开帷幕,与智能化时代相适应的军事体系和战争形态加速孕育形成。这本书生动展示了汹涌而来的军事智能化革命,对我们探索未来的智能化战争提供了极富启发的战略思考。
——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 陈舟 少将
《智能化战争》深刻洞见了战争形态演变趋势,对于形成新的战争认知和军事力量发展运用方式意义重大。
——国防大学教育训练部部长 郑云华 少将
未来军队是什么样子?未来的仗怎么打?大国战争可能性会降低还是升高?信息化战争是否人类战争的终极?若不是,其后续形态是什么?《智能化战争》将给我们以启迪。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院长 董连山 少将
新军事革命之后,人类的下一场军事领域革命会从哪里开始?《智能化战争》为读者描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场景:人工智能催生的“智能化革命”极有可能独领风骚!
——国防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郭若冰 少将
战争形态发展演变是研究和筹划国家安全必须高度关注的关键性要素和条件。《智能化战争》一书对此做出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思考,也有创见地提供了一个思想交锋的理论靶标。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 唐永胜 少将
作者对军事智能化发展及其对未来战争的影响作了前瞻性、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是智能化战争研究的一部力作。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 楼耀亮 少将
1945年8月,一个“胖子”和一个“小男孩”以自由落体方式扑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在巨大爆炸声中,蘑菇状烟云冲天而起,人类战争从此进入核时代。
原子弹的出现打破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为恢复平衡或取得优势,双方很快便陷入核军备竞赛当中。核武器随即成为“各国政府和有影响人士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主宰着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方针政策”,[美] T.N.杜普伊: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严瑞池等译,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2页。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核阴影当中。讽刺的是,核军备竞赛使美苏核武器数量急剧上升,很快就具备了将地球毁灭几十次的能力,以至于双方谁也不敢挑起战争,包括常规力量的直接冲突。因为常规冲突很难避免升级,而升级则易引发核攻击以至于核大战,美苏及全人类都将因此而毁灭。如此恐怖的前景反过来遏制了美苏战争,也遏制了后来所有拥核国家间的战争。在数千年人类史上,战争,特别是大国战争被有效遏制,这是第一次。
事实上,在漫漫历史中,战争一直是大国间解决争端、调整权力格局和国际秩序的一种基本方式,血腥但无可避免。直接诱因在于战争制胜因素复杂难测,在波诡云谲的风云变幻中,总有一方会认为有胜算而不惜发动战争。而核武器出现后,核大战前景使各核大国非常确定地看到战争结果,无论是常规战争,还是核战争,再无单方面取胜可能。发动战争即意味着或遭遇无法承受的巨大劫难,或与对手同归于尽。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工具——核武器,因此戏剧性地变成最强大的阻止战争的工具。从此,大国间只有战略对手而再无敌人,有战争准备而无战争。
然而,在人类小心翼翼地享受了半个世纪的核恐怖和平之后,随着智能化无人系统的出现,大国战争的幽灵再次隐约浮现。智能化无人系统当然不会淘汰核武器,但它将锋芒直接指向常规战争与核战争的连接点,其发展和成熟将削弱甚至切断两者间的因果联系。关键点在于,智能化无人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将大幅减少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排除人类的战场存在,战争的政治成本因此大大降低。当一场战争变成了智能机器厮杀,而极少或者没有人员伤亡时,它所引发的民众情绪甚至比不上古罗马斗兽场上观众对奴隶角斗士的同情。战争更像是科幻电影真实再现,它令人兴奋也令人沮丧,但不再使人悲痛欲绝。在战争中,民众不会因为几个机器人被打坏而走上街头反对战争,不会因为机器人被打漏油而要求血债血偿,军人也不会因为机器人“兄弟”被摧毁而不顾一切地坚持血战到底。战争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变成一个经济问题——被毁智能化无人武器的价格总和。商业理性,而不是人类情绪和本能,越来越多地主导战争进程。行政当局因此无须再承受以往战争那种程度的政治压力,政策自由度与对战争的控制力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在这一新背景下,以往促使常规战争不断升级的因素减弱,而其受到的政治约束力增强,常规战争演变为核战争的风险大幅降低。其后果是,强国发动军事行动的意愿增强,大国间爆发受到严格控制的有限智能化战争的可能性增大。
美国近年来的军事政策很有代表性。“9·11”事件发生后,小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战争。然而经过7年多旷日持久的战争后,美军仍深陷阿富汗、伊拉克战场,不但赢得全面胜利遥遥无期,而且出现了越反越恐的被动局面。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为平息国内反战浪潮,加紧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但与此同时,为稳控阿、伊局面,遏制塔利班及其他势力扩张,又不断加大武装无人机打击强度,包括侵犯他国主权的越境打击。在第一个任期里(四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奥巴马下令发动的“定点清除”行动超过350次,是小布什政府7年多时间里行动的7倍多。Geoff Dyer, Drones: Undeclared and undiscussed,October 22, 2012. https: //www.ft.com/content/7a4114be19ce11e2a37900144feabdc0通过使用武装无人机,奥巴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军事政策和国内政治达到平衡。尽管美国内对于使用无人机执行打击任务也有争议,但正如美防务分析专家史蒂文·梅茨所言,“迄今为止,无人机的批评人士都没能提出一种有效的替代手段,或者没有说明无人机的战略成本超过了其好处。目前,无人机依然是一项需要它们的战略的唯一有效的进攻工具。”Steven Metz, Strategic Horizons: The Strategy Behind U.S. Drone Strikes, Febrary 27, 2013. http: //www.worldpoliticsreview.com/articles/12747/strategichorizonsthestrategybehindusdronestrikes正是因为不用担心作战人员被俘或伤亡导致国内反对,奥巴马政府才敢于一再扩大行动范围和规模。对于这一新局面,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军事专家彼得·辛格评论道:“我们拥有可消除发动战争的最后政治障碍的技术。无人系统的最大吸引力在于,我们不必把某个人的子女送到战场。但是,当政治家能够避免吊唁函的政治后果以及军人伤亡对选民和新闻媒体的影响时,他们就不再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曾经严肃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了。”Bernd Debusmann, More drones, more robots, more wars, January 31, 2012. http: //blogs.reuters.com/bernddebusmann/2012/01/31/moredronesmorerobotsmorewars在未来,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智能化武器的误判误伤率会大幅降低,这将进一步消除对其运用的后顾之忧,政治家也将越来越难以抑制发动无人打击的冲动。
智能化无人系统运用所带来的政治风险降低与政策控制力增强,还使行政当局控制战争进程的能力大幅提升。只要政治家认为战争可控、有利可图,以及即使失败其损失也可接受,他们就可能进行军事冒险,对小国、非国家行为体发动智能化军事打击,甚至可能挑起大国冲突。而为避免大国间冲突升级,作战目的与力量使用都将比较有限,作战地点将避开双方居民区,选择在海洋、沙漠、太空以及双方利益交汇的小国领土等。也就是说,智能武器使大国挣脱了核牢笼,尽管大国战争的大门并未完全打开,但它开了一条明显可见的缝隙。一决高下的军事冲突再次成为大国间调节权力与利益的可能手段。并且,敌对双方军事智能化程度越高,就越有意愿运用这一古老而快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前,美国等大国已着手准备针对大国的智能化冲突。在美国国内,发展先进智能化无人系统,以应对大国特别是东亚大国崛起已是共识。美海军发展X47B的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增强针对东亚崛起大国的情报、侦察、监视的范围和持久力,以及突防能力和压制防空火力的作战能力。在美国重要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2014年1月发表的《20YY年: 为机器人时代的战争做好准备》报告中,该中心首席行政官罗伯特·沃克(当年2月就职美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和副总裁肖恩·布雷姆利称,为确保亚太军事优势,继续维护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美军未来的作战平台应该是一个以无人机、无人水下航行器等自动化武器系统为中心的全新作战平台”。Robert O. Work and Shawn Brimley, 20YY: Preparing for War in the Robotic Age, January 2014. https: //s3.amazonaws.com/files.cnas.org/documents/CNAS_20YY_WorkBrimley.pdf作为智能化无人系统发展的重要倡导者和代表,沃克就职副防长后,不遗余力地推动智能化武器装备研发。在随后推出的以抵消中俄军事现代化成就为主要目的的“第三次抵消战略”中,智能化武器装备已跃升为投资的主要内容。2016年4月15日,时任美国防部长卡特更是在南中国海上航行的美国军舰上发表讲话,特别强调正在投资可在浅水水域航行的多种规格,具有不同有效荷载的新型无人潜艇,Geoff Dyer, US To Sail Submarine Drones In South China Sea, April 18, 2016. https: //www.ft.com/content/e5dd3d5a031411e6af1dc47326021344暗示美在东亚—太平洋海域的军事优势及可能军事行动。除此之外,美在亚太地区正不断加大智能化无人系统实战部署,包括“全球鹰”高空无人侦察机、“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等。
随着美国亚太军事力量日益智能化、无人化,在政治风险低、战争可控性强的背景下,美军未来发动智能化有限战争的可能性无法排除。东亚大国在崛起进程中,将不得不为应对智能化战争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现代世界,国家利益日益全球化,国家所受威胁也日益多元化、全球化。包括敌对国家,以及恐怖组织、极端组织、分裂势力等非国家行为体侵害国家利益、发动智能化攻击的可能性渐趋增大。运用智能化军事手段,抵御并反击呈全谱分布的各类威胁和敌人,已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时代选择。
以平台为中心
在数千年战争史上,基本战斗单元更替,主要是(武器)平台,如战车、骑兵、坦克、飞机、炮舰,与单兵战士,如长矛兵、火枪兵、步兵等之间战场地位的更替。新型武器使之前支配战场的(武器)平台沦为附庸,如火药武器之于骑兵。而武器与新平台结合产生的新武器平台,不但拥有武器的所有杀伤力,而且具有前所未有的机动性和突击力,它又会取代前者成为战场的支配力量,如坦克、飞机之于步兵、炮兵。作战力量演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武器平台与单兵战士两种基本战斗单元的二元交替发展,在二者的否定之否定中,战争形态螺旋式地向更高形态推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种二元交替发展结构,为战争演进带来新的系统性力量要素——信息互联网。通过网络,战场各要素,从地理上分散部署的各种传感器、单兵,到坦克、飞机、舰艇等武器平台,再到指挥控制系统、各保障力量等,全部联结成一个24小时信息不间断交流的一体化作战体系。在体系中,各要素信息交互能力的空前提高改变了整个战争模式。之前,机械化武器平台是作战力量的中心。由于通联手段和能力有限,各主战平台之间、平台与指挥控制中心及其他要素之间的信息交流非常少,平台在战斗中主要依靠自身搭载的侦观器材收集战场信息,作战效能提高主要通过在一定区域内集结大量武器平台来实现。而在信息互联网络支撑下,各个离散的战场要素都成为整个系统网络中的一个终端或节点,相互之间连续、实时、精确地交流信息,共享战场空间态势。各力量要素不但摆脱了特定地理位置视野局限,共同感知战场态势并高度协同,而且大幅缩短了指挥决策周期,实现了作战资源与任务的动态分配,形成了以“传感器—指挥控制中心—射手”为核心的网络化杀伤链路,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指数级提升。在这一体系中,互联网络是战斗力倍增器,它以系统性、结构性优势,取代机械化武器平台而成为作战力量的中心,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替发展格局。
而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及人工智能的崛起,战斗力重心开始向智能化武器平台迁移,以智能平台为中心组织作战力量与行动的前景渐趋明朗。
首先,智能化武器平台日益成为战斗力生成引擎。技术发达后就会走向反面,从问题解决者沦为问题。而一旦技术发展导致的问题超过其带来的好处,战争会准备随时将其抛弃。在信息时代,信息互联网是战斗力提升的主要源泉,但随着时间推移,网络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和矛盾。除信息能力困境渐显,对战斗力增长逐渐丧失推动力外(参见第三章“战场: 信息能力困境”一节),信息超载问题也已日益严重。就信息传输而言,分布在从水下、地面到太空及网络空间所有领域的传感器的爆炸性增长,已使带宽不足成为经常性问题。并且,即使是传回的数据,也得不到及时处理。在美军,战场上各种传感器采集的海量数据已远超情报部门承受能力,仅1架“捕食者”无人机1天搜集的视频数据就需要19名情报分析人员来处理。William Matthews, Navy Struggles To Combat ISR Information Overload, Sea Power, Number 12, December, 2011. Volume 54, p42.2017年6月,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局长罗伯特·卡迪略承认,全动态视频数据的应接不暇对该局而言是“迫在眉睫的挑战”,如果想要尝试手工整理今后20年接收到的所有数据,那将需要雇用800万名分析员。Stew Magnuson, DoD Making Big Push to Catch U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une 13, 2017. http: //www.nationaldefensemagazine.org/articles/2017/6/13/dodmakingbigpushtocatchuponartificialintelligence如此严重的信息超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情报处理时间漫长、缺乏时效、错过警讯以及向决策者传递无关紧要信息等问题。很明显,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已到转折点,即由其引发的问题正日渐超过对战斗力净增长的贡献,无力再担当战斗力增长主要引擎。在此背景下,战斗力增长的重心开始转向蓬勃发展且具有以往不可比拟优势的智能化系统,主要是智能化武器平台。平台优势,包括远超人体生理限制的高机动性、无孔不入的突防能力、以“天”计数的长时间持续行动能力等,赋予智能化武器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发挥平台优势,探索、挖掘平台潜力,由此成为战斗力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进程中,不但既有武器会被淘汰替换,而且信息互联网络的中心地位也会被取代,平台再次成为战场的主宰。
其次,智能化武器平台日益成为战场互联网络工作站。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信息超载提供了解决路径。在数据处理上,具有语音、图像、视频、文字及其他信号自主识别、理解与分析处理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从巨量纷杂的非结构性、半结构性数据中挖掘提取出有用信息,效率远超情报分析人员,其应用将从根本上解决数据量太大与分析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工智能芯片的发展应用,传感器平台、武器平台,如智能化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舰艇,将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所采集的庞大数据将由平台自助完成处理,而无需传输到远方的数据与情报中心(站)集中处理。平台因此从数据采集终端升级为集数据采集、处理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情报工作站,输出内容也由原来的巨量数据缩减为极少量从中提取出的价值信息,为数不多的天基、空基、陆基、海基中继站就能满足战场信息传输需求,长期困扰作战的信息传输难题因此迎刃而解。与此同时,数据信息处理重心向平台的转移,还会使网络任务向终端分散。网络依然重要,发挥基础性的通联作用,但集成各信息要素的智能化平台已成为战场互联网的节点和力量源泉。
第三,智能化武器平台为军事行动提供了更广阔空间。近年来,美军以网络为中心,发展形成“网络中心战”作战方式。尽管在海、空作战中优势明显,但美军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实践表明,该作战方式在城市战、近距离战斗、游击战等行动中效果不彰。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信息传递和处理的速度许多时候都跟不上战斗进展。而且,无论是概念的提出,还是验证、形成,网络中心战均是在中低强度冲突中进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美军以压倒性优势与劣势之敌交战的经验教训总结,无法简单推广到中高强度以上作战行动。这些局限的存在,束缚了作战力量作用的发挥。它会随着技术改进与作战思想完善而有所缓解,但基本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智能化武器平台的发展应用,从技术层面为打破这些限制提供了有效手段。智能化武器平台不但拥有强大的突防能力、无孔不入的渗透能力、自主作战能力和较大规模运用的基础,而且政治成本低,它使拥有方在各种作战行动中,包括难度较高的城市战、近距离战斗、游击战等行动中具备了更为灵活有效的行动能力,使军事对抗从强弱悬殊的中低强度冲突拓展至中高强度智能化战争,军事行动的范围与程度都得到大幅提升。
总之,智能化作战平台的发展应用,已再次开启作战力量中心转移进程。互联网络依然重要,智能化作战平台的行动仍需要网络支持,但战斗力生成重心已偏向平台。以智能化作战平台为中心的力量体系,及以此为基础的平台中心战模式在这一进程中日益构建和形成。
智能算法定义一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