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9708
格鲁拉是法国平叛理论研究大家,他对叛乱现象的认识以及他的平叛思路对当前平叛理论研究仍有重要影响,其《平叛战争:理论与实践》时至到现在仍是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被美国陆军上将彼得雷乌斯誉为20世纪法国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非常值得一读。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碧蹄馆战役中,由于中日朝史料在战役过程和细节上的记载差异较大,使得这场战争充满了争议性,尤其体现在明朝的出兵规模和损失上。《碧蹄馆大战:明朝骑兵和日本战国武士的较量》根据多方的一手资料,澄清了与此相关的各种争议。
《战争事典045:万历朝鲜碧蹄馆之战·清初三藩之乱·平叛战争》澄清了万历朝鲜战争中由于中日朝史料的重大差异,争议颇多的碧蹄馆之战的各种争议,这是一场发生在朝鲜国都西北的碧蹄馆的神秘之战,作者参考了多方的一手资料;梳理了清朝初期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发起的三藩之乱的始末;介绍了法国反叛乱学派的集大成者格鲁拉的平叛战争的相关理论和规律。
碧蹄馆大战:明朝骑兵和日本战国武士的较量
清初三藩之乱
平叛战争:理论与实践(下)
发生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的碧蹄馆之战,是明朝辽东骑兵和日本战国的名将精锐在野外对决的一次激烈会战。此战展现了两国军队的不同战术、军事水准,在东亚战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此一战后,李如松大受打击,丧失进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为胜利者的日军,不仅在此战损兵折将严重,战后也无力反攻明军,同样没有进取的动作。作为万历朝鲜战争的一次重要会战,碧蹄馆之战给明、日双方都带来了相当大的重创,是一场没有真正胜利者的会战。关于此战,中、日、朝的史料有重大差异,争议颇多,《碧蹄馆大战——明朝骑兵和日本战国武士的较量》根据多方的一手资料,澄清了各种争议。
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分封明朝降将中有功者管理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他死后,儿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三藩为何叛乱,康熙是如何平定此乱的?《清初三藩之乱》一文梳理了三藩之乱的始末。
格鲁拉确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国平叛理论研究大家。其《平叛战争——理论与实践》时至今日仍是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被彼得雷乌斯(David Howell Petraeus)誉为 20 世纪法国非常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法军上校德蒙特农(Philippe deMontenon)在该书法文版介绍中指出,这本书既是政治条约,又是叙事集,也是条例手册。他对叛乱现象的认识以及他的平叛战争思路对当前平叛理论研究仍有重要影响。
虽然明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赖于杨元的援兵,被困碧蹄馆的明军得以突破重围向坡州方向撤退。在明军撤退过程中,明军骑兵的马匹因为泥泞的地形而难以驰骋,甲胄、辎重、炮车等军用物资被弃置于碧蹄馆,一片狼藉。其中,编号为陆拾玖号、壹佰叁拾伍的两门天字大将军炮,被小早川隆景缴获;编号为贰拾伍号的天字大将军炮则被吉川广家缴获。可能还有几门不知具体编号的天字大将军炮也被日军给缴获了。这些被缴的天字大将军炮,后来都被日军作为战利品运送回了日本,据说小早川隆景缴获的两门至今还在。此外,朝鲜人在清理战场时,也拾得明军遗弃在碧蹄馆的军粮若干、盔甲二百余部,交还给了李如松。但李如松只留下甲十余部,其余都给了朝鲜人。
明军突围后,一路向北逃窜,但日军仍在后方追击。追至惠任岭时,坡州的明军大军出现在岭头,日军见明军大军在惠任岭现身,心里也没底,于是尽数撤退回了王京。据毛利家的史料《梨羽绍幽物语》记载,日军之所以撤退,是由于立花宗茂的家臣小野和泉守见到明军援军出现时,便当即劝阻日军立刻停止追击。小野和泉守说:“彼众我寡,逼击恐为敌所围!”日军诸将顾虑到明军援军势大,因而听从了小野和泉守的这一番谏止的话,停止继续追击。至此,李如松终于逃出绝境,碧蹄馆之战由此结束。《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对当时的情景是这样记载的:“贼追至惠任岭,望见大军,不敢踰岭,奔还京城。”《乱中杂录》亦记载:“贼追至前岭,望见官军大至,走还京。”
后人经常将出现在惠任岭上的明军援军与杨元的援军混淆,认为惠任岭上出现的援军是杨元的。但事实上,明朝史料都说得非常明白,杨元的援军是亲自赶到了碧蹄馆战场,并杀入重围帮助李如松脱困,如此才让李如松在碧蹄馆突围,得以向北逃到惠任岭。而据朝鲜史料的记载,在惠任岭上的明军援军刚一现身,日军就逃走了,这批援军也没有砍入重围。而杨元援军的出现地点是在惠任岭南面的碧蹄馆,不是在惠任岭,并且砍入了日军重围,因此可以肯定是两拨不同的援军。
对于惠任岭出现的明军来源,朝鲜中枢府事李德馨见到了当时的场景,他说:“臣上惠任岭,见提督与诸将且战且退,天兵三百余名与倭搏战。退北之际,摆拨急督南兵来救。若以此兵进击,则势似可捷……”提到了惠任岭上的明军其实就是南兵。因此,惠任岭上出现的明军,应该是原先屯在坡州的南兵,而不是杨元的一千名骑兵。这个地方,以往一直被人混淆。
日军追赶明军到惠任岭后就不敢再继续追击,后世成书的日本史料对这一不光彩的事情极力进行粉饰,声称日军一路追杀明军直到临津江(当时日本人又称“开城川”),在这里杀死明军万余人;或者是在这里将明军逼入江中,致使明军溺死万余人。临津江在哪里?惠任岭的北面是前线明军屯驻的坡州,也就是李如松出发时的地方,坡州的北面是临津江,渡过临津江,再北面是开城。相关日本史料的意思是,日军在碧蹄馆之战获胜后追击明军,把李如松的老巢坡州也给打掉了,一直把他逼到了临津江的江边。后世的日本史料不乏这种夸张的说法,如《续日本史·小早川隆景传》记载:“我兵蹑击,至临津,获虏万余口。其余排挤入水,溺死者不可枚举,水为之不流。”《日本外史·毛利氏》记载:“如松仅以身免,逐北至临津,斩首万余级。”《续本朝通鉴》记载:“明兵之溺于开城川而死者尤多,凡今日死者及一万余人。”盐谷氏《小早川隆景传》记载:“追亡蹙之临津,斩馘五万,僵尸如丘,临津为不流。”以上这些都是胡说八道,但还有比这更无耻的说法。《续本朝通鉴》说日军把李如松逼到临津江,杀死明军一万人以后,李如松渡江逃到了开城;日军于是开会商量是否渡过临津江,杀到李如松目前所在的开城。这一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日军追到惠任岭望见坡州的明军出现在岭上,就吓得逃跑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