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63872
第一章 背景与目的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符号
二 中华文化符号海外传播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符号的界定?文化符号是什么?中华文化符号是什么?
第一节 符号的界定
一 何为符号
二 符号学研究
第二节 文化元素的界定
一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二 中华现当代文化元素
第三节 文化符号的界定
一 文化符号概说
二 美国文化符号
三 英国文化符号
第四节 中华文化符号
一 中华文化符号
二 中华经典文化符号
第三章 中华经典文化符号传播分析
第一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传播分析
一 现状
二 分析
第二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传播分析
一 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主体
二 中华文化符号传播途径
三 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影视、动漫创意产业路径分析
四 具体案例分析
五 微时代下中华经典文化符号海外传播探析
第三节 文化产业对中华经典文化元素符号传承与传播的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二 解决方案
第四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元素
第一节 多元文化
一 理论依据
二 一元文化
三 人本主义
四 多元文化
五 多元文化的国际案例研究:迪士尼的借鉴
六 迪士尼多元文化对美国软实力推动
第二节 中华文化符号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构建
一 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汉语国际教学的启示
二 为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新视角
三 将影视作品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分析
第三节 从学习理论看中华文化元素符号
一 学习理论
二 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理论
三 汉语言文化国际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假设
四 汉语言文化传播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五 对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化国际教育的建议
第四节 从文字符号的构造看东西方文化
一 分析
二 中西文化差异
第五章 中华文化经典符号助力中国梦
第一节 理论和应用价值
第二节 在传承和创新中挖掘中华文化经典标识元素
第六章 从文化符号——网络流行词看思想变迁
第一节 2013年网络流行词分析
第二节 2013年网络流行词——文化符号分析
第七章 影视作品与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
第一节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文化根基
一 语言的重要性
二 研究现状以及走向
三 发达国家语言国际教学
第二节 中华文化符号
第二部分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图鉴
第八章 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
第一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之自然符号
一 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之名山符号
二 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之江河
三 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之动植物
第九章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之人文篇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之饮食文化符号
一 饮食文化
二 茶文化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之建筑和园林符号
一 长城
二 北京的建筑符号
三 西安兵马俑
四 依中华传统哲学、风水而建的建筑群
五 总结
第三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之人物符号
一 毛泽东
二 成龙
三 李小龙
四 传统人物符号
第四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之平常休闲符号
一 传统节假日
二 四大发明、中国茶、传统手工艺
三 其他图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就意味着我国要积极开展对外的政治传播,努力扩大我国在国际的话语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进传统的传播策略,需要学术界努力挖掘我国的文化精髓,积极传承、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在当今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加剧的世界,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中国以建设世界文化大国及文化强国为目标。因此,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紧迫。
2009年7月,朱麟老师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朱麟老师一直认真、严谨地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在汉语国际传播方向发表了十几篇相关论文、出版了一本相关专著和一本教材。2013年,朱麟老师通过前期的研究成果顺利地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对外传播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经典标识元素的挖掘与呈现的研究”。2014年,朱麟老师正式参与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涉华舆情监测与受众研究”(项目编号:PXM2014) 。《对外传播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研究》正是朱麟教师经历两年研究的成果,“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挖掘”和“中华文化元素的海外传播”都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课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中国外文局共建的涉华舆情监测与受众研究基地前期做了大量对外籍人员的社会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工作,同时也在试图对中华文化符号进行深入地挖掘和解读,并准备以多语种教材的方式补充现有教材在中国文化对外介绍方面的不足,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以及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在本书中,朱麟老师提出:中华文化元素符号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而发展积累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这包括由历代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质的、遗留下来对现当代中国仍然有影响的文化元素符号。有可以见到的物化的文化元素符号,同时也有进入我们骨髓的精神文化元素符号。这些元素包括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宗教信仰、孔子、孟子等。在这本书的论述中,朱麟着重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化元素符号是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当代的建筑、文化艺术、科技、北京国家大剧院、北京鸟巢、北京水立方、上海的浦东新区、卫星发射等。在当今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和现当代文化元素,并且适应世界新形式的传播的中华文化元素的挖掘是本书的重点。《对外传播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研究》以海外传播的视角对中华文化元素进行了梳理,并强调了对海外传播受众的了解,以及对传播效果的重视,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实现让中国文化融合到世界文化中。
朱麟老师多年研究凝成的成果弥足珍贵,她邀请我为书写个序。我的专业领域十分狭小——阿拉伯语,而且已是退休年龄,这份尊重我很感激。另外,这本书我还没有从头读过,只了解了大致的内容,所以提起笔来有些愧疚。但是,她的努力,她多年来的执着耕耘,特别是她对新的中华文化符号的挖掘和整理确实值得认真品味。我想不以我个人的名义,而代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涉华舆情监测与受众研究基地这个平台的领导和教师对她的努力表示感谢,并相信此书出版将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
张洪仪
二零一四年七月
前 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在中华民族处于复兴的时期,国家在硬实力增强的同时,软实力的提高也进入了迫在眉睫的阶段。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在对中华文化元素符号进行传承和海外传播的时候,我们应该挖掘适应当前新时期、适应新的世界形势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在挖掘传统的中华元素符号的同时,也积极开拓对现当代中华元素符号的研究,实现 “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总目标。
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紧迫要求,本书拟对中华文化中标识性元素符号进行挖掘和探讨,并且对传承和传播这些经典文化标识元素符号的策略与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上,本书对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对新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行了深入挖掘。全文对经典文化的挖掘研究,回答了对外传播的路径、传播内容、措施等具体问题。在细节上,本书的第二部分以中华文化图鉴为主要内容,利用解说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并强调了对现当代的中国文化元素符号的挖掘。在应用价值上,本书通过对外传播的角度对中国经典文化元素符号进行挖掘,以实际的角度,寻找中国经典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国内外普通能够接受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而且这些符号具有代表中国文化的正能量的特性。这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机制,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让中国的文化融合到世界文化中。
本书可以作为专业中华文化符号的理论书籍,也可以作为中国经典文化传播分析丛书,同时还可以作为普通大众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基础读物。本书涉及面广,触及的领域多,参阅了多本相关书籍,使用的材料繁杂,在撰写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望读者给予指正。
本书撰写过程中引用了摄影专家的照片,在此表示感谢。特别感谢冯培教授,不仅为本书提供了专业的摄影作品还提供了专业的建议,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从外国学者的角度为中华文化元素符号提出了建议,并专门为本书提供了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照片。感谢中国著名的阿拉伯语学者张洪仪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感谢张教授给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来自英国的文化学者Gerad Corsane教授和Eric Cross教授为本书提供的建议。感谢王世利无私地为中国文化元素符号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可惜由于经费的原因,其中大量照片在此次出版的书籍中没有使用,希望可以在以后出版的系列书籍中刊登。感谢周烈教授对本书出版的资助,感谢李嘉珊教授对本书提供的建议。特别感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资助,
本书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对外传播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经典标识元素的挖掘与呈现的研究”(课题基金号:13YJCZH282;项目负责人:朱麟)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QSM201S10034001;项目负责人:朱麟)的前期研究。本书的出版受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涉华舆情监测与受众研究”(项目编号:PXM2014)的资助。
本书的出版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宋静编辑的认真工作以及吴敏编辑的无私帮助。在此对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专家、同行、课题组成员表示感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