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031558
1、历史小说名家唐浩明继经典历史名著《曾国藩》《张之洞》《杨度》之后又一系列巨著。30年精研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之集大成作品。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二部。唐浩明搜集齐全了几乎所有曾国藩现存公开的家书、家训,甚至还找到了曾氏的后人,从他们手里又翻录了部分珍贵的藏书藏信,为你全面解析评点大清名相曾国藩的家风、家规、家事,以及协调各种关系、教授家族子弟为官做人、教育子女成材的方法。
2、公务员、学者、商人、学生以及社会精英人士们都喜欢读的智慧经典。一代官圣曾国藩的智慧备受近代中国人的推崇,对广大读者的做人做事、学习工作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3、唐浩明成名于小说《曾国藩》,一辈子都在研究曾国藩。他几次探访曾氏故居,访问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曾氏后人,获取独家信息资料。并从全国各地的档案馆、文博馆搜集整理了数百万字的历史档案和曾国藩遗笔遗作,加以翻译、对照和解析,并结合晚晴时期壮阔的历史风云,对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进行全方位的评点。史料详实,观点颇有独到之处,能发人深思。
本书是依据大清名相曾国藩流传于世的数百封家书,对其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劝诫弟妹、协调人际关系、教授弟弟为官做人之道、为曾氏大家庭立言立规等等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评点,为我们现代读者一窥侯门大宅如何保持良好的门风,并作养出优秀的下一代曾氏子弟提供了学习的途径。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学习工作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上册目录
禀父母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001
唐浩明评点:破天荒翰林/002
禀祖父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003
唐浩明评点: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004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005
唐浩明评点:为学譬如熬肉/007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009
唐浩明评点: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011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013
唐浩明评点:何绍基之字与汤鹏之文/015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016
唐浩明评点:戒烟写日记主静/018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019
唐浩明评点:同意诸弟外出求学/023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024
唐浩明评点:和睦兄弟为/025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025
唐浩明评点:升翰林院侍讲/026
致温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028
唐浩明评点:感春诗慷慨悲歌/029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030
唐浩明评点: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031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031
唐浩明评点:清代官员的薪俸/032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034
唐浩明评点:罗泽南/034
致温弟沅弟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035
唐浩明评点:盈虚消息之理/039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041
唐浩明评点:作如火如荼之文/043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044
唐浩明评点:妹夫来京不能安置/045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046
唐浩明评点:治学以有恒为主/046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048
唐浩明评点:送妹夫王五诗/048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050
唐浩明评点:诗之门径/051
禀叔父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052
唐浩明评点:江忠源乃义侠之士/053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054
唐浩明评点:以杜门谢客为好/055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056
唐浩明评点:祖母的福分欠缺点/056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057
唐浩明评点:回家有三难/059
禀祖父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059
唐浩明评点:连升四级/060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061
唐浩明评点:曾府的五个千金/062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十五日/063
唐浩明评点:武科考试/064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065
唐浩明评点:失眠药方与招运良法/065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066
唐浩明评点:接续家风的大功臣郭筠/067
禀叔父母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068
唐浩明评点:道光末年的物价/069
致诸弟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070
唐浩明评点:京师官员吃花酒/071
禀父母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072
唐浩明评点:升授礼部侍郎/072
致诸弟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073
唐浩明评点:不存做官发财之念/075
致诸弟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076
唐浩明评点:官宦之家与孝友之家/077
致诸弟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初一日/078
唐浩明评点:以“甲科鼎盛”排名/079
致诸弟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080
唐浩明评点:不收赙仪与分送马褂/081
致诸弟 咸丰元年三月十二日/082
唐浩明评点:广西出了大事/082
致诸弟 咸丰元年四月初三日/083
唐浩明评点:义仓——美丽的空想/085
致诸弟 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085
唐浩明评点:直言上疏/087
致诸弟 咸丰元年六月初一日/089
唐浩明评点:陶澍知左宗棠/090
致诸弟 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091
唐浩明评点:不可帮钱垫官之亏空/092
致诸弟 咸丰元年闰八月十二日/097
唐浩明评点:诰封盖印也得行贿/098
致诸弟 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099
唐浩明评点:妻子凶恶丈夫才能中进士/100
致诸弟 咸丰元年十月十二日/102
唐浩明评点:因贺女庶出而暂缓亲事/103
致诸弟 咸丰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4
唐浩明评点:老父训斥侍郎儿/105
谕纪泽 咸丰二年七月二十五夜/107
唐浩明评点:遭遇母丧/109
谕纪泽 咸丰二年八月初八日/111
唐浩明评点:再嘱应办事宜/113
谕纪泽 咸丰二年九月十八日/115
唐浩明评点: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116
禀父 咸丰三年十月初四日/117
唐浩明评点:由侍郎变为湘军统帅/117
禀父 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120
唐浩明评点:让人快速致富的战争吸引乡民/121
致诸弟 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日/124
唐浩明评点:守耕读之家本色/124
致诸弟 咸丰四年四月二十日/126
唐浩明评点:水勇逃逸将官冒功/127
致诸弟 咸丰四年五月初九日/129
唐浩明评点:百年旧档重见天日/129
禀父 咸丰四年五月二十夜/131
唐浩明评点:胡林翼早年是个花花公子/131
致诸弟 咸丰四年七月二十七日/132
唐浩明评点:湘军前途不被人看好/133
致诸弟 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134
唐浩明评点:前二品侍郎获赏三品顶戴/134
致诸弟 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135
唐浩明评点:只做了七天署理湖北巡抚/136
致诸弟 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138
唐浩明评点:享荣名而寸心兢兢/139
致诸弟 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三夜/139
唐浩明评点: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140
致诸弟 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41
唐浩明评点:忍辱包羞屈心抑志/142
致诸弟 咸丰五年正月初二日/143
唐浩明评点:水师大败/144
致诸弟 咸丰五年六月十六日/145
唐浩明评点:结怨江西官场/146
致诸弟 咸丰五年八月二十七早/147
唐浩明评点:让儿孙一无可恃/148
致诸弟 咸丰五年九月三十日/149
唐浩明评点:老九得优贡/150
致诸弟 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一夜/151
唐浩明评点:不置私田/152
致诸弟 咸丰六年二月初八日/153
唐浩明评点:纪泽新婚/154
致温弟 咸丰六年四月初八日/154
唐浩明评点:蜡丸隐语报军情/155
致澄弟 咸丰六年九月初十日/156
唐浩明评点:藏身匿迹不露圭角/156
致沅弟 咸丰六年九月十七日/157
唐浩明评点:赤手空拳办大事/157
谕纪鸿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158
唐浩明评点:愿子孙做君子不做大官/158
谕纪泽 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159
唐浩明评点:不可浪掷光阴/160
谕纪泽 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日/161
唐浩明评点:先习小学及古文/161
致沅弟 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七日/162
唐浩明评点:分多润寡及澄心定虑/162
致澄弟 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63
唐浩明评点:不妄取丝毫公款/163
致沅弟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165
唐浩明评点: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165
致沅弟 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夜/167
唐浩明评点:将才四大端/168
致沅弟 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169
唐浩明评点:李续宾的诀窍:暇与浑/170
致沅弟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171
唐浩明评点:人才/172
致沅弟 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73
唐浩明评点:在江西郁郁不得意者/174
致沅弟 咸丰八年正月初四夜/175
唐浩明评点:去机巧求笃实/176
致沅弟 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177
唐浩明评点:脚踏实地克勤小物/178
致沅弟 咸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178
唐浩明评点:善事的三种做法/179
致沅弟 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180
唐浩明评点:耐烦为要义/181
致沅弟 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181
唐浩明评点:长傲多言为凶德/182
致沅弟 咸丰八年三月十三日/182
唐浩明评点:感怀往事多有悔悟/183
致沅弟 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183
唐浩明评点:以“平和”养德保身/185
致沅弟 咸丰八年五月初五日/185
唐浩明评点:朝廷厚胡薄曾/186
致沅弟 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8
唐浩明评点: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189
致沅弟 咸丰八年六月初四日/191
唐浩明评点:由程朱到申韩到黄老/192
致澄弟季弟 咸丰八年七月初七日/195
唐浩明评点:刘蓉与郭嵩焘/195
致澄弟季弟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日/198
唐浩明评点:蔬竹鱼猪可觇兴衰气象/198
谕纪泽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199
唐浩明评点: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200
谕纪泽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202
唐浩明评点:读书宜体察涵泳/202
谕纪泽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203
唐浩明评点:作诗写字之法及生平之耻/204
谕纪泽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五日/207
唐浩明评点:勤做读书札记/208
致诸弟 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208
唐浩明评点:三河惨败老六阵亡/209
致诸弟 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211
唐浩明评点:祸福由天善恶由人/212
致诸弟 咸丰八年十二月十三日/213
唐浩明评点:李鸿章与王闿运/213
致诸弟 咸丰八年十二月十六日/216
唐浩明评点:得意之时与失意之事/216
致诸弟 咸丰九年元旦/217
唐浩明评点:乱世居华屋非所宜/218
致诸弟 咸丰九年正月十三日/219
唐浩明评点:招魂具衣冠葬老六/219
致诸弟 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三日/220
唐浩明评点:历代圣哲三十二人/221
致诸弟 咸丰九年正月二十八日/222
唐浩明评点:曾氏家族的一大悬案/223
致诸弟 咸丰九年二月初三日/223
唐浩明评点:写毛笔字握笔宜高/224
致诸弟 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225
唐浩明评点:尴尬的封典/226
谕纪泽 咸丰九年三月初三日清明/227
唐浩明评点:诗文与字均宜留心摹仿/228
致诸弟 咸丰九年三月十三日/229
唐浩明评点:“一门忠义”竟成谶语/229
谕纪泽 咸丰九年三月二十三日/230
唐浩明评点:书法的南派北派/231
谕纪泽 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233
唐浩明评点:读书应有所选择/234
致诸弟 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三日/235
唐浩明评点:应酬周到/236
谕纪泽 咸丰九年五月初四日/237
唐浩明评点:抄体面话与分类整理/237
谕纪泽 咸丰九年五月初四日/238
唐浩明评点:欧阳夫人不是才女/238
致澄弟 咸丰九年六月初四日/241
唐浩明评点:以身作则/241
谕纪泽 咸丰九年六月十四日/243
唐浩明评点:《尚书》之今古文/244
致沅弟 咸丰九年六月二十四日/245
唐浩明评点:回救宝庆/245
谕纪泽 咸丰九年七月十四日/246
唐浩明评点:颜柳之帖有败笔/246
致澄弟沅弟 咸丰九年八月十二日/247
唐浩明评点:以“拖”来对付朝廷/247
致诸弟 咸丰九年八月二十二日/248
唐浩明评点:改葬父母/249
致澄弟 咸丰九年十月初四日/249
唐浩明评点:樊镇一案/250
谕纪泽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253
唐浩明评点:《冰鉴》不是曾国藩所著/253
致澄弟沅弟 咸丰十年二月初八日/255
唐浩明评点:可怜的光禄大夫/256
谕纪泽 咸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256
唐浩明评点:分类抄记典故藻汇/257
致澄弟沅弟 咸丰十年三月二十四日/257
唐浩明评点:惜福/258
谕纪泽 咸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259
唐浩明评点:善读《文选》/260
致澄弟沅弟 咸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261
唐浩明评点:勤洗脚/261
致澄弟 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262
唐浩明评点:治家八字诀/262
致澄弟 咸丰十年四月十四日/263
唐浩明评点:江南大营崩溃与湘军腾飞/263
致沅弟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二日/264
唐浩明评点:爱民与积德/265
谕纪泽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266
唐浩明评点:文章当珠圆玉润/266
致澄弟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267
唐浩明评点:左宗棠乘时而起/268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八日/270
唐浩明评点:终于有了地方实权/270
致澄弟 咸丰十年五月十四日/271
唐浩明评点:收存片纸只字/272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六月初十日/273
唐浩明评点:头发横而盘者不驯/273
致沅弟 咸丰十年六月十九日/274
唐浩明评点:厘金:湘军军饷的主要来源/274
致季弟 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275
唐浩明评点:讲求将略品行学术/276
致澄弟 咸丰十年七月初四日/277
唐浩明评点:此信当年为何不收入全集/277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278
唐浩明评点:不能以“命”教子训士/278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279
唐浩明评点:天下似无戡定之理/279
致沅弟 咸丰十年七月十五日/280
唐浩明评点:与人相处疏疏落落/280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八月十二日/281
唐浩明评点:由高亢渐归平实/281
致沅弟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八日/282
唐浩明评点:错用李元度/282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九月初七日/283
唐浩明评点:李元度大节已亏/283
致沅弟 咸丰十年九月初十日/284
唐浩明评点:为何发这么大的火/285
下册目录
致沅弟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001
唐浩明评点:庸人以惰致败才人以傲致败/001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002
唐浩明评点:戒傲戒惰/002
致澄弟 咸丰十年十月初四日/003
唐浩明评点:切莫玉成买田起屋事/003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十月初四夜/004
唐浩明评点:深以子侄辈骄傲之气为虑/004
谕纪泽纪鸿 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005
唐浩明评点:戒轻易/005
致澄弟 咸丰十年十一月十四日/006
唐浩明评点:坦然怡然对待生死/006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007
唐浩明评点:资夷力师夷智/007
致澄弟 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009
唐浩明评点:不信医药僧巫地仙/009
谕纪泽 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010
唐浩明评点:药能活人亦能害人/010
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正月元日/011
唐浩明评点:成功得名不尽关人事/011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012
唐浩明评点:不轻非笑人不晏起/013
谕纪泽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013
唐浩明评点:文章雄奇之道/014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014
唐浩明评点:大字以间架紧为主/014
谕纪泽 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015
唐浩明评点:临摹柳帖以强笔力/015
谕纪泽 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016
唐浩明评点:《左传》解经何以与今解不同/016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018
唐浩明评点:讥评人短即是骄傲/018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018
唐浩明评点:持以谨静专一之气应付危局/019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020
唐浩明评点:立身处世之“八本”/021
致诸弟 咸丰十一年三月初四日/022
唐浩明评点: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022
谕纪泽纪鸿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023
唐浩明评点:文人的遗憾/024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025
唐浩明评点:从祁门移营东流/025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026
唐浩明评点:左宗棠之长在善于审几审势/026
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三日/027
唐浩明评点:凡办大事半人力半天事/027
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八日/028
唐浩明评点:约期打仗及观人说话/028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二日/029
唐浩明评点:莫以多杀人为悔/029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六月十四日/030
唐浩明评点:情意与钱物/030
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030
唐浩明评点:暂缓奏祀方苞/031
谕纪泽 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032
唐浩明评点:以勤奋追补失落的光阴/032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三日/033
唐浩明评点:咸丰皇帝驾崩/033
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三日/034
唐浩明评点:胡林翼去世/034
谕纪泽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日/035
唐浩明评点:目录分类/036
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十日/036
唐浩明评点:约旨卑思/036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四日/037
唐浩明评点:官文党类太盛/038
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四日/038
唐浩明评点:挽胡林翼联/039
谕纪泽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039
唐浩明评点:以二百金办女儿奁具/039
致澄弟沅弟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040
唐浩明评点:礼之厚薄与八君子辅政/040
致澄弟沅弟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041
唐浩明评点:陈氏妾与节制四省/042
致澄弟沅弟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045
唐浩明评点:李鸿章招募淮军/046
谕纪泽 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046
唐浩明评点:须读李杜韩白等八家诗/047
致沅弟 同治元年正月十八日/047
唐浩明评点:朝廷着意笼络老九/048
致季弟 同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048
唐浩明评点:慰弟妇之丧/049
致澄弟 同治元年三月初四日/049
唐浩明评点:皖南人吃人/049
致沅弟 同治元年三月初八日/050
唐浩明评点:求助当视其力量之所能为/050
谕纪泽 同治元年三月十四日/050
唐浩明评点:烦劳远胜困苦/051
谕纪泽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051
唐浩明评点:有常是美德/052
致沅弟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052
唐浩明评点:忌妒倾轧为官场常事/053
致沅弟 同治元年四月初六日/053
唐浩明评点:设厘卡抽税/054
致沅弟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054
唐浩明评点:驾驭悍将与密保李鸿章/054
致沅弟 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055
唐浩明评点: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义/056
谕纪泽纪鸿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056
唐浩明评点:读书可以变化气质/057
致澄弟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057
唐浩明评点:纪鸿中秀才/058
谕纪泽 同治元年五月十四日/058
唐浩明评点:以《文选》补作文之短/059
致沅弟季弟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059
唐浩明评点:以廉谦劳三字自抑/060
谕纪泽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061
唐浩明评点:给不上进的女婿留点脸面/062
谕纪鸿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062
唐浩明评点:以四百两银贺纪鸿中秀才/063
致沅弟季弟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063
唐浩明评点:天地之道刚柔互用/063
致沅弟季弟 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064
唐浩明评点:愧悔大负李元度/065
致沅弟季弟 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日/066
唐浩明评点:如何使用有才无德者/067
致沅弟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067
唐浩明评点:面对指摘宜自修/068
致沅弟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三日/068
唐浩明评点:不要插手盐务以谋利/069
致沅弟季弟 同治元年七月初一日/070
唐浩明评点:对购置田宅之指摘当三思/071
谕纪泽 同治元年七月十四日/071
唐浩明评点:持身可学王陶而不可学嵇阮/072
致澄弟 同治元年闰八月初四日/072
唐浩明评点:可怕的瘟疫/073
致澄弟 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073
唐浩明评点:对父母官宜若远若近/073
致沅弟 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074
唐浩明评点: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075
谕纪泽 同治元年十月初四日/075
唐浩明评点:借亲情疗忧惧/075
谕纪泽 同治元年十月十四日/076
唐浩明评点:敌军无能平之理/077
致沅弟 同治元年十月十五日/077
唐浩明评点:用兵之道全军为上/077
致沅弟 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一日/078
唐浩明评点:一两参合二十余教师的月薪/078
谕纪泽 同治元年十一月初四日/078
唐浩明评点:诗文立意须超群离俗/079
致沅弟 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079
唐浩明评点:老幺之死湘乡早有预测/080
致沅弟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081
唐浩明评点:挽季洪联/081
致沅弟 同治元年十二月十八夜/082
唐浩明评点:唐鹤九挽联甚佳/082
致沅弟 同治二年正月初七日/082
唐浩明评点:辞职乃以退为进/083
致沅弟 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084
唐浩明评点:花未全开月未圆/084
致沅弟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085
唐浩明评点: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085
谕纪泽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日/086
唐浩明评点:劝女儿耐劳忍气/087
致沅弟 同治二年二月初一日/087
唐浩明评点:凡亲临必打败仗/088
谕纪泽 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088
唐浩明评点:读书须记札记/089
谕纪泽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090
唐浩明评点: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091
致沅弟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091
唐浩明评点:豁达光明之识与恬淡冲融之趣/092
致沅弟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九日/093
唐浩明评点:拼命报国侧身修行/093
致沅弟 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094
唐浩明评点:以方寸为严师/094
致澄弟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四日/095
唐浩明评点:皖南人肉每斤百二十文/096
致沅弟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096
唐浩明评点: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096
致澄弟 同治二年五月初一日/097
唐浩明评点:苦命的陈氏妾/098
致沅弟 同治二年五月初七日/099
唐浩明评点:能进曾氏私室的幕僚/099
致沅弟 同治二年五月初九日/102
唐浩明评点: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102
致沅弟 同治二年五月十六日/103
唐浩明评点:无形之功不必说/103
致沅弟 同治二年七月初一日/104
唐浩明评点:奏折重在主意结构及用字/104
致沅弟 同治二年七月初七日/105
唐浩明评点:蛮字为主打字向前/106
致沅弟 同治二年七月十一日/107
唐浩明评点:强字须从明字做出/107
致沅弟 同治二年七月十五日/108
唐浩明评点:湘军中的另类将领鲍超/108
致沅弟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109
唐浩明评点:识为主才为辅人谋半天意半/110
致沅弟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日/111
唐浩明评点:避挟长市恩之嫌/111
致澄弟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12
唐浩明评点:富贵气不可太重/113
致沅弟 同治二年八月初二日/113
唐浩明评点:保人亦有为难之处/114
谕纪鸿 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115
唐浩明评点:不可挂大帅旗不可惊动官长/115
致沅弟 同治二年八月二十七日/115
唐浩明评点:李泰国购洋兵船事/116
致沅弟 同治二年九月初九日/118
唐浩明评点:解银七万以抚慰/118
致沅弟 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119
唐浩明评点: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119
致澄弟 同治二年九月十四日/120
唐浩明评点:鼎盛之际宜收敛/120
致沅弟 同治二年九月十七日/121
唐浩明评点: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122
致沅弟 同治二年九月二十六日/122
唐浩明评点:太平军降将古隆贤/123
致澄弟 同治二年十月初四日/123
唐浩明评点:全家团聚安庆/124
致沅弟 同治二年十月十三日/124
唐浩明评点:因奏留黄冕而上干谴责/125
致澄弟 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日/126
唐浩明评点:子侄辈不能坐四抬轿/126
致澄弟 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27
唐浩明评点:公银作私用宜少/128
致沅弟 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二日/129
唐浩明评点:李鸿章杀降/129
致澄弟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130
唐浩明评点:莫怕寒村悭吝莫贪大方豪爽/130
致澄弟 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31
唐浩明评点:私盐只禁船载不禁路挑/132
致澄弟 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33
唐浩明评点:欧阳夫人带头纺纱/134
谕纪瑞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34
唐浩明评点:勿忘先世之艰难/135
致沅弟 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日/135
唐浩明评点:唯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136
致澄弟 同治三年二月十四日/136
唐浩明评点:艰苦则强娇养则弱/137
致澄弟 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四日/137
唐浩明评点:时时于俭字用功/137
致沅弟 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138
唐浩明评点:与沈葆桢争夺江西厘金/138
致沅弟 同治三年三月初七日/141
唐浩明评点:无应酬馈赠则不能办事/141
致沅弟 同治三年三月十二日/142
唐浩明评点:李鸿章贪财/143
致澄弟 同治三年三月十四日/144
唐浩明评点:天使致祭时的礼仪/145
致澄弟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日/145
唐浩明评点:不要管闲事/145
致沅弟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日/146
唐浩明评点:停止赈局送回妇幼/147
致沅弟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六日/147
唐浩明评点:病不在身而在心/147
致沅弟 同治三年四月初三日/148
唐浩明评点:互劝互勖互恭维/149
致沅弟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149
唐浩明评点:每日总须略有抽闲之时/150
致沅弟 同治三年五月十二日/151
唐浩明评点:杨岳斌以提督授总督/151
致沅弟 同治三年五月十七日/152
唐浩明评点:请不请李鸿章会攻江宁/152
致沅弟 同治三年六月初一日/153
唐浩明评点:为儿子获奖语而欣喜/154
致澄弟 同治三年六月初四日/155
唐浩明评点: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155
致沅弟 同治三年六月初十日/156
唐浩明评点:李鸿章不敢得罪老九/156
致沅弟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57
唐浩明评点: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157
致沅弟 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158
唐浩明评点:八百里驰奏打下金陵/158
谕纪泽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六日/159
唐浩明评点:成为阶下囚的李秀成/160
谕纪泽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九夜/161
唐浩明评点:验洪秀全之尸/162
谕纪鸿 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162
唐浩明评点:进身之始务知自重/162
谕纪泽 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163
唐浩明评点:兄弟同日封侯伯/163
致沅弟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165
唐浩明评点:老九遭各方攻击郁郁不乐/165
致沅弟 同治三年八月初五日/167
唐浩明评点:收回金陵后的三桩大事/168
致沅弟 同治三年八月十四日/169
唐浩明评点:曾氏是否也有过狎邪游/169
致沅弟 同治三年八月二十日/170
唐浩明评点:寿弟诗/170
致澄弟 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日/172
唐浩明评点:老九开缺回籍/172
致沅弟 同治三年十月初六日/173
唐浩明评点:左宗棠奏报幼天王已逃/173
致沅弟 同治三年十月十四日/174
唐浩明评点:新的使命/175
致澄弟沅弟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176
唐浩明评点:甲子科江南乡试/176
致澄弟沅弟 同治四年三月初四日/177
唐浩明评点:老九借病拒不应诏/177
致沅弟 同治四年三月十八日/178
唐浩明评点:慈禧与恭亲王矛盾的初次暴露/178
致澄弟沅弟 同治四年五月初五日/180
唐浩明评点:替代僧格林沁北上打捻/180
致澄弟沅弟 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181
唐浩明评点:不望富贵愿代代有秀才/181
谕纪泽 同治四年闰五月十九日/182
唐浩明评点:夜饭不用荤为养生之道/183
谕纪泽纪鸿 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184
唐浩明评点:气势识度情韵趣味/185
致澄弟沅弟 同治四年六月二十四日/186
唐浩明评点:老九拒绝北上为晋抚/186
谕纪泽纪鸿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187
唐浩明评点: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188
谕纪泽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189
唐浩明评点:炒老米粥可医脾亏/189
谕纪泽纪鸿 同治四年八月初三日/190
唐浩明评点:二十四岁即守寡的纪纯/191
谕纪泽 同治四年八月十九日/192
唐浩明评点:刻印船山遗书/192
谕纪泽纪鸿 同治四年八月二十一日/193
唐浩明评点:宰相府起因于欧阳夫人/194
谕纪泽 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195
唐浩明评点:听天命亦是养生之道/196
谕纪泽纪鸿 同治四年九月晦日/196
唐浩明评点:借花竹山水以养身心/197
谕纪泽纪鸿 同治四年十月二十四夜/197
唐浩明评点:请吴汝纶之父为西席/198
致澄弟沅弟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98
唐浩明评点:沅甫出处大计:行四藏六/199
谕纪鸿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200
唐浩明评点:打得通的便是好汉/200
致沅弟 同治五年二月初一日/201
唐浩明评点:曾国荃调任湖北巡抚/201
谕纪泽纪鸿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202
唐浩明评点:养生之法在顺其自然/202
谕纪泽纪鸿 同治五年三月十四夜/203
唐浩明评点:不宜过于玲珑剔透/203
谕纪泽纪鸿 同治五年三月十九日/204
唐浩明评点:可悲的侯门长女/205
致澄弟沅弟 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六日/205
唐浩明评点: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206
谕纪泽纪鸿 同治五年五月十一夜/207
唐浩明评点:一百四十年前的高考辅导书/207
致澄弟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208
唐浩明评点:养生五事/208
致沅弟 同治五年六月十二日/209
唐浩明评点:不能视文章太重/210
谕纪泽纪鸿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211
唐浩明评点:贪利而成居半激逼而成居半/211
谕纪泽纪鸿 同治五年八月初三日/212
唐浩明评点:思路宏开为文章必发之品/213
致澄弟 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日/214
唐浩明评点:不必曲为搜求哥老会徒/214
谕纪泽纪鸿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二日/215
唐浩明评点:风流名士曾广钧/215
致沅弟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四夜/217
唐浩明评点:曾老九参劾官文/218
致沅弟 同治五年九月初二日/219
唐浩明评点:《湘军志》与《湘军记》/220
谕纪泽纪鸿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221
唐浩明评点:人但有志气即可奖成之/221
致沅弟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222
唐浩明评点:求强在自修处不在胜人处/223
致沅弟 同治五年九月二十八夜/224
唐浩明评点:进驻南阳略作回避/224
谕纪泽 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225
唐浩明评点:大家名作自有一种面貌神态/226
致沅弟 同治五年十月二十三日/226
唐浩明评点:自请开缺辞爵/227
致沅弟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七日/227
唐浩明评点:兄弟私议李鸿章/228
致欧阳夫人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一日/228
唐浩明评点:做各房及子孙的榜样/229
致澄弟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230
唐浩明评点:再四辞职苦衷何在/230
致沅弟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二日/233
唐浩明评点:人心日伪大乱方长/233
致沅弟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夜/234
唐浩明评点:好汉打脱牙和血吞/234
致沅弟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236
唐浩明评点:贪色贪财又豪气的郭松林/236
致沅弟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237
唐浩明评点:悔字诀助老九过难关/237
致澄弟 同治六年正月初四日/238
唐浩明评点:虽处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239
致沅弟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240
唐浩明评点:波平浪静与掀天揭地/241
致沅弟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六日/241
唐浩明评点:湘淮两军曾李两家联为一气/242
致澄弟 同治六年二月初五日/243
唐浩明评点:富贵常蹈危机/244
谕纪泽 同治六年二月十三日/244
唐浩明评点:世上几无真正的清官/245
致沅弟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一日/246
唐浩明评点:乱世处大位乃人生之大不幸/246
谕纪泽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五日/247
唐浩明评点:二十三四聪明始小开/248
致沅弟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日/249
唐浩明评点:咬牙励志勿因失败而自馁/249
致沅弟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250
唐浩明评点:逆来顺受面对百端拂逆/250
致沅弟 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日/252
唐浩明评点:平生四次受人讥笑/252
谕纪泽 同治六年三月十八日/253
唐浩明评点:曾纪鸿的肺病起于十九岁/254
谕纪泽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二日/254
唐浩明评点:襟怀高淡胜过南面王/254
谕纪泽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255
唐浩明评点:变柔为刚化刻为厚/255
致欧阳夫人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257
唐浩明评点:有盛必有衰/257
致澄弟 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日/258
唐浩明评点: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258
谕纪泽 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三日/259
唐浩明评点:制造船炮为自强之本/260
谕纪泽 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二夜/263
唐浩明评点:散财忌有名/263
谕纪泽 同治八年二月十八日/265
唐浩明评点:小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265
谕纪泽 同治八年三月初三日/266
唐浩明评点:备三百两银子买一妾/267
谕纪泽 同治九年四月十六日/268
唐浩明评点:病因可能在心血管上/268
谕纪泽纪鸿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269
唐浩明评点:安排后事/270
谕纪泽 同治九年六月十四日/273
唐浩明评点:撤天津地方官以全大局/273
谕纪泽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四日/274
唐浩明评点:内疚神明外惭清议/275
谕纪泽 同治九年八月初四日/275
唐浩明评点: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276
谕纪泽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277
唐浩明评点:治目神药空青石/278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五日/279
唐浩明评点:张文祥为何杀马新贻/280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四月初七日/282
唐浩明评点:空青石回天无力/282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五月初十日/283
唐浩明评点:理学家亦看杂书/284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日/284
唐浩明评点:安置故旧追悔往日/285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六日/286
唐浩明评点:精力太衰不再纳妾/287
谕纪泽纪鸿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八日/288
唐浩明评点:与王闿运相见于徐州/288
谕纪泽 同治十年十月十一夜/289
唐浩明评点:视察江南机器局/289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290
唐浩明评点:养生六事与为学四字/291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八日/292
唐浩明评点:曾广铨出抚伯父/292
谕纪泽纪鸿 同治十年十一月/293
唐浩明评点: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295
□禀父母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大人膝下: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男在汉口寄家信,付湘潭人和纸行,不知已收到否?后于二十一日在汉口开车。二人共雇二把手小车六辆,男占三辆半。行三百余里,至河南八里汊度岁。正月初二日开车,初七日至周家口,即换大车。雇三套篷车二辆,每套钱十五千文。男占四套,朱占二套。初九日开车,十二日至河南省城,拜客耽搁四天,获百余金。十六日起行,即于是日三更趁风平浪静径渡黄河。二十八日到京。一路清吉平安,天气亦好,唯过年二天微雪耳。
到京在长郡会馆卸车。二月初一日移寓南横街千佛庵。屋四间,每月赁钱四千文,与梅、陈二人居址甚近。三人联会,间日一课。每课一赋一诗誊真。初八日是汤中堂老师大课,题“智若禹之行水赋”,以“行所无事则智大矣”为韵,诗题赋得“池面鱼吹柳絮行”,得“吹”字。三月尚有大课一次。
同年未到者不过一二人,梅、陈二人皆正月始到。岱云江南、山东之行无甚佳处,到京除偿债外,不过存二三百金,又有八口之家。
男路上用去百金,刻下光景颇好。接家眷之说,郑小珊现无回信。伊若允诺,似尽妥妙;如其不可,则另图善计,或缓一二年亦可,因儿子太小故也。
家中诸事都不挂念,唯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丹阁叔大作亦望寄示。男在京一切谨慎,家中尽可放心。
又禀者,大行皇后于正月十一日升遐,百日以内禁剃发,期年禁燕会音乐。何仙槎年伯于二月初五日溘逝。是日男在何家早饭,并未闻其大病,不数刻而凶问至矣。没后,加太子太保衔。其次子何子毅,已于去年十一月物故。自前年出京后,同乡相继殂逝者:夏一卿、李高衢、杨宝筠三主事,熊子谦、谢讱庵及何氏父子凡七人。光景为之一变。男现慎保身体,自奉颇厚。
季仙九师升正詹,放浙江学政,初十日出京。廖钰夫师升尚书。吴甄甫师任福建巡抚。朱师、徐师灵榇并已回南矣。
詹有乾家墨,到京竟不可用,以胶太重也。拟仍付回,或退或用随便。接家眷事,三月又有信回家中。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各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谨此跪禀万福金安。
□唐浩明评点:破天荒翰林
这是现存曾国藩家书中年代早的一封。
曾氏于道光十八年第三次会试中式,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后由道光皇帝拔置为第二名,改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通过三年教习后还有一次考试,谓之散馆。散馆合格者留在翰林院,不合格者或改任县令,或分发各部。教习期间可留在北京,也可不留。曾氏未留北京,请假回湖南。这次来北京,系参加散馆考试。两个月后他通过了考试,被授职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衔,成为京师一名小官员。在京师,曾氏微不足道,但在曾家,他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因为曾氏家族五六百年来从未有人取得功名,这次一下子便出了个翰林,真可谓大大地破了天荒。
这封信是曾氏刚抵北京时写给父母的平安家信。他的父亲名叫曾麟书,号竹亭。曾麟书也是个读书人,但考运不好,一连考了十七次,考到四十三岁那年才考上个秀才。曾麟书一生以教蒙童为业,直到晚年才因儿子的地位而升为乡绅。曾麟书虽从未做过官,但因为是曾家个秀才,也算是有脸面的人。不过这位孜孜不倦于考试的蒙师可能真的平庸。曾氏为其父母写墓表时,对于父亲的一生,几乎乏善可陈,而其祖父,居然可以在稠人广坐之中,大声呵斥已为人父的这个长子。孝顺固然是孝顺,但性格懦弱、欠缺办事才干大概也是实在的。晚年,他曾自撰一副传颂甚广的联语: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对联写得很洒脱,然在洒脱的背后,也透露出撰联者那种乏才又不遇的无奈和自嘲。
曾氏的母亲江氏比丈夫大五岁。她的性格与丈夫正好相反:刚烈、好强,且勤快能干。曾麟书夫妇共育有五子四女,曾氏为他们的长子。
信中所提到的儿子,即曾氏次子纪泽。曾氏结婚四年后于道光十七年十月生长子祯第,此子一岁多后与其小姑同时因染痘症而夭殇。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纪泽降生。就在这一天,曾氏在隆重的祭祖鞭炮声中离家北上,次年正月二十八日抵京。从湖南湘乡到北京,途中走了八十多天,由此可见当年进京赶考之艰难。
曾氏在北京,挂念的是诸弟的学业。长兄点了翰林,诸弟脸上自然有光,巴望自己早日中式之心也便更加急迫,对大哥的指点也便抱有更高的期盼。做兄长的自然于此责无旁贷,故一到京城,便急着要诸弟把近日所作诗赋寄来,好切实指导。
信的末尾,曾氏希望家里今后给他写信“以烦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之情,即便后来妻儿迁到京师,曾氏仍希望时常看到来自家乡的絮絮叨叨、巨细皆备的书信。此中除了曾氏个人的亲情之外,也透露了另一层消息,即中国人浓厚的“根”的观念。不管到了哪里,即便是在京师贵为朝廷大员,或是在外乡成了千万富翁,他也会将所在地视为寓所,当作客居,他的家始终是那个遥远的世代祖居的地方,告老还乡、叶落归根总是游子后的取向,这就是“根”的意念。“根”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联系的纽带,但“根”也大大地局限了中国人的视野、胸襟和开拓精神。
□禀祖父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四月十一日由折差发第六号家信,十六日折弁又到。孙男等平安如常,孙妇亦起居维慎。
曾孙数日内添吃粥一顿,因母乳日少,饭食难喂,每日两饭一粥。今年散馆,湖南三人皆留,全单内共留五十二人,仅三人改部属,三人改知县。翰林衙门现已多至百四五十人,可谓极盛。
琦善已于十四日押解到京。奉上谕派亲王三人、郡王一人、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会同审讯。现未定案。
梅霖生同年因去岁咳嗽未愈,日内颇患咯血。同乡各京官宅皆如故。
澄侯弟三月初四在县城发信已经收到,正月二十五信至今未接。兰姊以何时分娩?是男是女?伏望下次示知。
楚善八叔事,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绝无解危之处,则二伯祖母将穷迫难堪;竟希公之后人,将见笑于乡里矣。孙国藩去冬已写信求东阳叔祖兄弟,不知有补益否?此事全求祖父大人作主。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乎?孙因念及家事,四千里外杳无消息,不知同堂诸叔目前光景。又念家中此时亦甚艰窘,辄敢冒昧饶舌,伏求祖父大人宽宥无知之罪。楚善叔事如有说法之处,望详细寄信来京。
兹逢折便,敬禀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万福金安。
□唐浩明评点: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
《曾国藩全集·家书》共收有曾氏给祖父母或祖父的信十六封。曾氏的祖父名玉屏,号星冈,是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曾氏对祖父的崇仰之情远过父亲。从曾氏亲撰的墓表中可知,曾玉屏青少年时是个好游乐无节制的浮薄子弟,直到三十五岁时才洗心革面做一个规矩农民。曾玉屏体魄强壮,说话声如洪钟,有威仪,治家有方,一直是曾氏大家族的家长,且热心邻里之事,颇有乡党领袖的风度。曾玉屏少时不读书,壮年后深知读书的重要,对子孙课读甚严。他虽未经历过大世面,却有识见。在长孙点翰林后,他告诫家人:我们家以种田为本,虽富贵也不能丢了这个根本。国藩做翰林,只是刚开始,事业还长得很,家中的琐碎事不要去打扰他,以便他一心一意做官。因为有祖父这番叮嘱,故而曾氏做京官十余年,没有为家事操累过。祖母王氏,比丈夫整整大了七岁。直到道光二十六年,祖父祖母都还健在。那时曾氏已三十六岁,官居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衔。这种家庭,世间并不多有。
曾氏想到自己上有祖父母、父母,中有诸弟姊妹,下有妻子儿女,又做了中级京官,真个是福禄周全、门祚鼎盛。他深知月盈则缺、花盛则谢的道理,常以盈满为戒,故将书房取名“求阙斋”。阙者,空也,缺也。曾氏希望今后在别的事情上存有缺憾,以便“堂上重庆”的福气能多保留些日子。
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官居礼部右侍郎兼兵部右侍郎,已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了,曾玉屏才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按照当时的礼制,他可以得到从一品荣禄大夫的封赠。一个乡间农民,能享到孙子所带来的这般好处,也可谓洪福齐天了。
在曾氏的心目中,祖父是一个有大智大才、只因生不逢时而未获大用的英雄豪杰。到了晚年,他已建立大功勋,封侯拜相,仍认为自己远不如祖父。纵观曾氏一生,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他的影响很大,其中尤在两个方面表现得为突出。
一在为人上。他以祖父所说“懦弱无刚乃男人之耻”作为终身座右铭,并将这句话一再告诫子弟。曾氏又在“刚”中注入“毅”的成分。“刚毅”二字成为曾氏性格的主要特征,也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石之所在。
将曾氏祖孙三代对照来分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前面说到,曾麟书是个平庸懦弱的人,而曾玉屏却是一个强悍不羁之才。这父子俩颇有点像虎父犬子。父祖两代均在曾氏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曾氏多次说过自己“胆气薄弱”“禀性素弱”。从他带兵之初两次因失败而投江自杀的记录来看,可知其性格中有明显的脆弱的一面。显然,这源于其弱父的遗传,是他的先天禀赋。但他又有“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的倔强、不服输的一面,看来这是自小起所接受的强祖耳提面命的结果,属于后天性的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天性并非就决定了一切,一个人青少年时代所处的环境,对其一生的走向也相当重要,尤其是至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别人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祖父对曾氏的另一重大影响在治家上。曾氏“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治家八字诀,完全是对祖父平时所作所为的概括。他反复告诫子弟:“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信中所言“楚善八叔事”,系族叔楚善被债主追逼度日艰难,写信给曾氏请求帮助之事。因祖父在乡党中有威望,故曾氏将此事推给祖父,请他代为援手。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自任丘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不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
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课以摩厉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垿,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予生平于伦常中,唯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进益无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谢果堂先生出京后,来信并诗二首。先生年已六十余,名望甚重,与予见面,辄彼此倾心,别后又拳拳不忘,想见老辈爱才之笃。兹将诗并予送诗附阅,传播里中,使共知此老为大君子也。
予有大铜尺一方,屡寻不得,九弟已带归否?频年寄黄芽白菜子,家中种之好否?在省时已买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来并祈详示。
□唐浩明评点:为学譬如熬肉
曾氏家书之精华在于与诸弟书及训子书,其为世所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曾氏的这两类家书,绝非世人所常见的报平安道家常的书信,作书者乃抱着极大的责任心和殷殷企盼之情,以书信为函授教材,将自己的学问识见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弟。元好问诗:“鸳鸯绣取从头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而曾氏恰恰是在把“金针”度与子弟。世人在阅读这些书信的同时,也便轻易地获得了“金针”。二、曾氏的子弟几乎个个成材成器,日后或成为其事业的得力助手,或成为其家族的薪火传人。他们以自己的业绩验证了曾氏所传“金针”的效用。正如良师的光彩要靠高徒来衬托一样,父兄的家教也要靠子弟的成就来增添说服力。
在这两类书信中,数量多内容丰富的部分又属与弟书。它不仅展示了曾氏望弟成才的苦心,更表现了其儒家文化忠实继承者的道德风范。
在中国的家庭伦理中,长兄是负有保护教育弟妹的重大责任的,故历来有“长兄当父”之说。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长兄并非如此。他们爱子亲子,却对弟妹缺少关爱之心。因为儿女不仅是其财产事业的继承人,也是其生命的延续,亲与爱,是发自内心的,并不需要伦理的约束。而弟妹长大后,将自立门户,关系和情感只会越来越疏远。曾氏在大量的与弟书中所溢流出的兄弟之情,恰为世人所淡漠而为伦理所提倡,故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他的这些书信便成了极好的教材。
曾氏有四个弟弟,依祖父辈的序列排,分别为四弟国潢字澄侯、六弟国华字温甫、九弟国荃字沅甫、季弟国葆字贞干,与长兄相比,分别小十岁、十二岁、十四岁、十八岁。在后来的岁月里,除四弟在湘乡原籍经营家业外,其余三弟均投笔从戎。六弟在三河之役中战死,季弟在围南京时染瘟疫病死,九弟则成为打下南京的首功之人。从现存的照片来看,曾氏与其九弟面相极为相似,都是瘦削的长脸、鼻翼两边的法令既深又长、三角眼、扫帚眉。两兄弟同日封爵开府,又都死于南京两江总督任上。在中国近代史上,这种事实属独一无二。
这封信写在道光二十二年秋天,是曾氏全集中所收与弟书的封。此时曾氏依旧在翰林院供职,兼任国史馆协修,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小京官。
来到京师三年半了,曾氏的官位虽没多大迁升,长进却甚大,这长进主要体现在学问和见识上,而促成这种长进的,一来自师友间的启迪切磋,二靠个人的自觉自律。
中国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在获得功名之前,读的几乎全是八股试帖等闱墨文字,与真正的学问无甚关联。考取后便去做官,依仗的是手中的权力,腹中有无真才实学并不重要。所以中国封建官员,尽管绝大部分都经历过十年寒窗,但有真本事的人却微乎其微。李鸿章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一个下属:“此人连官都不会做,可见无用。”虽说得刻薄了点,却是大实话。
曾氏中式后有幸在翰林院做官,给了他读书再学习的宝贵时间,也因为他较为明智,能够清醒地知道自己身上所存在的读书人所固有的这种弊病,从而自觉地加以改造。在朋友们的引荐下,他拜了两位老师。
一个是湖南善化人唐鉴,即信中所说的镜海先生,此人当时官居太常寺卿。唐鉴给曾氏重要的指导有两点:一为如何读书。唐鉴告诉曾氏,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义理精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中。第二,唐鉴向曾氏指出,“静”字功夫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又将所著《畿辅水利志》送给曾氏。这书属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即实实在在的于国计民生有用的真正学问。
曾氏服膺这位同乡前辈,虚心向他请教。据说,咸丰二年,唐鉴由金陵书院内召进京,年轻的咸丰皇帝在一个月内接连召见他十五次,咨询治国之道。此时,曾氏正在湖南老家守母丧。太平军已打到湖南,朝廷欲在湖南组建团练来对抗,苦于无合适的人牵头。唐鉴向咸丰皇帝面荐曾氏,并特为指出:曾氏书生出身,久为京官,既不懂军旅,又疏于民政,初时可能会不顺,但要相信他今后一定会成功。可见,唐鉴对曾氏知之甚深,对其一生事业的影响也很大。
另一个是有理学大师之称的倭仁(字艮峰)。他教给曾氏一个修身要诀:研几。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有点类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狠斗私字一闪念。”研几,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的方式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倭仁后来做到大学士,但在历史上却留下一个顽固守旧派的坏名声。同治六年,执政的恭亲王拟筹建同文馆,倭仁带头反对,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在那样的时代说这种话,的确显得迂腐。
“理学”在近代是一门被批得体无完肤的旧学问,倭仁的迂腐不通又为“理学该批”增加一个极好的例子。但作为主宰中国思想界数百年之久的这门学说,也并非就一塌糊涂、一无是处,它至少在培育人的心志道德操守等方面有着难以否定的作用。曾氏在日后组建湘军之初注重其血性精神方面的教育,他本人大权在握时能清廉自守、军情危难时能适时调整心态、大功告成时能谦退自抑,无疑都得力于早期的“研几”功夫。
这种以读书再学习为主课的翰苑闲官生涯,便是曾氏京师与弟书的背景。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七年出任礼部侍郎时为止,历时七八年。在这封信里,曾氏与诸弟谈自己读经史、拜师交友等情形,即为当时的真实写照。他要诸弟以“专”字法读书,便是转授唐鉴的指教。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猛火煮慢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这样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奥赜。对于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慢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
二是谈乾坤礼乐之道。以书法为例,乾为神,坤为形,真力弥漫为乐,丝丝入扣为礼。这种将对立融为一体的思维方法,颇有点辩证统一的味道,值得把玩摩挲。
曾氏这封信中提到的京师朋友,笔者将在以后的相关评点中再说及。这次先介绍两个人。一为吴竹如。竹如名廷栋,江苏人,此时为翰林院官员,以后一直在京师做闲官,晚年回籍主讲金陵书院。而曾氏恰在此时做两江总督,彼此过从较密。曾氏死前一个月,两人还见了面。曾氏年谱记载:“正月初二日,公访吴公廷栋宅,畅谈学业,语及邸抄倭文端公遗疏,交口称之,谓倘非自撰,不能抒写其心中所欲言。因语及昔年故交零落殆尽,黯然而别。”三十年前京师谈学论道的朋友,曾氏在晚年所能见到的仅此一人。曾吴之交,亦可谓全始全终。第二个是谢果堂。谢为湖南湘乡人,亦为翰苑官员。他本人无甚特别业绩,但他的父亲谢芗泉则有一个名震京师的壮举,多少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乾隆年间,正是和珅当道、炙手可热的时候,京师上下谁也不敢得罪他。和珅家里的仆人也仗势胡作非为,人们敢怒不敢言。一次,和珅的仆人坐着大员才可乘坐的大红障泥车招摇过市,遇到时为御史的谢芗泉。他怒不可遏,命人拿下和仆,亲自放火烧掉这辆车,替众人出了一口气。大家叫他为“烧车御史”,对他的正气和胆量钦佩不已。和珅恼怒至极,但又发作不得,过两年后还是借故将谢削了职,直到和珅倒台后谢才起复。
曾氏对这位同乡前辈甚是佩服,在信中所说的送别诗中他还提到了谢家这段光荣历史:“一朝烧车震都市,骢马御史真人豪。”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四位老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叶,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为祖母买皮袄,极好极好,可以补吾之过矣。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奋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抄三页付归,与诸弟看。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令人对之肃然。吴竹如、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吴子序、邵蕙西之谈经,深思明辨。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尤符契。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兹抄二页,付回与诸弟阅。冯树堂、陈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请业,而心已师之矣。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尽释矣。
金竺虔报满用知县,现住小珊家,喉痛月余,现已全好。李笔峰在汤家如故。易莲舫要出门就馆,现亦甚用功,亦学倭艮峰者也。同乡李石梧已升陕西巡抚。两大将军皆锁拿解京治罪,拟斩监候。英夷之事,业已和抚。去银二千一百万两,又各处让他码头五处。现在英夷已全退矣。两江总督牛鉴,亦锁解刑部治罪。
近事大略如此。容再续书。
兄国藩手具
□唐浩明评点: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
这是曾氏与诸弟谈为学之道的一封极重要的信。曾氏在这封信里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架势,陈义颇高,说教成分也较多。当今世风日趋浮躁,人皆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日之间便发大财、居高位、享盛名,不愿意去做长时期的累积功夫,尤其不愿意去从事道德心灵方面的修炼,认为那些都是虚的假的。其实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世风也不见得比今天淳厚多少,这可以从当时人写的书里看得出。但是,就在那个时候,也有一些人,他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修身务本,储才养望,在天时未到之前,努力准备着,一旦机会降临便能很快把握住,捷足先登。曾国藩、左宗棠、罗泽南等人都是这批人的突出代表。纵观曾氏的一生,其成功之基实奠于早期这种扎实的格致修诚的训练。
今日之年轻人,若无心做大事则罢,若有心做一番实实在在的事业,则千万不要视修身为迂腐空疏,应从曾氏成功的人生过程中,看到此种功夫的实际作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评说这封信。
曾氏对他的几个弟弟曾用两句诗来评价:“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辰君为辰时出生的四弟,午君为午时出生的六弟,老沅为九弟沅甫。
尽管从字面上看都是佳评,但透过表面,可以看出曾氏对这三个弟弟的评价是有高低区别的,而且以后各人的发展,也的确验证了他的评价。常言说,知子莫如父,知弟莫如兄。其实,许多为父的并不能知其子,为兄的也并不能知其弟,因为这还要牵涉为父为兄的眼光如何。曾氏向被誉为“衡人精当”,从对三个弟弟的评价上也可看出此说是有根据的。
平正的另一面即平庸无用。曾氏在一封给父母的信中说“四弟天分平常”,恰恰说的就是这一面。四弟国潢一辈子在家守着田产房屋,从未见他有过显眼的事迹,可知此人在曾家众兄弟中实属才干平平。此时年已二十二岁仍身为白丁的曾四爷,却不安心在家塾过一边教书一边攻读的日子,想外出找一个学馆,理由是外馆清净,家塾易为杂事耽搁。曾四爷本身就不是一个能清净的人,已经晚年了,做大哥的还在家信中告诫这个弟弟少管闲事,不要吹唢呐赶热闹等,可见“外馆清净”云云,不外乎一为自己功名未中找借口,二则趁此外出看看花花世界。故曾氏断然制止他的这个躁动:不必择地择时,若是真的立志苦读,再吵闹的地方也可读书,否则,即便是神仙之境也不能读好书。曾氏这番话,其实对任何一个正处求学时期的读书郎都适用。古时有凿壁偷光、挂角读书的穷苦学者,今有十五六岁便腰缠万贯不读书而去泡妞的“小皇帝”。可见读不读书,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内心立志与不立志耳。
曾家的六爷被大哥称之为“奇”。奇者,或许真有奇才异能,也或许只是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罢了。从其一生的行径看来,曾六爷的“奇”,实无足称道。此时他考试成绩不佳,不从自身找原因,却怨天尤人,大发牢骚。曾氏这封家信,便主要是对这位缺乏自知之明的六弟而写的。
曾氏训诫六弟:小试不售便发牢骚,实为胸襟不宽、志量太小的缘故。君子之立志,不在一己之荣辱得失,而在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
“民胞物与”四字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为人类万物同为天父地母所生,实与自己同出一源,故而都应该爱护。这种观念反映了理学也具有博爱和恢宏的一面。
“内圣外王”,语出《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这是儒学信徒的一种理想人格,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
接下来,曾氏又向六弟指出,脑子里应该思考的是自己哪些方面不如尧舜,不如周公,离天地完人的差距还有多远;心里应该忧虑的,是老百姓没有教化过来,外族在欺侮我们,小人在位、贤良未得使用,匹夫匹妇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泽,等等。
笔者想,当年曾氏的几个弟弟,尤其是心气高傲的六弟,读到这里时,必定是或窃笑或恼怒,总之,都不可能接受大哥的这番高谈阔论。平心而论,要这几个住在荒山僻岭、无寸尺功名、无丝毫地位的小青年去思考忧虑这些事,真是太离谱了。细究当时的情况,曾氏实不过借此夫子自道而已!
前面说过,曾氏此时正拜理学大师倭仁为师,这封信里曾氏又谈到自己的身边有明师益友相助。明师即倭仁,益友即吴竹如、冯树堂、陈岱云等人,曾氏和他们在一起成天读朱子全书,谈修诚之事,并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皆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差失严加鞭笞,毫不留情,甚至不惜骂自己如猪狗,而且还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曾氏还为自己定下日课。就像一个规矩的小学生、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似的,他每天严守课程表,一丝不苟。
他将自己过去的一切不合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昨日种种死,而将一切合于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今日种种生。自号涤生,其意即在此:涤旧而生新。曾氏年谱中说,他“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便产生在这个时期。如此看来,曾氏在信中滔滔不绝要诸弟立的志,正是他自己——一个年轻翰林的法前贤清天下的大志。
诸弟能不能接受暂且不管,悬出一个极高的目标来,让他们心存敬畏,努力追求,也是好事。至于对一般读书人而言,真正的有效功夫当用在何处呢?曾氏将自己的“金针”传给诸弟,这便是《大学》《中庸》里所说的“格物”“诚意”四字。穷究事理,躬自力行,便可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悲天悯人的绝大志向,曾氏在以后的家书中较少提及,至于“格物”“诚意”等话题倒是常常说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