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96791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贫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国家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粘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勤娜著的《九世同居倡百忍——以忍治家的张公艺》系“乡贤文化丛书”**辑之一种,重点叙述了唐代河南义门张公艺家族的故事,尤其对张公艺在家乡建设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多角度的阐述。
九世同居的罕见家族
一、同产共爨的和谐社会
二、以忍治家的文化内涵
三、民主举贤的治家之制
世代旌表的家族典范
一、人杰地灵的郓州地区
二、张氏家族的形成背景
三、世代旌表的张氏先祖
少年持家崭露头角
一、少年持家展现才华
二、顺承父母和睦亲族
三、尊敬师长友爱同窗
四、忍让修德婚姻和美
修身齐家示范天下
一、重文治延宾开馆
二、尚武习武保家卫国
三、设条律以诫子孙
张公艺两获旌表
一、救太宗获赐“义和广堂
二、高宗访贤示百忍
三、公艺仁德建大桥
四、遗德犹存百忍堂
张公艺之宽厚待人
一、不较横逆厚德待人
二、宽容仁恕损己利人
三、怜人罪苦济人之困
四、被诬不计利人释隙
张公艺之慈悲怜悯
一、敬老怜贫慈悲为怀
二、济人急难恤人孤寒
三、阴骘怜悯舍己从人
四、放生动物爱惜粮食
张公艺之积德行善
一、谏亲行善怜贫积福
二、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三、扶危济困周济乡邻
四、忍气施恩全人信义
张公艺之影响家人
一、委婉谏父重族睦亲
二、和乐教妻孝敬慈惠
三、张公艺以三愿谕子
四、要求仆人仁德宽容
张公艺之教化乡邻
一、劝人兄友弟恭
二、规人行义尽孝
三、勉人息讼求和
四、训人重德戒淫
张公艺之子孙后嗣
一、历代名人举例
二、名相张九龄及其孙
三、子孙分布
四、后世风励
张公艺之逸闻传说
一、灶王爷传说
二、饺子来历
三、百忍获赠金人
四、唐王贡酒传奇
五、张公艺遇难得救
参考文献
“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很久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到乡贤和乡贤文化,这应该是首次,它表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贤文化,既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乡贤和乡贤文化淡出人们视线已久,在这一概念重新被提出来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什么是乡贤文化,更不知道如何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鉴于此,有必要对乡贤称谓、乡贤之说的起源、乡贤对中国乡村的作用与意义、乡贤文化包含哪些内容等,作简要回答。
何谓乡贤?按照通常的解释,乡贤是指那些道德品行高尚同时又对乡村建设有过贡献的人。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品行高尚,二是对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但如果仅仅是道德品行高尚,满足于个人修身齐家、独善己身、洁身自好,很少关心乡里乡亲,很少对乡梓作出过贡献,那么,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乡隐,而不能称为乡贤。乡贤既应是道德为人敬仰、行为堪称模范的人,更应是为家乡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人。不论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制定乡约、调解邻里矛盾,还是乐善好施、修桥铺路、接济乡人,举凡一切有益于乡里乡亲的事情,他们总是满腔热情,乐做善为。对乡村建设的贡献,是乡贤的必备条件。如果对家乡父老没有什么贡献可言,何以成为乡贤?看一看汉魏六朝出现的一些记述各地乡贤的著作,如《汝南先贤传》《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记》《鲁国先贤传》《楚国先贤传》等,其中记载的各地乡贤,不仅在道德、学问、修养、名望等方面为人称颂,成为时人敬仰的楷模,而且都是对家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他们能入各种乡贤传,绝非浪得虚名。
乡贤之说起源于何时?乡贤很早就存在于中国的乡村,但乡贤之说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的。东汉中后期,随着一些世家大族的崛起,各个郡国都热衷于撰写乡贤传记,表彰那些曾经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贤人雅士。东汉以后,世家大族成为维持中国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许多被后人称为乡贤的人物,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对中国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乡村精英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乡村教育等方面可补政府治理之不足,发挥了政府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人看到了乡贤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把所属郡国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事迹记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郡书”。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在谈到这类著作时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昞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刘知幾:《史通》卷十《内篇·杂述》)刘知幾是较早关注到乡贤类著作的史学家,他认为,乡贤类著作都是“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因而在当地比较流行,而到了其他地方,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在谈到东汉史书繁盛的原因时,刘知幾再次提到了乡贤:“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刘知幾:《史通》卷九《内篇·烦省》)刘知幾虽然没有对乡贤作出解释,但他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相提并论,表明他已经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放在同一个层级上,充分肯定了“邑老乡贤”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为此,我们组织编纂了这套“乡贤文化丛书”,把自东汉以来的历代乡贤进行梳理,系统展示乡贤、乡贤文化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以期让广大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贤和乡贤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对乡贤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更多的认知,共同为创新乡贤文化、建设新乡贤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我们精选了10位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各地乡贤,他们不论在教书育人、修身齐家,还是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慈善赈济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贡献,成为人们传颂的典范楷模。在本辑编写过程中,每位作者均对自己承担的人物有一定研究,但因作者较多,行文风格各异,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妥之处,尚祈读者批评。
卫绍生 廉 朴
2018年5月20日
二、张氏家族的形成背景
西晋末年,君昏臣愚,八王之乱时王室互相杀戮,国势日益衰弱。北方政局混乱,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的部落趁势崛起,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之间互相攻伐,争抢地盘,扩张势力,使得同一个地区先后处于不同政权的统治之下。以张氏家族所在的寿张地区为例,就先后处于后赵、魏(冉闵)、前秦、后燕、南燕、东晋的统治下,辖下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420年,刘裕灭南燕与后秦,篡晋自立,为宋武帝。寿张又归宋辖治。刘宋统治区域主要集中在江南,此后半个多世纪中,江南相继出现了齐、梁、陈三个以建康为都城的政权,历史上将刘宋和这三个政权合称为南朝。同一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经过吞并战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439年统一北方,后来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直至589年取代北周的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南北朝共存在170年。寿张在此期间,先后处于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统治下,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政局中。
张公艺家族首次获得官方认可并被褒奖是在南北朝时期。550年东魏丞相高洋弑魏帝元善见,建立北齐,随后高洋派人旌表张家。此时张家已经因累世同居而闻名乡里,成为雍睦海宗的典范家族。588年隋朝统一全国前夕再次旌表张家。665年唐高宗亲幸其宅时,张氏一门已经是九世同居,据说存在了两百余年。由此可以推知,张公艺家族最早形成于465年以前,正是南北朝对立的前期。
虽然张公艺家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然而,南北朝的局势承东晋与五胡十六国之余绪,若要了解张家的形成背景,首先从此时说起。西晋末年自八王之乱开始,国势每况愈下,晋怀帝、晋愍帝被前赵刘氏俘虏,备受侮辱后被杀。洛阳被攻陷,王室与百官被杀者多达三万人。晋惠帝的羊皇后则被刘曜掳到平阳立为皇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南一隅,是为东晋。东晋版图日蹙,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为南北交接之地。北方的世家大族、有产之家,往往不堪压迫随晋南迁。中原沦陷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手。晋室偏安江南,未随迁的北方汉人希望统一,朝中有志之士也多图恢复,前后进行多次北伐,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数次北上,皆有失有得,然终不能统一全国结束战争,始终与北方少数民族处于对峙状态。
与此同时,北方政权也不稳定。匈奴族的刘渊乘晋室八王之乱,于永兴元年(304)称汉王,永嘉二年(308)称帝,国号汉。刘渊死后,四传族子曜,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逼迫晋室,版图不断扩张。羯人石勒初为小贩奴隶,投奔刘渊后拜为将领,势力逐渐壮大,攻晋拓土,击败刘氏,杀刘曜而灭前赵,自立后赵,降伏前凉,几乎统一中国北部。然而后赵的统治由石勒二传至石虎,石虎残暴不仁,劫掠百姓,搜刮美女牛马,生活穷奢极欲,百姓起而反抗,定阳梁犊拥众十万,自称晋征东大将军。石虎派冉闵等人出兵讨之,梁犊被平而冉闵势起,因平梁有功渐作威福。石虎死,幼子世立,冉闵助三子遵杀之,后又杀遵立鉴。鉴思制裁冉闵,冉闵大怒,对石氏大开杀戒,石氏羯族几乎全族而亡。
350年冉闵据邺称帝,国号“魏”,代替石氏后赵。与此同时,鲜卑族慕容氏与氐族苻氏势力壮大,351年苻洪据长安称秦王(史称前秦),352年鲜卑人慕容□在龙城(今辽宁朝阳)称帝,国号燕(史称前燕),不久前燕杀冉闵灭魏,前秦苻坚消灭前燕、前凉,一时统一北方各部,与东晋相峙。淝水之战后,苻坚惨败,北方部族又纷纷割据,先后成立后燕、西燕、后秦、后凉、西秦和后魏。后凉国乱,又分出南凉、北凉、西凉三国。后燕和后秦在后魏的威胁下,境内又乘机出现北燕、南燕和夏国几个政权。当时中国的形势,东晋偏安江南,虽国势衰落,朝臣争斗不休,然境内百姓生活大致安稳,而北方各部族的征伐攻防此起彼伏,民不聊生。
刘裕起于东晋,在东晋义熙年间发动多次北伐,以期收复北方,是晋室最后的挣扎。曾执南燕国主的慕容超和后泰国主姚泓,灭南燕和后秦,一度攻下长安,取得很大胜利。然而,刘裕东还,致力于政权的篡取,420年受晋禅称皇帝,建国号宋,长安留守官军内乱,夏国赫连勃勃趁机率军攻克长安,刘裕北伐事遂寝。刘裕军事才能出众,政治上也有一些改革,取得政权后原本还可以再次北伐统一全国,奈何年寿不永,在位仅两三年便因病而逝。刘裕去世后,刘宋皇族陷入立与被杀的乱局,整个刘宋王朝自420年立国至479年禅让,凡59年九个皇帝,其中有七个皇帝被杀,皇族自相残杀,政局混乱,国势日蹙,先前从南燕和后秦取得的土地次第被北魏占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