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97619
本书是近十年中国神话学研究前沿成果的集大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名栏“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已发表文章的精选本,包括神话学研究、神话学资源的当代转化、新神话主义潮流等,并附录近10年中国神话学研究论著索引。论文作者汇聚当代神话学界的知名专家,全面展现了中国当代神话学研究的发展面貌,可供神话学研究者、大学文科师生及神话爱好者参阅。
本书是近十年中国神话学研究前沿成果的集大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名栏“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已发表文章的精选本,包括神话学研究、神话学资源的当代转化、新神话主义潮流等。论文作者汇聚当代神话学界的知名专家,展现了中国当代神话学研究的发展面貌,可供神话学研究者及神话爱好者参阅。
图 腾 研 究
狼图腾,还是熊图腾
——关于中华祖先图腾的辨析与反思叶舒宪 / 2
中国龙的形成与水神崇拜向柏松 / 8
神话范畴研究
叙事的神圣发生:为神话正名凯伦·阿姆斯特朗[著]叶舒宪[译] / 20
走出西方神话的阴影
——论中国神话学界使用西方现代神话概念的成就与局限陈连山 / 29
神话史研究
中国神话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田兆元 / 38
中国神话古史与“国家”传统王亚南 / 46
寻找观象台:《山海经·大荒经》成书地理位置考吴晓东 / 56
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刘锡诚 / 64
民族神话研究
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典型型式及人文精神刘亚虎 / 88
我国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同源共祖现象探微王宪昭 / 100
葫芦创世神话及其蕴意解析尹荣方 / 109
神的名义与族群意志
——南方民族神话对早期社会内部的规范刘亚虎 / 120
自然生人神话演化传承研究向柏松 / 131
试析人类起源神话中的“生人”母题王宪昭 / 145
神话比较研究
洪水神话:神话学皇冠上的明珠
——全球洪水神话的发现及其研究价值陈建宪 / 156
东北亚月亮阴影神话比较研究
——以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与阿伊努族事例为中心那木吉拉 / 172
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孙正国 / 184
中日七夕神话的文化比较詹桂芬 / 192
方法论研究
图像的威力:由神话读神画,以神画解神话萧兵 / 200
神话文本研究方法探索:多元的要素扩展分析法
——“精卫填海”的扩展研究田兆元 / 204
玉兔因何捣药月宫中?
——利用图像材料对神话传说所做的一种考察刘惠萍 / 210
神话资源转化研究
艺术、遗留物和身份技巧艾略特·欧林[著]桑俊[译] / 230
魔鬼终结者:对两部电影的神话解读罗伯特·西伽尔[著]蔡圣勤[译] / 246
神话与科学之间:作为神的电影明星
——一种新的神话视野罗伯特·西伽尔[著]游红霞、叶青云、贾玉洁[译] / 251
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中国实践刘锡诚 / 265
神话如何重述叶舒宪 / 269
神话文本的阅读与神话的当代呈现万建中 / 273
神话资源转化中的学者立场及其社会实践吕微 / 275
当代语境下神话资源的“公共空间化”孙正国 / 277
学 术 访 谈
神话资源转化必须警惕两种倾向
——冯天瑜先生访谈录孙正国 / 290
如何阅读世界神话?
——日本民族学家大林太良与神话学者吉田敦彦对话录唐卉[译] / 299
神话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梦
——田兆元先生与王孝廉先生学术对话录苏长鸿[整理] / 314
中国神话学的文化意义
——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神话学文库”主编叶舒宪明江 / 319
综 述 研 究
国外研究中国各族神话概述
——《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外文论著目录》序B.Riftin(李福清) / 326
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概况刘亚虎 / 344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徐永安 / 359
中华民族起源神话考古研究百年回顾孙正国 / 374
西方心理学派神话研究述论田红云 / 381
30年来财神信仰及其研究状况概述黄景春 / 389
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中国神话传说研究述评毕旭玲 / 398
外来说与本土说:理由与问题
——盘古创世神话研究述评张开焱 / 405
学 科 动 态
创世神话的价值重估与意义阐释
——“中国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黄悦 / 412
“神话学文库”新书发布暨专家研讨会综述夏陆然 / 417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会议综述田戌春 / 427
神话定义之争再起波澜
——“中国神话研究的当代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胡咪 / 431
对建立“差异的神话学”的一些意见郑在书 / 435
继往圣绝学观生民玄想陈建宪 / 437
我想写一部怎样的神话学教科书杨利慧 / 440
神话学概论读本与神话学学科发展田兆元 / 444
附录:近十年(2006—2014)中国神话学研究论著索引鄢玉菲[辑] / 449
神话:从原始法典到当代生活
——《中国神话学研究前沿》代序
陈建宪
自20世纪初“神话”概念引入中国,神话学就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一百多年来,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主要受两股力量牵引:一股力量来自神话学外部,即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文化思潮的起伏;另一股力量来自神话学内部,即中国神话资料的不断发现与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在这两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学界对中国神话的认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神话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神话与当代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这是神话学者常常思考的问题。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进行着艰苦的现代化转型。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运动中,对神话本质的认识,始终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觉醒相伴随。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学者比照西方的现代文学理论,将神话看作文学的源头,建构中国文学史。如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等,形成了编纂中国文学史的基本模式。嗣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将神话看作一种特别的史料,他们通过研究古文献中神话人物(如大禹等)的记载,发现中国上古史是一种“层累”式建构起来的伪史,从而引发了对历代所谓“正史”的质疑。新文学史的建构和“疑古”思潮,标志着中国封建圣贤文化走到了末路。正是在这种学术认同的前提下,有了后来国统区以吴文藻为首的一批学者向社会人类学的转向,以及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化向民间文艺的转向。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过程中,神话学承担了应尽的责任。
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主导整个意识形态,马克思本人关于神话的论断,“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114 页。 ,成为不容怀疑的神圣经典,人们相信:神话是与科学相对立的落后事物,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逐步消亡,因此,神话只有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20世纪80年代,学界比较公认的神话定义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神话”条的表述:神话是“生活在原始公社时期的人们,通过他们的原始思维不自觉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人格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语言艺术创作”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913页。。
神话学界在很长时期中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定义建立在古典进化论的基础之上,将神话视为一种原始公社时期的“文化遗留物”。这样的神话定义,完全抹杀了原始公社以后神话与时俱进的事实。所以1980年代中期,在“文化热”思潮的冲击下,袁珂先生提出了“广义神话论”。他说:“广义神话的中心思想,就是认为不仅初产生神话的原始社会有神话,就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有神话。旧有的神话在发展,在演变;新的神话也随着历史的进展在不断地产生。直到今天,旧的神话没有消失,新的神话还在产生。”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袁珂的广义神话论对狭义神话论提出了正确的批评,但他自己的神话定义,仍将神话看作是科学的一个对应范畴,他的神话定义是:“神话是非科学却联系着科学的幻想的虚构,本身具有多学科的性质,它通过幻想的三棱镜反映现实并对现实采取革命的态度。”袁珂:《再论广义神话》,载《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第65页。由于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所以他将《神笔马良》一类童话作品也看作神话,这种失之谨严的做法,不能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因此,袁珂的意见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狭义神话观在神话学界的主流地位。
今天看来,袁珂先生所作神话定义的局限,主要还是由当时的文化语境所限。因为“文革”以来,所有与超自然相关的事物,统统被称为“迷信”,一律在横扫之列。人们不敢涉入信仰的领域,所以对于神话中的超自然内容,只言其文学表象,不言其信仰内核。
所幸的是,中国开展的多次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行动,为中国神话研究者提供了大量鲜活材料。从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歌谣运动”,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到近十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文化工作者搜集到了大量新的资料,其中许多是来自田野的“活态”神话,它们不仅“活”在传承人的口头,而且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如丧葬和祭祀)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这些发现大大拓展了神话研究者的视野,颠覆了过去那种将神话仅仅看作是书面的文化遗留物的观念。
神话真的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创作”吗?不少学者都对此表示怀疑。
笔者个人对于神话本质的认识,发生过两次大的转变。一次是在1998年,由于笔者出版过一本《玉皇大帝信仰》,被邀请到福建莆田去参加玉皇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会后参观了不少天公庙(当地称玉皇为“天公”),亲身感受到当代民众对神灵信仰的虔诚。特别是当我在会上谈到马克思的神话思想,说随着自然力被认识和被掌握后宗教终会消失时,许多听众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这使我意识到,过去我们将神话仅仅看作是一种文学或历史的认知,是有缺陷的,因为这种判断丢失了神话真正的本质——信仰。
笔者对神话本质认识的再次变化,是在跟踪研究世界著名的洪水再殖型神话十多年之后。我从1990年开始搜集世界各国的这类神话,特别是中国各民族中流传的文本,阅读过上千篇这类故事的异文。初,笔者关注的是不同文本间形态的相同与相异,主要是运用历史地理方法来划分故事亚型,在地图上标示流传范围。通过文本中的母题组合,以及文本的记录时间,来追寻各个亚型的可能源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2005年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论中国洪水故事圈》中,该文被评为湖北省当年的优秀博士论文。但在博士论文完成后,笔者发现自己的研究存在着重大缺失,主要是没有揭示这个神话为何能在世界各民族中得到广泛流传的原因。要回答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什么都愿意接受、认同和传播这样一个神话,形态学分析显然不够,必须从神话的内容本身入手。
一旦从接受者的视角来审视洪水神话,就知道神话并不是脱离实践的玄想,而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现实需求。人类个体是一种短暂的存在物,但他们希望将自己切身的生活经验与沉痛教训,通过神话来告诫后代子孙。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人,虽有许多差异,但也会面对相同或相似的难题。一代代传讲的神话,成为人类世代祖先的经验载体,对于后来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以洪水神话为例,这个故事中隐含着不少永恒的真理。如:人类恶行(对同类的强暴、对自然的无知等)会招致毁灭之灾;只有那些善良宽厚、善待陌生者的人,才能成为少数逃脱灭顶之灾者。洪水神话中还常常讲到各民族都是兄弟,出自同一母体(葫芦)或同一祖先。这样的训诫,如果我们看看当今世界上对“非我族类”的偏执,各民族之间的文明冲突与核武器扩散,以及由人类的贪婪与无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生物灭绝和气候变化,是多么令人醍醐灌顶!在人类面临越来越有可能的毁灭之灾时,难道我们不应该听听祖先们在神话里对我们的谆谆告诫吗?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哲学命题同时也是神话的基本内容。神话不仅以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且以信仰的力量,为人类共同体提供了根本性的价值判断,维系着社会道德秩序在代际更替中稳定地传承。当神话化为信仰内化于个体心灵深处时,就成为他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选择的指南。由此观之,神话不仅是文学,是史料,更是实践着的人生哲学。
近百年来,神话研究者们对神话本质的认识,从文学源头到珍贵史料,从原始法典到当代生活哲学,一步步深化,他们的努力并非无用之功。在普遍性的信仰缺失、“地上满了强暴”的当代,学者们在充满浮躁和焦虑的生活中点燃心香,从神话的宝库中聆听先祖的教训,将古老智慧在当代延续和传承,他们的工作值得点赞!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专栏开办十余年来,为中国神话学和中外神话比较研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已经成为中国神话学界推动学科发展、关注当代问题的重要学术阵地。本书凝聚了作者和编辑的心血和智慧,他们的工作也值得点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