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5252
本书为《天台山幽溪讲堂文化系列丛书》之一,由天台学专家朱封鳌先生征集国内外佛学专家的文章汇编而成。以研究中国佛教名山为宗旨,包括中国四大佛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以及天台山、鸡足山等佛教名山的历史、现状等。读者对象为宗教界、学术界从事宗教文化研究者,以及对名山佛教感兴趣者。作者包括学者型僧人、居士和佛教研究工作者。
总 序
浙江大学教授 董 平
印度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原,无论是在印度文化史上,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抑或是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轴心时代两大古老文明之思想智慧的相遇,使印度文明跨越雪山、穿越沙漠而获得了世界性,中国文明则自此有了一个强大的思想参照体系,因“有意义的他者”而实现其文明的世界性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实现其自身思想世界的更新。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虽然是佛教之世界性传播的一个部分,但其重要性与意义却迥然有异。作为佛教的传入地,中国并不仅仅是这一外来文化单向度的接受者,而同时也是其“审核者”与“涵化者”。几乎从初传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即以其独特的理性精神与价值理念对佛教的教义体系及其价值取向进行“格义”的解读、理解与领会,同时也始终以其自身强大的文化涵化力而赋予佛教以融合的新义。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乃是以儒、道为典范的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这一印度的宗教–文化形态之间在思想与价值之深层相互交冲激荡的历史。就佛教而言,既已脱离其印度文化母体而要实现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植入,它就必不可免地需要被重新语境化。这一被重新语境化的过程,既是佛教融入于中国文化之整体结构的过程,同时也即是中国文化语境对其实现整体涵化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双向度的交相互动,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就不只是传入,而是在重新获得其新文化母体的过程中,实现了其自身之信仰体系、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与实践形态的更新,从而有了“中国化”的佛教,也即是佛教的中国形态。这一“中国化”的佛教一经形成,便即开始了其对外传播的历史,中国因此而成为佛教世界传播的中心地。所谓“汉传佛教”,并不只是在汉地传播的佛教,同时也是以汉地为中心而向域外传播的佛教。中国佛教的对外传播,不仅扩大了佛教更为广域的影响力,而且对中国文化圈的实际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由佛教的输入国而转成为对外传播的中心地,其中正体现了中国文化本身强大的包容力、涵化力与创新力。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一方面是以其独特而深沉的生命价值关切、丰富而精深的概念体系、缜密而宏阔的思辨方法对中国固有文化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力,成为中国自身文化的内在结构愈趋完善、思想内涵愈趋浑厚、意义建构愈趋丰沛的激励因子,既是“有意义的他者”,又是中国文化整体构成的有机部分。而随着大量的三藏典籍被译为汉文,中国又成为印度佛教之古代典籍的保存者。时至今日,任何关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研究,如果忽略了中国所保存的印度典籍,就都将是并不完善的。由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富有历史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作为“东土小释迦”的智者大师,他既是此前中国佛教义学成果的集大成者,又是此后中国佛教发展之基础与基本方向的奠定者。他以独特的圆融精神、宏大的思想视域、深沉的价值关切,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与民众生活情态的切实理解,基于《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圆融精神,对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宗派及其思想与实践成就给予了全面总结,加以重新整合,从而实现了天台宗思想理论体系的宏大建构,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集大成的一位宗师。“五时八教”的判教系统,以独特的“历史维度”之切入,恰当处置了不同时段的经典文本及其所明教义的合理性,“逻辑地”维护了佛陀教义体系的统一性与完整性,突出了佛陀之本怀、其本根教义深契于众生之根机的有效性。同时,天台宗在理论上提出的“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等义理,将中国儒学中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精神修养和人性等理论吸收到佛学中,并且进行思辨证,构建了天台学完整的思想体系,不仅直接影响其后的佛学各宗,并且对宋明理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止观实践中提出的“持息念”、“通明禅”、“六气治病”等实修方法,融摄了魏晋丹道修炼的终极境界,对后世道教修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智者大师博大高明、体精用宏的天台佛学思想理论,是中国佛教思想遗产中的珍宝,而对于天台宗教观体系的研究,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常新“项目”。今日的世界,虽然物质资料的丰富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生活资料的来源已经十分便利,但优渥的物质生活并未必然地带来世人之心地境界的提升。不论“出家”、“在家”,自观己心,以洞达开明实相之体,从而实现在世生存的本然价值,在今日尤有必要。只有心地的境界提升,才有可能避免现实生命的堕落与沉沦。智者大师的天台教观,不论是在理论的意义上还是在实践的意义上,便永远具有提撕心灵的作用。天台山高明讲寺是智者大师亲自创建的道场之一,始称“幽溪道场”,是天台宗的根本重地之一,在天台宗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教授弟子,并注《维摩经》。明代传灯大师重振幽溪道场,著述宏博,影响广被,使天台宗得以中兴。今高明讲寺住持了文大法师,身在幽溪,志在天台,思奋其力以重振智者之教,遂有“天台山幽溪讲堂系列丛书”之编纂,他除了继承恩师觉慧法师遗志,重建高明讲寺以及保护周边文物之外,还约请朱封鳌先生主编《天台山幽溪讲堂系列丛书》。首批六种书各具特色:《天台山高明讲寺志》记录了从智者大师开山建寺直到觉慧、了文法师续建古寺的劳绩;《天台山历代高僧传》、《天台山佛教文化漫谈》、《觉慧法师传》、《天台山异闻录》等,记录了以天台宗为代表的天台山历代高僧的硕德懿行和天台山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名山佛教文化》专辑则是觉慧法师创办的意在弘扬全国各大名山佛教文化,使中华佛教走向世界,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主编朱封鳌先生为天台人,非但娴熟于天台历史掌故、山川风物、文化民俗,尝为《天台县志》总编纂,更精研天台教观,于智者之教造诣精深,有《法华文句精读》、《朱封鳌天台集》等著述多部,并与月净大法师共同主编《中华天台学系列丛书》。然则了文大法师之弘扬天台教观之志,藉与朱先生同编“天台山幽溪讲堂系列丛书”而得以少伸;朱先生于天台教观之精研覃思,又因了文大法师之笃志而更加抒发。志志相即,心心归原,智者大师之教,将随本丛书之编纂而重光,其影响广被而切实有益于世道人心,岂复有疑!丛书将成,蒙朱先生不弃,嘱余为序。余晚学则岂敢,然不获辞,遂略叙粗心,权以为序,也以就教于海内外方家云。
2015年12月10日
于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
释了文
天台高明寺,是天台宗创立者智者大师亲手创建的道场,初名为“幽溪道场”,历经兴废。据《幽溪别志》载:智者大师(538-598)于陈宣帝太建年间(569-582)来到天台山,建起修禅寺。一日,他在修禅讲堂讲《净名经》时,僧众忽见幽溪涧底,飞架七宝虹桥。方广圣僧来集,或执手炉,或持旛盖,虹桥飞驾,直至讲堂。又一日,智者大师讲《净名经》时,忽风吹经页,翩翩不下。大师杖锡披荆,随经所往。过5里多路,经页始被风卷下地。他见这里峰峦秀拔,清溪鉴心,既感其事灵异,又爱其地清幽,决心在此建阿练若,修头陀行。于是,“诛茅为茨,编荆为户”,建起幽溪道场。聚众讲经,弘扬佛法;至今已有1400余年,堪称千年古刹,在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盛唐时期,幽溪道场规模扩大,正式改建为寺,称“净名寺”,盖取智者大师当年在此宣讲《净名经》之意。后唐天祐年间(904-907),改名为高明寺,以“日月二曜,常照其下,聚而不散”,又高又明,故名“高明”。宋元以后,高明寺年久倾圮。直到明万历八年(1580年),传灯大师来此隐修,发心重建寺宇。他命徒正迹出山募集9年,铸成三尊铁佛(“文革”时期已被毁)。随后,陆续建立僧寮、禅院、楞严坛、山门、两廊、钟楼、藏经阁。深山穷谷,大多是大师讲经檀施所得,得寸做寸,得尺做尺,前后长达32年。高明讲寺的重新建成,除了传灯大师殚力主持外,辅翼者先有无脱传衣、午亭正时,继有文心受教诸师。直至钟楼落成,已臻鼎盛,殿宇宏丽,僧人多至千数(杨应桂《高明寺创建钟楼记》),俨然名山大丛林。传灯大师不忘师恩,在寺内建小宗祠,尊百松大师为师祖。为了弘扬佛法,传灯大师在寺内建立幽溪讲堂,定时讲授天台宗教义,远近僧众皆来求学。传灯大师在讲授《摩诃止观》之余,还与弟子一道,为唐代湛然大师所著的《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增加科判。因而被誉为“台宗中兴之祖”。明清以来,高明讲寺为天台宗著名古刹,国内台宗高僧皆来朝礼。民国期间,谛闲大师、兴慈大师、宝静大师、观通和尚等台宗龙象俱曾寓此,静权大师亦曾来此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明讲寺实行农禅并重的百丈清规。僧众躬耕农田,修持精进,净化圣域,爱国爱教。寺内道风丕振,名僧辈出:如书法名家寒叶法师来自湖北广济大藏寺,在此止观双修,认真阅藏;武术高僧海灯法师来此修习台禅和传授少林武术。但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高明讲寺遭到严重破坏,僧众被迫离散,钟鼓不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重新贯彻宗教自由政策,恩师觉慧法师发菩提心,勇猛精进,与允净、宏英等师共议重建寺宇;法籍华人周勤丽女居士和美籍华人夏荆山居士等慷慨解囊,广大信众捐款资助,于1979年10月建成大雄宝殿,1980年重塑佛、菩萨、罗汉及天王像,并新建幽溪亭。
藏传佛教格鲁派清定上师来此参学台教,传印大和尚曾来此修学天台教观,并给寺院题联等等。1981年10月,周勤丽女居士专程回国来寺举办“文革”后全国堂水陆法会,祝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并举行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典礼,法会隆重,盛极一时。
1983年4月,高明讲寺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汉传佛教地区重点寺院之一。十余年来,在恩师与全寺僧众的努力下,建成厢房、钟楼、放生池等配套建筑,梵宇庄严,焕然一新。同时,保护好寺内外智者、传灯等大师留下的珍贵遗迹。1996年,恩师生西,僧众悲痛曷如!为了继承恩师遗志,复兴高明古刹。我从1997年至2016年间,率领僧众重修钟楼、大殿,新建圣会堂、智者别院、放生池,新雕庄严的千手千眼观音、弥勒和祖师等石像。
为方便香客、游客前来朝拜,集资建造进山公路和百松岭踏步道,新建飏经亭、曙光亭等。并请朱封鳌先生主编《天台山幽溪讲堂文化系列丛书》,许多学者大德均参与撰写,为弘扬天台山高明古寺的历史文化作出了奉献。值此《天台山幽溪讲堂文化系列丛书》编成脱稿之际,承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学诚法师为丛书题签,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教授为丛书赐序,百岁老书法家顾振乐先生题写书名,感恩之至!
2016年6月15日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