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88877
内容简介
卢德友*的《德里达/大家精要》以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德里达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本书作者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目 录
序言 第1章 为学人生 个人生平 不甘寂寞 两桩公案 第2章 后现代主义 思想内在倾向 谁开理论先河 解构引领风潮 第3章 传说中的解构 解构的缘由 逻各斯的覆灭 语音无优先 第4章 翻译的流动不羁 姗姗来迟的意义 在忠实与自由之间 抵制翻译 第5章 宽恕的有无之境 从有始到有终 宽恕无需理由 将宽恕进行到底 第6章 不再神秘的宗教 上帝没有专宠 宗教何以回归 福音即将来临 第7章 友爱的政治学 距离产生爱 民主无条件 对他人负责 第8章 法律与正义 法律的神秘权威 暴力是柄双刃剑 解构就是正义 第9章 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幽灵们 我们都是继承者 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10章 时代的献礼 中国情缘 世界公民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在线试读
两桩公案
一般关于德里达生平的介绍,几乎都会提到事关他的两桩公案,因为在这著名的两桩公案中,德里达作为思想家所具有的宽容大度与勇敢正直,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一件涉及“海德格尔丑闻”,另一件是关于“保罗·德·曼事件”的,实际上,两起事件都与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迫害有关。
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一本名为《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书出版,该书揭露了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二战期间与纳粹曾有合作,并在战后一直对此保持沉默。更有甚者,有人将海德格尔的某些演说内容与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相对照,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为纳粹提供了理论依据。法里亚斯的书一出版,不失为扔下一颗重磅炸弹,顿时在法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主张“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伟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光辉形象瞬间受到灾难性的重创。法国的媒体纷纷对海德格尔进行全面讨伐,法国两位哲学大师利奥塔与德里达也加入了那场大讨论。然而,与普通民众带着战争伤痛的情绪化态度相比,身为犹太人的德里达,对于此事却自始至终显得异常冷静与理智。
对于“海德格尔丑闻”,德里达表明了他的几点立场:(1)人们对于海德格尔的指责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无论如何,与纳粹保持任何暧昧、亲密乃至合作的关系,对于留下战争记忆的人们来说会激起内心的历史伤痛。(2)法里亚斯对海德格尔的阅读和理解不一定是准确的,认为海德格尔的行为和《存在与时间》的观点具有某种必然联系,不能不让人觉得有牵强附会之嫌。(3)要冷静看待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不能以指责来代替阅读。无论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如何,他都是现代深刻的哲学家。(4)与某个人的作用和行为相比,我们更应该反思纳粹产生的社会根源。按理说,身为曾经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德里达在这场喧嚣的讨伐中应该激烈才对,可他却出乎意料地保持了冷静和理智,甚至是显示出宽容,这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博大的胸襟。
另一桩公案涉及德里达的好友保罗·德·曼。保罗·德·曼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康斯坦茨学派的领军人物,于1983年去世。在保罗·德·曼去世四年后,有人指控他于1940年12月至
1942年12月之间,曾在比利时某报纸专栏上发表亲纳粹的文章。此事一出,欧美文艺理论界一片哗然,批评与讨伐之声不绝于耳。
德里达对纳粹尽管深恶痛绝,但也不想草率行事而使好友蒙冤。所以,他详细地了解事情原委,并亲自深入寻访保罗·德·曼的亲朋好友,掌握了翔实有效的证据。1988年,德里达为保罗·德·曼撰文做了全面而有力的辩护:(1)保罗·德·曼受指控的文章与德军占领的日期不符合;(2)那家比利时报纸是否具有反犹倾向我们不得而知;(3)证明保罗·
德·曼具有反犹倾向缺乏确凿的证据;(4)年轻的保罗·德·曼在当时是否能真正为自身行为负责?于是,很多人不理解,德里达作为受害人为何要为反犹主义辩护。德里达为老朋友保罗·德·曼的辩护,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误解,即解构就是意味着你从来不必对别人说对不起。换句话说,好像解构意味着从不请求原谅,从不为自身的错误行为而道歉。如1992年英国《卫报》一篇文章中,赫然出现一句可以说是很恶毒的话:“如果我们借用德里达的逻辑,就可以通过解构《我的奋斗》揭示出希特勒与反犹太主义是相互冲突的。”实际上,德里达的辩护,超越了报复与宽容的对立,而是站在正义的高度去还原事实的真相。
通过这两桩公案,我们看到的是这么一个德里达:维护正义而又尊重客观事实,眼光犀利而又富于宽容之心,追求事实真相而不畏千夫所指。
P10-12
一般关于德里达生平的介绍,几乎都会提到事关他的两桩公案,因为在这著名的两桩公案中,德里达作为思想家所具有的宽容大度与勇敢正直,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一件涉及“海德格尔丑闻”,另一件是关于“保罗·德·曼事件”的,实际上,两起事件都与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迫害有关。
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一本名为《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书出版,该书揭露了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二战期间与纳粹曾有合作,并在战后一直对此保持沉默。更有甚者,有人将海德格尔的某些演说内容与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相对照,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为纳粹提供了理论依据。法里亚斯的书一出版,不失为扔下一颗重磅炸弹,顿时在法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主张“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伟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光辉形象瞬间受到灾难性的重创。法国的媒体纷纷对海德格尔进行全面讨伐,法国两位哲学大师利奥塔与德里达也加入了那场大讨论。然而,与普通民众带着战争伤痛的情绪化态度相比,身为犹太人的德里达,对于此事却自始至终显得异常冷静与理智。
对于“海德格尔丑闻”,德里达表明了他的几点立场:(1)人们对于海德格尔的指责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无论如何,与纳粹保持任何暧昧、亲密乃至合作的关系,对于留下战争记忆的人们来说会激起内心的历史伤痛。(2)法里亚斯对海德格尔的阅读和理解不一定是准确的,认为海德格尔的行为和《存在与时间》的观点具有某种必然联系,不能不让人觉得有牵强附会之嫌。(3)要冷静看待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不能以指责来代替阅读。无论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如何,他都是现代深刻的哲学家。(4)与某个人的作用和行为相比,我们更应该反思纳粹产生的社会根源。按理说,身为曾经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德里达在这场喧嚣的讨伐中应该激烈才对,可他却出乎意料地保持了冷静和理智,甚至是显示出宽容,这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博大的胸襟。
另一桩公案涉及德里达的好友保罗·德·曼。保罗·德·曼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康斯坦茨学派的领军人物,于1983年去世。在保罗·德·曼去世四年后,有人指控他于1940年12月至
1942年12月之间,曾在比利时某报纸专栏上发表亲纳粹的文章。此事一出,欧美文艺理论界一片哗然,批评与讨伐之声不绝于耳。
德里达对纳粹尽管深恶痛绝,但也不想草率行事而使好友蒙冤。所以,他详细地了解事情原委,并亲自深入寻访保罗·德·曼的亲朋好友,掌握了翔实有效的证据。1988年,德里达为保罗·德·曼撰文做了全面而有力的辩护:(1)保罗·德·曼受指控的文章与德军占领的日期不符合;(2)那家比利时报纸是否具有反犹倾向我们不得而知;(3)证明保罗·
德·曼具有反犹倾向缺乏确凿的证据;(4)年轻的保罗·德·曼在当时是否能真正为自身行为负责?于是,很多人不理解,德里达作为受害人为何要为反犹主义辩护。德里达为老朋友保罗·德·曼的辩护,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误解,即解构就是意味着你从来不必对别人说对不起。换句话说,好像解构意味着从不请求原谅,从不为自身的错误行为而道歉。如1992年英国《卫报》一篇文章中,赫然出现一句可以说是很恶毒的话:“如果我们借用德里达的逻辑,就可以通过解构《我的奋斗》揭示出希特勒与反犹太主义是相互冲突的。”实际上,德里达的辩护,超越了报复与宽容的对立,而是站在正义的高度去还原事实的真相。
通过这两桩公案,我们看到的是这么一个德里达:维护正义而又尊重客观事实,眼光犀利而又富于宽容之心,追求事实真相而不畏千夫所指。
P10-1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