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87139
《颜氏家训》
是我国历史上*部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孙,以保持家庭传统与地位的家训,是作者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内容丰富,体系宏大,为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家教规范”。
颜之推一生历仕南朝梁、北齐、北周、隋四朝,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以及对后代的关怀浓缩于一书之中,实在是沉甸甸的。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颜之推》简要介绍了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家学渊源、仕宦经历。着重介绍其传世作品《颜氏家训》,总结其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具体阐释其严慈并济的理家观、情理兼顾的礼俗观、经世致用的治学观、崇实务实的修身观以及对立矛盾的保身观,同时涉及对南北朝时社会、政治、文化、风俗等的描述,史料价值极高。
第1章 家学深厚
一、琅玡颜氏
二、之推父祖
三、严谨家风
第2章 九死一生
一、乱世偷生
二、触险奔齐
三、入仕北齐
第3章 壮志得酬
一、征召入朝
二、待诏文林
三、平步青云
四、险遭大祸
第4章 再续华章
一、齐亡入周
二、晚年岁月
第5章 古今家训之祖
一、时代成就《家训》
二、一位父亲的叮咛
第6章 严慈并济的理家观
一、教儿婴孩
二、威严而有慈
三、感恩父母
四、兄弟相顾
第7章 情理兼顾的礼俗观
一、南北风俗
二、起名的禁忌
三、称谓的演变
四、女主内和男主外
第8章 经世致用的治学观
一、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二、开心明目,利于行
三、博览机要
四、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五、典正不从流俗
六、轻文学重文章
七、华夏情结
八、清谈误国
第9章 崇实务实的修身观
一、名副其实
二、贵能有益于物
三、慕贤尊贤
四、融佛于儒
第10章 对立矛盾的保身观
一、“不屈二姓” 与“何事非君”
二、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三、现实养生观
四、琴棋书画
五、保身自全
第11章 垂范后世
一、对颜氏家族的影响
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一位父亲的叮咛
《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是颜之推穷其一生之知识、经历的精心之作。这部书是颜之推为后代子孙所作,有人用“一位父亲的叮咛”来概括该书的内容与主旨,颇为恰当。
关于《家训》的成书年代,学界众说纷纭,或说撰于北齐,或说成于隋代。目前为公允的观点是该书的写作始于北齐,而成书于隋文帝杨坚平陈(589)之后。全书共七卷二十篇,每篇一个主题,包括: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这二十篇内容广泛,知识丰富,涉及家庭伦理教育、品德智能教育、思想方法教育、养生教育和知识教育等诸多方面。
《家训》的首篇开宗明义,点明了全书的写作宗旨,接下来用了四篇的篇幅进行家庭伦理教育阐述,包括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兄弟和睦等内容。而后又用七篇的篇幅讲述如何培养子弟成才的问题,其中不仅涉及了读书、写文章的目的、态度、方法等治学观点,还明确指出了为人处世的一系列优良操行,既重智,又重德。此外,他还用了少量的篇幅谈养生观。后是对各种知识的介绍,包括古籍文字考据知识、音韵知识以及与文人有关的各项杂艺知识。
《家训》篇为《序致》,是全书的序言,颜之推开篇即点明了写作《家训》的目的:“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明确指出他写作此书就是为了整顿门风,教诲后辈。同时,他还指出了《家训》的独特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在他看来,家人的劝告所起的作用往往胜于圣贤之书。在这篇中,颜之推还回忆了自己少年时缺乏教养,成人后迷途知返的经历,告诫家人:“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颜之推希望这二十篇文章能够成为子孙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借鉴,言辞恳切,情感真挚,对后代子孙的希冀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篇名为《教子》,顾名思义,本篇是以如何教育子女为主旨的。篇虽然被列为第二篇,实际上可视为全书的章。颜之推把教子列为全书首篇,可见他对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视。在这一篇中,他提出了诸多的教育观点,诸如早教的必要性、严教的重要性,对待子女要一视同仁以及父对子的威严和父子之爱的辩证关系,后,他还特别强调了如何教子的问题。
第三篇名为《兄弟》,在这一篇中,颜之推首先提出了:“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同时还认为:“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接着分析了兄弟间小时亲密,长大后疏远的原因,后指出兄弟不和给整个家族带来的危害:“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雠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整篇的主要思想是指明兄弟关系在整个家族或家庭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第四篇名为《后娶》,本篇着重论述后娶给家庭特别是子女带来的伤害。颜之推不仅列举了古代贤人后娶导致父子不和的事例,而且还引用了自家发生的事例来说明再娶再嫁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全篇苦口婆心,谆谆劝诫,告诫子孙们不可后娶。
第五篇名为《治家》,颜之推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来谈治家之道:一是家中位尊者要率先垂范,他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二是治家要宽严适度、奢俭适中,提出了“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观点;三是念念不忘敦劝农事;四是对妇女持家的看法,他认为:“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在他看来,妇女该做的事就是做饭洗衣这类家务事,而不能参与家中的政事。颜之推的这一观点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五是借别人的书一定要爱惜。六是告诫子孙不要在请神趋鬼这类不可信的事情上浪费钱财。
第六篇名为《风操》,该篇主要介绍了孝亲、避讳、起名、称谓以及南北方不同的丧葬习俗、试儿习俗、待客习俗等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和南北的风土人情,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第七篇名为《慕贤》,在这一篇中集中体现了颜之推的人才观,他列举了诸多贤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申说自己尊贤慕贤之意。他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由此他特别提出了“君子必慎交游”的主张,对如何选择朋友做了明确的阐述。
第八篇名为《勉学》,是《家训》的重点篇章,该篇涉及了诸多与学习读书有关的内容。开篇即指出了勤学的重要性:“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接下来,颜之推提出了“勉学”的指导思想,指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随后,他又阐明了读书的目的:“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他极力主张知行合一,并以自身的实例和一些名人的事例证明了学习是一生的事,年龄的大小不能成为不学习的借口。此外,他还讲述了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后,他用了很大的篇幅列举了许多治学和作文中的错误,一方面展示出颜之推的博学,另一方面,是为了教育子孙要遍览群书,博学强记。他针对校勘书籍提出的“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的见解,一直为后世校勘学家所推崇。
第九篇名为《文章》,此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人,颜之推列举了众多文人轻薄的行为,表明了他对文人无行的不满态度;二是文章,颜之推阐述了自己对于文章的种种见解,包括文章的功用、体制等。
第十篇名为《名实》,篇中重点讲的是人的名声与实际要相符。
第十一篇名为《涉务》,在此篇中,颜之推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明确指出人生在世,应当有益于社会。
第十二篇名为《省事》,此篇涉及的内容较多,有劝人不要多言的,有反对上书言事的,有要专于一种技艺的,有反对通过行贿或关系去获取官位的,还有如何以仁义为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等。
第十三篇名为《止足》,主要告诫子孙要有知足之心,不可贪得无厌并特别在结尾反复用了两个“慎之哉”,足见颜之推的恳切之意。
第十四篇名为《诫兵》,意在告诫子孙不要崇尚武力。
第十五篇名为《养生》,此篇集中了颜之推独特的养生观点,指出:“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同时,他又提出:“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他一方面告诫子孙要善待生命,另一方面又教育子孙临难不苟,这一独特的养生观十分值得称道。
第十六篇名为《归心》,是颜之推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
第十七篇名为《书证》,篇中记录了颜之推对自己所看到的《诗》《尚书》《周礼》《孟子》《庄子》《史记》《汉书》等有关文献的校勘,应该算是一篇讲述考据之学的专论。
第十八篇名为《音辞》,是专门讨论音韵的篇章。
第十九篇名为《杂艺》,该篇涉及了书法、绘画、射箭、占卜、算术、医学、弹琴、博戏、围棋、投壶等诸多杂艺,颜之推对这些杂艺的观点是,可以学习,不可精通。
第二十篇名为《终制》,这是全书的后一篇,主要是颜之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类似遗嘱。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表现出他对丧葬之事的达观心态。
书摘2:
起名的禁忌
《家训》中家庭伦理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不少关于家庭习俗的记录。如前述不同的南北风俗中,已经涉及一些家庭习俗,比如后娶、丧葬、迎宾、送别等,除此之外,南北朝时的家庭习俗还有许多,其中,如何给孩子起名字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孩子一降生,做父母的要给孩子起个名字。说起来,名字就是个代号,然而在中国,从古至今,起名字可并不简单,这里面也有学问。传统起名字的方式有很多,如伯夷、叔齐就是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起名,但更多的名字则蕴涵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如唐人崔义直所生六子之名为知悌、知久、知俭、知让、知温、知逊。这实际上是儒家“孝悌”“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在家族成员身上的直接体现,而将这种思想通过姓名加以实施,足见崔氏家族对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视程度。新中国成立后,起名字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但那时的名字又染上了时代的特色,什么军啊,红啊,建国啊,卫国啊,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进入21世纪,起名字又成了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于是街头巷尾出现了以名字测运气的机器,网上出现了专门为人起名字的网站。有的人起名字要去算生辰八字,有的人起名字要数笔画,有的人不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重名,就起四个字的名字或者怪得出奇的名字,当然由此还引发了一股改名的热潮,如果给过去的朋友打电话,也不知道叫他新名,还是叫旧名,实在是很尴尬。
其实起名禁忌和改名热潮自古就有,只不过在形式和动机上和今天不同罢了。
颜之推在《家训》中特别提到了起名字时应该忌讳的一些字,周公的儿子叫“禽”,孔子的儿子叫“鲤”,颜之推认为这两个名字虽然都是动物,从文字上看确实不雅,但只限于儿子本身,父母喜欢这样叫,倒也无可厚非。以前农村人就喜欢给孩子起什么狗剩之类的,认为越是有这样的名字,孩子越好养活,长得越壮。不过像司马相如的小名叫“犬子”、晋王修的小名叫“狗子”,颜之推认为这样就很不妥当了,在他看来这就等于在说自己的父亲是“狗”。其实,从古至今给孩子起这样的小名的还真不少,而且“犬子”一词后来还作为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儿子时的一种很谦虚的说法。再有,北方人常给儿子起名为“驴驹”“豚子”的,颜之推觉得兄弟间互相叫这样的名字,情何以堪呢?另外,还有一些名字,颜之推认为,一定要避开。比如郑翁归、孔翁归、顾翁宠、许思妣、孟少孤等等,这其中的“翁”啊,“妣”啊,“孤”啊,好都不要用。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避讳非常严格的时期,所以起名字就更困难了,那时候,凡是父亲和祖父的名字以至于上至祖先、皇帝的名字都是要避讳的。避讳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找另外一个与之同义不同音的字来替代这个字,二是尽量不提需要避讳的字。
一般来说,替代的方法是常见的。比如齐桓公名小白,那么凡是有“白”字的地方都要用别的字替代。那时有一种赌博游戏,是用五块木头做赌具,被称作“五木”,又因为这五块木头都被涂成了白色,所以又有“五白”之称,但这个“白”字是要避讳的,所以“五白”便被改为了“五皓”,因为皓与白是同义的。西汉淮南王的名字叫刘长,于是琴的长短便被称为了“修短”。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练,于是,他的子孙凡遇到“练”字都改为“绢”。颜之推认为这种同义替代是允许的,但如果只要遇到这个音一律替代,就把许多词的原义改变了。像“长”字,把“长短”替代成“修短”可以,那要把“胃肠”换成“胃修”不就成笑话了吗?可是还真有这样的人,避讳“云”的把“纷纭”叫作“纷烟”,避讳“桐”的就更麻烦了,“梧桐树”到他那里就成了“白铁树”,实在是不可思议。
再说第二种方法,就是坚决不用要避讳的字。比如有一个读书人,避讳“审”字,可巧他交了个朋友姓沈,于是这位沈先生给他写信落款时,就只署名不写姓。颜之推认为这种做法太不近人情了。可话说回来,这是两人关系近,知道彼此的避讳,但要遇上交情比较疏远的人,不知道该避讳什么,那可就更尴尬了。比如某人已过世的父亲的名字叫“友”,可有些刚跟他接触的人不知道,交谈中提到了“朋友”二字,这可是犯了忌讳,这个当儿子的猛然听到父亲的名字,必然会痛苦不堪,而说话的人也会不知所措。在颜之推的亲友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的,这些字实在是太常用了,难免就会被人顺口说了出来。所以,颜之推对于给儿子起名字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不要用常用字,这样才能给子孙留有余地。可见那时候起名字有多难啊!没办法,谁让禁忌那么多呢,据说唐代诗人李贺,就是因为父亲名晋,造成了他一生不能考取进士的悲剧。看来,颜之推关于起名对子孙的告诫是非常必要的。
古代人一般除了名,还有字,像孔子就是姓孔名丘,字仲尼。一般来说,人死之后,要避讳名,但不避讳字。据颜之推观察,在他生活的时代,江南人也是只避讳名,不避讳字。但河北的士大夫们,却是连名带字全避讳,看来南北两地的避讳风俗也存在着差异。
古代也有改名的情况,但动机往往与现代人不同。现代人改名或是因为原先的名字不好听,或是觉得原先的名字不吉利,而古代人则更多是因为仰慕先贤而改名。比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原先叫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人蔺相如,才改成了这个名字。三国人顾元叹仰慕后汉人蔡邕,则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顾雍。颜之推认为这种改名方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人索性把前人连名带姓都当作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对前人的不尊重了。比如东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代还有人叫庾晏婴、祖孙登,在颜之推看来,这样改名实在是很庸俗的事。
从古至今,起名字一直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事情,一个小小的名字闹过笑话,有过悲剧。时代在变迁,名字的故事却还在上演。
书摘3:
现实养生观
养生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时髦的词,什么中医养生、运动养生、调气养生、气功养生、心理养生,还有按四季划分的春季养生、夏季养生、秋季养生、冬季养生,以及按年龄、性别划分的老年养生、中年养生、男士养生、女性养生等等。健康长寿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从古至今,无论皇帝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践行着各自的养生之道。颜之推在他的《家训》中写了《养生》一篇,以他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养生观。
孔子在谈到养生时曾提出过“君子有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年轻的时候,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不可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体魄强壮,精力旺盛,切忌争强斗胜;到了老年,身心渐渐地疲惫衰弱,绝不可以贪得无厌。可见,孔子是按照年龄的不同提出的养生之道。庄子在《养生主》中专门讨论养生的问题。他提出了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物累三个观点。他的观点是以“出世”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虽然有些消极,但对保持身心健康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而颜之推提出的养生观则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他的许多观点对现代人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颜之推所处的时代正是求仙炼丹十分盛行的时代,但他并不推崇修道成仙。不过,他也没有把脱离尘世、修道成仙完全否定,而是从现实出发,指出了人们摆脱尘世的不可能性。他认为人在小的时候要服侍父母,长大了,成家了,又要忙于生计,养活妻子儿女,怎么可能隐居山林去修道呢?再说,炼丹可不是一笔小的开销,备齐炼丹所需之物可不是平民百姓能做到的。一没闲,二没钱,还谈什么修道成仙呢!所以,颜之推告诫子孙们从现实出发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颜之推的养生之道说起来并不复杂,就是要按照个人所处的地位、环境等条件,适当地调养和节制,具体地说就是要爱惜身体,保养精神,调理气息,定时起居,适应天气的变化,重视各种饮食的禁忌,另外,适当服用一些药物,就应该可以健身长寿、颐养天年了。他的这种养生观是一种面对现实的养生观念,尤其是他提出的要重视饮食的禁忌,对现代人颇有启发。其实,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中有很多都是有禁忌的,饮食与季节、地域都是息息相关的。很多人都知道,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吃东西有禁忌,但人们却忽略了健康人吃东西同样有禁忌。以水果为例,各个季节吃的水果应该是不同的,因为水果有寒热之分,因此,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水果,要顺应自然规律。比如,西瓜、香蕉都是比较寒凉的水果,应该在夏天吃,而不应该在冬天吃。但是,现在各种水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人们也就不分季节地吃了起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现在交通发达了,什么地方的水果都能吃到。北方人吃南方的水果,南方人吃北方的水果,这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而实际上,这同样是忽略了饮食的禁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颜之推谈到养生时,特意提到了服药物来养生。他举例说,南朝梁有一个叫庾肩吾的人,经常食用槐树的果实,都七十多岁了,眼不花,耳不聋,头发乌黑发亮。他还说,邺城有些朝官,服用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等草药,也是受益良多。这一点与现代人的中药养生观念也很相似。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养生药膳,日常饮用的中草药泡的茶,都与颜之推提出的药物养生不谋而合。难能可贵的是,颜之推还是一位讲求科学性的人,他可不是让子孙们乱吃药,而是推荐了一本书,就是陶弘景的《太清方》。这本书中收录了诸多药方,十分完备。他建议,如果要服药,一定要好好看一看药方,认真挑选,不可以随便服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为此,他还举了一个实例。一个叫王爱州的人,由于过度食用松脂,结果死于肠梗阻。颜之推所举的这些事例也为现代人敲响了警钟。事实上,在药膳、药茶流行的今天,学一些医药知识以避免盲从,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颜之推还十分推崇一些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锻炼方法。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叩齿三百次,就可以治牙病。这一方法来自于葛洪《抱朴子》一书,而且是经过他亲身实践的。颜之推就是长期坚持叩齿,治好了牙齿松动、遇冷遇热疼痛的毛病。这样的健身方法的确是有益无害的。
颜之推现实的养生观除了表现在方法的现实性上,还反映在他的保身观念上,即“以德养生”的思想。他认为:“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在他看来,养生的首要条件是保身,就是说要保证人身不被自然灾害或社会横祸所伤。一句话,要是连命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啊!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做人应该谨言慎行,不可傲慢张扬,更不要贪财好色,这样才能趋吉避祸,保全生命。但同时,颜之推又辩证地提出了“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的观点,他认为生命不能不珍惜,但绝不可苟且偷生。这一观点与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那首在全世界广为传颂的诗篇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不过,颜之推可比裴多菲早了一千三百多年呢。颜之推历经战乱,看到一些王公将相、贤明之士为求苟活难以坚守操行,苟且偷生,却也未能避祸,而一些小人物却能舍生取义,甚觉悲哀。他由此便提出了这句至理名言。作为一个人,不可贪欲而伤生,但为了“忠孝”“仁义”而舍弃生命,则应该是义无反顾的。这既是他的养生观,也是他的人生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