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83003
1. 企鹅出版集团力邀欧美史学大家,历时十余年打造的多卷本欧洲通史
作为大众图书出版的一大标杆,八十多年来,企鹅出版集团以高品质的图书为数代人的智识生活奠定了根基。自2004年起陆续出版的皇皇九卷“企鹅欧洲史”,是企鹅出版集团打磨了十余年的雄心之作,被誉为“绝妙结合广度与深度”的“当代出版界巨制”。
“企鹅欧洲史”系列由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坎纳丁主编,集九大学者之力,以其完整、可靠、亲切成为多卷本欧洲通史的典范之作。其完整,在于呈现从古典欧洲的诞生到当今欧盟的动荡,从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2017年这近4000年的欧洲历史;其可靠,是基于九位史学界支柱性学者的真确认知,他们对各段历史的认知经过反复的打磨和历练,呈现的不仅是可靠的史实,更有对历史趋势的精辟把握;其亲切,在于用平易的语言、抓人的叙事,将历史的大势与细节呈于纸面。
《地狱之行:1914—1949》由伊恩·克肖撰写,他的《希特勒传》堪称该领域的定音之作,他对世界秩序有独特的全局视角,面对两次将欧洲和世界拖入深渊地狱的世界大战,他点出各方角力的前因后果,让读者像看气象图般感受到各种力量在欧洲的相互作用,亦不忘描写历史洪流中小人物,感受战争给他们和我们带来的创痛。
2. 为历史研究与写作设立新基准的史诗巨制,结合学术品质与大众阅读的惊喜之作
为“企鹅欧洲史”系列执笔的九位享誉世界的欧洲史学者,分别任教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学府,其中多位具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的身份。他们以在各自领域深耕数十年的积累与见地,在历史学界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独特的谋篇布局、明晰的主线,传达出对各段历史的体认,描画出欧洲近四千年演进历程背后的动力。
史家的责任与学养使他们书写的历史可靠、可信,而他们合力撰写的“企鹅欧洲史”系列,又是面向大众的写作。摒弃学术体例和学界行话,用闪烁着洞见的叙述,将历史的洪流与涓流、大小人物的境遇和事件的发端及余波编织到一起,连缀成各个历史时期的全景图。通过主线把握发展大势,用细节与时人共情,带出有兴味、有乐趣、有冲击、有所得的阅读体验。如此写作,让读者不需要学术背景,也能从学术共同体多年来研究、思辨的成果中获益;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储备,就能直接进入历史,看欧洲如何改变世界,又被世界改变。
3.访昨日欧洲,知今日世界。反思欧洲历史,将成为我们应对动荡世界的根基、想象未来的起点
我们所生活的现代世界曾被欧洲创造、为欧洲所主宰。对于以现代缔结者之姿强力闯入世界各个角落的欧洲,它行动的理由、强大的基础,衰落的缘由,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线索。从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2017年,欧洲历史步步展开,改变、撼动整个世界,也被世界改变和塑造。它曾是文明的标尺,以古代希腊罗马立下文化之根,用信仰和理性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它也被视为罪恶的渊薮,酝酿搅动世界的战争与冲突。依靠工业文明、帝国扩张,欧洲曾雄踞世界之巅,也在权力的竞逐中,将世界一度拖入黑暗的深渊。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如今这般格局的动摇、世界的动荡,在欧洲与世界交互演变的历史中,都有线索可循。完整、可靠、亲切的“企鹅欧洲史”系列,是建立整全认知坐标系的开始,对历史的审视与再思,可以成为应对动荡世界的根基、想象未来的起点。
4. 欧美主流媒体力荐:透过这套书,才能真正读懂欧洲!
2004年,“企鹅欧洲史”系列的开篇作、普林斯顿大学威廉·乔丹教授的《中世纪盛期的欧洲》问世,被誉为这一出版界巨制的恢宏开篇。自那以来的十几年中,“企鹅欧洲史”系列备受期待,每有新作推出,无不大受赞赏,不仅在学界广受推崇,还深得大众认可,获得《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年度好书、《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书等多项赞誉,被视为“代表学术精神的典范”,“仿佛站在奥林匹斯山上俯瞰近代欧洲的历史”,“一百年后还会有人读”,“几十年未见的历史佳作”。
5. 翻译、编校、审读层层打磨,遵循高品质标准将这套恢宏巨制译介中文世界
“企鹅欧洲史”系列皇皇九卷的汉译工程,借力包括两名联合国翻译在内的译者,经两年翻译,两年编校,学者审读,以高品质的译文和高标准的译校,去除语言的隔阂,以求呈现翻译品质经得起考验的欧洲通史,将历史的丰盈、名家的洞见、学界的真知带入中文世界。北京大学彭小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林海教授、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浙江大学吕一民教授……更是欣然为“企鹅欧洲史”各卷撰写推荐序言,引导中国读者进入欧洲史的宏大世界。
6. 沿袭企鹅革新性的设计美学,精进印制工艺,完成由书到艺术品的蜕变。
“企鹅欧洲史”全套九卷,封面设计采用革新理念,以及浮雕、烫金等匠心工艺。从1到9的阿拉伯数字把这一整套书连缀起来,数字既代表这一时期在四千年漫长进程中所处的位置,更是窥见历史的窗口。这个时期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从数字背后的深广世界里迫不及待地跃出,肌理分明的立体浮雕,呼应的是内里一打开书页,就能跳出纸面的鲜活历史。
丛书名“企鹅欧洲史”和主书名烫金,体现集半世纪学界大成、经十余年打磨后,整套书精金般的品质。选用的金色打眼而不张扬,正像阅读这套书的感受:读时冲击力扑面而来,读罢悠长余韵久久不息。
20世纪初,欧洲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突然,享受着这一切的欧洲人被拖进大战,历经极深的苦难、哀痛和惊惧。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曾雄踞文明之巅近百年,如今却骤然落入野蛮的深渊。在文明的讴歌声中开启的20世纪,沦为战争的世纪。
从1914年到1949年,欧洲接连经历两场惨烈的大战,似乎铁了心要自我毁灭。那是大混乱的时代。族群仇恨、领土之争、阶级冲突、经济危机毒化了政治,在战争的阴霾下,人性之恶借着机器和技术彰显。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两次大战之后,在地狱行了一遭的欧洲试图在人性和文明的废墟上重生,新欧洲的轮廓逐渐清晰。
20世纪上半叶,欧洲走向地狱,又历劫重生。在这段令人战栗的历史之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带着它的烙印前行。
导读
序
导言 欧洲自我毁灭的时代
章 悬崖边缘
黄金时代?
滑向战争?
第二章 巨大灾难
悲剧展开
亲历战争
重压之下的国家
第三章 和平乱局
“ 适合英雄”的土地?
反革命者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大分割
脆弱的民主
法西斯主义的胜利
民主在德国幸存
第四章 火山之舞
经济繁荣
另一种模式
文化之镜
光明前景?
摇摇欲坠的民主体制
第五章 阴霾四合
衰退
坏的结果
经济复苏之路
政治急速右转
第六章 危险地带
国际秩序的坍塌
独裁
苏、意、德之比较
第七章 走向深渊
左派的失败
军备竞赛
鹰派与鸽派
和平的丧钟
第八章 人间地狱
燃烧的欧洲
人性泯灭的无底深渊
人间地狱的众多意义
持久的意义
第九章 暗夜渐变
经济与社会:变化之势
基督教会:挑战与延续
知识分子与欧洲的危机
“ 演出开始”:大众娱乐产业
第十章 劫灰涅槃
(一定的)发泄与解脱
政治再觉醒:分裂与不确定
铁幕降下
致谢
部分参考书目
★《企鹅欧洲史》系列堪称当代出版界的巨制。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读《企鹅欧洲史》,能够认识到欧洲文明保持更新和不断前进的真正力量是什么。我们借此不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欧洲的过去,也能够看到一点欧洲和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未来。
——彭小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新世界需要新史学。《企鹅欧洲史》即是从全球史的视角,在书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历史。
——于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前所长
★500年来的欧洲,是人类,因而也是我们极重要的“他者”。它的上升与沉沦、荣耀和毁灭、超越和霸道,都为各处人类提供了面临同样境况时,取之不尽的经验和教训。“企鹅欧洲史”这套鸿篇巨制,舒张有度地呈现了欧洲朝我们走来的节奏、步态,为自我认知和定位画出了丰富的参照坐标。
——刘苏里
★如同绝大多数成熟的史家到了“炉火纯青”地步推出的佳作那样,伊恩•克肖的这部《地狱之行:1914—1949》不仅构思巧妙,行文流畅,而且阐释精准,洞见迭出。
——吕一民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地狱之行》视角宏大,观点鲜明,文字优美,既反映了学术界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又贴近大众,连接历史与当下,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
——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在漫长的19世纪(1814—1914年),欧洲文明达到了现代性的又一个高峰,随即便堕入自我毁灭的无边暴力之中。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革命与内战,法西斯的崛起、扩张与大屠杀,使得20世纪上半叶成为人类历史上惊人的暴力时代。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为我们提供了这个特定时代的一幅高屋建瓴的全景图。克肖尤为注重分析引发现实冲突的观念之争,厘清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纠缠和搏斗,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历史时期何以成为狄更斯所说的“走向地狱之门”的时代。
——王皖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教授
★典范之作……一百年后还会有人读的史学著作不多,这很可能是其中一本。
——劳伦斯•里斯(Laurence Rees)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作者
★三十年之久,欧洲头也不回地走向地狱……说到带领我们回望两次世界大战的阴森幽谷,以及大战之间危机四伏的二十年,恐怕没有比克肖更合适的人了……评价公允,研究深入,文笔流畅。
——布伦丹•西姆斯(Brendan Simms)
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
★克肖审慎纯熟地将大量事件编织在一起,我们大可放心跟随这位史学大家回顾历史……这段历史停在1949年,经历重击的欧洲步履蹒跚,仿佛鼻青脸肿的拳击手,看不清眼前的路,却挣扎着想回到常态、实现统一。
——奈吉尔•琼斯(Nigel Jones)
《观察家》(Spectator)
导言 欧洲自我毁灭的时代
人民的战争将比国王的战争更可怕。
——温斯顿·丘吉尔(1901 年)
欧洲的20 世纪是战争的世纪。这个世纪的主要特点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继以长达40 多年、直接由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冷战”。那是一段剧烈动荡、悲惨痛苦、极为引人注目的时期,是一段大乱与大变的历史。20 世纪的欧洲去地狱走了一遭。1815 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有将近100 年的时间,欧洲大陆雄踞文明的傲视世界,但从1914 年到1945 年,它却落入了野蛮的深渊。但这个自我毁灭的灾难性时期过后,欧洲出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稳定和繁荣,尽管也付出了不可弥合的政治分裂这一沉重代价。在那之后,欧洲再次实现了统一,但全球化日益加深造成了巨大的内部压力,带来了严重的外部挑战,欧洲在被2008 年的金融危机推入一场至今仍未解决的新危机之前,其内部的紧张就已经在不断加剧了。
1950 年后的时代将留到下卷去探讨,本卷讲的是欧洲在20 世纪上半叶那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是如何濒临自我毁灭的。本卷探讨次世界大战释放出来的危险力量,是如何终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难以想象的人性沦丧和大肆毁坏的。这个灾难,加上大战中发生的空前的种族灭绝,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20 世纪欧洲艰难多舛的历史中重要的决定性时期。
下面的章节探讨了造成这场无法估量的灾祸的原因,找出了那几十年特有的四个相互交织构成全面危机的要素:1. 基于族裔与种族的民族主义的大爆发,2. 激烈且不可调和的领土要求,3. 尖锐的阶级冲突,具体表现为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4. 旷日持久的资本主义危机(当时许多观察家认为资本主义已经病入膏肓)。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是1917 年后出现的一个新要素。另一个新要素是资本主义的危机,危机几乎持续不断,仅在20 年代中期那几年稍有缓解。其他两个要素在1914 年之前已经存在,虽然远不如后来表现得那么严重。这四个要素无一是次世界大战的首要肇因,但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结果是这些因素的严重加剧。它们之间致命的互动催生了一个异常暴烈的时代,导致了比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性还大得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相互联系的要素在中欧、东欧和东南欧为害烈,它们大多是欧洲大陆穷的地区。西欧的情形稍好一些(虽然西班牙是一大例外)。
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解体,俄国则在革命后立即爆发了激烈的内战。这些事件释放出了新的民族主义力量,通常以族裔为标准来确定国家认同。民族主义和族裔间冲突在欧陆东部贫穷的地区尤为激烈,因为在那些地区,不同族裔的人口一直是混杂而居的。民族主义经常把仇恨的矛头指向犹太人,拿他们当替罪羊,把造成民众痛苦和愤懑的责任都推到他们头上。中欧和东欧的犹太人比西欧多,融合程度和社会地位一般来说也比西欧犹太人低。中欧和东欧的有关地区成了反犹主义的大本营,远甚于德国。西欧地区在族裔上相对单一,民族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方才形成。所以,西欧的族裔间紧张尽管不是完全没有,但程度比东部轻得多。
此外,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和多数中立国也都位于西欧。重振国家威信和争夺物质资源这些助长侵略性民族主义情绪的因素,在大陆东部的作用比在西部大得多。德国地处欧洲中心,西面与法国和瑞士接壤,国界以东是波兰和立陶宛。作为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掌握着欧洲未来和平的关键。对于战胜方协约国的盛气凌人,德国满怀愤恨,仅仅暂时压下了翻盘的野心。在欧洲南部和东部,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垮台后,新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但那些新国家往往是在重重困难之中勉强拼凑而成的。民族主义和族裔间仇恨毒化了政治,因此,这些地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杀戮场毫不令人意外。
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领土的划分大大加剧了民族主义的冲突和族裔—种族间的紧张。1919 年《凡尔赛和约》(Versailles Treaty)的起草者无论多么好心,都无法满足在往昔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各个新国家的领土要求。在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大多数新生国家中,少数族裔都占了人口相当大的部分,成为发生严重政治动乱的隐患。国界争端几乎无处不在。少数族裔通常遭到占人口多数的族群的歧视,提出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另外,《凡尔赛和约》重新划定了国界,自认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国家因此心怀怨恨,怒气一触即发。虽然意大利国内没有族裔之分(除了战后并入意大利,主要讲德语的南蒂罗尔省的人民),但是老百姓仍然认为自己的国家遭受了不公,因为意大利尽管是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却没能得到它垂涎的后称为南斯拉夫的领土,这样的情绪正好为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所利用。德国对欧洲持久和平的威胁更大。德国和意大利一样,国内也没有族裔分别,但民众对战后国家领土被割愤怒不已,强烈要求修改《凡尔赛和约》,这导致他们后来纷纷转向纳粹主义,也煽动了德国以外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德裔少数族裔的不满情绪。
民族主义在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并且愈演愈烈,个中原因不仅有族群之争,还有阶级冲突。民众的注意力一旦集中在民族国家内外的假想阶级“敌人”身上,民族团结感即大为增强。战后经济的剧烈震荡和30 年代经济衰退的严峻后果大大加剧了全欧洲的阶级间敌对情绪。当然,在整个工业化时期,阶级冲突时有发生,也常有暴力冲突。但是,与战前的岁月相比,俄国革命和苏联的成立使得阶级冲突变得异常尖锐。苏联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构建了另外一种社会模式。1917 年后,消灭资本家、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大规模重新分配土地等主张吸引了贫苦大众的支持。但是,苏联共产主义也造成了左派的分裂,使左派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同时,鼓吹民族主义的右派势力却大大加强。感觉受到布尔什维克主义威胁的主要是传统的土地精英阶层、中产阶级和拥有土地的农民,他们成为一支激进力量,在东山再起的右派的引导下组成了极具侵略性的新政治运动。
和号召革命的左派一样,反革命运动也对阶级冲突造成的愤恨和焦虑加以利用。它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支持,不仅鼓吹民族主义,而且激烈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特别受影响的又是中、东欧的国家,因为那里的布尔什维克威胁似乎迫在眉睫。但是,民族主义与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近乎偏执的仇恨相结合,助长了右派群众运动的兴起,这才是国际上的危险。正是右派的群众运动使得右翼势力先在意大利,后又在德国执掌了国家权力。鼓吹仇恨的民族主义和反布尔什维克的力量把极右势力推上了台。它们一旦转向支持对外侵略,欧洲和平也就危在旦夕了。
第四个因素是其他三个因素的基础,也与它们互相影响,那就是两次大战之间资本主义的持续危机。次世界大战重创了世界经济,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主要经济体虚弱无力,美国的经济虽然一枝独秀,却不愿意全力支持欧洲的重建,这些共同构成了灾难爆发的原因。日本在远东,特别是在备受政治乱局困扰的中国,大肆扩张市场,侵蚀了欧洲的利益。大英帝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也遇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明显的例子是印度,那里本地纺织工业的增长挤压了英国的出口市场,使英国经济雪上加霜。俄国爆发了革命和内战后,等于退出了世界经济。资本主义危机是全球性的,但对欧洲破坏。
20 世纪20 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危机和30 年代的通货紧缩危机之间,有过一段昙花一现的繁荣期,但事实证明它的基础极为不稳。几乎相继发生的通胀和通缩危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混乱。一片人心惶惶之中,贫穷和对贫穷的恐惧都极大地助长了政治的情绪。
光是经济混乱尚不足以引发大规模政治动乱,还要有国家合法性的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出现了意识形态上的分裂和文化上的鸿沟,使得力量已经受损的权力精英又遭遇到群众运动的新压力。欧洲许多地方恰恰二者并存。在一些地方,各种的一体式民族主义(integral nationalism)势力利用民众因国威扫地、强国梦碎而普遍产生的失落感来挑起大规模运动,号称要抗击强大的死敌。在国家权威虚弱的国家中,这样的民族主义势力完全有可能夺取政权。
因此,使欧洲濒临自我毁灭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文化的全面危机是由上述四个因素的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造成的。大多数欧洲国家,包括西欧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不过,这四个因素在德国表现得,它们互相强化,产生了爆炸性效果。阿道夫·希特勒巧妙地利用了这场全面危机,提出了以武力克服危机的思想。他掌握了对德国的独裁控制后,欧洲爆发大灾难的可能性随即显著增加。德国拥有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尽管次世界大战后一度有所减弱)。它要求修正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而且扩张领土的野心不死,这些都将直接侵害众多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欧洲的危机导致又一场战争浩劫的概率因而日益加大。危机演变成冲突的地点是欧洲大陆不稳定的中部和东部,这当在意料之中;战争开始后,东欧沦为受破坏严重、人性的扭曲与堕落表现得突出的修罗场,也不应令人惊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是空前的。文明深层崩溃产生的道德影响在战后的20 世纪,甚至20 世纪之后的时间内都贻害甚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的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它为欧洲在20 世纪下半叶的重生铺平了道路。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边界与阶级冲突加剧,资本主义遇到了深远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旋风却把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全部扫光。
苏联对东欧国家的统治强力镇压了那些国家内部的民族分裂与骚动。战后随即发生的大规模种族清洗重绘了中、东欧的地图。战败的德国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称霸欧洲的梦想灰飞烟灭。西欧各国展现出全新的态度,愿意为实现合作与融合而捐弃互相敌对的民族主义。两个新兴的超级大国确定了边界。原来助长了极右势力的反布尔什维克思潮皈依了西欧国家的意识形态,因而促进了稳定保守政治的形成。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次由美国积极领导的)改良资本主义在西欧造成了空前的繁荣,为政治稳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1945 年后,所有这些根本性的变化共同消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摧毁了欧洲大陆的危险因素。
具有关键意义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早在俾斯麦时代之前,1815 年拿破仑时代结束时即已出现的欧洲列强争霸的体系。浴火重生的欧洲虽然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处于被撕裂的状态,但是真正的强国只剩下美苏两家,它们隔着铁幕彼此虎视眈眈,各自按自己的模式主持着自己势力范围内国家与社会的重建。还有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到1949 年,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了原子弹,4 年后,又造出了破坏力更加骇人的氢弹。核战争的幽灵自此出现,核战争万一打响,造成的浩劫将远超两次世界大战。这个危险使人们心怀戒惧,帮助促成了1945 年时谁也想不到在欧洲能够实现的和平年代。
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欧洲东西两部分的转变?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卷探讨。本卷将试图了解欧洲在波澜起伏的20 世纪上半叶如何堕入了深渊,但在1945 年跌到谷底的仅仅四年后,又如何开始奠定基础,实现了惊人的复苏,在战火的余烬中涅槃重生,踏上走出人间地狱的回归之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