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088117
●世界上*个准确预测到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的金融预言。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领衔翻译。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危机经济学》作者鲁比尼教授被全球金融界视为世界上*个准确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学者,而当年他的预言*终也一一变成了现实。
●《危机经济学》给出了预测经济危机的主要原理,通过对近期经济危机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危机不仅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是完全可以扼杀在摇篮里的。同时给出了如何重建金融体系,以把将来经济危机的冲击降低到*小的建议。
译者序 危机中的机遇
引 言 末日博士的危机经济学
第1章 危机不是“黑天鹅”
如果金融危机是“黑天鹅”,就像飞机失事一样,尽管后果非常严重,但可能性很小,更不可能预测,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心它们。但事实上危机并非偶然,是注定要发生的,是可以预测的。
第2章 让危机经济学家们站出来
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经济学家能告诉我们的只是当风暴过去很久以后,海面又会恢复平静,那么他们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就太简单、太没用了。那些拥护放松监管、有效市场和金融创新的经济学家仿佛突然被一些非主流的学者取代了。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告诉过我们什么呢?
第3章 破解真正的危机之源
影子银行既没有柜员,也不需要在街头摆摊。它们有的是“由杠杆率较高的非银行投资管道、工具和结构组成的包罗万象的一盘缩写字母汤”,而这些证券业务并不反映在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之中。但糟糕的是,影子银行体系已壮大到可与商业银行体系相匹敌的程度,资产规模相差无几。因此,影子银行体系处于银行挤兑风暴的中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4章 危机远没有结束
危机的严重程度总是有起有落,常常重击一轮后暂做中场休息。正如飓风一般先以强势袭来,稍稍减弱片刻后又以更具毁灭性的力量再次袭来,绝不会因为一家银行的倒闭或被救援,甚至整个金融部门的崩塌而善罢甘休。
第5章 灾难是全球性的
同样的投机热潮,同样的成就,同样的困难和挫折,并且同样陷入了近乎疯狂的灾难,危机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逐步蔓延开来,传播到其他国家经济中的健康领域。全世界已经高度融为一体了,我们必须经历共同承担的痛苦。
第6章 货币政策能否真正奏效
和危机中几乎其他所有问题一样,设计通货再膨胀,或更坦率地说,创造通货膨胀,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一旦通货紧缩的螺旋式上升占据了主导地位,常规的货币政策往往就失去了效力,它对于金融危机中产生的其他问题也同样无能为力。
第7章 财政刺激政策的拯救之路
完美无缺的财政刺激政策只是一种幻想,糟糕的是,某些财政政策虽能刺激当前的需求增长,但却以未来的需求减少为代价。减税和公共工程建设只是一个起点,政府还有很多复杂而花销不菲的方法来抵御无法逃避的危机。
第8章 什么样的金融改革才最有意义
资产证券化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所用材料的质量。即使材料被切整得面目全非,也比最开始就用糟糕的材料带来的问题少得多。换一种说法就是,“发起并配售”的问题,更多地出自“发起”,而不是“配售”,即最重要的是原始贷款的信用。
第9章 “大而不倒”的银行不应再存在
“大而不倒”的企业不只是因为太大而不能倒、太大而不应再存在,还因为它们过于复杂,很难得到妥善的管理。坦率地说,它们不应该存在,至少应该被拆分。
第10章 人民币是救世主吗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国,人民币也是价值低估最为严重的货币之一,它对货币双重战略的运用堪称完美。美元的衰落将会是一个渐近的过程,而不是突发的、无序的崩溃,这使得人民币成了美元的长期替代性选择。
第11章 危机不会消失,但可以减轻伤害
在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政治家及政策制定者们对金融体系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之后将近80 年的稳定与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问题并未从根源上被解决,但是80 年已经足够长久,是一个人一生的时间!
结 语 末日博士的金融预言
[各方赞誉]
我们正处于金融史上一个十分脆弱的时刻。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欧洲的主权债务和货币危机似乎也拉开了新的序幕,国际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正是反映了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急剧变动的时期,鲁比尼博士的《金融预言》为我们呈现和剖析资产泡沫破灭、银行业危机到货币崩溃的一连串故事。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陈雨露
全球金融危机从一个层面预示着我们原有的经济分析框架面临严峻的挑战,不断重复着的现实表明,经济危机已不再像传统经济学认为的那样属于“偶然事件”。这促使我们需要逐步建立一种全新的思考范式,鲁比尼博士的《金融预言》在这方面迈出了有益的一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 徐林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过去,对经济危机的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也刚刚开始。“末日博士”鲁比尼教授因对这场危机的成功预言,近年来名声鹊起。《危机经济学》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剖析了经济危机的前世今生,对于经济危机的根源给予了跟踪揭示,更重要的是对当今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给出了建议。无论对于经济学者、政府决策者、专业投资人还是普通投资者,在当前的环境下,这本书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读本。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贾康
鲁比尼的伟大美德在于他是正确的。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曾经被人们视作胡言乱语,如今它们都成为了事实,因此我要给他记上一功。
——奥巴马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萨默斯
鲁比尼是所有经济学家中*正确的一个。
——金融大鳄 索罗斯
[精彩样章]
危机不是“黑天鹅”
金融市场的繁荣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或许是突如其来的房地产热,投机者像买卖股票一样疯狂地买卖房屋,并在短期内获取2~3 倍的利润;或许泡沫在新经济时代来临之后就开始孕育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出现让人们把安身立命的储蓄搬到华尔街的股市上来了。
政客和决策者不但不阻止这种短期暴富的“阴谋”,反而鼓励这样的行为。即使像美国总统这样的领袖都坚信不应该干预经济,美联储对投机潮同样也没什么作为。这样,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型金融机构的涌现、无知的投资者对复杂证券的狂热购买,以及机构对债权人资金的滥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创新和金融大爆炸就出现了。
然后,繁荣逐渐演变为资产泡沫。从巨无霸的银行到普通的投资者,每个人都将其杠杆率放到最大,怀着雄心壮志去赌资产价格会一路上行。许多经济学家都坚持着这样一个信条:市场永远都是正确的,最好的政策是不干预市场。当然,也有很多人提醒过这会导致市场崩溃,但是他们最终要么被嘲讽,要么被忽视。
随后,金融危机突袭,破产潮笼罩着整个华尔街,那些曾经备受尊敬的金融机构在债主们的质疑声中摇摇欲坠。在金融风暴短暂平息期间,一些人声称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事实是危机愈发严重。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尽管包括高盛在内的一些投资银行得以幸存,但大量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瞬间轰然倒塌。它们的信贷资产大量蒸发,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存贷款业务大规模收缩,最终不得不等着其他更加卓越的公司去重组它们的债务。
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崩盘,抵押品被暂停赎回,大量公司破产,消费骤减。随着大量庞氏骗局被揭露,人们发现金融行业存在大量的勾结和欺诈行为。随后,美国的危机逐渐扩散到全球,其他国家的股市、银行、投资银行也麻烦不断。失业率高涨、工业生产大幅减少、物价大幅下跌,通货紧缩的幽灵笼罩着整个世界。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上述情形发生在80多年前的大萧条时代,距今并不久远。现在,这一情形再次出现,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充斥市场,金融监管不力,金融创新制造了史无前例的泡沫。泡沫的破裂,几乎把华尔街的金融体系摧毁,衰退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全球经济陷入崩溃。这两次金融危机如此相像并非偶然,引发这次“大衰退”的原因和大萧条时代没什么两样。
这两次大危机的特征与其他金融危机的特征也很类似,都表现为市场非理性的亢奋、金字塔型的杠杆率、金融创新、资产泡沫、情绪恐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挤兑,等等。同样,从1720 年臭名昭著的“南海泡沫”、1825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到20 世纪的任何一次经济危机,比如日本的“失去的十年”(1991— 2000 年)、美国的存贷款危机,以及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数次金融危机,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子。
回顾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并非偶然,而是常态。不能说所有的危机都一样,事实上,每次金融危机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问题根源也出自不同的经济领域:有时源自房地产市场的高杠杆率,有时源自金融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同样,由于政府干预的规模和程度不同,它们对经济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如果发生了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危害程度则取决于是选择国际合作,还是相互对抗。
应对经济危机并非易事,一旦处理失当,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摧毁实体经济、掠走财富、削减工作岗位、大幅增加财政负担。更为可怕的是,政府倒台、国家破产、国际贸易出现争端。经济危机甚至会引发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大萧条所引发的。因此,绝对不能对经济危机掉以轻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