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9067506
20年来,1.6万多名中国军人告别亲人,踏上维和的征程。他们用坚毅的目光、铿锵的足迹,在世界维和舞台上定格中国军人珍贵的历史画面。他们的忠诚、睿智、勇敢和奉献,值得向世界讲述。外文出版社编辑出版《蓝盔下的中国面孔》一书,在全军维和官兵中选择31名代表,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中国蓝盔群体的特殊故事,让读者走进中国维和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恪尽职守、献身使命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他们,带领我们走进战火未息的异国他乡,走进突如其来的战乱冲突,走进遍布的危险地带,走进神秘莫测的热带丛林,走进百废待兴的海地震区……他们历尽艰难困苦,始终不变的是誓死坚守岗位,愿为和平奉献一切的坚强意志。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中国维和士兵。《蓝盔下的中国面孔》一书将为我们揭密鲜为人知的蓝盔部队,零距离触摸中国蓝盔特有的心路历程。
《蓝盔下的中国面孔》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文版,另还有一本是英文版本。
敖春来:维和官兵的“生命之源”
陈长青:三度受命
陈声容:在西非的“军中天使”
陈志忠:此生难走的路
程新闻:蓝色旋风
丁义顺:忘我
丁莹:战场神话
杜照字:英雄本色
霍树锋:与Cemger河共舞
贾付喜:车轮向前
江汉刚:奇迹创造者
李亚东:我们是“白求恩的传人”
刘庆忠:笑傲国际雷场
刘增宝:从中东雷场走来的维和伉俪
上官林宏:翻开达尔富尔维和新一页
史小敏:“Chinese,萨迪嘎(朋友)!”
万幼文:瓦乌人心中的种子
汪雪艳:亲历海地地震
王化峰:的期盼是和平
王建平:初到东帝汶
王军:带着“雷锋”去非洲
王朝晖:誓将天堑变通途
吴广通:追随烈士赴中东
肖海:从自建医院开始
杨夕军:淬火非洲
于洋:“三战”三捷
袁春国:“中国速度”
张西振:征战利比利亚丛林
张勇:感动非洲
赵国光:难以超越的维和军人
周丕峰:为和平铺路
刚果民主共和国俗称刚果(金),2006年8月,敖春来随中国第六批维和部队抵达这个国家东部的卡乌姆机场,这里曾经是该国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激战的要冲。刚到机场,敖春来和战友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每个上厕所的人,都有两名荷枪实弹的护卫相随。尽管在国内就知道刚果(金)的局势严峻,但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幕仍然让敖春来的心即刻揪了起来。但是,不管怎么样,“刚果(金),我们来了!”
一切为了水
作为给水工程师,敖春来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维和部队的给水保障及供水安全。2006年8月17日中午,敖春来和战友抵达大本营。由于上批维和部队使用的水泵超负荷运转,已于不久前报废,必须在时间内抢装好新的水泵,才能保证正常供水。没来得及适应一下当地的时差,敖春来就迅速投入到抢装水泵工作中去。
改设取水口,搭建取水引桥,安装水泵……跨越赤道的刚果民主共和国,火辣辣的太阳好像要把人晒得皮开肉绽,敖春来同几名战友争分夺秒,一天下来,大家的脸被强烈的紫外线灼烧起一个个水疱,疼痛难忍。白天异常炎热,夜晚却寒气袭人,一阵劲风吹来,基伍湖上又开始惊浪滔天。为了防止水泵被大浪掀翻,必须连夜对水泵进行加固。细菌、病菌、寄生虫盛行的基伍湖水,官兵们轻易不接触。现在,为了安装水泵,敖春来顾不上被紫外线灼伤的皮肤,毅然跳入冰冷、污浊的湖水中。为了抢时间,他一次次地扎进湖水里。每拧上一个螺丝,都必须伸出头来吸足了气,再猛扎下去继续作业。这一泡就是几个小时,上岸后又累又冷,被湖水浸泡后的伤口如同针扎一般疼痛。长时间的紧张作业和湖水浸泡,使敖春来几次瘫倒在地上。经过紧张的抢修和安装调试,净水站终于恢复了正常工作,听着水泵“呜呜”的运转声,此时的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一个难题解决了,另一个难题又摆在敖春来面前。不久前,在联合国水质安全检查中,给水站未能通过。水质能否达标,关系着官兵的健康。于是,敖春来一头扎进水站,逐个排查,经过反复查找原因,终于发现原来是设计安装中存在问题。他巧妙地把一个净化水装置换了个安装位置,并将净化药剂的用量进行了合理调配,成功解决了难题。此后,在联合国五次核查中,给水站均顺利过关。
为了提高水质标准,必须定期清洗沉淀池和纯净水箱。每隔一段时间,池中就会沉淀厚厚一层脏臭的淤泥。敖春来总是个钻进池中,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在那又闷又臭的沉淀池中,沉淀物靠人力一桶桶送举出池外,每一次清淤都是一次强体力劳动。纯净水箱根据供水的需要设置在营区的处,但目标明显,很容易被枪弹击中。敖春来带领水站官兵为水箱四周垒起一米厚的沙袋墙,为水箱穿上了一层“防弹服”。联合国核查官员来到水站,对水站的工作赞不绝口。
在维和期间,敖春来担心多的不是危险和安全,而是净化水设备能否长时间正常运转。因为所有设备均来自国内,配件短缺是个突出问题。某一个零部件损坏,都可能导致整个净水系统瘫痪。于是,他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每周五上午为设备维护保养时间,其他时间在严格落实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密切注视每个设备工作运转情况。为了全程跟踪净水站设备运行状况,敖春来守在净水站,每天工作长达14个小时以上,与高分贝的噪音、潮湿的环境、肆虐的蚊虫作伴。
刚果(金)多变的气候致使他们的工作面临着诸多无法预测的困难。一天下午,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水柱般的大雨砸得水站的铁皮屋顶“嘭嘭”直响,盖住了水站里机器的轰鸣。此时,水站的照明灯陡然增亮,纤维过滤器瞬间开始向外喷水。“不好,出事了!”敖春来立即奔向净水系统的主机操作台,命令值班战士立刻停机。事后得知,因为暴雨,发电站的发电机失控。瞬间的高电压使得净水系统的水压力陡增。如果不及时处置,会导致净水系统中关键的主设备损坏,整个水站将无法正常工作。这次重大险情因被敖舂来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置而消除。
难忘的“精神会餐”
水的难题解决了,伙食却难尽人意。
大家吃不惯联合国运来的“洋米、洋面”,那“洋米”做的饭感觉总比不上中国米饭的味儿,洋面蒸的馒头发不起来。难受的是,很难吃上蔬菜,缺乏维生素和粗纤维,不少官兵们患上口腔溃疡或出现便秘。
每当“口福”难以满足时,“精神会餐”就成了大伙儿闲暇时的必修科目。敖舂来会有滋有味地讲起家乡重庆的火锅,还有宁夏的手抓羊肉,新疆的战友也津津乐道于烤羊腿和拉条子……就这样,大家一边咽着口水,一边想起在家的日子。
但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也热情地办起了招待各国维和官兵的“中华美食节”。“美食节”上,中国军人各亮绝活,做出他们心目中的美味佳肴,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南非、乌拉圭等国家的维和军人,吃得翘起了大拇指,直说“好吃”。
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区铁丝网外有一处湖滩,经常可以见到一群饱受战乱与饥饿的孩子。他们衣衫褴褛,赤着脚,个个面目清瘦。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有时连一顿饭都吃不饱。他们聚集在这儿,是希望有路过的中国官兵能送给他们馒头、面包等食物。这些孩子每次看到中国维和军人,都会立即停止游戏,齐聚在铁丝网边争相喊着:“指挥官,您好!指挥官,您好!”如果你和孩子们搭话,他们会立刻伸出小手,高喊着:“给我一个馒头,给我一个面包!”那期待的眼神,那黑瘦的小手,让敖春来和战友们心中顿生酸楚。
于是,敖春来和战友们总是会装上几个馒头送给孩子们。孩子们一见要给他们馒头,就像小鸟一样争相拥向铁丝网旁。孩子太多,再加上有几重铁丝网的阻隔,无法将馒头直接送到他们手里,只能把馒头抛过去。敖春来认识一个10岁的孩子迪西,因长期饥饿,两只眼睛深深凹陷着,瘦弱的身子撑起一个大大的脑袋。在长期与中国军人接触过程中,他学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一天,他突然对敖春来说:“你回北京时带我走吧!”敖春来问他想去北京干什么,他说只要让他吃饱饭,干什么都行。在他的眼里,北京是天堂,他向往北京,向往能够让他吃饱饭的地方。几个月后,敖春来听说小迪西死了,是死在一次战火中。每当提及小迪西,他和战友们眼里总是泪水……
P3-8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