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4033
汉 三国 南朝 唐 五代 001
宋 金 015
元 057
明 洪武 建文 永乐 宣德 083
正统 103
景泰 121
天顺 137
成化 155
弘治 177
正德 195
嘉靖 207
隆庆 万历 泰昌 221
天启 崇祯 239
清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263
嘉庆 道光 293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297
民国 311
(一)
一颗牙齿,让我们知道了元谋猿人。
一块头盖骨,让我们知道了北京猿人。
一枚瓷片,又能让我们破译怎样的秘密呢?
在中国古代,匠人地位低下,居于社会上层的文人对“劳力者”的生产实践又比较轻视,所以古籍中对瓷器、玉器、木器、铜器、金银器、织绣等生产工艺的记载极为稀少。明清之前,匠人姓氏和制作年代出现在工艺品上的情况极为罕见,这为今人考证器物的产生年代与社会背景,布设了许多盲点与难点。但是,文物环境提供的信息还能为我们提供管窥蠡测的路径。比如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认为在宋代与明代之间,应该有蓝底白花的瓷器存在,尤其是冯先铭先生已经试探性地提出元代青花瓷的概念,但事实上,许多人还是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当作明代永宣时期所出的粗陋产品。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约翰?波普通过对英国、伊朗、土耳其等国博物馆所藏数十件青花瓷器的考察,撰写了《14
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中国瓷器》一书,尤其是他还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写有“元至正十一年”纪年题记的象耳大瓶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国内专家有如梦初醒、醍醐灌顶之感。
元青花的概念让中国专家脑洞大开,那么它就是中国青花瓷的肇始?倒也未必,1957
年和1970
年,考古专家先后在浙江龙泉和绍兴两座宋塔塔基下的夯土层里出土了一共十几枚青花瓷碎片,有人据此提出了青花瓷始烧于宋代的说法。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又有人在扬州唐城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枚绘有几何图案的青花瓷片,这块瓷片为研究我国青花瓷起源开启了新思路。多年之后,在扬州旧唐城遗址范围内再次出土了十多枚青花瓷片,关于青花瓷始烧于唐代的说法就有了更加有力的证明。
十几枚瓷片,将中国青花瓷烧造的年代向前推进了九百年。小小瓷片就像一根扛杆,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坚实支点,撬动了中国陶瓷史、中国美术史以及中国外贸史。
故宫博物院专家冯先铭先生曾经透露,在境外有三件完整的唐代青花瓷器,一件为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条形纹三足鬴,一件是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花卉碗,一件是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后来我从多种考古书籍中得知,在伊拉克撒马拉地区曾有类似的唐青花瓷片出土,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内。过了数年冯先生又透露,在海外又“发现”了两件唐代的青花瓷器,一件是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花卉纹碗,另池,怀素书蕉,入列蒋凤仪先生门墙,隶书一门颇得礼器、史晨之风采神韵,后拜张森先生为师,受乃师悉心指授,更有迎风标举之丰美仪。他以书画与漆器收藏怡养性情,略窥门径,转而兼攻陶瓷收藏,成为沈老嫡传弟子,鉴赏水平与日俱进。沈公子恺宇兄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对古陶瓷怀有浓厚兴趣,加之严父耳提面名,思路开阔,触类旁通,进步神速。近年来,帮助记录、整理、润饰“沈胜利海上古玩收藏杂忆”专栏文章近百篇章,刊载于《新闻晨报》等报刊,轶闻趣事,佳评如潮,沈公子案头功夫深得乃父嘉许。得闲时恺宇兄也趋步追随乃父辗转于荒郊野地、市肆冷摊,采集瓷片不余遗力,目光独到,解读瓷片工艺特征,一点即通,时有真知灼见让乃父与国斌兄又惊又喜。
名称:绿釉熊足谷仓
年代:汉
尺寸:高24厘米
欣赏:胎体为砖红陶制,绿釉发色较深,表面见有大面积的土沁和银斑,釉层开片细小而紧密。器身有三段弦纹装饰。熊足造型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底部可见指纹状螺旋痕迹。另有墨书“2905号”,数字写法为清代至民国流行的“苏州码子”。
银斑:又称“返铅”,釉料中的铅离子逸出釉层,浮在釉层上形成银斑。高古瓷器的银斑往往成片状。
苏州码子:是中国早期“商业数字”,脱胎于算筹,早产生在苏州,如今在港澳地区偶有可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