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974359
编辑推荐
世人皆认为中医玄而难解,其实大道至简不懂医者读之豁然,从医者读之受益匪浅删繁就简,一读知中医,两读悟医道,三读获健康。
内容简介
《跟王凤岐学中医》是著名中医专家王凤岐为中医爱好者所写的一本中医入门书。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理论、中医诊断、方剂、中药和中医临床的知识,初学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轻松掌握中医学重要的概念、观点和理论。阅读本书,能带你步入中医殿堂,体验中医的神奇与奥妙。
在线试读
目前,喜欢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喜欢找中医来调理或治疗。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保健知识,基本上都和中医理论有关,都是在实践和验证中医理论。在这样的氛围下,想学中医或者说希望自己具备系统中医知识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医好不好学?这恐怕是很多想学中医的人心头的疑问。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句话是学习中医并不难;第二句话是学好中医不容易。也就是说,如果只想对中医有粗浅的认识,掌握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只要自己肯努力,多读书,跟老师多学习就能实现;但要真正成为一个好中医,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较高的造诣,确实不容易。古人有“学中医,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的感慨,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对于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讲,学好中医到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路径呢?我的建议是:,要多读书,读一些中医的经典著作,会背诵并且能深刻理解;第二,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中医理论用之于临床;第三,我认为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就是能自己“悟”,能悟出一些道理来,把中医的理论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相结合,悟出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这也正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的再升华。
其实,对于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较为简便的方法,就是先把中医的基础知识了解、熟悉和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就为理解中医经典理论、给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知识、中药和方剂等。这也是中医由入门到提高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果掌握这些知识,中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俞穴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以及中医历史上形成的比较著名的几个学说流派,我们称之为各家学说。学完这些知识,就会对中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有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知识,才会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医奠定基础。
学习完中医的基本理论,还要学中医的诊断,熟悉中医是怎么辨病和辨证的。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望闻问切,虽然很多人熟知,但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望闻问切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大家把理论和临床相结合,才能把中医的诊断学习好。
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主要是按照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痰湿辨证等来展开的。这本书里,我也着重介绍了一下我提出的“三元辨证法”,简而言之,就是天、地、人三元,我认为这是针对不同的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人体的体质以及不同的职业等创立的,对诊断疾病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临床上,这八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杂合用之,具体如何用,要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来决定。
学完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治方法,真正用之临床的就是中药和方剂。在这部书中,我介绍的中医方剂,都堪为临床用之屡验的方剂。方的组成都不复杂,但君臣佐使清晰分明,用药简要,针对性强。而且,很多我们临床上的方剂,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组合加减变化的,这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病证需要而创立的。
学好中药的关键是理解。中药虽然多,但不外乎寒热温凉平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中药根据药性,又分为发表、清热、祛暑、止咳、化痰、活血、止血、泻下、理气、利下、补益、开窍、祛风寒湿、驱虫、固涩等,书中列举的这些中药,都是临床上用得比较多的,有些中药性味虽很相似,但功用有差别,学习时应当加以区别。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把两味、三味中药协同使用,是谓药组。在书末我列举了我跟师后总结的药组,用之临床,可谓其效如桴鼓。我用三种方式介绍给大家。
学好中医,既需要执著与热情,也需要坚持和不懈。从爱中医变成懂中医,尚需经过漫长而刻苦的学习过程。王太仆云:“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学习中医,勤苦是探赜索隐的舟楫,指导书籍也是登堂入室不可或缺的门径,我的这本指导中医入门的拙著,曾与丁志远、马石征、杨奇君、杨婕、范春玲、李书辉、贾博宜等同学谈起,得到了共识,增强了我的信心,责编邓为同志为此出力不少,在此致意。若能对你也有所帮助,便也无憾了。
中医好不好学?这恐怕是很多想学中医的人心头的疑问。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句话是学习中医并不难;第二句话是学好中医不容易。也就是说,如果只想对中医有粗浅的认识,掌握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只要自己肯努力,多读书,跟老师多学习就能实现;但要真正成为一个好中医,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较高的造诣,确实不容易。古人有“学中医,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的感慨,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对于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讲,学好中医到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路径呢?我的建议是:,要多读书,读一些中医的经典著作,会背诵并且能深刻理解;第二,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中医理论用之于临床;第三,我认为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就是能自己“悟”,能悟出一些道理来,把中医的理论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相结合,悟出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这也正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的再升华。
其实,对于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较为简便的方法,就是先把中医的基础知识了解、熟悉和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就为理解中医经典理论、给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知识、中药和方剂等。这也是中医由入门到提高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果掌握这些知识,中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俞穴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以及中医历史上形成的比较著名的几个学说流派,我们称之为各家学说。学完这些知识,就会对中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有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知识,才会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医奠定基础。
学习完中医的基本理论,还要学中医的诊断,熟悉中医是怎么辨病和辨证的。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望闻问切,虽然很多人熟知,但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望闻问切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大家把理论和临床相结合,才能把中医的诊断学习好。
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主要是按照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痰湿辨证等来展开的。这本书里,我也着重介绍了一下我提出的“三元辨证法”,简而言之,就是天、地、人三元,我认为这是针对不同的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人体的体质以及不同的职业等创立的,对诊断疾病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临床上,这八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杂合用之,具体如何用,要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来决定。
学完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治方法,真正用之临床的就是中药和方剂。在这部书中,我介绍的中医方剂,都堪为临床用之屡验的方剂。方的组成都不复杂,但君臣佐使清晰分明,用药简要,针对性强。而且,很多我们临床上的方剂,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组合加减变化的,这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病证需要而创立的。
学好中药的关键是理解。中药虽然多,但不外乎寒热温凉平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中药根据药性,又分为发表、清热、祛暑、止咳、化痰、活血、止血、泻下、理气、利下、补益、开窍、祛风寒湿、驱虫、固涩等,书中列举的这些中药,都是临床上用得比较多的,有些中药性味虽很相似,但功用有差别,学习时应当加以区别。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把两味、三味中药协同使用,是谓药组。在书末我列举了我跟师后总结的药组,用之临床,可谓其效如桴鼓。我用三种方式介绍给大家。
学好中医,既需要执著与热情,也需要坚持和不懈。从爱中医变成懂中医,尚需经过漫长而刻苦的学习过程。王太仆云:“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学习中医,勤苦是探赜索隐的舟楫,指导书籍也是登堂入室不可或缺的门径,我的这本指导中医入门的拙著,曾与丁志远、马石征、杨奇君、杨婕、范春玲、李书辉、贾博宜等同学谈起,得到了共识,增强了我的信心,责编邓为同志为此出力不少,在此致意。若能对你也有所帮助,便也无憾了。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