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895139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是全球造就亿万富翁*多的大一学,培养了微软、IBM等一个个商业神话的缔造者。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在商业方面造就灿若群星的杰出人才,归功于它有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投资学方法。考入哈佛大学,亲自去学习这方法,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哈佛大学深造,又是多少父母望子成龙的段切希望。然而,能真正走进哈佛大学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难以如愿以偿。为了帮助莘莘学子及广大渴望在财富方面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读者不进哈佛也一样能聆听它在投资学方面的精彩课程,学到百年哈佛的投资智慧,我们编写了这本《哈佛投资课(造就财富精英的经典教程)》。
本书由圣铎编著,综合哈佛投资精华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说和翔实的投资案例为大家一一介绍投资学的各方面知识,从什么是投资,投资的原理、理念、方法、陷阱等方面向大家展示哈佛大学投资课的基本知识,涉及银行储蓄、房产投资、保险投资、股票、基金、*、期货、外汇、黄金、风险投资、私募投资和机构投资等知识。通过《哈佛投资课》,你将感受到哈佛大学投资学课程的独特魅力,学习哈佛大学投资致富的精髓,更早走上财务自由之路。
本书由圣铎编著,综合哈佛投资精华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说和翔实的投资案例为大家一一介绍投资学的各方面知识,从什么是投资,投资的原理、理念、方法、陷阱等方面向大家展示哈佛大学投资课的基本知识,涉及银行储蓄、房产投资、保险投资、股票、基金、*、期货、外汇、黄金、风险投资、私募投资和机构投资等知识。通过《哈佛投资课》,你将感受到哈佛大学投资学课程的独特魅力,学习哈佛大学投资致富的精髓,更早走上财务自由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哈佛投资精华理念,从问题出发,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说和翔实的投资案例,为读者一一介绍投资学的知识,从什么是投资,投资的原理、理念、方法、陷阱等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哈佛大学投资课的知识系统,涉及银行、储蓄、房产投资、保险投资、股票、基金、*、期货、外汇、黄金、风险投资、私募投资等相关知识,能让读者感受到哈佛大学投资学课程的独特魅力,学习哈佛大学投资致富的精髓。
目 录
序章 走入哈佛的投资世界 节 哈佛毕业生保尔森如何成为华尔街的游戏规则制定者 第二节 萨缪尔森怎么拿风险价值公式当消遣 第三节 哈佛资产管理公司为何能够长年保持高回报率 第四节 窥探哈佛钱袋子的秘密 第五节 哈佛投资天才米亚是如何投资的 第六节 哈佛女财神为什么不惧背黑锅 第七节 华尔街的神话是通过哈佛的理论一步步成型的 第八节 哈佛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做了长期资本公司的虎皮 第九节 为什么哈佛教授建议中国人不要投资美国房地产 第十节 为什么哈佛教授认为黄金是一项高风险投资 章 为什么投资常令人困惑 笫一节 投资并非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 第二节 其实投资并没有什么高深学问 第三节 投资是计划,不是产品或过程 第四节 为什么投资终的对象是一家企业 第五节 投资追求的是专业化还是商业化 第六节 为什么说投资是场马拉松比赛 第七节 投资的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 第八节 投资是幸存者的游戏还是技术家的玩物 第九节 模仿巴菲特投资法为什么经常赚不到钱 第十节 高收益零风险的投资为什么只是幻想 第二章 人人成功。是华尔街的谎言吗 节 为什么芒格的财富数量比巴菲特少 第二节 小投资如何带来大收益 第三节 不可预测市场为什么反而更好 第四节 为什么市场总是少数人赚钱多数人赔钱 第五节 为什么资金总会流向更安全的投资区域 第六节 为什么传统投资建议只能创造平庸的绩效 第七节 “物有所值”为什么是投资的根本 第八节 为什么同等投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益 第九节 为什么“价值洼地”是个危险词 第十节 为什么市场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 第三章 技术分析真的是制胜法宝吗 节 为什么投资大师都使用图表交易 第二节 为何图表法可能不管用 第三节 数据中为什么会有缺口 第四节 价格真的就代表了一切吗 第五节 为什么短期框架是安全的时间框架 第六节 技术分析有多流行,它就有多错误 第七节 为何既要用基本面分析又要用技术分析 第八节 谁能够从技术分析中获益 第九节 如何从技术角度理解媒体的报道 第四章 储蓄是聚宝盆还是亏损冠军 节 为什么有人认为储蓄不是投资 第二节 银行可以为我们做什么 第三节 储蓄真的是保险的投资方式吗 第四节 为什么说储蓄是隐形的亏损冠军 第五节 如何存钱才能多赚利息 第六节 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是保本的吗 第七节 如何挑选理财产品 第八节 为什么说信用卡是银行设下的的陷阱 第五章 股票是财富天使还是金钱魔鬼 节 为什么说股票市场是精英的领地 第二节 看盘真的能窥视股市风云吗 第三节 “快动股”还是“慢动股” 第四节 到底是什么让股市上涨 第五节 什么成就了“好”股票 第六节 如何判断股票的价格过高 第七节 炒股踏空以后该如何应对 第八节 为什么信息时代的股市会加速崩溃 第九节 投资者怎样在股市崩溃中保护自己 第六章 共同基金到底是利益共享还是风险共担 节 为什么要投资基金 第二节 长期投资基金真的有用吗 第三节 共同基金的“小秘密” 第四节 投资指数基金赢在哪里 第五节 排名越靠前的基金回报率越高吗 第六节 历史业绩好的基金可以持续领先吗 第七节 投资者为何无法坚持基金定投 第八节 股市大跌,杀基还是换基 第七章 债券是不败传奇还是沉没陷阱 节 债券投资究竟是怎么回事 第二节 债券何以被忽视 第三节 为什么被债券困扰 第四节 债券回购是如何运作的 第五节 债券投资真的是万无一失吗 第六节 债券基金肯定不会赔钱吗 第七节 如何衡量和评估债券的投资业绩 第八节 债券为短期投资者提供保险了吗 第九节 垃圾债券真的是“垃圾”吗 第八章 外汇是让你一夕致富还是隔夜破产 节 为什么说外汇本身就是一种规则 第二节 为什么要进行外汇交易 第三节 为什么说外汇交易是一种概率游戏 第四节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学会外汇交易 第五节 外汇交易为什么注重防守 第六节 谁在左右汇率的升降 第七节 如何决定外汇投资的盈亏 第八节 如何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第九节 交易账户的资金越充裕越可靠吗 第十节 为什么说炒汇需用杠杆撬动收益 第九章 对冲基金是嗜血的金融大鳄。还是悲悯的救赎者 节 对冲基金真的能实现对冲吗 第二节 谁缔造了对冲基金神话 第三节 为什么选择对冲基金 第四节 为什么对冲基金是一场骗局 第五节 为什么每次扰乱市场的都是它 第六节 对冲基金费用是否过高 第七节 投资技巧对于对冲基金很重要吗 第八节 对冲基金为什么扎堆 第九节 你应该为配置你的对冲基金支付多少费用 第十节 谁是风暴中的赢家 第十章 不保险的商品期货投资:通胀其实不可抗拒 节 为什么会有期货交易 第二节 如何从商品期货交易中获利 第三节 投资者缴纳的保证金就是合约规定的保证金么 第四节 如何选择一家期货公司 第五节 为什么当股市走低商品价格就会走高 第六节 应当知道的关于商品交易的事实 第七节 为什么大宗商品市场技术面分析意义重大 第八节 为什么商品期货投资要避免“一窝蜂”效应 第九节 经济萧条中有商品期货投资的良机吗 第十一章 黄金投资是盛宴还是剩宴 节 黄金真的是永恒的财富吗 第二节 黄金投资是财富保险的选择吗 第三节 为什么伦敦金价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第四节 为什么说黄金是一把尺子 第五节 黄金市场真的没有庄家吗 第六节 为什么美元贬值金价上涨、美元升值金价下跌 第七节 为什么黄金期货长期以来都不活跃 第八节 为何金价不会大幅攀升 第九节 黄金牛市是中途还是终途 第十节 你应该持有多少黄金 第十二章 房地产投资并非稳赚不赔 节 为什么房地产投资不再是投资的 第二节 能否零资金启动房地产投资 第三节 为什么房多的人无法笑到后 第四节 房价越贵房产投资就真的越亏吗 第五节 怎样判断房价是否过高 第六节 谁逼疯了房价 第七节 房产投资之后的税费问题 第八节 哪些人应该避免房地产投资 第十三章 私募股权是推手还是黑手 节 相信“牛人”还是机制 第二节 PE凭什么大行其道 第三节 好的投资人怎么找到金点子项目 第四节 企业评估出来的高价有多大的可信度 第五节 临门一脚的协议流程更需要关照 第六节 PE真的适合你吗 第七节 为什么“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第八节 为什么学巴菲特与芒格那么难 第九节 有限合伙制是必需的吗 第十节 美国人凭什么那么“牛” 第十四章 创业风险投资是魔鬼还是野兽 节 风险投资是一次投资还是一次合伙 第二节 风险投资看中的是理念还是机会 第三节 风险投资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 第四节 投向传统行业的风险投资还是风险投资吗 第五节 风险投资能产生多少超额利润 第六节 风投给创业企业的仅仅是钱吗 第七节 创投市场的暴利时代即将终结了吗 第八节 创业投资,高端好还是低端好 第九节 为什么创投青睐二进宫企业 第十节 为什么VC行业“募投管退”全流程显艰难 第十五章 机构投资者是阴谋家还是愚蠢者 节 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优势吗 第二节 机构投资者“心智健全”吗 第三节 为什么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风向标 第四节 为什么机构持股时间越长,股票波动就越低 第五节 机构投资者跟散户思维完全相反吗 第六节 机构投资者只注重技术分析吗 第七节 底部都是机构砸出来的吗 第八节 机构总是明里看好暗地里甩卖吗 第九节 机构投资者是稳定器还是捣乱者 第十节 阴谋论vs愚蠢论 第十六章 知道何时收手:如何保护你的资本 节 为什么不能随便交易 第二节 为什么不要妄想把本钱捞回来 第三节 真正的赢利真的是通过精明的退市来实现的吗 第四节 为什么出来比进去更重要 第五节 为什么在人场之前就要看好退路 第六节 如何知道该何时出脱手中资产 第七节 为什么止损点要设为8% 第八节 为什么不要相信“这次与以往不同” 第九节 为什么不要陷入对公司产品的偏爱 第十节 为什么不要试图选择市场时机 第十七章 如何在难以预知的市场中做出正确投资 节 与群体一致,直到发现改变的催化剂 第二节 用概率树展示所有的可能性 第三节 面对信息过载,要有战略意识 第四节 实时决策,随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第五节 如何避开信息不对称的陷阱 第六节 如何精心设计问题,获取具有诊断力的信息 第七节 复杂的分析,为的是一个简单的抉择 第八节 复杂建模有风险,平衡来源于对事实的把握 第九节 判断为什么要立足于现实的变化 第十节 如何应对小概率的大规模事件
在线试读
节 哈佛毕业生保尔森如何成为华尔街的游戏规则制定者 在房地美和房利美出事后,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决定开会收拾残局。财政部、美联储、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负责人洛克哈特和房利美的高管齐聚一堂。
保尔森回忆说,玻璃墙围成的会议室里当时至少聚集了十多个人,有的围坐在主会议桌旁,有的沿墙而坐。
洛克哈特是个发言的。他给房利美状况做了一个漫长的、详细的演示后,指出房利美各种违规之处。在美国的金融活动中,这些违规并不是什么大事,对洛克哈特来说这就像是违章停车罚单那么稀松平常。
洛克哈特的表现,在保尔森看来是有些紧张和犹豫的。不过,事情终指向了房利美的要害:稽查员们判定房利美的资本金不足,这家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安全也不合理。联邦住房金融局已经决定将房利美置于接管程序下。洛克哈特后实话实说:人们都希望他们能够自愿接受,但他们不接受,联邦决定强行掌握控制权。就像保尔森等人事前商量好的那样,洛克哈特宣布已选定了新的CEO,新的团队也已准备就绪。
在洛克哈特讲话的过程中,保尔森看到房利美的负责人马德十分痛苦。
“他们怒火中烧。马德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冷笑,有一次还双手抱头,摇晃不止。我对他也油然而生了一丝同情。他也很不容易。房利美或许有些傲慢,甚至有些浮夸,但马德是在一宗肮脏的财务丑闻之后接任CEO之职的,而且在清理烂摊子的过程中,他一直是比较合作的。,, 后,保尔森发言,他说:“吉姆已经阐明了房利美严重的资本短缺,我同意他的分析,但我还要补充一点,我不打算给现在这样的房利美注资一分钱,尽管国会已经授权我这么做。”保尔森这么做是有自己的充分理由的。保尔森认为,房利美做得比房地美要好,他们在该年早些时候已经融资74亿美元,而房地美却延误了战机,导致了更大的资本缺口。但是,两家公司现在都已无力获得私募资金。
在《峭壁边缘》这本自述性质明显的书中,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先生真实表达观点:对于祸国殃民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他“一个子儿,,的救援都没有。
高高在上,训话美国的住房贷款管理者的底气,非常人可比。布什和奥巴马本人也不会如此直白了当的说话。在这里,保尔森就像是国王,在向自己的臣民——美联储主席和银行的董事发号施令。
你并没有看错或者听错,保尔森就是华尔街的国王。只不过,更多时候,他扮演的是一个掮客的角色。
只要熟悉他的履历,你就会更加确认这个哈佛毕业生的角色。这是迄今为止,哈佛大学有金融帝国特色的代表。他一系列的身份转换,如此耀眼,以至于外人要么空叹浮光掠影,要么眼花缭乱。
197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1970年至1972年,在五角大楼担任国防部长幕僚助理。在1972年到 1973年,任尼克松政府的总统幕僚助理和白宫内务委员会成员。
1974年,他加入了高盛的芝加哥分部工作,开始职业投资银行家生涯。1982年,他成了公司的合伙人。1983年至1988年,在中西部带领着高盛投资银行部,1988年成了高盛芝加哥办公室的管理合伙人。1990 年至1994年11月,担任高盛投资银行部的联合主管。
1994年,升任为高盛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并首次被提名为首席执行官。1998年,又成为高盛公司高级合伙人之一。1999年,他随着高盛上市成为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他的带领之下,高盛的利润在众多美国证券公司中非常突出。2005年,他的五年的报酬有3700万美元,单单是2006年的报酬已经高达 1640万美元。估计在那时,保尔森的身价已经超过了 7亿美元。堪称亚历山大以来富的财政部长之一。
这份履历表向人们披露了一个美国政治界和金融界的惊人秘密:高盛公司更喜欢国防部,只要转角一定会发生权钱的质变。保尔森就是这个奇怪转角的中心人物。
1972年,保尔森只有26岁,在越南战争的旋涡中心国防部任职。那个时候他和高盛这样的中型公司没有任何关系。那时华尔街,真正掌控天下的是股票投机巨头和大财团,比如福特家族和摩根家族。大规模的金融对冲还没有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管制十分严格,监管所及,任何大规模的国际投机都只能在地下暗流中涌动。
我们有时不得不佩服哈佛商学院的二流毕业生保尔森的眼光。当越南战争开始成为美国的耻辱的时候,这个人居然巧妙地离开了国防部,转而进入当时不显山不露水的高盛。高盛公司能看上这个国防部年轻人,今天看来,主要是金融家们嗅到了美国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混乱。
尼克松政府在黄金问题上的暧昧态度,给了大投机者们大展拳脚的希望。黄金体系管制放松后,金融家们开始意识到,绕过美国政府直接炒黄金是个不错的想法:早的一批外汇精英,就从大银行中诞生了。对于保尔森而言,显然国防部的经验告诉他,战争迟早要结束,只要战争一结束,就有可能造成大量的投机客和黄金黑市交易。问题是,投行的生意在哪儿? 投行在分业经营没有松动前,按照管理费和承销费赢利。要在混乱中赢利多,必须学习淘金热中的发财者。保尔森和属下盯上了恶意收购这块“肥肉” 。道理上很简单,因为大公司随时能在外汇市场上投机,他们的卖空规模十分的可怕。空头们错综复杂的借贷关系,频繁的竞争和市场的狭小,导致彼此有敌意的公司越来越多。敌意收购战成了那个时代美国市场的淘金热,在恶劣的环境下,反恶意收购成为一门大生意。这和加州淘金热富了李维牛仔裤生产商一个道理。
P1-3
保尔森回忆说,玻璃墙围成的会议室里当时至少聚集了十多个人,有的围坐在主会议桌旁,有的沿墙而坐。
洛克哈特是个发言的。他给房利美状况做了一个漫长的、详细的演示后,指出房利美各种违规之处。在美国的金融活动中,这些违规并不是什么大事,对洛克哈特来说这就像是违章停车罚单那么稀松平常。
洛克哈特的表现,在保尔森看来是有些紧张和犹豫的。不过,事情终指向了房利美的要害:稽查员们判定房利美的资本金不足,这家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安全也不合理。联邦住房金融局已经决定将房利美置于接管程序下。洛克哈特后实话实说:人们都希望他们能够自愿接受,但他们不接受,联邦决定强行掌握控制权。就像保尔森等人事前商量好的那样,洛克哈特宣布已选定了新的CEO,新的团队也已准备就绪。
在洛克哈特讲话的过程中,保尔森看到房利美的负责人马德十分痛苦。
“他们怒火中烧。马德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冷笑,有一次还双手抱头,摇晃不止。我对他也油然而生了一丝同情。他也很不容易。房利美或许有些傲慢,甚至有些浮夸,但马德是在一宗肮脏的财务丑闻之后接任CEO之职的,而且在清理烂摊子的过程中,他一直是比较合作的。,, 后,保尔森发言,他说:“吉姆已经阐明了房利美严重的资本短缺,我同意他的分析,但我还要补充一点,我不打算给现在这样的房利美注资一分钱,尽管国会已经授权我这么做。”保尔森这么做是有自己的充分理由的。保尔森认为,房利美做得比房地美要好,他们在该年早些时候已经融资74亿美元,而房地美却延误了战机,导致了更大的资本缺口。但是,两家公司现在都已无力获得私募资金。
在《峭壁边缘》这本自述性质明显的书中,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先生真实表达观点:对于祸国殃民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他“一个子儿,,的救援都没有。
高高在上,训话美国的住房贷款管理者的底气,非常人可比。布什和奥巴马本人也不会如此直白了当的说话。在这里,保尔森就像是国王,在向自己的臣民——美联储主席和银行的董事发号施令。
你并没有看错或者听错,保尔森就是华尔街的国王。只不过,更多时候,他扮演的是一个掮客的角色。
只要熟悉他的履历,你就会更加确认这个哈佛毕业生的角色。这是迄今为止,哈佛大学有金融帝国特色的代表。他一系列的身份转换,如此耀眼,以至于外人要么空叹浮光掠影,要么眼花缭乱。
197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1970年至1972年,在五角大楼担任国防部长幕僚助理。在1972年到 1973年,任尼克松政府的总统幕僚助理和白宫内务委员会成员。
1974年,他加入了高盛的芝加哥分部工作,开始职业投资银行家生涯。1982年,他成了公司的合伙人。1983年至1988年,在中西部带领着高盛投资银行部,1988年成了高盛芝加哥办公室的管理合伙人。1990 年至1994年11月,担任高盛投资银行部的联合主管。
1994年,升任为高盛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并首次被提名为首席执行官。1998年,又成为高盛公司高级合伙人之一。1999年,他随着高盛上市成为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他的带领之下,高盛的利润在众多美国证券公司中非常突出。2005年,他的五年的报酬有3700万美元,单单是2006年的报酬已经高达 1640万美元。估计在那时,保尔森的身价已经超过了 7亿美元。堪称亚历山大以来富的财政部长之一。
这份履历表向人们披露了一个美国政治界和金融界的惊人秘密:高盛公司更喜欢国防部,只要转角一定会发生权钱的质变。保尔森就是这个奇怪转角的中心人物。
1972年,保尔森只有26岁,在越南战争的旋涡中心国防部任职。那个时候他和高盛这样的中型公司没有任何关系。那时华尔街,真正掌控天下的是股票投机巨头和大财团,比如福特家族和摩根家族。大规模的金融对冲还没有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管制十分严格,监管所及,任何大规模的国际投机都只能在地下暗流中涌动。
我们有时不得不佩服哈佛商学院的二流毕业生保尔森的眼光。当越南战争开始成为美国的耻辱的时候,这个人居然巧妙地离开了国防部,转而进入当时不显山不露水的高盛。高盛公司能看上这个国防部年轻人,今天看来,主要是金融家们嗅到了美国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混乱。
尼克松政府在黄金问题上的暧昧态度,给了大投机者们大展拳脚的希望。黄金体系管制放松后,金融家们开始意识到,绕过美国政府直接炒黄金是个不错的想法:早的一批外汇精英,就从大银行中诞生了。对于保尔森而言,显然国防部的经验告诉他,战争迟早要结束,只要战争一结束,就有可能造成大量的投机客和黄金黑市交易。问题是,投行的生意在哪儿? 投行在分业经营没有松动前,按照管理费和承销费赢利。要在混乱中赢利多,必须学习淘金热中的发财者。保尔森和属下盯上了恶意收购这块“肥肉” 。道理上很简单,因为大公司随时能在外汇市场上投机,他们的卖空规模十分的可怕。空头们错综复杂的借贷关系,频繁的竞争和市场的狭小,导致彼此有敌意的公司越来越多。敌意收购战成了那个时代美国市场的淘金热,在恶劣的环境下,反恶意收购成为一门大生意。这和加州淘金热富了李维牛仔裤生产商一个道理。
P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