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91610
——文史专家 陶文鹏
诗史互证,作者以绵密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深入史料和传主的诗词文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条分缕析,既令人信服地梳理出传主人生命运、性格心理的因果流变,更富有激情地展现了“花间词祖”的艺术奥妙,是一部用心用力的传记作品。
——文学专家 黄宾堂
011 第二章 家世
022 第三章 江南
035 第四章 入蜀
050 第五章 逐香车
066 第六章 从太子游
082 第七章 出塞
099 第八章 与宗密禅师
112 第九章 等第罢举
123 第十章 吴中行
136 第十一章 越中行
148 第十二章 归帆渡
159 第十三章 闲居京郊
172 第十四章 菩萨蛮
186 第十五章 累举不第
204 第十六章 襄阳幕
218 第十七章 温李
231 第十八章 广陵辱
244 第十九章 与鱼玄机
259 第二十章 国子助教
272 尾 声
277 附录一 温庭筠年表
298 附录二 参考书目
301 后 记
温词《菩萨蛮》云: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香腮、蛾眉、花面、绣罗襦、金鹧鸪,女主角雍容华贵,犹如出水芙蓉、盛放牡丹;但她郁郁寡欢,做什么都没心思,没滋没味的。雍容而落寞,这是晚唐女子的经典形象。
本书写作过程中,这首词不时从电视里传来:二〇一一年初出品的电视剧《甄嬛传》,自当年十一月首播以来,持续热播好几年;电视剧的主题歌,用了温庭筠的词。词是唐代的俗文学,电视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俗文学,两种俗文学远隔千年,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女歌手姚贝娜,嗓音略显沙哑,准确传达出词中意绪;二〇一五年一月,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歌手,因病在深圳去世;她像极了温词里的女子,永远美在我们的记忆中。晚唐时代也是这样,到处传唱温庭筠,温词回荡在晚唐宴会上,成为佳肴外的另一享受。
温庭筠是纯粹的作家,尽管他做过低级官吏。文学或者说写作,在唐代只是块敲门砖,读书人参加科举,科举考试考写作,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后,文学或者说写作,基本就没什么用了。而温庭筠把敲门砖,当作了全部,投入他全部的精力,以此自豪陶醉其中,他太优秀所以执著。温庭筠是那个时代的异数,他累举不第却成了专业作家,晚唐时代的代表性作家。
众所周知,陈寅恪主张“诗史互证”,将诗歌当作史料使用,大大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就他的具体实践而言,在中古史研究方面,多取“以诗证史”,推明制度与文化;而在近代史研究方面,则多取“史以证诗”,探究人事与心史。温庭筠生当晚唐时代,本书的所作所为,可以归类为中古史研究;但传记这种文体,关注人事与心史。因此本书中对“诗史互证”的运用,既有“以诗证史”,也有“史以证诗”,但还是“以诗证史”居多:将温庭筠的诗歌作为史料,去探究温庭筠的心史,以及与传主有关的人事。
三年多以来,我所思所想,无非温庭筠:我奔走在路上,开口闭口都是温庭筠;我埋首故纸堆,翻检史料,寻找他的蛛丝马迹;我读遍他的诗词文赋,一套全新的《温庭筠全集校注》,书脊被我翻秃……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山西有十余位作家参与,著名作家赵瑜风趣地称之为“山西小组”。赵瑜老师不仅作品好,而且领导能力卓越,他无疑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他几次召集大家座谈,座谈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座谈后由我整理成纪要,刊发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通讯上。座谈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文史组专家陶文鹏老师,以及文学组专家黄宾堂老师,本书以今天的面目出现,其中多有他们的贡献,他们为本书的完善,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感谢做具体工作的原文竹,我拜托的一些事情,可能在她的职责以外。感谢责任编辑田小爽老师,她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照现代传播学的理论,作品写作完成并出版,不是传播环节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读者的阅读过程,同样属于传播的环节。渴望听到读者的反馈,我的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6年3月20日
写于太原东山听风山房
郑振铎所讲的地位,主要指的是诗歌。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他们是晚唐绮艳诗风的代表人物。此外,温庭筠又以花间词祖驰名,是晚唐五代香艳词风与词史上婉约词风的开拓者,与稍晚的韦庄并称“温韦”。
花间词祖的定位,缘于一部词集。五代后蜀人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收入唐、五代间十八位词人的词作五百首,开卷便是温庭筠词六十六首。《花间集》标志着“花间词派”的诞生,这是中国词史上的个流派,是后来婉约词派的直接源头。温庭筠被花间词人尊为鼻祖,他开启了词史上的婉约词风。在中国词史上,婉约词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影响长达千余年。刘毓盘《词史》说:“温氏之词,极长短错落之致矣,言词者必奉以为宗。”谈词绕不过温庭筠,他被后人奉为宗主。
我们来说词的起源。
词盛于宋,关于词的起源,宋人说法应较为有力;可是宋人观点也不能统一,有“晚唐说”“中唐说”和“盛唐说”。陆游主张“晚唐说”。《渭南文集》卷十四《长短句序》说:“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倚声,依照歌曲的声律节奏。季世,衰世、末世。沈括主张“中唐说”。《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贞元”是唐德宗李适年号,七八五至八〇五年,共二十一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年号,八〇六至八二〇年,共十五年。李清照则主张“盛唐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语:“乐府声诗并著,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七一三至七四一年,共二十九年。“天宝”也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七四二至七五六年,共十五年。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水火不容,但梁启超《中国文学讲义》认为都对。他说大概新体的“乐府声诗”,在盛唐的开元、天宝间已兴起;“以词填入曲中”,实际开始于中唐的贞元、元和间;至于严格的“倚声制辞”,则要经历晚唐及五代。
本书作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过程,从发轫到成熟要经历好多年,作为独立文体的词也不例外。如果把词比作河流,“乐府声诗”“以词填入曲中”,可以看作两条支流,到了晚唐时代,两条支流汇合,渐成滔滔大河,“倚声制辞”一发而不可收。这一点从花间词人、官至后蜀宰相的欧阳炯为《花间集》所作序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欧阳炯在序中说:“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之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荃集》。”《清平乐》属于乐府声诗。温庭筠生当晚唐,李白生当盛唐。盛唐的词仍如涓涓细流,所以李白词作少,仅有《清平乐》等;晚唐的词已经滔滔汩汩,所以温庭筠词作多,有词集《金荃集》。
起初的词与诗形式接近,后来才有了特殊的形式。晚唐时代的词如滔滔江河,因为晚唐时代有温庭筠。
温庭筠是位大力填词的人,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流传至今的,就有七十首。而且,现存温庭筠的词作当中,所用曲调达十九种,其中多为温庭筠所创。调名常与词的内容相关,如此多样的曲调,为表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提供了可能。温庭筠用他的大量作品,为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立,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刘毓盘《词史》说:“其所创各体……虽自五七言诗句法出,而渐与五七言诗句法离。所谓解其声故能制其调也,宜后人奉以为法矣。”温庭筠精通音律,有能力“倚声制辞”,词与诗得以分道扬镳。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温庭筠是个里程碑,词从此成为独立文体。
2
王国维《人间词话》概括温词的风格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画屏金鹧鸪”出自温词《更漏子》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