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799500
1. 引爆科普阅读热潮,全球现象级畅销科学读物《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 卡洛·罗韦利重磅新作
2. 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的奇妙物理之旅,从阿那克西曼德到爱因斯坦,从古希腊科学到现代科学,既是无比优美的科学史,也是对科学精神的颂歌
3.《出版人周刊》《夏洛特观察家报》等媒体,美国物理学家李·斯莫林一致好评
4. 精致烫金,优雅小开本精装,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的唯美设计
科学是人类至为美好的冒险,它时刻准备颠覆我们掌握的某些确定认知。全球畅销科学读物《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带我们回溯科学冒险的源头——古希腊的阿那克西曼德,见证科学思想从萌芽到生长,一路讲述到哥白尼、伽利略、爱因斯坦,用诗意优美的语言引领我们重走这趟长达26世纪的伟大旅程。
章 公元前6世纪
第二章 阿那克西曼德的贡献
第三章 大气现象
第四章 漂浮的地球
第五章 不可见的实体和自然规律
第六章 当反抗成为美德
第七章 文字、民主和文化融合
第八章 科学是什么?对阿那克西曼德、爱因斯坦和海森堡的思考
第九章 在文化相对主义和思想之间
第十章 没有神,我们能理解世界吗?
第十一章 前科学思想
第十二章 结语:阿那克西曼德的遗产
天空在上,大地在下,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曾经认为世界是这样构成的。大地之下,还有无穷无尽的泥土作为支撑,使之免于塌陷。在一些亚洲神话中,一只站在大象背上的巨龟支撑着大地。《圣经》中则说是许多巨型柱子在支撑大地。
古埃及文明、中华文明、玛雅文明、古印度文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明、希伯来文明、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乃至我们能寻到踪迹的其他文明,都曾经认为世界的形象就是如此。
只有一个例外:古希腊文明。在古典时代,希腊人认为地球就像是一颗悬在空间中的石子,大地之下,既没有无穷无尽的泥土,也没有巨龟和柱子,只有高高在上的天空,就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样。希腊人是如何发现地球是悬浮在一个空间中的呢?天空如何在我们脚下延伸?谁知道答案?他又是如何知道的?
有人跨出了这伟大的一步,他就是本书的主角——阿那克西曼德。二十六个世纪前,阿那克西曼德出生于古希腊城邦米利都,位于现今的土耳其西海岸。毋庸置疑,仅仅这一个发现,就足以让他成为思想的巨人,但他留下的遗产却远不止于此。阿那克西曼德为物理学、地理学、气象研究以及生物学都开辟了道路。除了这些巨大的贡献之外,他还开启了重新思考我们的世界观的过程:在质疑各种显而易见的确定性的基础上探索知识。由此看来,阿那克西曼德无疑是科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这种思考方式的本质正是本书的第二个主题。首先,科学就是对思考世界的新方式进行的热切探索。科学的力量不在于它提供的确定性,而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正是这种意识让我们不断质疑我们自以为已经了解的一切,也激励我们不断学习。确定性无法为探索知识提供动力,恰恰相反,正是确定性的缺席才让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境。科学的思想是流动的,它处于永恒的变革之中,拥有强大的力量和玄妙的魔力:能够颠覆世界的秩序和规则,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科学思想具有的发展性和颠覆性与其实证主义的表现截然不同,也不同于一些现代哲学思想对它僵化生硬,甚至片面的认识。在这本书中,我想要展现出来的,正是科学思想这种批判、不屈于权威、无止境地重新认识世界的能力。
罗韦利的作品惊艳了意大利和世界各地的读者。这本书极其精妙易读,描绘了科学思想的诞生之旅。
——《夏洛特观察家报》
罗韦利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引领这趟旅程的人。
——Nonfiction.fr
在这本受欢迎的科学读物中,罗韦利强调了千万年来对人类制度有深远影响的科学思维的品质。
——《出版人周刊》
卡洛·罗韦利给予了我们必要的反思:科学是什么?科学从何而来?罗韦利是一个深刻的原创性思想家,在有关科学起源和本质的重要问题上拥有独到的观点。
——李·斯莫林,美国知名理论物理学家,畅销科普作家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平的。相传,当克里斯托福罗·哥伦布提出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中国时,许多西班牙学者否定他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计划,因为他们相信地球是平的。
但是,这个故事是毫无根据的。《神曲》一书写于哥伦布时代之前的两个世纪,其中涉及中世纪流行的知识,但丁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球形的地球。事实上,在中世纪的欧洲,没人认为地球是平的。更早以前,因为人类和上帝的关系,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否认了“对跖点”人类存在的可能性,但他对地球是球体的事实毫不怀疑。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神学大全》的开头就清楚地提出了地球是球体的理论。因此,我们可以说几乎没有中世纪文献将地球形状描述为平的。
西班牙宫廷学者对哥伦布的反对并非毫无根据,尽管这和他们是否相信地球是球形没有什么关系。在1400年,人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地球的直径、周长等数据,而且数据误差在百分之十以下。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用巧妙的方法计算出了地球的直径和周长。在哥伦布所处的时代,地球过于庞大,通过航海且不中途停靠的方式环绕地球是非常困难的。哥伦布极力游说西班牙皇室,想让他们相信地球比人们实际认为的要小,向西航行到达中国的计划是可行的。换句话说,他错误地估计了地球的大小。命运之路是曲折的,哥伦布理论上的错误却带来了其他结果。直到去世,哥伦布仍然认为地球很小,他曾到达过亚洲。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地球是球体的事实已经在古希腊被广泛接受。对任何一个尽力了解和思考相关论据的理智之人来说,这些论据都是正确且具有说服力的。如果存在疑问,只需要阅读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的章,就能找到完整、清晰、确定的论据。因此,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已经没有人再质疑地球(大致)是球体的事实了。
其实在亚里士多德的前一个时代,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已经得以传播,只是各方论据不是非常清楚确定。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就提到苏格拉底认为地球是球体,“但未能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在我们掌握的材料中,《斐多篇》的这段文字是认为地球是球体的早证据。
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们对这个科学问题在概念上极度的明确是很令人震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清楚地知道相信某件事和为此事给出有力的论据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也许今天的一个普通学生在接受高中教育后也会认为地球是球体,但我怀疑他是否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因此,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这个高中生的科学水平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代人之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