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383935
封面主推荐语
◇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精心修订,《闲话红楼》初版十年之后再版;著名历史学者雷颐郑重推荐,经历时间淘洗的经典。
◇这是一部中国社会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每个人在里面都能找到精神、审美和价值观的自我投射。
◇截选清孙温绘《红楼梦》插图50幅,经典黑白风格细腻呈现。
封底精选推荐
◇大观园的命运和主人的命运
大观园和世上所有园林一样,它们的命运与主人的命运一样。大观园内耀武扬威的主子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必须依附比自己更有权势的人,而他们从来不是真正的主子,主子也是奴才,奴才在另外的更卑微的奴才面前又成了主子。
◇贾府女人当家的无奈
贾府的女人当家,并非说明女人的地位高,恰恰证明女人在那个时代被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排斥。凡是自己的命运攥在别人手心中,自己不能主张自己权利的人,都是奴才——不在于他们的贫富与贵贱。
◇奴才是怎样炼成的
在皇权社会,做奴才是拿人格来博取生存资源,奴才不管功劳多大依然是奴才,识时务、知进退是本分,否则忘本、得意之时便是引火烧身之时。晴雯早夭的悲剧之源,是她不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位置。她违背了大观园的游戏规则,大观园哪能容下没有多少奴性的奴才?
◇抄检大观园的启示
大人物争夺权利总是先怂恿、默许群众相互斗争,斗得热火朝天之时,大人物可以心照不宣地相互让步,*后客客气气你好我好,而冲锋陷阵的群众却被出卖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后吃了自己的儿女。
◇探春改革注定失败的宿命
贾府的权力架构没有根本的变革,既得利益者掌握了比改革者更大的政治资源,那么纯粹通过经济上的变革,想富国强兵*终会是“千里东风一梦遥”。
◇边缘人的生存哲学
刘姥姥、贾芸他们聪明地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和趋利避害,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寻找各种各样生活中的“空隙”谋取生存之本,具有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生智慧。
◇从大观园到梁山泊
宝遁黛死,浊世容不下自由的魂灵;谁也不可能是永远的“求乞者”,谁也难以做永远的施恩者。连奴才都做不稳的人,他们只能做暴民;从大观园到梁山水泊,便是古代中国残酷的历史循环。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是一本解读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著作。作者通过解读《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宁、荣二府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极力挖掘、剖析了以“大观园”为缩影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以“红楼”中人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深层基因,以期透过不变的基本人性和喧嚣的社会表层去观照、思考、审视社会现实和现实中的人。
本书区别于其他的《红楼梦》解读作品而更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可以说是一本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经典文本。作者以历史作家的视角和冷静客观的思维去认识和看待“红楼”中的人和事,哀其不幸而又报以同情之理解,精准而细致地道破了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中国社会的复杂、中国文化的丰富等,而每个人却又总能在“红楼”中找到精神、审美和价值观的自我投射,旨在启迪现实中的人们能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再版前言 /001
初版代序 宝遁黛死,浊世不容自由魂 /007
第一章 园林与人同命运
元春省亲:一束盛世焰火 /005
大观园为什么非盖不可? /011
从《红楼梦》的过节说起 /019
贾府的“大而全”之弊 /024
守法因人而异的恶果 /027
贾府女人当家的解读 /031
贾府“转型”的失败 /036
大观园的题字 /039
从平安州不平安谈商人转型 /43
贾府子弟失败的婚姻 /050
无处不在的“八卦”/056
哪些人在看“不健康的文艺作品”?/061
“学堂霸凌”事件如何处理:成人势力大比拼 /065
第二章 奴才是这样炼成的
傻奴才的悲哀 /076
乖奴才的实惠 /083
奴才的攀高枝和烧冷灶 /085
袭人假赎身和晴雯真撕扇 /089
贾府“扫黄”风暴的结局:群众斗群众,吃了自家女 /096
不甘为奴的香菱是高贵的 /101
说说平儿这个“老板助理”/105
鸳鸯作为贾母“私人秘书”的悲哀 /111
没跟对主子的司棋 /116
丫鬟对小姐:建在共同利益上的忠诚 /121
知足和谢恩:合格奴才必备素质之一 /125
贾府奴才的生活幸福吗?/130
从宝玉初试云雨情看以色事人的学问 /134
第三章 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子”们
你是那块多余的石头吗?/146
凤姐两副面孔的缘由 /149
“傲”与“豪”:两个孤女的生存武器 /156
癞蛤蟆最想吃天鹅肉 /162
林家遗产处置和“木石前盟” /165
探春的“包产到户”注定失败 /175
王熙凤为什么要设小金库?/180
那些小老婆生的 /188
从乌进孝进贾府谈地主形象 /194
两次寿筵的权与情 /197
贾琏的底线和私有财产保护 /203
贾雨村恩将仇报的必然性分析 /207
王熙凤借的是一把“倚天剑”/214
贾母:既然无力回天,不如及时行乐 /218
第四章 边缘人空隙中的生存
刘姥姥的智慧与善良 /227
“以丑事人”的小品演员 /236
求乞者与施恩者的角色转换 /245
“红楼”的后门通梁山 /248
三个穷青年的“出头之路”/253
尼姑道婆的“公关职能”/257
芸哥儿的“文才”/260
门子犯了什么错?/265
做清客“帮闲”的学问 /268
从倪二谈“仗义多从屠狗辈” /273
附一 演义红楼 /277
迎省亲兴建大观园 恃权势强拆众民居 /277
管理物业奴仆成主 维权无门贵胄为僧 /284
附二 葬花人已去,我的青春不再来 /293
代后记 看不完的“红楼 ”/296
本书收录的文章大部分在2005年撰写,陆续发表于《中国国土资源报》副刊。2009年4月,经整理、润色后在语文出版社出版。
这些文章,并非寻常意义的读《红楼梦》笔记,即分析其人物、情节、结构,或考证其版本、源流,云云。确切地说,我是通过解读《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宁、荣二府走向衰落的过程、原因,表达了我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认知。这种认知有针对历史的,也有针对现实的。或者可以说,我读《红楼梦》的感想,折射的是彼时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日居月诸,一转眼就十余年过去了。这十余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言,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当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民众的生活之富足,已远超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农耕时代已渐行渐远。总而言之,过去的十余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个人来说则更是如此,我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虽不油腻但总有几分萧瑟心思的中年人,而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不可能不随时移而变化,与当时写这些文章的心境和思想自然是有一些差别的。
如今,重新修订这本书稿,虽对当时自己的笔调时而激愤、表达有时不无轻佻、观点略显幼稚感到一点惭愧,但总体说来我对这些文章是满意的,也自认为我当时的一些认知经历了过去十多年的检验,至今看来亦不过时。世态纷繁复杂,人事变幻无常。但在朝夕有变、四时不同的河流水波之下,隐藏的是静穆的、稳定的礁石与河床。所以,对具体的个人来说,基本人性不会因时而变;对中国社会而言,透过喧嚣的表层,或许能看到那些顽固的文化基因。
就中国历史和社会而言,《红楼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恰当的文本。自这本文学巨著诞生以来的两百多年间,它被一代代中国人捧读、诠释,其艺术感染力从未因时易世变而衰减。我以为原因就在此,虽然在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层面,今天的中国和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的古代中国差异甚大。当下,大都市写字楼的“90后”白领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其人格、经济上之独立远非《红楼梦》中宝玉、黛玉那些青年男女所能想象的,而《红楼梦》中的大家族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也早就是只能在书本和影视剧中才能看到的昔日陈迹。但即便是这样一代中国的新新人类,他们读《红楼梦》也毫无阅读上的隔膜,书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人际关系的微妙,依然会像前辈读者那样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共情。这种感觉和观看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是很不一样的,虽然《唐顿庄园》也是讲述一个庄园里的古老家族的故事,但文化的差异让中国观众总觉得那些人和事与自己并非在同一个世界,而这就是文化圈的不同使然。虽然《红楼梦》所写的时代离我们已遥远,但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习焉不察的,在时间轴上也很难在某处截然割断,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不同的中国人之所以能以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红楼梦》,乃是因为这部伟大的作品对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中国社会的复杂、中国文化的丰富有着精准而宏大的描摹和再现,每个人在里面都能找到精神、审美和价值观的自我投射。这是《红楼梦》可以超越时代的巨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我深信自己这本看“红楼”观世情的文集仍然有一些价值的信心之源。
当然,今天的我比起十几年前毕竟阅世更深一些,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也不可能停留在昔时。在青涩的学生时代,我读《红楼梦》,最吸引我的是宝、黛的爱情,为深爱的人被家族势力强行分开而叹息;待及壮年,涉世略深,我再看《红楼梦》,对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文化背景有了更多的思考,对大观园中无数小人物的命运予以更多的关注。如今,我再读《红楼梦》,则对诸多人物有着同情之理解,更能品出人在时代大势下的无奈与渺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