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229878
*初,查医生用语音发回一段日记,作为对自己一天工作的梳理和汇报,作为给自己解压的一种方式,作为对担心自己的家乡朋友的统一回应。日记经仁济医院宣传处整理成文后,被广大媒体广泛转载,读者的期盼成了查医生坚持每天记日记的动力。从援鄂*天到*后一天,共67篇日记。日记中她一字字一句句记录下来在武汉亲身经历的人和事,这是她对自己这段难忘经历的记录。回头看,也是从一个切面对中国抗疫这段历史的见证。。
在查医生的日记里,我很少看到她自己,她记录多是她身边的人和事:查医生的日记不仅记录了医疗团队的努力,她还以细腻的多维视角客观陈述了周围忙忙碌碌的方方面面,她不仅看到了*总理来视察后的变化,社会各界捐助的各种补给,还看到了从上海一路不停歇给她们送来军大衣的集卡司机,昼夜加班的后勤人员,贴心的酒店工作人员,虽然很怕但仍报名进重症病房帮忙打扫卫生的志愿者,看到她所在的重症病房不断康复出院的病人……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每天的日常,记录着每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普通民众为抗击疫情做的点点滴滴。
本书之*。本书是*早援鄂、援鄂时间*长的*批医疗队队员写得*完整的日记,一日不落,共67篇。上海*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腊月二十九日晚接到援鄂通知,于大年三十午夜零点钟声中起飞逆行至武汉,查琼芳是这支敢死队里*的交医女医生。这支医疗队是大家公认*早出发、*少思想准备的一支队伍,是*少有成熟经验参考、*缺防护物资的一批人员,同时也是拯救*危重病患者的一群勇士。
客观真实,有抗疫史料价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传染病医院,通过身在疫情前线的查医生记载的*首客观材料,如同“探营”,从点到面,勾画出中国抗疫的路线图,从*初的物资紧张、人员紧张,到后方不断增援的医护人员,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人财力增援,从满员的ICU到空床越来越多的CIU,到战疫胜利后,支援的医疗队不断撤离。每篇日记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连续不断的记录,汇聚起来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揭开中国成功抗疫的密码。中国仅用2个月就控制住如此严重疫情,中国这场史诗级抗疫之战在创造了人类抗疫史的奇迹。密码何在?查医生的日记再现了医务人员以及所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面对灾难、面对危险时表现出来的义不容辞和善良勇敢,并用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构筑起了巨大的中国力量。
这是一部难得的医学人文教育读物。查医生日记曾被全国很多媒体转载,其中传递出的信心和力量,感召着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增援湖北。历史是*好的教科书,也是*好的清醒剂。《查医生援鄂日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抗疫史料,同时还是一部难得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辅导读物,再现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医者仁心和无私无畏,让医学生和青年医生在接受医德医风教育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人文叙事材料,并从中感悟医学情怀和医学精神。
查医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援助工作之余,她每天发回一段日记,以抗疫一线医生的视角客观记录了大疫之下中国的举国之战。本书是*早援鄂、援鄂时间*长的*批医疗队队员写得*完整的日记,一日不落,共67篇。日记不仅记录了医疗团队的努力,还以细腻的多维视角客观陈述了周围忙忙碌碌的方方面面,记录了*总理来视察后的变化,社会各界捐助的各种补给,昼夜加班的后勤人员,贴心的酒店工作人员,虽然很怕但仍报名进重症病房帮忙打扫卫生的志愿者……记录着每一个平凡中带着伟大的普通民众为抗击疫情做的点点滴滴,从一个切面给我们生动重现了武汉抗疫这段历史。
【查医生说~】
后 记
除夕之夜,还未与家人吃完团圆饭,我就匆忙带上行李,逆行
而上,来到武汉,来到金银潭医院,投入自己一生都忘不了的抗疫
战斗。忘不了我们面向党旗,举起右手,庄严承诺;忘不了我们团
结互助,奋不顾身,共克难关;忘不了我们心存感激,精心救治,竭
尽全力。
在这难忘的68天时间里,我看到的是每位医护人员无私无
畏、永不放弃,用医术仁心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哪怕再累再
苦,也没有一声怨言,一次退缩;我看到的是被病毒折磨的病人在
医护和病友的关爱和鼓励下,用坚强毅力与死神抗争,直到能迈开
脚步笑着走到阳光下的那一刻;我看到的是志愿者们无私奉献,
竭尽全力,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把周到的服务送到需要帮助的人身
边;我看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人、财、物的支
持和各种各样的关爱……
这一切的一切,是历史的定格,更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个动
人的故事都是不朽的画卷、动听的音符……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一
次次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于是,我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用真实
的眼睛、朴实的语言,把看到的、经历的人和事一字字一句句都记
录下来,珍藏于心,无愧人生这一段难忘的抗疫经历,因此,才有了
这67篇日记的诞生。
在此,我要感谢武汉人民和金银潭医院给予我们的关爱与荣
誉,你们始终处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风眼”。你们经历的苦
和累,他人或许很难感同身受,但你们勇敢地扛过了最艰苦的时
刻,你们是英雄的人民!
感谢和我一起“拼过命”的北三楼重症病房第一小组各位
组员,因为我们的相亲相爱,团结互助,让我觉得再苦再累也有同
行者。
感谢我们“三女将”中的另外两位,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
走出了那段至暗时光。
感谢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领队郑军华副院长,是你在开
始的时候说“防护措施不到位,不进病房”,让我放下忐忑的心;
是你在我们疲倦的时候对我们说“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
坚持”,让我坚持到了最后;是你重申了“英雄”的定义,让我明白
越到关键时刻,越要一鼓作气,坚持到底。
感谢我们医疗组组长周新教授,没有豪迈的语言,有的只是党
员的以身作则,用行动来率先垂范激励我们。
感谢上海市卫健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我和家人的关
心;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
心和支持,以及对我家人的帮助,其中有夏强书记和李卫平院长的
叮嘱和承诺,有闵建颖副书记、牟姗副书记、张继东副院长、呼吸科
和所有职能部处领导的关心。特别要感谢党委宣传处的袁蕙芸处
长,你感受着我各种各样的情绪,始终关心着我,没有你每天亲自
修改和帮助,我的日记无法面世。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谈毅书记、李芳社长、李广良总编
辑和吴雪梅老师的倾力支持。
感谢社会各界单位和人士的热情与付出,感谢亲朋好友的挂
念与问候。
最后,我更要感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和人民,因为有你
们做坚强后盾,我们才能不辱使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