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218885
- 继畅销书《儿童健康讲记》之后谈精神健康话题的代表作
- 从中医的角度揭示出精神保持清晰稳定的原理
- 关于家庭、家族、社会、精神层面问题的觉察与调适
- 重点讲述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以及儿童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关系
- 分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经历,以及有益心身健康的觉察练习
本书是继畅销书《儿童健康讲记》后的一部关于如何提升精神健康的著作,根据李辛医师2015年来开设的6次“精神健康话题”课程的内容改编而成。
本书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当今时代一些典型的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症等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患者与学员自身的讲述,现场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分析,从个体的生活状态、认知和能量水平等方面,帮助他们理清调理、治疗思路,回归健康的正道。此外,还重点讲述了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以及儿童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关系。作者指出,父母要训练自己的心身,提高精神的稳定性、清晰度,建立自己的内心主体,才能与孩子在高水平上互动。
在书中,作者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经历,分享很多有益心身健康的觉察练习,比如静坐与全观等,帮助我们从熟悉自己的身体入手,保持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扩大与世界的连接,一步步展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心身全面健康。
缘 起 001
第一篇 自我觉察与精神健康 001
觉察的三个面向:身体—情感—思想 003
抑郁、焦虑与能量状态 006
人不可能永远快乐 012
精神心理问题的背后 017
森田疗法: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 021
孔夫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23
丰富多彩的世界和有限的标签 026
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 029
通过练习“放松”来改善心身失调 034
心定好看病 037
神机被扰 040
单一刻板化的生活模式 044
运动与阳气 046
一例完整意义上的心理治疗 048
活在角色中的现代人 052
神气的封闭与偏力的显现 053
从厥阴到少阳、阳明 056
失去行动能力 059
观察、面对和接受自己内心的软弱、痛苦 061
第二篇 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所意识 065
成为自己心智发展的程序员 067
意志和情感力量的出口 073
回溯:把过去的记忆与感受纳入现在的意识中 076
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真实而深入的沟通 081
接受自己 087
扩大与世界的连接 092
熬药的爸爸和父女俩的病 095
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098
冷漠与过度控制 106
老师的内心暴力 109
相依为命的母女 111
汹涌而复杂的情感 116
这是命运 119
爱是交换不来的 122
把自己遗忘的妈妈 125
第三篇 中医眼中的心身失调与调理思路 129
神气敏感型的诊断治疗思路 131
形体厚重、志意过强的治疗思路 134
失志伤精的诊断治疗思路 135
神气受扰 137
被压制的神气 140
关于中药与西药 143
内在焦虑与志意过用 147
镜像效应与被塑造 151
从能量角度入手 153
“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 156
回归身体 161
第四篇 静坐与全观 171
回光守中 173
有为和无为 175
用意的轻与重,清与浊 178
不用力、无目标,安安静静地等待 180
运动中的开阖选择 184
不用力的观察与感受 189
过度思考的困局 192
用意过度的干扰 196
从熟悉自己的身体入手 198
从观察、熟悉自己入手 200
牛皮癣是生命状态的一种表达方式 202
充满新鲜感的世界 206
保持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208
内心感受与外在知识 211
心为物役 213
肤浅思维 216
与孩子在高水平互动 218
昏暗之间,自然的起伏 221
思想牢笼里的困兽 223
你这个笨蛋 226
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 227
“因循”和“守旧” 230
你可以选择 231
你需要向前走 234
要行动,不要说套话 238
第五篇 成年人需要建立自己的主体 243
标准传送带与不敢落后的家长 245
复杂失真的大人与程序冲突的孩子 247
诚与明的学习 251
意识就像一盏灯 254
第六篇 人依靠自己,可以认识世界吗 257
“交互”的观点 259
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向 261
真相与教条 263
“标准答案”和“周围人会怎么想” 267
心身健康比学业更重要 270
内耗的单曲循环 272
提问题的心智状态 278
建设性地使用生命力 280
先天体质与自我调理 284
思想的出路与气血的流通 289
独立思考和实践的勇气 293
手机里的“美丽新世界” 296
过去、现在和未来 298
你得跑跑步了 301
你有真实、理性的交流吗 304
肿瘤是固化的能量团 308
运动的意义 311
向前走,会有新开始 314
感 谢 319
第一篇 自我觉察与精神健康
觉察的三个面向:身体—情感—思想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门诊接诊看病前,会先闭目养神;或者上课前,也会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安静地坐十五分钟,定定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工作、学习的效率。
如果各位有静坐的经验,或者平时对自己的身心有所关注和感受,有几个问题就可以和大家聊一聊。
首先,我们在工作、生活的时候,有没有留意到身体是否放松?或许某一处有痛点,某一处是紧的,或者整个身体都很紧……
身体的感受很重要。因为平常我们都把注意力投放在外,想事情、买东西、看电视、跟人说话、关注别人的反应,而自己身心的状态会被忽略掉。
我把对身体的感受,进入我们的意识,称之为对身体的觉察。
其次,除了体会到身体各部分是否放松,我们有没有同时留意到脑袋里有很多想法?如果有“留意到”了,我称之为对头脑或思想的觉察。
比如此刻我在读书,发现自己是相对稳定、安心的,偶尔有一些想法会跳出来,但并不影响我看书,这就是相对“清晰稳定”的状态。
如果大多数时间我们都能处于这样的状态,即使是看电影、买菜、坐火车,甚至吵架,都是相对“清晰稳定”的。我们可以一边吵架,一边清楚知道自己在生气,知道身体紧张、情绪涌动。按照传统中医的观点,这就是“神气”相对清明的状态。
或是我的身体坐在这里,在看书,但想法很多,就像站在十字路口,有很多车经过一样,感觉很混乱,每个字都认识,但背后的含义看不进去。脑袋里有很多想法,处在不专注,不能平静地做事、学习、交流的状态。而且,自己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这种状态下。这些,传统中医称之为“神气散乱或神不定”。
这种“清晰”或“散乱”的状态,就是传统文化里说的“神”是“定”或“散”,“清”或“浊”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两种基本状态。如果我们的精神是清晰稳定的,生活也会如此,这是有觉察的状态。
长期在清晰稳定的状态下生活的人,相对会身心更健康、家庭更和谐、事业更有发展。道理很简单,古人云: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处在什么状态,自然会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适时调整。
但大部分人的生活,常常是“清明”与“散乱”两种情况混在一起。清晰明白的时间少,偶尔出现也不能长久,更多是在散乱不定中随波逐流,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而未必自知。我们的思想与情感、语言与行为,既可能因外部环境的压迫、混乱与暗示而发生反应,也可能来自自己习惯的“刻板思维”或“条件反射”。
我们对“自己”早已习以为常,也习惯了无意识的合理化。所以,为了安全和更美好的生活起见,我们对自己的身心和精神的状态需要有一个感受和了知,需要开始学习“熟悉”自己。
除了观察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还可以观察情感和情绪状态,比如此刻,你是比较放松、平静的,还是内心有很多力量在冲突?是高兴还是难过,是紧张还是有些恐惧?
作为人,我们时时刻刻都是三个部分同时在运作:肉体—情感—思想,但不同的个体会有所侧重,形成自己的主导模式。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的教育环境形成的。
比如喜欢研究学问和思考问题的人,可能会更依赖“思想”这一工具。进入社会生活,受到过度格式化教育影响的人,会过度发展“知识”和“头脑”,而可能变得过于“学究型刻板”,或过于“理性”而忽略身体感受与情感交流。
喜欢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多一些的,或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个体,对身体层面会更加熟悉。这是一个健康而“接地气”的基础。但如果只满足于强健的身体带来的方便和外界认可,而忽略了“知识”和“头脑”的发展,也会把自己局限于此。
最近几十年,我们的生活相对和平舒适,出现了很多以情感为主导模式的人,也有过度痴迷、活跃的粉丝和追星一族,这一类偏向于重视情感的能量交融与涌动。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容易被情感和情绪推动,去做一些事情。喜欢强烈的感受,过度张扬个性,却不知真正深厚持久的情感,往往是相对平静的,或者说在相对平静的状态里,容易保持长久深刻的情感关系。
每个人的生命活动有他的主导模式,有的以肉体为主,有的以情感为主,有的以思想或头脑为主。
它们既是生命的不同层面的运行模式,也是我们可以运用的工具。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特点,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深入的觉察。三个部分如何均衡发展,不偏颇,少一些内在的冲突,是我们一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这三套模式的运行,是需要能量的,这个能量就是中医所说的“气”。
抑郁、焦虑与能量状态
现代医学是把身体和意识分开看的,身和心被看成是两个东西,它们有关系,互相影响。
我们都知道,长期紧张、心情不好的人,容易有消化障碍,甚至胃溃疡,这叫作心身相关。我的研究生专业是心身医学,这个专业研究的是社会心理压力与躯体症状和疾病的关系。
现代医学里常说的抑郁症,在中医来看,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因为整个心身的能量不流通了,精神、意识、心理、气血都卡在了某个低点。
抑郁症发病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焦虑状态,但总体的精神状态是低落、无力、封闭、无行动力等“阴沉”的状态,有的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并且有实施的可能性。
焦虑症呢,不少是因为这个人的能量本来就不足,而且因为长期的用心过度、用力过猛、劳心劳力而过耗了,出现了能量不够用的情况。在中医看来,是“本气虚而神过用”,导致了极度的不稳定。
焦虑症的发病过程里也有可能会出现暂时的抑郁状态,但总体的精神状态以不安、焦虑、急躁、惊恐,放大人、事、物造成的压力为主。也有部分病人会表示自己活不下去,但比起抑郁症,不容易有真实的自杀行为,除非有巨大的外来压力。
大家往往会把两种病混在一起,虽然症状会类似,其致病的机理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
在中医看来,抑郁症多偏于“阳虚阴盛”的状态,治疗方向需要从“通阳”“补阳”的思路入手,比如跑步、爬山、骑行、艾灸,服用一些增加人体能量和帮助能量流通的药物。
焦虑症多偏于“阳亢”的状态,他们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而显得神色匆忙,或者对外界环境和时间表要求过高而显得紧张不安。调理的方向,应该是把精神和能量的运行速度缓和下来,中医叫作“舒缓神气”。需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独处的空间,太极、静坐等等,练习放松,卸掉内心的压力。
无论医生诊断的是抑郁症或焦虑症,我们需要知道的重点是,当我们的能量状态和能量流通的水平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肉体—情感—思维的运作能力都会下降。
就像一台电脑,当内存足够、程序不冲突的时候,可以运行那些高版本的程序;当内存不够,程序有互相冲突、内耗的时候,那些高版本程序,不要说运转了,下载都不能,只能运行低版本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身体的能量很低,那不仅身体状态会变差,情感状态、思维状态也会变差。这是一个整体低版本、低能量的运行模式。
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状,比如血压失常、心律失常、食欲不振,排便困难、睡眠障碍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能量低之后身体运转水平下降或紊乱了。在现代医学中,这些常常会被叫作某种“神经官能症”,因为这些不适症状往往查不出具体的病因,只是显现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失调的症状。
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低版本的状态下,我们在跟世界万物交流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消化不了,包括食物和情绪,内在和外来的任何压力无法承受,愿望也无法转化为行动力;很多体力活或者复杂的运动、脑力活动做不到,也不想做了,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原本可以滋养和发展自己的内外环境,突然间,都变成了阻碍和压力。
在情感上也是这样,当一个人能量低的时候,表达能力和接纳能力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内部心态和外部交往上,就容易趋向封闭,只接受某一类自己愿意吸收的东西,其他的都拒绝,甚至以前能吸收消化的东西也开始拒绝。到了这个状态,其实就成了“被压缩的人”,身体、能量、精神都被压缩了。
在压缩状态下,人所处的时空、社会和生活,乃至周围的一切,能够接触和愿意接触的东西,也是被自我所拒绝的。这样,就进入一个内和外的低水平恶性循环,但是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
一旦到了这个状态的时候,人的生命状态会整体往下走。
这部分也和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受限意识和集体认知有关,比如大家眼中的优秀学霸在硕博毕业前后,因为感到出国无望,学术无果、前途渺茫而自杀。
这部分“优秀生”受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很容易在单向的轨道中,在别人的指挥棒下往前走,与自己的内心和真实的生活已经失联很久了,属于自己的路已经找不到了,最后被压抑的渴望凶猛反噬,吞没了自己。
有个实验很著名,迷宫里的小老鼠,通过食物奖励或电击惩罚,让它们很快掌握了怎么走迷宫,并建立熟悉的经验,最后会训练出在人类眼中非常优秀的、具有更高智力的品种。甚至这些后天获得性的迷宫生存优势,还能在下一代中延续。这是过去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
不管是对于老鼠还是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时间、兴趣、爱好,看似无目的的探索和看似无所事事的浪费时间,这是对内心均衡至关重要的自由时光和自主选择。
当我们说某人是抑郁症或焦虑症,往往会以为这只是一个心理的问题,但实际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整个生命的问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