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221518
☆《赢在中国》《对话》栏目总制片人,“创业导师”王利芬离职央视创业十年完全复盘
从创业初期的业务探索,到创业途中的至暗时刻,再到寻寻觅觅的柳暗花明。“创业导师”王利芬无保留分享创业十年心路历程,告诉准备创业抑或正在创业的你前进路上的风景与未知。
☆柳传志、马云、史玉柱倾力襄助,优米背后的商业模式缘何得到看好
创立伊始,即获柳传志、马云、史玉柱投资支持。为你解读“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背景下,优米模式的成功之道。
☆反复增删修改百余稿,刀刃向内深入剖析十年创业成败因果
从“淘脑网”创意的搁浅、线上视频付费业务的停滞,再到创业半途的险些放弃,优米创始人王利芬增删修改百余稿,一本书剖析企业成败因果,告诉你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品格与心性。
☆精选百余幅珍贵照片,全彩印刷还原创业人生历程
从北大博士,央视记者,再到创业先锋。本书精选作者求学、央视和创业期间百余幅珍贵照片,全景呈现一个创业人的成长蜕变史。
创业项目,如何获得投资人的垂青?
创业起步,如何选择适合的赛道?
创业过程,有怎样的方法和步骤?
成功创业,应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
这些都是初次创业者面临的根本问题,他们上下求索,却又屡屡碰壁,就像一个被遗忘的群落在经济大潮中孤立无援、自生自灭。在本书中,优米创始人、CEO王利芬,全面复盘离职央视创业十年的成败得失和心路历程,一一解答上述问题。关于创业公司早期业务探索、创业者认知能力提升、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以及合伙人的选择,作者毫无保留地奉上自己的经验之谈。她还深情回忆了与柳传志、马云、史玉柱等商界传奇的交往细节,以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本书既是一部写给创业新人的商场避险指南,也是你不可错过的成功路线图!
引言
从创业赛道的解说员到参赛者
第一章 创业十年的业务探索
1 淘脑网
2 优米网
3 电视产品向地面频道分发
4 线上视频付费
5 众创空间和优优说以及行行
6 放弃创业
7 聚焦创业者服务
第二章 十年中我错过哪些创业机会?
1 知识付费这个赛道是我的机会吗?
2 知识付费赛道上我的成绩如何?
3 个人IP打造是我的机会吗?
4 创业服务我错过了机会吗?
第三章 我到底是否适合创业?
1 项目思维与互联网创业是不同的
2 媒体人的有些优秀特质恰恰是商业的障碍
3 身段不柔软也不利于创业
4 我并不是一个愿意冒险的人
5 我的创业其实有后路
6 创业十年后我对自己的认知
第四章 十年中明白了九条创业硬道理
1 赛道的选择才是创业的根基
2 创始人是成败的关键
3 没有合伙人是创业的硬伤
4 明确的步骤和方法是必须
5 投资机构是做大做强的助推器
6 资源并不是互联网创业的核心要素
7 用户需求的满足是商业不变的本质
8 不做上市公司仍然可获得商业成功
9 创始人必学的业务知识
尾声 创业,草根阶层迈向社会主流的万里长征
附录 创业十年的感谢名单
2017年优米重新起航,也推出了新版《赢在中国》节目,讲述了三个陷入低价竞争泥潭的企业,*终突出重围转型升级的故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沟沟坎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再跟自己的实际相联系,这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些真正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思考,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助益。
——优米投资人、联想集团原董事长 柳传志
创业者没有先,没有后,没有大,没有小,每个人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
——优米投资人、阿里巴巴董事局原主席 马云
既然想创业,尤其是在初期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的万丈雄心做一个精密细致的策划。
——优米投资人、巨人集团董事长 史玉柱
安度人生,才是每个人躲不开的创业
本书的写作是从模糊到不断清晰的过程,其间,我必须将创业十年的经历对象化,将与之相连的人和事客观化,还需要有一种真正不取悦他人,不再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心态,到这个状态当然并不容易,但因为有一个强烈的探究自己能力和认知自我边界的动机,再加上时间的沉淀,我只能说勉强可以做到。
每一次直面过去都包含着并不愉快的记忆,我翻箱倒柜把相关材料找出来的过程,基本伴随对自己的责难和高度不满,我会一次次地骂自己“太愚蠢了!”。这个过程其实还原了自己,打掉了自己莫名的优越感,加深了对犯相同错误的创业者或者对相似的人和事的理解。
在翻阅旧照时,我顺带翻看了以前在央视的节目和照片。我在央视工作的十五年恰好是中国电视发展的黄金时期,我所做的栏目都在社会关注的焦点上。回看我那时的表情和姿态,让今天的我略微感到有一些不太舒服,我知道那是国家话语中心所滋生出来的一种俯瞰大众的优越感,用一句大俗话说,就是一个被权力机关架得过久之后人性被侵蚀过的样子。其实,这种感觉在那些权力较大的机构的工作人员身上都可以轻易找到,那是我心性中不喜欢或者索性说厌恶的东西,它离人性化远,离膨胀或者骄狂近。如果不是这十年的创业,有机会看到更复杂的人性和不曾预料的场面,并且摸到了自己认知和能力的天花板,我是很难意识到过去自己这一面的。
随着年岁的增大,我越来越觉得认知自我,是一辈子最应该做的工作。十年创业种种的曲折远超我的描述,其间有一位员工在离职时希望跟我直接交流没能如愿,他竟然以惊耸的标题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损害我本人和优米的文章,他希望引起我的注意后我能主动联系他,不料这个消息如干柴烈焰般在朋友圈蔓延开来,优米这个近十年来每月月底将员工当月工资和五险一金准时发放的公司,竟然被一些人误解。内部争端的小事变成公共事件后,人们理所当然地会站在所谓弱者一边,有口莫辨会成为类似这样事件的基本样态,虽然后来这位员工来我的办公室深表后悔并公开道歉,但不良影响仍然偶尔会看到,当然时间越久,人们会越来越认识事情的真相。其实,让一个创业者狗血喷头的情节还有,但我不想在那些好看的煽情情节上花太多功夫,因为,这些经历其实是创业之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每一位创业者深交后,我都能感到他们在夜深人静时的无力感,同时也更清晰地感知到他们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这种既无力又倍感压力的状态如同我们正在经受的经济衰退中的通货膨胀。
每一个创始人都有自己缓解压力的方法,有的长跑,有的喝酒,有的发脾气,有的练太极,有的穿越沙漠,有的爬珠峰,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这些选择背后,创业者们不仅是在减压,更是在寻找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创业,是一个对创始人脑力、体力、心力、意志力、定力不断突破其上限的过程,是自尊、自强、自卑、自轻、自贱、自大、自恋、自我膨胀、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相交替相混合的命运交响曲。
创业十年,我所经历的人和事刷新着我固有的认知,也带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成长。我曾经在创业之初说过一句十分极端的话,“我宁可暴死在未知的路上”。当时能这样说,足见我是多么痛恨那个一眼就可看到坟墓尽头的人生,多么厌恶重复没有挑战没有热情的工作,如今回看这十年,收获的岂止是未知的旅途。
我用十年的时间懂得了商业的力量;懂得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不是字面上的来之不易;懂得所有的成功都必须是以血和泪的付出为前提,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正比;懂得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对人的禁锢深度;懂得了中国社会深层运转的基本逻辑对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影响。
当然,我得到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观念的刷新,而是优米今天实实在在的服务创业者的产品。我把自己十年中种种的错误和我了解的许许多多创业者犯的错误进行了化合和提取,找到了一个把一个公司做大做强的几个基础性要素,经过三届创始人培训实践的检验,打磨出了《赢在中国创始人特训营》这个产品,这是一个作为创始人和CEO必修的专业课程,这是我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十年的创业实践相给合的一个小小果实,我越来越觉得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小、做精,比努着劲做平台做规模要让人更踏实更可持续发展,因为很多业务它本身就只适合以一个工作室的方式以小团队的方式来完成,但在创业大潮的渲染声中很多人放大了或者说夸大了业务规模化的可能性,这些当然是我本人冲击平台的尝试后才知道的东西。
我特别高兴这十年居然演化出了我作为媒体人之外的一种新能力,一种独特的服务创业者的能力。当然,我最看重的还是自我认知的提升,因为这是每一个人走向未来的支点。
今天,我看待光芒万丈的事物会下意识去看它的背面,因为背面的东西更接近事实本身,更决定事物的走向;我看一个人说什么的同时,我更会看他有哪些不想说或者一直锁死在心里的东西;我比以前更容易区分事实的本身和巧舌如簧的解释,也基本不受那些看似没有漏洞的说理蛊惑;我能看到流利表达中残存在一个人内心的疑惑,振振有词中对灵魂深处恐惧的掩饰;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对自己所拥有的、没有的、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我可以在别人的褒贬中不再有多余的情绪起伏仍然从容。
世界在我面前一点点还原了它的本色,或者正在接近没有颜色。
我发现,我就象一块石头,被各种角度各种力量修理打磨过后的石头,这块石头知道石头与石头的不同,石头与外界的清晰边界,从小石头变成大石头的可能性有多大。我知道,我这块石头一定没有此前分明的棱角,但是石头的本质并未改变。
我发现,我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我的包容性扩展了,在不想穿高跟鞋时,我的脚步更坚实了。
人生的复盘就是过滤,就是一步步接近自我,而认知自我才是安全驾驭人生的前提。就像我们曾经做新闻报道一样,第一步必须弄清基本的新闻事实,没有这个前提,后面的所有结论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都可想而知;若对自我认知不能基本接近事实,那么这个人在驾驭人生列车上所有的选择都会出现偏差,前路上的各种机会有可能会被认为是风险,而有些陷阱则会被认为是新的方向。
我曾经看到过一位创业者,他极其认真反思了自己的创业失败,但他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自我的赞歌,最后竟把自己说成了个英雄,可见在他心里,并没有真正直面过去的事实,没有对事实的客观认知就很难跨过心理的难关。当一个人还十分在意外在的评价时,还期待为自己开脱时,他所做的反思除了浪费时间,更糟糕的是又制造了一个走近自我的障碍。
闲下来的时候,我会翻看我的通讯录,有些电话我拨打出去恐怕此生永远不会有人接听了。我曾经有过交道的几十人因各种原因无法再继续原有的人生,生活就此折戟。这些人中有昔日的同窗,有央视的领导和同事,有深度合作的伙伴,有认识的熟人,有一起切磋过的朋友,还有一些创业路上结识的创始人。他们并没有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是丧失了人生自由。因各种罪行,他们有的只能在牢狱中服刑度日,有的跑路,他们消失在世间某个角落,时而惊慌时而落寞地活着。
在2013年互联网金融最火热时,先后有两位朋友跟我推心置腹地说,你不要做现在这个互联网上卖什么视频的事情了,没什么意义,以你的聪明,你要做金融,金融处在食物链的最高端,它才是行业之母,它才能赚大钱。我也认真对待了他们的话,回来后我把华尔街金融大鳄的传记读了好几部,然后再看了黑石、KKR、TPG的发展历史,又了解了一些中国几家大的金融机构,这一通折腾后,我还是无动于衷。因为,一件事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最大的要素,一个是不是有市场,这点无可置疑,那么接下来的后两者更为重要,凭什么是你,在金融上的能力和性格禀赋都不应该轮到我,在这个领域有太多比我合适一百倍的人,最后一点是自己的热情,我对金融这个工具和手段的力量是承认的,它创造的价值也是巨大的,但是我内心深处并不热爱,我更喜欢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喜欢知识和观念的传播,喜欢价值的创造。如果一件事情我既无优势又无热情我肯定做得一塌糊涂,仅仅就是赚钱这个单向度的原因很难让我长久做下去,这根本不需要花时间去尝试,于是,我果断放弃了。
我想起了一位非常年青的创业者的故事。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一个人一生基本走完了,然后,他的休止符就画在本是万物生长的一个春天里。
2014年,互联网金融P2P火爆的年头里,更显得优米做的那点事情微不足道。这位创业者为了报答我曾经给他的帮助,在赚大钱的百忙中来到我的办公室。当时已经是深夜,他说来的目的就是掏心掏肺地要帮助我走出创业的困境。他不加掩饰地说,认识我时他还是一个四流大学都算不上的肄业生,家里一贫如洗,儿时靠捡破烂渡日,苦难的经历让他很快学会了抓住种种机会。在互联网金融兴盛时,他很快成为了淘金大部队中不亦乐乎的一员。他说他马上要入主一家上市公司,短短的几年下来,实力不知超过优米多少倍,他说在中国不懂资本不行,胆子不大不行,他认为我太保守太不会经商,说得激动之处,他的手在桌上敲了起来。那个动作让我想起几年前他见我时,跟我握手后两只手并不知道该怎么放的窘态,如今这只手可以那么自如地敲打着我的办公桌,这个成长的确是神速,这当然是短时间积累的财富给了他从内到外不曾有过的自信。他讲那番话时对我并没有什么恶意,他痛心疾首的也只是认为我没赚什么大钱,我理智上是感谢他的,毕竟他来的目的是为了帮我,但听着他的话我有一种世界在变形的感觉,变得我不认识了。我发现创业这件事在他那里完全变成了赚钱,这个唯一的目的可以让他满足,但我还希望有价值有意义,还需要自己从内心热爱,我的创业诉求显然比他复杂太多,要兼顾的太多,他说不赚钱创什么业啊,我也同意创业必须赚钱,但只是赚钱我真的就不想创业了。
他如同打机关枪似的语速根本让我插不上嘴,我耐着性子等他说完。在他停顿的一个当口,我问了一个问题,我说你做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你怎么做的呢?他一听就抬高了声音,说是我的观念太旧了,他说先做起来,以后再说,大家都是这样,法不责众,他顺口举出了更多创业者某某某某做得很成功,融了很多轮资,但做法比他还要冒险好多倍,他说那么多聪明的投资人难道会错吗?我的确回答不上来。但我又问,你入主一家上市公司,可你并没有驾驭过一家上市公司啊,他有些生气,说是我小看他了,说是上市公司没什么了不起,而且他还不需要亲自动手,派一个人操作就可以了。
那天的谈话怎么结束的我不记得了,好像他深夜还有其他约见,很忙,分秒必争的样子,然后一阵风似的出去了,他往前奔的样子真的好象前面有一座金山等着他,我看着他的背影,半天不想起身,也不想说话。
他的话对我并没有什么改变,我依然忙着那个在他眼里看来赚不到钱的业务探索。此间,听说他买了私人飞机,在慈善晚会上一出手就是几千万,与各种名人的聚会一波又一波,说起大名鼎鼎的人物似乎都跟他很熟关系很铁。后来,我们的交往越来越少,基本处于不联系的状态。大概是两三年后,我有一件小事要跟他通个电话,电话那头他说觉得我做的业务很稳,风险也小,羡慕起我的状态。我听后很是诧异,我说你遇到什么情况了?他说最近赔了几十个亿,难受。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