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9258402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中国作物的多样性
一、中国历代的作物
二、中国当代作物的多样性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作物起源的几种学说
二、几个重要的世界作物起源中心
三、与作物进化相关的基本理论
四、与作物进化有关的性状演化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
一、作物的植物学分类及学名
二、作物的用途分类
三、作物的生理学、生态学分类
四、作物品种的分类
第四节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一、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遗传多样性的度量
三、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实际应用
四、用野生近缘植物拓展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上篇 重要栽培树种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树木栽培的意义与地位
一、树木的起源特点
二、树木的演化
三、树木栽培的起源与作用
第二节 树木的栽培概况
一、国外的树木栽培
二、中国的树木栽培
三、树木栽培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林木种质资源多样性
一、种间多样性
二、种内多样性
第四节 树木栽培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 栽培树木的野生近缘植物及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杉木
第一节 杉木属植物的利用价值和生产概况
一、杉木的利用价值
二、杉木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概况
三、杉木的栽培起源和栽培历史
第二节 杉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特性
三、生态适应性
第三节 杉木属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一、杉木属植物的起源、演化
二、杉木属植物的分类概况
第四节 杉木遗传变异与种质资源
一、杉木变异类型
二、杉木形态、材性和生长性状变异
三、杉木遗传多样性
四、杉木优良种源、种子园和优良无性系
第五节 杉木野生近缘种的特征特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杨树
第一节 杨树的利用价值和生产概况
一、杨树的利用价值
二、杨树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概况
第二节 杨树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特性
三、生态适应性
第三节 杨属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一、杨属植物的起源
二、杨属植物的传播和现代分布格局
三、杨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和系统演化
四、杨属植物各组形态分类主要特征
五、杨属各组、种、亚种、变种、变型及品种、无性系分类名录
下篇 其他栽培树种
附录 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及中国特有的主要树种
中国不但作物种类繁多,而且品种数量大,种质资源丰富。目前,我国在作物长期种质库中保存的种质资源达34万余份,国家种质圃中保存的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共4万余份(不包括林木、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其中80%为国内材料。我们日益深切地感到,对于数目如此庞大的种质资源,在妥善保存的同时,如何科学地研究、评价和管理,是作物种质资源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本书着重阐述了各种作物特征特性的多样性。
在种类繁多的种质资源面前,科学地分类极为重要。掌握作物分类,便可了解所从事作物的植物学地位及其与其他作物的内在关系。掌握作物内品种的分类,可以了解该作物在形态上、生态上、生理上、生化上及其他方面的多样性情况,以便有效地加以研究和利用。作物的起源和进化对于种质资源研究同样重要。因为一切作物都是由野生近缘植物经人类长期栽培驯化而来的。了解所研究的作物是在何时、何地、由何种野生植物驯化而来,又是如何演化的,对于收集种质资源,制定品种改良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书对每种作物的起源、演化和分类都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过去60多年中,我国作物育种取得了巨大成绩。以粮食作物为例,1949年我国粮食作物单产1 029kg/hm2,至2012年提高到5 302kg/hm2,63年间增长了约4倍。大宗作物大都经历了6~8次品种更换,每次都使产量显著提高。各个时期起重要作用的品种也常常是品种改良的优异种质资源。为了记录这些重要品种的历史功绩,《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对每种作物的品种演变历史都做了简要叙述。
我国农业上举世公认的辉煌成绩是,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今后,我国耕地面积难以再增加,但人口还要不断增长。为了选育出更加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有必要拓宽作物的遗传基础,开拓更加广阔的基因资源。为此,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各个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供育种家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情况,选育遗传基础更加广阔的品种。
本书分为总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牧草和绿肥、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林木、菌类作物、名录共11卷,每卷独立成册,出版时间略有不同。各作物卷首为共同的“导论”,阐述了作物分类、起源和遗传多样性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
本书设编辑委员会及总主编,各卷均另设主编。本书是由全国100多人执笔,历经多年努力,数易其稿完成的。著者大都是长期工作在作物种质资源学科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掌握大量科学资料,为本书的写作尽心竭力。在此我们向所有编著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专家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作物种质资源学专著。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由于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书中的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