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053171
- 百万畅销书作家沈嘉柯对家乡武汉*深情的告白
- 文章曾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众多权威新媒体屡屡转载
本书精选了59篇沈嘉柯的全新文章,包含了他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人生以及一路走来清晰的感受。
他不谈励志,只想静下心来好好聊一聊人生哲学。文字不改往日的犀利与睿智,却多了几分寂静,娓娓道来中隐藏着丰富细腻的情感,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更为震撼。本书不是纯粹的励志书,也不是纯粹的鸡汤书,那些寂静的文字更像是朋友,给每一个读者*走心的陪伴,是当下每一个浮躁的年轻人的必读之书。
自序 如实如常写给你
第一章 山中的暮鼓
山中的暮鼓 / 007
一蔬一饭忆旧时 / 010
指鹤认字 / 012
读书的真相 / 015
只有你自己 / 019
樱花与鸭脖 / 023
世间的文青不一样 / 025
我们心中的爱和怕 / 028
子女如风,父母是树 / 035
外婆的安抚 / 039
无所事事的美丽 / 042
八十八夜的茶摘 / 044
第二章 万物之中有艺术
万物之中有艺术 / 049
十年前扇过的翅膀 / 054
若有人握住你的手 / 059
一年一度的顶礼 / 064
拾荒者 / 067
最佳食友 / 073
柔软之心 / 079
请用才华和努力证明自己 / 084
四个故事 / 091
这世界的奖赏 / 096
这一切都很好,这一切都很美 / 102
你的乡愁 / 106
人树俱老 / 110
第三章 生命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生命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 115
故事只讲一半的老头 / 119
无用之用 / 123
喜欢手工的人 / 126
是什么人做什么事 / 129
小心机 / 132
论孤独 / 134
人生的本意 / 138
春风中的少女 / 143
瞬间长大 / 146
通往自由之路 / 149
幸福的顺序 / 154
梦醒亦好事 / 161
退行的反省 / 165
你用完整的心,才能换回另一颗完整的心 / 169
问世间情为何物 / 176
第四章 所有的旅行只是让你更想家
金庸笔下谁最深情 / 183
佳偶与怨偶 / 191
可爱的鲁迅 / 194
中国莲花与法国玫瑰 / 199
戏说中国城市 / 203
像金庸那样热爱学习 / 208
旧食物的温度 / 211
所有的旅行只是让你更想家 / 216
我心中的奇妙小镇 / 218
食物里藏着永不衰减的爱 / 224
一个城市的温度 / 227
第五章 人生要有一丝野性,才能立足
人生要有一丝野性,才能立足 / 233
做人的态度 / 236
青春在哪里荒废 / 239
最后的仪式 / 245
你的心安顿在何处 / 248
念大学到底有什么用 / 252
当我在跑步时 / 255
村上春树崇拜的作家 / 258
沈老师的文笔平静细腻、幽默风趣,观点表达极为贴切,缓缓读来如清风拂面,总有那么一段文字能引起你内心的悸动。
——三亚市图书馆馆长 周翔
沈嘉柯的文字直抵人心,温暖贴切,他活出了自己的态度,我们应该阅读他的书!
——湖北之声主播 雅琴
沈嘉柯的文字里充满人生哲理,对生命的感悟至深,阅历丰富,值得阅读。
——亓宏刚(九三学社武汉书画院院长)
初识沈嘉柯,他已经出版了五十多部个人作品,我称赞他“著作等身”,他哈哈大笑:“因为我个子矮嘛!”敢于自嘲,是因为他对自己才华有深深的自信。他的文笔清新隽永,优美灵动,题材广博,富于处世哲理又蕴含着世间的智慧,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
——安徽太湖二祖禅堂法晗法师
带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睿智的目光去看待生活,从微小的细节里观察和探究生活的本质,沈嘉柯就是这样一个内心细腻且温软的作家。虽然很多读者在他的文字魅力和颜值魅力之间难以取舍,但我相信,拥有这本书,便如同拥有了他灵与肉的契合。
——资深媒体人、知名青年作家 杜华辉
我心中的奇妙小镇
麦兜的老妈麦太说过:“武汉,一个卧虎藏龙的城市,你孕育了热干面,孕育了鸭脖子。”我到底给外地的朋友寄了多少热干面和真空包装的鸭脖子出去,这永远是个谜。
一江分南北,我是江南居民,对面是江北。老观念里,江南江北各不同,但我却常常有意外惊喜,忍俊不禁。武汉的确是市井和象牙塔并存。一边“白云千载空悠悠”,一边啃鸭脖。
我人生中的青春期,属于这个奇妙的地方。因为四周全是大学,天天打交道的人,都颇具书卷气。
很多年前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去武汉大学参加樱花诗歌比赛。那时候,树下还没有那么多游客,大门口也不会有人找你要门票。进入校园,如雾如雪的花瓣,落了满头。那次诗歌比赛我得了奖,打着庆祝的名义,半夜就近在老牌坊那一条街吃烧烤,好生快活。在南湖的一端,中南民大的图书馆,是全国最美图书馆之一。曾经那儿有桂花、蜡梅,碧草幽幽。
在南湖另外一头的珞狮路有个幸福村,村头有个酒家做的水煮胖头鱼,做得勾魂摄魄,吃了鱼头,汤汁还能拌下两碗饭。毕业工作后,我经常在此处迎接各地的好朋友,博得无数好评。
还没有光谷世界城的年代,找不到一家像样的超市,但每个学校都有一条腐败街,街上有无数青年男女和他们的青春故事。教授和学生们一样,享受着最世俗的生活,做最高深的学问。
有一回,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后门一条街通宵K 歌,天亮了去吃早点,喝着稀饭,吃着面窝糯米鸡,听到旁边一个大婶呼噜呼噜的声,她配着咸鸭蛋也在喝稀饭,喝得真香,紧接着她的手机响了。
接起电话,她聆听片刻,回答电话那头:我跟你讲,这个就要考虑到人本主义了,维特根斯坦就认为说不清楚的时候还不如保持沉默。卡尔维诺说过,未来的文学趋势,是越来越轻盈,而且从心理角度看,现在人可不喜欢看太拖拖拉拉的东西了,要短小精悍,嗯,没错。我这么一个写作为生的人,也忍不住要击节赞叹,好一个未来文学观。再仔细看清楚,真的,这位大婶花格子的确良衬衫,塑料拖鞋,挎着菜篮子,头发虽然龙飞凤舞大概没梳理,但架着眼镜的样子精明犀利。
谈文学、哲学也没耽搁咸蛋稀饭,她冲着小摊贩老板说:还是三块钱,是吧?摊主笑呵呵回复:老顾客,那当然,您上课带硕士呀?大婶点头:我先把菜丢冰箱,早上买的新鲜。然后她趿拉着拖鞋,气定神闲地向学校走去,像一只胖胖的企鹅。她的北方口音,隐隐约约带了点“汉味”。而在江北,我特意去逛了汉口新开的卓尔书店。这里不像平时去过的书店一般,这儿所有的柜子又大又高,风格硬朗,猛一看,像图书馆和高端商务楼结合体。逛着逛着,只听见旁边中年男士对话—“刘总这边走。”“待会儿还有个会。”我又被逗乐了。
如果故作清高,难免会觉得在书店里谈生意真是附庸风雅。但要是换一个角度,谈生意赚钱也要选在书香弥漫的地方,也不失为好事,那一区的人,就得到福荫,有个像样的书店待了。站在大落地窗外,我掏出手机拍照,一长排人坐在书店内的台阶上,有老有少,都在埋头读书。刹那之间,有些感动。
至于光谷步行街,那是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地方,听起来就让人瞠目结舌。所以一般我都只在学生们寒假期间去溜达。
夏初时,我跟着我的作家朋友胡榴明穿过江汉路,从前路过无数次的大刚报旧址的小楼里,据她考证,原来胡兰成在这待过。昔日繁华的大汉口,商业文明下面,其实还有很多的文人故事等待挖掘。张爱玲的故事,不只属于上海。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在南方生活几年,又满腔热情地回到了武汉,在胜利街开了一个酒吧。她还是喜欢武汉的氛围。
这么多年来,武汉这座城简直浑身上下扣满了刻板印象的帽子,尤其是大县城这一顶。就连一个城市的江南江北,也相互心存偏见。这城市太大了,也太丰富了。长年累月身在其中,穿梭在不同的城区,用双脚丈量,我别有体会。它不只是池莉笔下精明强悍的嫂子,也不只是一口“汉骂”的出租车司机,更不只是武汉大学那可以挤死人的看樱花人群。
也许曾经的江南、江北有过显著的不同,而今却渐渐趋同。黄鹤楼其实适合外地游客,东湖才是全国最美最大的,昙华林的小店快赶上鼓浪屿那么多。夜猫子汉口友人们不乐意找我们早睡早起的江南人玩,我们嫌弃江北太闹腾。但新城区大搞建设,原本落后的武昌,也尘土飞扬,新鲜诞生。汉街在夜幕时候华丽丽的,美得不像话。习惯了充满各类学院的书卷宁静,我们渐渐地也体会到了江北生活的喧嚣红尘滋味。历尽物贸沧桑的汉口,它的民国老公寓和几百年的明清老房子,也年深月久累积了迷人的文化气息,很美很文艺。作为一个喜欢猫的作家,我还创造过一个本地方言段子,武汉是一个溺爱猫的城市。为啥?凡是自个儿没有的东西,都会说“猫的”(指“没有的”)。
我们曾经在江上往来,一桥飞架南北,路途漫漫加上堵车,还是嫌远。有地铁了,在万里长江的地下疾行,这座城的两种气质有了奇妙融合。
算算年头,到2020 年,我已经在武汉住了二十二年,恰恰是我小半生的一半,目睹它从灰头土脸到国际范儿。这座城市既柔软又坚硬,既豪爽又市民,它声名在外,但其实万分内秀。汉口码头、民国老公馆、许多个长江大桥、旧租界建筑……它拥有的故事和美丽多不胜数,得到的误解与忽略也全国皆知。都说武汉性格火暴,有一天经过三阳路,我在一条巷子口侧身看了一眼,一个太婆靠在躺椅上,头发半绾了个发髻,右手夹一根烟,这太婆满脸皱纹,阿妈款式衣衫,但吞吐烟雾的姿势,一派高手架势。有人过去跟她打招呼,她就挥挥手,搭腔几句,隐约可闻一派粗鲁豪爽。真是一把年纪了,硬气不改。
这样的太婆,我见过不少,闭着眼睛也能够闻到老江湖味,你要是敢上前攀谈,她绝对可以跟你扯着汉腔,旧故事说个天昏地暗。老街道老房子老巷口,这太婆在黄昏日暮的光线下,淡看岁月的范儿十足。
有空的时候我也跟小朋友们玩,十几二十岁的各种本地娃,聊起天来普通话说得非常顺溜,礼貌客气也很周到。不过呢,接个电话,要是家里人打来的,口音立变,切换自如。回过头,又是斯文可爱。这些小朋友跟我说,他们的妈妈们嫂子们是改不了口音了,不过他们可是轻松自如完全驾驭。
还有那些小小年纪来武汉读书求学的年轻人,虽说武汉的大学是铁打的营盘,大学生们是流水的兵。不过呢,这流水一直流着,青春一直贯通八达,分布全城,带来的意义就不同了。就像长江一直流着,这城市不也就叫江城了吗?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一年年来,一年年走。樱花和湖水,小吃跟爱情,都在回忆里永不褪色。不少人留下来了,新鲜融入。
看一个城市,看少看老。全天下的中年人都忙忙碌碌各种面具修饰。少年们有未来,一切不定型,人与城市,相互影响作用着,往前继续走着。老人们看惯春花秋月,干脆原原本本做人,且保留着过去的言谈举止,原汁原味。
看武汉的少,再看武汉的老,你会发现这城市有一股子大趋势。你以为武汉总是那个全国人民嘴巴里说的样子吗?那可未必。它日新月异地变,有一天你就发现它怎么就不是那个传说中的城市了呢。几十年上百年又算什么呢?就跟煲汤一样,到了工夫和火候,又有一番滋味。
不怕说句实话,新老更替,这城市也渐渐温柔了。首义大城的厚重慷慨,千载盘龙的历史渊源,有着自然生长的爱意和绵绵不绝的哀愁。
别再说武汉是个大县城,就像说周星驰没演技一样,那是世俗人眼光的偏见,不能当真。借用这地方诞生的网球大明星李娜开玩笑的话,它其实就是个住了一千多万人的小镇。
一个奇妙的迷人小镇,我愿长住这小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