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41497
梳理总结我国各地方历史时期生态文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为人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提供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
为中国的生态治理横向增加研究覆盖面,纵向提高研究深度,具有方法论意义。
朱熹继承儒家讲人是万物之灵,既讲”天人合一”,又讲人的主体性,讲人在”天人合一”中处于中心的地位,是价值中心,而具有主导性、能动性,强调人对万物的尊重,人对万物的平等相待,尤其需要通过提高自身涵养和对于物的差异性的充分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的是,朱熹建构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既不是把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完全等同起来,又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多有启示。
第一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一、天人一源:太极阴阳
二、天人一理:理一分殊
三、天人一心:仁德之心
第二章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平等思想
一、“民同胞,物则亦我之侪辈”
二、“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
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四、人与自然万物的差异和平等
第三章 “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原则
一、“仁民而爱物”
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三、人对自然之物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四章 “赞天地之化育”的生态之道
一、“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二、“赞天地之化育”
三、人与天地万物的相处之道
第五章 “致中和”的生态之心
一、何谓“中”“和”
二、“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
三、自然生态在于人之心
结 语
一、人是万物之灵
二、人对万物的尊重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朱熹《西铭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