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120245
- 经典性——全译本原汁原味呈现怀特海教育思想,让经典再现光芒,代代永流传
- 思考性——品读名家精辟透彻的教育认识,走进名家思想,理解今天之教育
- 乐享性——告别大、厚、全,拥抱小、薄、精,在愉悦轻松中完成阅读
本书是怀特海的经典著作,值得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推介。怀特海认为教育应充满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如果不能让受教育者经常看到伟大和崇高,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教育界提倡的 “素质教育” “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具有参考与指导价值,今天读之仍能获益良多。
本书提出了饮誉欧美教育界的“教育三阶段论”,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与综合阶段。浪漫阶段是“开始进行理解”的阶段,其主题在于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探索新鲜的事物,发现种种未知的联系和可能性。精确阶段关注对知识的精确表达。综合阶段是“回归浪漫”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学生的成长周期,也反映了教育的实践周期。该理论非常具有迁移与应用价值。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 1
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 …… 21
第三章 自由和纪律的节奏 …… 39
第四章 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 57
第五章 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 79
第六章 数学课程 …… 99
第七章 大学及其功能 …… 116
第八章 思维的组织 …… 130
第九章 科学概念的分析 …… 153
第十章 空间、 时间和相对性 …… 197
探索教育真理的思想支点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导读
清华大学研究院 石中英教授
近些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这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不断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经典阅读已经走入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生活,成为他们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素养的一个基本途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教育经典阅读与其他领域的经典阅读一样,虽然未必能够帮助老师们解决手边的紧迫教育问题,但是有助于提高老师们对教育的理解水平并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态度、方法和价值观等进行反思,不断提升教育的艺术。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这样一本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们阅读的教育经典著作。比起其他的教育经典著作来说,这本著作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却同样地具有极高思想价值。它既可以帮助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深入理解教育的目的,把握教育的规律(节奏),也可以指导中小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促进跨学科或学科间深度学习,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力,甚至还可以指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用一种更加系统的眼光来审视某一学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大中小学教育的衔接与贯通等等。可以说,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本书的阅读中获得思想启迪。
这本著作是一本演讲录和论文集,收录了怀特海1916-1929年发表的几次教育的演讲稿和几篇相关论文,结构上大致按照演讲或发表的顺序编排。读者若是从前到后仔细阅读的话,可以看到怀特海在教育认识上前后的继承关系与一些细微的变化与主题的扩展。不过,实在地说,虽然有一些教育主题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演讲或发表的教育论文中都不断出现,但是不同时期的演讲或论文之间并无明显的结构性关系。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按照通常的方式从第一章开始,依次往后,领略怀特海在一百年前对有关教育问题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也可以打破这种通常的误读习惯,直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汲取自己需要的思想养分。比如,如果你关注古典教育,可以直接读本书的第五章“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如果你关注数学教育,则可以直接阅读本书的第六章“数学课程”;而如果你关注他的高等教育思想,则可以读读本书的第七章“大学及其功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读者选择哪种阅读的方式,该书的第一章“教育的目的”和第二章“教育的节奏”都是应该认真阅读的,它们集中地表达了怀特海对于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主张。
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已经有好几个中文的译本,每一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来比较阅读,感悟不同译者的匠心与风格。这个译本是少有的比较全的一个版本,汇集了10个主题的演讲和文章,也可以称之为《教育的目的》全译本。下面对本书各章的主题和主要观点加以概要性的介绍。
本书的第一章是“教育的目的”,集中表达怀特海对教育目的的看法。他对20世纪20年代英国教育缺乏明确的目的并为统一的校外考试所主宰深表忧虑,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既有文化又有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将为人们奠定个人发展的基础, 而文化修养将引领人们探寻哲学的深度和艺术的高度。在这一章中,怀特海强调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是让知识永葆活力和防止知识呆滞腐化。为此,教师必须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判断力, 培养他们掌控复杂情况的能力,并使其在特殊环境中运用理论知识来畅想未来的前景。
第二章是“教育的节奏”,怀特海在该演讲中阐明自己对教育过程和原则的认识,即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反映学生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他认为,人的智力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匀速的、线性的过程,而是表现出阶段性和周期性循环往复的特点。受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启示,他把人的智力发展的周期划分为浪漫(romance) 阶段、精确(precision) 阶段和综合运用(generalisation)阶段。浪漫阶段涵盖了儿童最初十二年的学习和生活,精确阶段包含了全部的中等教育时期, 而综合运用阶段是对于那些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来说的。这种人的智力发展的周期论显示了怀特海对人的智力乃至整个精神发育的洞见,也会在他之后的许多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对于教育过程的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指导具有极高的价值。
第三章是“自由与纪律的节奏”,在这里,怀特海基于人的智力发展循环往复的理论,提出教育中自由与纪律并不是对立的,相互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性关系。他认为,完美的教育,一方面应该使纪律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应该使自由因为纪律而得到丰富。教育在不同时期对自由和纪律的调节应指向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这种对待教育中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态度和观点,表明怀特海持有一种更加中庸的教育立场,既不是英国传统的过于注重纪律的保守主义,也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包括英国出现的比较激进的自由主义。
第四章“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第五章“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以及第六章“数学课程”都在讨论不同的教育内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一般教育目的实现之间的关系。在这些部分,怀特海一方面强调不同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反对割裂不同教育内容的专业主义,另一方面强调它们与真实的生活和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以解决传统上这些内容的教学概念化、抽象化和缺少思想活力的问题。这三章中,怀特海对技术和技术教育的阐述、对古典文化学习的见解以及对数学教育价值的分析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读者重塑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解古典文化的价值并走出数学课程深奥性的误区。
第七章“大学及其功能”延续了第二章中怀特海对大学本质的认识。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怀特海已经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此前他也长期在伦敦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任教,并从事一些大学管理工作。应当说,怀特海对大学问题讨论不仅是基于他的哲学思想,而且还有他丰富的英美大学工作的经历。在这一章中,怀特海提出,大学存在的理由是, 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团结在一起, 充满想象地思考学术问题, 把知识和生活热情联系起来。大学传授知识, 但它是以充满想象的方式传授知识。在这方面无法做到的大学, 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这个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把握大学的本质、审查大学的不足之处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八章“思维的组织”、第九章 “科学概念的分析”和第十章“空间、时间和相对性”主要是讨论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归纳与演绎、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科学判断、本体论判断与价值判断等之间的关系,从主题的归属上应当属于科学哲学范畴。在这三章,怀特海的核心思想是对个体经历地位和价值的强调,这与以往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有着质的差别,在科学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思索的最后结论就是:“零散的个体经历是我们的全部认知,所有的推断必须开始于它的唯一数据——片段化经历。” 这种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能够促进大中小学教育者重新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和科学教育的本质。
以上对各章主题和内容的简要介绍只是反映了导读形式上的要求。事实上,以上的介绍远不能反映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思想的睿智和道德的关怀。读者要想了解这本书睿智的思想,感悟作者的道德关怀,就必须花上一两天的时间来静静地阅读这本书,重温一百年前作者演讲的情形。我相信,等到你读完这本小书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自己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得到了公允的思想和心灵上的报偿,而不管你所花费的时间是一两天、一两周或者还是更长。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想说,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我们永远都是“教育”的小学生,永远走在探索教育真理的道路上。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教育目的、节奏、课程、教学和教育关系等问题的精湛思考,将会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教育的真理,提供坚实的思想支点。
我相信,等到你读完这本小书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自己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得到了公允的思想和心灵上的报偿,而不管你所花费的时间是一两天、一两周或者还是更长。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想说,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我们永远都是“教育”的小学生,永远走在探索教育真理的道路上。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教育目的、节奏、课程、教学和教育关系等问题的精湛思考,将会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教育的真理,提供坚实的思想支点。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石中英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