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14333丛书名: 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中公版·2020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通用版)(全新升级)》由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考试要求及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此书具有以下特色:
1.知识点索引,方便考生查找重要知识点,避免不必要时间的浪费。
2.本书采用双色设置,对常考考点进行了波浪线标准,使考生复习时明确重点所在,更有针对性。
3.编者在编写此书的时候精选了部分真题紧附考点之后,让考生边学边练。
4.知识拓展部分对重要知识进行了更必要的补充,扩展考试的思路和知识面。
5.备考锦囊分析了知识点的考查情况,帮助考生明确复习思路。
《中公版·2020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通用版)(全新升级)》共包含八大部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写作。每部分自成体系,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
中公名师微课视频索引(1)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索引(1)
第一部分教育学
真题实测(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3)
学习目标(3)
第一节教育概述(3)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9)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6)
章节知识链接(30)
强化练习(30)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33)
学习目标(33)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33)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9)
章节知识链接(46)
强化练习(47)
第三章教育目的(50)
学习目标(50)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50)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概述(56)
章节知识链接(65)
强化练习(65)
第四章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68)
学习目标(68)
第一节学校概述(68)
第二节教育制度(72)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76)
章节知识链接(80)
强化练习(80)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82)
学习目标(82)
第一节学生(82)
第二节教师(86)
第三节师生关系(97)
章节知识链接(103)
强化练习(103)
第六章课程(105)
学习目标(105)
第一节课程概述(105)
第二节课程目标(113)
第三节课程内容(114)
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发(119)
第五节课程实施与评价(123)
第六节课程资源(126)
章节知识链接(128)
强化练习(128)
第七章教学(131)
学习目标(131)
第一节教学概述(131)
第二节教学过程(133)
第三节教学原则(141)
第四节教学方法(145)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54)
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60)
第七节教学模式(164)
第八节教学评价(168)
章节知识链接(174)
强化练习(174)
第八章德育(177)
学习目标(177)
第一节德育概述(177)
第二节德育过程(184)
第三节德育原则(188)
第四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90)
第五节德育模式(196)
附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节选)(199)
章节知识链接(203)
强化练习(203)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206)
学习目标(206)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206)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214)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222)
章节知识链接(226)
强化练习(226)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228)
学习目标(228)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228)
第二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232)
章节知识链接(236)
强化练习(236)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237)
学习目标(237)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37)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240)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45)
章节知识链接(251)
强化练习(251)
第二部分心理学
真题实测(254)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255)
学习目标(255)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255)
第二节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257)
章节知识链接(259)
强化练习(259)
第二章认知(261)
学习目标(261)
第一节感觉(261)
第二节知觉(263)
第三节意识与注意(268)
第四节记忆(275)
第五节想象(284)
第六节思维(287)
第七节言语(294)
章节知识链接(295)
强化练习(295)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98)
学习目标(298)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298)
第二节意志(307)
章节知识链接(312)
强化练习(312)
第四章个性心理(315)
学习目标(315)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315)
第二节能力(318)
第三节人格(323)
章节知识链接(332)
强化练习(332)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真题实测(336)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337)
学习目标(337)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337)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339)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341)
章节知识链接(343)
强化练习(343)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345)
学习目标(345)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345)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348)
第三节学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352)
第四节学生的个别差异(357)
章节知识链接(361)
强化练习(361)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364)
学习目标(364)
第一节学习概述(364)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68)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375)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80)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84)
章节知识链接(385)
强化练习(386)
第四章学习心理(388)
学习目标(388)
第一节学习动机(388)
第二节学习策略(399)
第三节学习迁移(405)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411)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419)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427)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437)
章节知识链接(446)
强化练习(446)
第五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50)
学习目标(450)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450)
第二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453)
第三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458)
章节知识链接(466)
强化练习(466)
第六章教学心理(468)
学习目标(468)
第一节教学设计(468)
第二节课堂管理(479)
第三节教师心理(491)
章节知识链接(502)
强化练习(502)
第四部分教学技能
真题实测(506)
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507)
学习目标(507)
第一节教学设计技能概述(507)
第二节教学目标设计技能(509)
第三节教案编写技能(511)
章节知识链接(514)
强化练习(514)
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516)
学习目标(516)
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516)
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522)
第三节课堂提问技能(524)
第四节教学反馈和教学强化技能(527)
第五节课堂板书技能(529)
第六节课堂教学结束技能(534)
第七节课堂教学语言技能(536)
章节知识链接(538)
强化练习(539)
第三章教学研究技能(541)
学习目标(541)
第一节说课技能(541)
第二节听课、评课技能(544)
第三节教学反思技能(545)
章节知识链接(547)
强化练习(547)
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
真题实测(550)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551)
学习目标(551)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发展(551)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553)
章节知识链接(557)
强化练习(557)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558)
学习目标(558)
第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558)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师行为的转变(560)
第三节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562)
第四节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结构的变革(565)
第五节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变革(567)
章节知识链接(570)
强化练习(570)
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真题实测(574)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575)
学习目标(575)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575)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580)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585)
章节知识链接(589)
强化练习(589)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593)
学习目标(593)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593)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595)
章节知识链接(598)
强化练习(598)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评价(600)
学习目标(600)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600)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602)
章节知识链接(603)
强化练习(604)
第七部分教育法律法规
真题实测(606)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607)
学习目标(607)
第一节教育法律概述(607)
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611)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614)
第四节依法执教(618)
章节知识链接(621)
强化练习(621)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623)
学习目标(62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62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3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636)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640)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644)
六、《教师资格条例》(648)
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650)
八、《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652)
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653)
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56)
十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662)
十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664)
十三、《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666)
十四、《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667)
十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69)
章节知识链接(672)
强化练习(672)
第八部分教育写作
第一章教育写作基础知识和技巧(676)
学习目标(676)
第一节议论文基础知识(676)
第二节教育写作技巧(679)
第二章教育写作真题范例(686)
学习目标(686)
第一节真题范例一(686)
第二节真题范例二(687)
第三节真题范例三(688)
全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体系(690)
全国教师招聘面试课程体系(691)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692)
第一部分
教育学
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教育学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主要考查教育教学的相关概念。教育学是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真题中占比较大。
本部分共十一章,知识分布广泛。按照对知识讲解的侧重点的不同,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对教育基本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第一至四章;第二个模块是对教育主体的介绍,主要包括第五章;第三个模块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第六至十章;第四个模块是对教育研究的内容的介绍,主要包括第十一章。
从考查题型来看,本部分的内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但第二、五、七、八、九章的内容多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在备考本部分内容时,除了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外,还要参照每章后的“章节知识链接”模块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1.【2017·江西·单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的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2.【2019·山西吕梁·单选】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英国的洛克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中国的王阳明 D.德国的福禄贝尔
3.【2017·湖北武汉·单选】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整体性
4.【2017·河北保定·单选】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5.【2017·广东茂名·单选】下列语句中,()不能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孟母三迁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6.【2019·湖南长沙·单选】“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 B.榜样教育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7.【2019·山东临沂·单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而弗达”的出处与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分别是()。
A.《论语》教学相长原则 B.《论语》循序渐进原则
C.《学记》启发诱导原则 D.《学记》因材施教原则
8.【2018·山东枣庄·多选】孔子是我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教育思想有()。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兼爱非攻 D.藏息相辅
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D 6.A 7.C 8.AB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属性和功能
2.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日常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教育”的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如“我从这部作品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②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如“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③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2017·广东广州·单选】在家长会上,小刚的父母碰到小红的父母时说:“您家小红教育得真好,您看她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小刚父母所说的教育属于()。
A.一种过程的教育 B.一种方法的教育
C.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D.一种社会公德的教育
【答案】B。
考点2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考点3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将“教育”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来定义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考点1教育者
从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从狭义上来讲,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因为只有教师才是专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并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的特征。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教”的主体,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②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③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④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⑤教育者是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考点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目标的媒介。其中,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设计的,反映了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并且把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促使他们有效学习与积极发展。
考点4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
教育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018·广东汕头·单选】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是()。
A.老师 B.学生
C.教育影响 D.教育手段
【答案】B。
三教育的形态(见表1-1-1)
表1-1-1教育的基本形态
分类依据 类型 含义
教育的形式化程度 形式化教育 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非形式化
教育 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
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 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 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教育实施机构和地点的不同 家庭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 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 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除上述形态以外,根据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教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活动的存在形式,教育可以分为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教育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四教育的属性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与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教育通过传递社会经验,使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阶级性、社会性、历史性、永恒性等只是教育所具有的属性,而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2018·浙江宁波·判断】意识性和规律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答案】×。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永恒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第一,教育的时代性。教育的时代性主要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而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