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458521
《中论》被称为“第二大佛陀”的龙猛菩萨所撰著的论典。它以理证阐释了佛陀第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揭示了远离一切戏论、平等无二的境界。
由于此论甚深极难通达,索达吉堪布依据印度、藏地古大德们的注释作了讲解,让您明白何为不生不灭、不长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对进一步了解《金刚经》、《心经》等般若经典以及禅宗教言,也有极大指导作用。
…………………… 13 一、观因缘品
…………………… 42 二、观去来品
…………………… 75 三、观六情品
…………………… 89 四、观五阴品
…………………… 103 五、观六种品
…………………… 113 六、观染染者品
…………………… 128 七、观三相品
…………………… 177 八、观作作者品
…………………… 196 九、观本住品
…………………… 210 十、观燃可燃品
…………………… 230 十一、观本际品
…………………… 239 十二、观苦品
…………………… 251 十三、观行品
…………………… 263 十四、观和合品
…………………… 272 十五、观有无品
…………………… 284 十六、观缚解品
…………………… 298 十七、观业品
…………………… 338 十八、观我法品
…………………… 362 十九、观时品
…………………… 372 二十、观因果品
…………………… 399 二十一、观成坏品
…………………… 419 二十二、观如来品
…………………… 435 二十三、观颠倒品
…………………… 467 二十四、观四谛品
…………………… 512 二十五、观涅磐品
…………………… 536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
…………………… 551 二十七、观邪见品
《中论》是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 它的内容很深, 极难掌握, 如果不仰仗各大论师的注释就难以趋入。这次讲解《中论》所依靠的注释主要有: 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和《显句论》、清辩论师的《掌珍论》和《般若灯论释》(月称论师以《入中论》开显了《中论》的意义,以《显句论》解释了它的词句,形成了应成派;清辩论师以《掌珍论》开显了《中论》的意义,以《般若灯论释》解释了它的词句,形成了自续派)、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以及果仁巴大师等大德的注释。大家可以参考。
梵文: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噶噶噶
汉文:中观根本慧论颂
梵文的“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噶”、“噶Ra
噶”,译为汉文分别是“智慧”、“所谓”、“根本”、“中观”、“颂”。
本论以作用取名。所谓“根本” 有两个意思: 一是所有中
观论典的根本; 二是龙猛菩萨所著《中观六论》的根本。“中观” 也叫般若、智慧、善逝等, 是指远离一切戏论、平等无二的境界。中观分能诠句中观和所诠义中观。能诠句中观是指经论等文字中观, 它分为经中观和论中观。经中观指佛陀二转法轮所宣讲的《般若经》等经典。论中观指中观论师所造的《中观六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般若灯论释》等论典。所诠义中观有基道果的分类: 基中观或基般若是指诸法现空双运的本基; 道中观或道般若是指为了通达果中观所必须经过的方便、智慧双运之道; 果中观或果般若是指色身、法身双运的真实般若。有的论师认为道般若包括资粮道、加行
道, 而有的论师认为只有见道、修道才是道般若。
“慧” 即智慧, 指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和佛陀的智慧。
“论” 有对治和救护的作用。对治指对治相续中的烦恼与分别; 救护指从三恶趣乃至六道轮回中得到救护, 或从一切戏论中得到救护, 从而获得殊胜解脱。
“颂” 即字数相同的句子组成的诗文, 包含品颂和偈颂。
这次传讲《中论》所依的颂词, 大部分是依照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 因为大师的译本非常可靠, 也很流畅; 但少部分与藏文版本差别较大的颂词也作了改动, 这是因为我讲解本论所依靠的注释、讲义绝大部分是藏文, 并且我的传承来自藏文体系。可以肯定的是, 这些重新译过的颂词非常符合藏文版本。
本论的藏文版本是经过两次翻译形成的, 首先由龙幢译师译成藏文, 后来又经日称译师修订、校改。值得一提的是, 藏地古代译经场的规模非常庞大, 翻译的规程也非常严格: 首先由印度的班智达传讲, 然后由译师翻译并校改, 后还要由班智达审阅通过, 其中还有许多严密的细节, 以这种严格的方式确保了译本的准确和完美。
正文试读二:
甲二(论义) 分三: 一、宣说见解而顶礼; 二、抉择宣说
中观之见; 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乙一、(宣说见解而顶礼) 分二: 一、宣说中观见解; 二、
顶礼宣说者。
丙一、(宣说中观见解):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灭,不是常有亦非断灭,不是一体亦非异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一般印度论师在论首都会有顶礼句, 在论末也会有忆念恩德的顶礼句。龙猛菩萨即以前两偈顶礼世尊。此偈开显了佛陀所证所讲的缘起空性之理, 虽仅短短四句, 但已圆满涵摄《中论》的全部内容。
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缘起空性之后, 于《般若经》等众多经典中再再宣说了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的实相。然而佛经浩如烟海, 佛语深邃幽隐, 薄地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其真义。悯于众生的愚痴蒙昧, 龙猛菩萨撰著了《中论》为主的诸多论典, 以理证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
虽然中观宗开显了胜义实相, 但并未遮破名言中的假立显现。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 没有破显现的中观宗。针对名言中的假立法, 我们可以说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然而, 这毕竟是假立、是名言, 并非真实。但众生对此并不了知, 认为生灭、来去等八边真实存在, 于是在轮回中流转不息。为了遣除众生的实执, 寂灭有情的轮回, 中观宗才以胜义理论遮破八边。
生灭、来去等八边戏论是由迷乱分别造成的, 迷乱分别的根源就是执著, 而一切众生的相续中都存在着遍计执著和俱生执著。所谓遍计执著, 就是因受外道论典的影响而形成的执著。所谓俱生执著, 就是六道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 由于它从无始以来串习至今, 所以比遍计执著坚固得多。
有了这两种执著就有了迷乱分别, 有了迷乱分别就有了八边戏论, 有了八边戏论则众生永远不能见到万法真相从而流转生死。为了让众生了达实相、息灭轮回, 龙猛菩萨开篇即以总说的方式宣说了诸法远离八边戏论的真实义。
“不生亦不灭”:不管是佛陀还是后来的高僧大德, 在一切如实通达缘起空性者的根本智面前, 诸法首先不生, 究竟不灭, 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没有真实本体。
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中, 这一句是“不生” 在前, “不灭”在后。波罗颇蜜多罗(智识)译师所译的《般若灯论释》中_____是“不灭亦不起”。而在藏文《中论》的译本中, 这一句译为“不灭亦不生”。对于“不灭亦不生”,果仁巴大师解释说: 诸法之灭若不存在, 其生亦不可成立。意思是, 有了诸法的灭就一定有它的生, 如果遮破了灭, 生也就遮破了。可见, 以“不灭亦不生” 同样可以开显离戏大空性。所以, 不论是“不生亦不灭”,还是“不灭亦不生”,两种译文的意义并不相违, 都是合理的。
“不常亦不断”:众生认为有常有断: 已有的法恒时存在,这是常; 已有的法变成没有, 这是断。然而诸法无生的缘故不会有一个实有的法存在, 所以不常; 没有实有的法存在就不会有它的灭, 所以不断。
“不一亦不异”:如果诸法以自性而存在, 则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异体。然而诸法无生的缘故并无自性存在, 所以不会成为一体; 没有一体, 异体也不可能成立。另外, 如果观察事物的本体, 任何法都由支分组成, 这样分析至微尘、刹那都无实体可得; 实有的一体不存在, 多体也就无法安立。所以, 任何法都不是一体, 也不是异体。
“不来亦不去”:一切法并非从他处而来, 也不往何处而去。虽然众生认为色、心诸法皆有来去, 然而诸法无生无灭的缘故, 哪里会有真实的来去呢?
世人有各种各样的执著: 有、无、是、非、好、坏……既然有这么多执著, 那为何只离八边就是实相呢? 因为, 众生的边戏执著虽有成千上万, 但以生灭等八边完全可以涵摄无余。
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也讲: 所有戏论都可以包括于八边,除了八边之外没有必要再作安立。因此离八边就是离一切边。
远离八边的次第是根据内道、外道、世间人的次第安立
的。内道有实宗多执著生灭二边, 故以不生不灭破除; 外道多执常断二边, 故以不常不断破除; 世间人多执一异、来去四边, 故以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破除。当然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安立。
对于离八边, 内道各宗有不同的解释。小乘有部、经部讲离八边, 只抉择到人无我空性, 而保留了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 大乘随理唯识宗讲离八边, 只抉择到人无我和相似的法无我空性, 而保留了成实的依他起识; 中观自续派讲离八边,只抉择到单空, 而保留了名言中的生灭等。
以上各宗虽然从下到上从不同的高度抉择了离八边, 但这些宗派终都有或粗或细的执著, 所以谁也没有真正抉择到诸法的本体。诸法的本体是大空性, 并不存在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以及成实的心识, 也不是单空。这样的大空性, 只有中观应成派能抉择, 针对上根的所化众生, 应成派以遮除八边的方式直接宣说了大空性的本体。
学习《中论》的目的就是要抉择诸法的实相, 要抉择诸法实相必须跟随应成派的究竟见解。如果只建立无遮单空, 那本论的直接内容就成了世俗谛, 这样的话, 就与佛陀宣说般若、龙猛菩萨诠释般若的究竟意趣不相符。至于本论之究竟意趣,则如《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所言: “此论则以‘缘起而生之真如性, 远离八边戏之实相, 息灭一切戏论’ 作为其所诠内容。”
一切诸法的实相是离于八边的大空性, 这就是释迦如来所宣说的般若教义的甚深内涵。对此教义, 若非龙猛菩萨的理证开显, 我们就无法真实趋入。如同大海中虽伏藏有如意宝, 但如果没有具能力的商主去取宝, 人们就无法享用。同样, 如果没有龙猛师徒的胜义理证, 一般的人, 尤其是现在的后学者,就根本无法趋入如意宝般的般若义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