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5445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信息的视觉加工方式直接反映个体的认知特点。收集ASD儿童对社交信息进行视觉加工时的眼动信息,可揭示ASD者社会认知加工的策略、特点,为确定ASD早期诊断指标提供依据。
如果能够开发出高效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用于对低龄幼儿进行ASD鉴别诊断,这对于ASD儿童的早期发现、干预和康复都是一大福音。
本书以ASD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与社会交流障碍这一核心症状的研究突破口,使用眼动追踪这一现代化研究技术,采用严格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直接探讨ASD儿童对社会信息的视觉加工过程,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诊断和鉴别提供客观化指标。
目 录
引 言………………………………………………………………………… 001
第一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003
第一节 ASD的概念与诊断标准 ………………………………………… 003
第二节 ASD的流行病学状况 …………………………………………… 013
第三节 ASD的症状与早期信号 ………………………………………… 015
第四节 ASD的诊断工具 ………………………………………………… 020
第五节 ASD的病因假设 ………………………………………………… 025
第二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033
第一节 ASD者的视觉障碍 ……………………………………………… 033
第二节 ASD儿童的面孔视觉加工 ……………………………………… 041
第三节 ASD者的其他感知障碍 ………………………………………… 053
第三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视觉加工研究的方法论………………………… 057
第一节 ASD者社会信息加工的评估方法 ……………………………… 057
第二节 眼动追踪分析技术在ASD者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 060
第三节 ASD视觉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变量控制 ………………………… 072
第四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视觉社会性注意………………………… 077
第一节 社会性注意及其发展 …………………………………………… 077
第二节 ASD儿童的社会性注意概况 …………………………………… 082
第三节 ASD儿童的社会性注意:多元客观指标的探索 ……………… 088
第五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社交场景的视觉加工…………………… 113
第一节 ASD儿童社交场景加工特点 …………………………………… 113
第二节 ASD儿童社交场景加工:眼动的证据 ………………………… 117
第三节 ASD儿童对不同复杂性静态社交场景的加工 ………………… 121
第四节 ASD儿童对不同复杂性动态社交场景的加工 ………………… 129
第六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卡通材料的视觉加工…………………… 136
第一节 ASD儿童对面孔简笔画的视觉加工 …………………………… 136
第二节 ASD儿童对眼睛简笔画的加工 ………………………………… 143
第三节 ASD儿童对社交场景简笔画的视觉加工 ……………………… 151
第七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 169
第一节 ASD者的双眼视觉 ……………………………………………… 169
第二节 ASD儿童场景加工时的双眼注视点间距 ……………………… 178
第三节 ASD儿童平滑追踪眼动中的双眼注视点间距 ………………… 208
参考文献……………………………………………………………………… 217
后 记………………………………………………………………………… 279
序
看到顺森送来他的《眼动追踪: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视觉加工》书稿,心里为他这些年来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方面研究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年来,ASD在总人口的患病比例一直处于攀升状态,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个体发展的流行病种。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现以及认识的深入,有关ASD的概念、诊断标准等都不断得以深化和完善。然而,当前对ASD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年龄较大的ASD儿童行为和言语方面的症状表现、不足或过度行为来制定,受评定者主观影响较大;且ASD症状表征非常广泛,受年龄或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症状在2、3岁前并无稳定表现。因此,至今仍然不能在3岁之前确诊ASD,对于6~12个月大的孩子更是无法予以准确诊断。如果能够开发出高效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用于对低龄幼儿进行ASD鉴别诊断,这对于ASD儿童的早期发现、干预和康复都是一大福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信息的视觉加工方式直接反映个体的认知特点。收集ASD儿童对社交信息进行视觉加工时的眼动信息,可揭示ASD者社会认知加工的策略、特点,为确定ASD早期诊断指标提供依据。
陈顺森到我身边攻读博士之前,他已开始用箱庭疗法干预自闭症儿童,帮助自闭症儿童和家长,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当时,我建议他要从基础研究开始,将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干预手段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希望他将探索ASD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作为论文选题。他不仅听从了我的建议,而且还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2017年他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注意:面孔偏向注意与加工》。如今这部《眼动追踪: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视觉加工》是他在过去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聚焦ASD早期诊断指标探索的成果。
本书以ASD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与社会交流障碍这一核心症状的研究突破口,使用眼动追踪这一现代化研究技术,采用严格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直接探讨ASD儿童对社会信息的视觉加工过程。全书共七章,在对ASD基本概述之后,介绍了ASD儿童的感知觉特点,对ASD视觉加工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梳理,尔后呈现了4个系列实验研究,即ASD儿童的视觉社会性注意、ASD儿童对社交场景的视觉加工、ASD儿童对卡通材料的视觉加工、ASD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作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在描述ASD儿童加工社会信息时的眼动特点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可用于鉴别ASD儿童的眼动指标。作者发现ASD儿童在观看不同刺激时的双眼注视点间距很稳定地大于正常儿童,这一发现对ASD早期发现、干预无疑都具有创新意义。 社会越进步越文明,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注就越多。顺森及其团队长期关心关注ASD儿童及其家庭,将自己所学服务于ASD儿童,这既是爱心的表现,更体现了心理学工作者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顺森的导师,我很欣慰他一直这么坚持和努力,当他完成本书书稿的时候,再次请我作序,我欣然答应。顺森博士毕业后,与我时常保持联系,我也一直关注着他的进步,希望他和他的团队继续努力,在ASD领域进一步收获更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是为序。
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
2018年3月15日
白学军
第一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如今,当人们谈论起自闭症儿童,大致都能说出这一群体的几个特点,如他们不跟别人交往,眼睛不看别人,喜欢独自玩耍,行为古怪孤僻,兴趣与众不同等等,事实上,从1943年Kanner首次报告早发性婴儿自闭症至今,有关自闭症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已经历经了从自闭症到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PDD),再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数次变迁。人们时常提及身边的自闭症儿童,自闭症从罕见病也似乎变成了常见病。
第一节 ASD的概念与诊断标准
1943年Kanner首次报告11例早发性婴儿自闭症,标志着自闭症正式进入实证主义的研究视野,自闭症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客体而存在,而此之前,自闭症谱系障碍已然存在于世。用现在的诊断标准在名人传记、传说、小说等文献中进行回溯,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不少世界名人都可能被纳入ASD范围。正如Frith(1989)所说的,自闭症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到现在才得到认识的。即使只有近80年短暂的自闭症科学史,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也历经不断变迁,有关自闭症的概念和诊断标准等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起初的概念仅仅是通过行为观察来描述的,并且由于不明确的生理异常机制,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个体。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实证主义的影响,自闭症研究也更加系统。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视觉加工
一、自闭症概念与诊断标准发展的阶段
(一)从Kanner开始的“早发性婴儿自闭症”
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一词并不是由Kanner最先提出的。自闭症的概念一开始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ugen Bleuler 在1908年提出的(Kuhn,2004),这也是最初自闭症不能作为独立诊断个体存在的原因。他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描述精神分裂症个体明显回避外在世界的表现,认为自闭症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核心症状(Berrios,1997)。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自闭症”和Bleuler的“自闭症”概念没有任何的关系。自闭症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历史是从Kanner开始的,但Bleuler的自闭症概念描绘了一种现实解体和情感分裂的状态,为Kanner介绍新的概念提供了框架。Kanner为了区别两个概念的不同,决定将其自闭症的概念命名为“早发性婴儿自闭症”(early infantileautism),一方面强调此类疾病发病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对Bleuler概念的延伸和扩展(Kanner,1973)。Kanner认为,与他人极度的疏远正是早期自闭症的首要特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回避性行为具有相似之处,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仔细斟酌,而且早发性婴儿自闭症可以被视为早期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表现(Kanner,1949)。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Kanner强调了早期婴儿自闭症的两个主要特点:极度自闭的孤独(extreme autistic aloneness)、拘泥于惯例(insistence on sameness)(Kanner,1968)。与精神分裂症不同的是,自闭症的孤独自闭是从出生就表现出来的,而精神分裂症是在发病后才表现出社会退缩的迹象。Kanner认为,与其说是回避外在世界,倒不如说是对外在世界保持一种高度的警惕性,这种警惕的结果就是对于惯例的坚持和抗拒改变,这一点也是精神分裂症不具备的(Kanner,1951)。所以,Kanner虽然认同两者的关联性,但认为精神分裂症中自闭特点的诊断标准不适用于自闭症。
通过行为观察,Kanner认为,自闭症儿童生来没有能力形成正常的生物性情感联结。之后,随着精神分析在美国精神病治疗中的盛行,他着重强调了心理性因素,例如强迫特质、情感冷漠以及缺乏对父母应有的情感(Eisenberg & Kanner,2010)。他认为,早期自闭症完全是一种精神生物学障碍,受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影响。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自闭症主要是一种精神障碍,但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自闭症主要是一种脑功能紊乱障碍(Rimland,1964;Rutter,1968)。
Kanner对自闭症概念的描述使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研究的深入开展开辟了道路,他强调的两个主要核心特点对后来自闭症诊断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其病因学机制尚不清楚,而且与精神分裂症进行差异比较,一定程度上把自闭症描述为一种精神病的状态,会误导其干预和治疗的方向。这个阶段的自闭症概念虽然脱离了精神分裂症的范畴,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可用来诊断和鉴别相似的精神疾病,并且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仅仅局限在3岁之前的儿童。总的来说,自闭症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但仍旧需要更多的完善和革新。
(二)自闭症诊断标准的初步建立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有组织的研究团队首次以流行病学和实验代替早期案例观察法来研究自闭症儿童,自闭症的概念开始有了显著的改变。受到新的研究和科学方法的影响,有关自闭症的认识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即自闭症基本缺陷从严重情感回避(severe affective withdrawal)转变到语言及其他认知和感知异常(language and other cognitive and perceptualabnormalities)。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许多自闭症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观察而且积极地试图与自闭症儿童互动。他们认为自闭症儿童基本缺陷是没有开发出正常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合并了统合其他感觉刺激的统合性障碍。在这一自闭症研究与应用阶段,言语和认知的缺陷成为诊断和识别自闭症的主要依据。
这一阶段,语言方面作为主要识别自闭症依据也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例如首个自闭症的纵向研究显示,Kanner所提出的主要情感交流障碍以及明显的回避行为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趋向于减少,而其他症状如语言缺陷和智力缺陷则表现出保持稳定不变的倾向(Lockyer & Rutter,1970)。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智力、接受和表达能力、统合能力等系统的心理测试实验,发现语言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视觉加工言语问题并不是因为明显的情感回避或者动机失败造成的,而是因为词汇意思理解能力差(Frith,1970;Hermelin & O’Connor,1970)。除了语言之外,对一些非语言(如符号、手势、表情等)的加工和处理也同样存在困难。由此可以看出,自闭症儿童并不是没有社交的动机和要求,可能是因为对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加工存在缺陷才会导致其回避社交(Rutter & Bartak,1971)。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