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094002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年。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有关加强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颁布之际,《乡村振兴战略》一书出版发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在“三农”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仍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怎么样实现乡村更好地振兴、更快地振兴,是全国各地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规律,如何总结提炼浙江省“三农”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抓出特色、抓出成效……在《乡村振兴的浙江实践》一书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答案。
《乡村振兴的浙江实践》作者权威,内容全面,系统梳理和集中展示了浙江在“三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提供示范样本的经验做法,具有强烈现实指导意义,是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示范及借鉴作用的通俗理论读物。
全书分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共8章,前后分别加“代序”和“展望”,约24万字,为全国“三农”工作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鲜活的浙江样本。同时,本书正文前设置彩色插页,通过鲜活的实景反映浙江农村的新面貌。
本书以“夹叙夹议 案例分析”为主,重点阐述浙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八八战略”实施16年来,在“三农”方面的探索创新和深化落实,系统梳理和集中展示浙江走在全国前列、提供示范样本的经验做法。
本书立足浙江、放眼全国,在全面总结提炼浙江“三农”发展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乡村振兴规律,系统提出乡村振兴路径,认真推荐乡村振兴典型,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方案、案例,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借鉴、可参考、可推广的样本示范。
本书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有历史综述,又有当下未来;既有理论角度的总结提炼,又有实践角度的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可以说,这是一本学习“三农”知识的*教材,是一本干部综合素质教育的权威教材,是一本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具书,值得细读、精读、深读。
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代序) 车俊
第一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 城乡融合的浙江路径
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由点及面阶段(20世纪90年代)·加速推进阶段(21世纪以来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全面提升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二、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全域化”构建城乡规划体系·“一盘棋”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大花园”统领城乡一体发展
三、 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城乡一体定位产业布局·发挥特色小镇的产业中枢作用·以农业特色强镇推动乡村产业聚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互促的创业就业体系·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城乡联网的公用设施体系·浙江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特点
五、 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
探索人口自由流动·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引导资金流向“三农”
第二章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 有效推动资源变资产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推动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践·激活乡村闲置农房
二、 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国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在浙江诞生·农业因专业合作社而美丽·专业合作社因经营机制创新而灿烂
三、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一好百好”·农村集体资产有了“主人”·多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四、 切实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全面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合理定位农合联的职责和目标·充分发挥农合联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第三章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保障粮食安全
建设管护粮食生产功能区·确立大粮食安全观·发展粮食规模经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
二、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林业经济·推动渔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深化农业“走出去”
三、 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强化政产学研结合·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 打造农业品牌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序构建“三品”认证体系·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强化营销拓展品牌
- 扶持保护品牌·构建农产品公共营销体系·办好浙江农博会等农业展会
五、 建设农业综合平台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农业“机器换人”·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农业建设·健全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重视创业创新平台打造·开展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
六、培育乡村美丽经济
提升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广泛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积极开发农家美食
第四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 美丽浙江建设历程
建设生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域美丽的样本——桐庐县
二、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卫生改厕“三大革命”·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三、 开展美丽系列创建活动
实施万村景区化行动·建设美丽河湖·打造美丽田园·建构美丽乡村风景线·创建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推进美丽庭院创建
四、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创新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沿海防护林建设与平原绿化·推进湿地资源管护·有效保护农田耕地·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发展千岛湖保水渔业
五、 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村庄和农居规划管理
第五章 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一、 “种文化”——浙江农村文化建设奠基工程
农村“种文化”活动的起源·“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千镇万村“种文化”·“种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发展
二、 文化礼堂——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党政主导,分类推进·思想引领,价值导向·整合资源,丰富内涵·健全机制,保障运行
三、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办好乡镇综合文化站·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服务体系·打造“我们的村晚”品牌·提炼“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
四、 先进思想引领农村文化建设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形势任务政策宣讲·以褒扬“最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五、 培育乡村新风尚
规范村规民约·开展乡风评议·倡导移风易俗·完善志愿者服务·传播新乡贤文化
六、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农业文化遗产功能
第六章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乡村治理典范·群防群治:“我为大家巡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乌镇管家”:管人管事管平安·“以外管外”:文化认同促进乡村和谐
二、 构建乡村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新机制
多元化解:用不同钥匙开不同的锁·风险评估:重大决策的风险“过滤网”·“一体两翼”:一头抓“防火”、一头抓“灭火”
三、 打造平安清廉的乡村治理新矩阵
平安村创建:夯实乡村治理“平安细胞”·“后陈经验”:让村务在阳光下运行·“清廉村居”:打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小微权力”清单:助推村级权力规范运行
四、 推行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新模式
“雪亮工程”:农村加密、全域覆盖·社会心理服务:打造“心防”新体系·“基层治理四平台”:再造治理流程·全科网格:乡村治理的“底座”·信访代办制:倒逼信访工作提速提效
五、 探索“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
“三治融合”:源于桐乡的生动实践·村规民约:从墙上的摆设到村民的行为规范·乡贤参事:回归乡里,反哺家乡治理·“村民说事”:象山的又一张“金名片”·“最多跑一次”改革:村民在家门口能办成事
第七章 走共同富裕道路
一、 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比在全国省(区)中最小·农村居民区域、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二、 开辟钱袋子鼓起来的有效路径
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支持农民合作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转移性收入
三、 全力打开“两山”转化通道
挖掘资源优势·突出改革推动·注重融合发展·强化创业创新·缙云烧饼年入18亿元
四、 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山海协作工程的发展历程·山海协作工程的推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显著成效
五、 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普遍减贫阶段(1978—1985年)·重点突破阶段(1986—2002年)·全面提升阶段(2003—2012年)·新时代奋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八章 加强农村党的建设
一、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上下协同的联动态势·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 加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
突出规划引领·出台政策举措·明确特色载体·健全推进机制
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四、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打造过硬农村“领头雁”·提升村党组织领导力·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纳米”
五、 打造一支不走的农村指导员队伍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实干中锤炼本领·让指导员安心干事·考核与激励相结合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失衡。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邓小平同志讲过,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城乡融合的浙江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在较长时间里不得不采用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浙江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前城乡分割特征明显。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浙江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城乡分割“破冰”,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联通、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的路子。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择,以搞活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量的扩张过程,开始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大力推进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率先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以国营商业、供销社、外贸部门或工厂为依托,同农户联合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出台乡镇企业所得税税负超过30%部分实行减半征收、乡镇企业奖金税一律免交、乡镇企业可按工资总额的15%提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等多项政策,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率先发展农村专业市场,全面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率先推进农村小城镇发展,探索温州龙港等“农民城镇农民建”的路子。建立省、县、乡、村四级农业发展基金制度,按乡镇企业销售收入的10%提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县域内“以工补农”机制。
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浙江农村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农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65元增加到1990年的1099元,个体工商户突破100万家;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据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农村专业市场达到2000多个,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率达到35%左右,基本形成百万农民创业带动千万农民就业的格局。
2.由点及面阶段(20世纪90年代)
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了乡镇企业集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和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着力搞活粮食流通,确立了以市场供求决定粮价的定价机制。率先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推进农业发展从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向优质、高产、高效并重;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鼓励农民“什么来钱种什么”,推动农业全面走向市场。推进乡镇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着力解决乡镇企业产权模糊、政企不分、机制滞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基本完成乡镇企业改制。
坚持和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省财政对17个贫困县和次贫困县实行了“两保两挂”财政政策,即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各项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实行省补助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挂钩、奖励与地方财政收入增收额挂钩,由省将经济发达县的财力集中一块,转移支付给经济相对欠发达县,以实现浙江全省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浙江城市化若干政策的通知》,积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率先在龙港镇开展允许农民进镇办理正式居民户口试点,率先取消进城控制指标和“农转非”指标,并对进城落户人员的待遇作了全面规定。推进农村小城镇规范化建设,开展“撤区扩镇并乡”,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集聚,促进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和小城镇联动发展。
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互促共进的机制不断健全,全省农民人均收入从1990年的1099元增加到2000年的4254元;乡镇企业从50多万家增加到100多万家,在全省工业中进一步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专业市场达到4000多个,许多产业或产品成了世界“单打冠军”;建制镇达到800多个,城市化率达到48.7%,农民非农化率超过50%,城镇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大舞台,形成了县域内“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工业化城镇化相得益彰的格局。
3.加速推进阶段(21世纪以来到党的十八大召开)
进入21世纪后,浙江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先后制定《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 《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政策,在更大范围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工业化城市化互促共进的格局,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03年,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全面推进浙江现代化建设的“八八战略”,其中包括“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坚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开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力要素布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走上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发展路子。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出台《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率先推进以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顺应城乡经济加速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做大做强以中心镇为依托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大力发展农家乐、来料加工业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机制。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互动发展。深化强县扩权改革,把313项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20个县(市、区)。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加快提升。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303元,城市化率达到61.6%,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善、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态势,基本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和公共服务向“三农”全面覆盖的任务,基本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的格局。
4.全面提升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城乡融合的要求,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以更大的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大都市区带动,一手抓美丽乡村建设,全省城乡统筹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升、机制日益完善。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顺势作出“浙江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质量提升”的重大判断,把全省当作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和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构建以都市区为龙头、以中心城市为骨干、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全省城市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确定了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八大万亿产业,全面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着力培育名企名家名品,加快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全国首个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持续创新,服务手段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
提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果断打出畜牧业转型升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渔业转型促治水、海上“一打三整治”、创建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等农业生态建设“组合拳”,农业资源利用率全国领先,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研究制定省委“农村改革40条”“农民增收26条”等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综合推进农民素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民创业就业、农家乐等美丽经济培育、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欠发达县摘帽、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农村社会保障标准等助农增收举措。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坚定不移打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农村改革“组合拳”,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18年,浙江省城市化率达68.9%;县域网络零售额突破7500亿元,农产品电商零售额达667.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730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36∶1;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基本建立,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