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098736
★ 本书是《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少年版,报告文学家王宏甲、青年作家萧雨林为孩子诚意创作。原著入选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同名电视剧于2020年3月首播。
★ “时代楷模”“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的优秀传记,为一代天文巨匠画像,为时代立传,淋漓尽致地展现科学家精神和风采,带给读者震撼与感动。
★ 展现国之重器“中国天眼”的建造历程,为少年儿童普及天文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 致力于打开孩子的“视界”,滋养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书中讲述了世界科学史、文学艺术史上多位闪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精彩故事,能扩展孩子的视野,为他们构筑丰盈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收获心智的成长,为人生立志。
★ 全书制作精良:太空美术画家喻京川特约绘图;篆刻家陈海泉提供篆刻作品;三折过油拉页时间轴,清晰明了展示天文学三大时代。
这是一部有温度、有思想、有情怀的作品,将打开孩子的“视界”,滋养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作品不仅为青少年揭开“中国天眼”的奥秘,还展现了“天眼”巨匠南仁东精彩的科学人生。作品娓娓讲述了南仁东勤学的少年时代、刻苦钻研的青年时代,着重记述了南仁东及其团队从提出构想、选址立项、克服技术难关,到*终建成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过程。一代天文巨匠强烈的爱国情怀、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将激励无数青少年继往开来、奋发向上。
这本书给人深深震撼,写出了一种“南仁东精神”,从头到尾洋溢着一股激情,饱含着对孩子的拳拳之心。作品中串联了很多伟大人物、感动世界的经典故事,这对青少年教育也必不可少。
——著名评论家、《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 徐德霞
作为儿童版“天眼”故事,本书无疑具有“启蒙”的使命。主要体现于“智识”与“成长”两大启蒙上,作者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述南仁东及天眼故事,及与之相关的科技史、文化史故事,杂以众多天文科技前沿知识,缀以作者的精彩点评,完成了对儿童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层面的智识启蒙。作品在*后一章专辟“人生成长四大工程”一节,从“立志”“态度”“能力”“精神”四个维度推进孩子们的成长构建,助力儿童完成了“掩卷之思”。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普创作》杂志执行编辑 姚利芬
目 录
前 言 打开你的“视界”
引 子
第一章 为什么要仰望星空
1 第一次革命性进步
2 第二次革命性进步
3 第三次革命性进步
4 “中国天眼”究竟是什么
第二章 南仁东的人生成长
1 青少年时期的南仁东
2 从学徒干起
3 首次把科技变成产品
4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5 总工程师的摇篮
第三章 打开天空之门
1 初入天体物理系
2 卡文迪许和麦克斯韦
3 “小绿人”与“脉冲星之母”
第四章 去看看世界
1 到保尔的家乡去
2 到荷兰去
3 把美术立起来
第五章 因落后而奋起
1 一次历史性的国际会议
2 一份烟熏的建议书
第六章 给天眼找个“家”
1 遥感所的年轻人
2 披荆斩棘
3 贵州来了“国际天团”
4 发现大窝凼
第七章 一场科技的“长征”
1 一个“超级大胆”的构想
2 一颗雄心,两手准备
3 旷日持久的预研究
4 “内外交困”的感觉
5 为什么落泪
6 找回“自力更生”
第八章 尘埃落定
1 关系FAST前途的国际评估会
2 遭遇“滑铁卢”
3 布拉格之缘
4 命运交响曲
第九章 天眼横空出世
1 不能忽略人民的力量
2 索网问题
3 千人大会战
4 秋风编织出七色锦缎
第十章 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1 争分夺秒
2 天眼“开眼”了
3 正式启用
4 天眼,你会哭吗
5 永恒的纪念
几点寄语 人生成长的四大工程
1 为人生立一个志向
2 认真是一种能力
3 请记住综合能力
4 请重视你的精神
前言试读
前言
打开你的“视界”
亲爱的孩子,这是写给你们的“中国天眼”故事。
在说到这本书之前,得先给你们介绍另一部作品,那是今年3月出版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部作品被列为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入选“新中国70 年百种译介中国好书”。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天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献礼剧。
这部作品诞生后,很多人被它深深吸引和感动。透过这部文学作品的“ 天眼”,你会看到一个如星空般浩瀚的世界,你会了解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轨迹,并与那些闪耀在历史星空的伟大灵魂相遇。
然而,这是一部主要面向成人的作品。书中的知识点很多,信息量很大,也许会超出你们的接受能力。很多深邃的人生哲理,也需要你们在以后成长的岁月中去慢慢体会。因此,我们感到,应该有一个专门给少儿阅读的天眼故事。
亲爱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童年一定是伴随着童话的。但我想告诉你们,不是童话世界才有阳光与美好,现实世界的故事,甚至比童话更加丰富精彩。人生的成长,有无限丰富的天空和大地,这还需要走出童话,去认识眼前这个真实的世界。
没错,这本书将会向你讲述“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的故事。但是,我们并不是只为了告诉你南仁东有多了不起,也不是为了普及与天眼有关的科学知识。我们希望,它是一部打开你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天性的书,一部着眼于你们的灵魂建设与精神成长的书。你们不仅可以通过了解人类天文学的发展,去翱翔更广阔的知识宇宙,更会在书中收获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崇高。这里有人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我盼望着你们能早些读到它,那将会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亲爱的孩子,期望你从这本书的阅读中,打开、再打开自己的视界,像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说的那样,上下求索。我们希望并且深信,这部作品会像天空中的恒星一样,具有恒久的阅读价值。
正文试读章节:
第二章 南仁东的人生成长
前面我们讲了天文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就是为了让你了解“中国天眼”对中国,乃至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我想你有点等不及了。好吧,现在该我们的主人公南仁东出场了。
1 青少年时期的南仁东
1945年2月,南仁东在吉林辽源出生了。他在六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
6岁时,南仁东上了辽源中心小学。那时正值新中国诞生之初,我们的航空工业是零,雷达工业是零,汽车工业是零……真正是一穷二白。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扫盲运动,扩建学校;新中国热烈期盼少年儿童好好学习,快快长大,在科学技术上去冲击我国迫切需要的零的突破。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
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
孩子,这首歌你也许感到陌生。南仁东是唱着这样的歌曲长大的。那昂扬的旋律,就这样渗透了他少年时代的灵魂,并将贯穿他的一生。
辽源有座龙首山,南仁东的家就在这里。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南仁东就喜欢到龙首山上看星星。在读了《地理》课本后,他曾问他儿时的伙伴张平:“你说,南半球看到的星星是不是跟我们看到的一样?”
南仁东的弟弟南仁刚,如今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画马。在他的记忆中,哥哥小时候也贪玩,但他几乎是带字的东西都看。哥哥喜欢美术,爱看小人书。
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一个小时候会阅读的孩子,眼界和情怀都会在阅读中滋滋生长。
南仁东虽然成绩一向不错,但直到上了初中,都并不突出,直到辽源四中有一位老师发现了他。
南仁东考上大学后,曾带着南仁刚一起去四中看望恩师,他对弟弟说:“没有这位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南仁东告诉弟弟,有一天老师把他叫到家里,并留他在家里吃饭,跟他谈了一天。究竟谈了什么,南仁东并没有细说。
谈了一天,肯定不是传授知识。那个年代的老师不会对学生说:“你要为自己好好读书,不然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他们通常会说:“你要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可以确定的是,老师与南仁东的一番谈话,打开了南仁东的心志。
那一年,南仁东15岁,正读初三。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看看这句话,今天是不是成了无数家长的共识?
其实,人生成功的关键未必在起点,而通常是在转折点上。
如果先前落后,如果出身贫寒……你并非没有机会。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8岁、18岁,甚至68岁,都可能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由弱变强,由平庸变辉煌。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1960年,南仁东上高中了——辽源五中。
没错,南仁东在高中阶段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是,学习能力极强,看东西过目不忘。实际上,他“过目不忘”的秘密,是他事先自学了课本上的内容。课堂上,他就专注地盯住有疑问的地方。
除了课本知识,南仁东感兴趣的东西很多,求知面非常开阔。多年后,南仁东去苏联访问,还能把高中时朗诵过的斯大林红场讲话完整地向苏联同行背诵。去参观俄罗斯国家艺术馆,能在那里介绍俄罗斯画家列宾、苏里科夫和希施金。
转眼读高三了。南仁东仍然像往常一样给学校出黑板报,冬天滑冰,夏天游泳,还有时间谱曲……
高考了,南仁东在高考志愿栏填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这年高考,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心里却起疙瘩了——他填报的是清华建筑系,他的理想在建筑方面,而通知书上写着“无线电系”。
原来,南仁东的考分高出建筑系录取线50多分,被调剂到无线电系,因为那时国家更需要无线电方面的人才。对此,他的工程师爸爸一脸严肃地说:国家少一个建筑师,多一个无线电科学家,不是更好吗?
这是1963年,南仁东18岁。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首次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不久,已在清华读大三的南仁东,也加入了北京学生到全国各地去的人流。
他先是到了上海,接着去了广州,又辗转去了四川、陕西和甘肃。起初主要去看革命圣地,后来又去了少数民族地区。在甘肃,他对《地理》中学到的河西走廊特别感兴趣,决心去走一走。他穿过河西走廊,去了新疆。1967年到来,他越过天山,到了南疆。很多地方,他都是独来独往。
这段经历给他最强烈的印象就是祖国多么辽阔!这激发了他空前的爱国意识和渴望为祖国做贡献的愿望——这并非他独有的感受,而是那时候许多青年学子共有的激情与理想。
这时,内蒙古大草原又在召唤他,他的眼界、胸怀,都如奔腾的蹄声在那片岁月奔驰起来……他辗转去了内蒙古,最后从呼和浩特回到清华园。
那段特殊的岁月,特殊的经历,他是有收获的。
南仁东有一张21岁在清华园的照片,身穿一件格子衬衫,嘴唇上留着细细的小胡须,眼睛看着前方,不苟言笑。 回到清华园时,他就是这个形象了。有人说,他这样可能是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也说人说,南仁东1963年画过一张高尔基素描,他留的短胡更像高尔基。
我们没有机会去问南仁东当初是怎么想的,但能感觉到,一种渴望独立思考,不肯随波逐流的品质,在他18岁时已经叩问过他的心扉。在走过大江南北,大漠草原后,他更加具备了一种独立个性与坚毅品格——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要成长。
孩子,讲到这里,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人的成长并不是简单地吃饭长个子。身体的、年龄的生长不叫成长,心灵、情感和志向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青少年时期的精神成长,对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
第四章 去看看世界
南仁东获硕士学位后,接着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这期间,他在天文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就。然而,一个能做出创造性成就的人不能仅靠“专业”。1985年发生在南仁东身上的大事,使他感到需要走出去开眼界了。
1 到保尔的家乡去
他出发了。这是一种新的出发,在他40岁的时候。
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同等重要,相得益彰。所谓“履历”,不应局限于读书工作的经历。这“履”,就是穿着鞋天南海北去走,鞋子里存储的记忆,会比在校读书更牢靠、更立体、更开阔。
这是他首次出国,到苏联去。是的,1985年,那个国家还叫苏联。这一路去,他乘坐的可以说是世界上乘坐时间最长的列车。他再次体验了当年从河西走廊去新疆,又辗转去内蒙古大草原的经历。这次欧洲之行,他还将穿过整个苏联,去到西欧的荷兰。
此行将会给他带来什么?
苏联,是他少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他喜欢绘画,是从喜欢俄罗斯画家列宾、苏里科夫的作品开始的。他喜欢音乐,最熟悉的是苏联歌曲。在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小路》的岁月,那种不乏悲伤和忧郁,却又流淌着顽强和坚毅的旋律,就像在冰雪世界里燃烧的篝火,曾经那样温暖地陪伴他的青春岁月。
这年秋冬之交,他去了苏联两个天文台。
一个是普希奇诺射电天文台,在莫斯科附近;另一个是克里米亚射电天文台。前一个,他是与导师一起去的。之后,他独自去了克里米亚天文台,邀请他的天文学家名叫舒尔加,是那里主持射电天文研究的人。
南仁东到克里米亚天文台,接待他的还有苏联著名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切尔尼赫。切尔尼赫曾发现了两颗周期彗星和一批小行星。克里米亚天文台的设施除了自己使用,也提供给国际组织使用,这些都是南仁东当时特别需要的。然而,南仁东特别想到这里来,还有更吸引他的因素。
孩子,你听过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吗?你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
学生时代,南仁东除了喜欢音乐和绘画,还喜欢文学作品。他读过许多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最打动他的就是这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他出生的时候,家乡辽源火车站早已存在。保尔·柯察金的家,也在乌克兰一个小镇的火车站旁边。少年保尔就在火车站里干活。作品里的基辅、第聂伯河,南仁东熟悉得就像是自己的家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小说,作者名叫奥斯特洛夫斯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罗斯帝国也在战乱中。那一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刚刚10岁,母亲把他送进小镇的一所小学读书。一次,他在上神学课的时候问神父:天文课老师说的地球存在的时间,同神父说的为什么不同?
神父大怒,揪住他的耳朵往墙上撞他的头。
后来,奥斯特洛夫斯基上神父家补考,悄悄地在神父家的食物里撒了一把烟末。那天一起补考的还有几个同学,他以为神父不会发现是谁干的。结果,神父还是发现了他。神父告到校长那里,他就被学校开除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就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头的情节。小说里写到,保尔在问神父关于地球的问题之前,听过高年级一位教师讲地球和天体。保尔听那教师说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星星也跟地球相像,他惊奇地张大了嘴巴……
孩子,也许你已经无法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怎样深刻地影响了南仁东那一代人。那个年代,无数青年学生把书中的一段话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如今这段话可能已经没有人抄录了。那是保尔身负重伤回到家乡小镇期间,有一天他独自走到一个空旷的广场上。少年时候的朋友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就是在这个广场的绞刑架下被绞死的。保尔在原先竖着绞刑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随后走下陡坡,来到埋葬烈士们的公墓。那段话,就是保尔在烈士墓前的一段内心独白。我觉得这段话很重要,所以也请你们记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亲爱的孩子,你会为这样的文字感动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后的二十年间,在苏联就用了43种民族语言出版印刷246次。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无数官兵把它带到了战壕里,就像保尔·柯察金跟他们在一起战斗。战后的苏联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血染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被译成20种文字,在26个国家出版。中文译本的发行量是各种译本中最大的。
南仁东是带着崇敬之心,犹如朝圣般来到产生了“保尔·柯察金”的土地,来到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来到第聂伯河流域的乌克兰。那里有他青年时代的英雄情结,有一个远去的时代对他的召唤。
1985年南仁东的乌克兰之行,是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要经历。有人说他是去重温和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去寻找一座熔炉。而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将不断发现,真正的熔炉不在别处,就在他自己的理想、情感、信仰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中。
第六章 给天眼找个“家”
在万山深处寻址,没有农民的帮助是不可思议的。每当夜宿山村,点起火堆,坐在火边仰望星空,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还需脚踏大地。
2 披荆斩棘
1994年,聂跃平重返贵州,去寻找南仁东心目中理想的“大坑”。这一次,他先后考察了安顺地区,黔南州,跑了一个多月,还特地回了一趟他的家乡——独山县。
他很想在独山县选出一个大坑来,把大射电望远镜建在他的家乡。可是,独山没有合适的地方。
他还去了跟独山县相邻的平塘县克度镇,在镇邮电所打手摇电话,摇了好久才摇通县政府,给他们讲选址的事。县里很快来人,看了几处洼地后,他已经心中有数,认为能在贵州找到合适的台址。
在选址中,聂跃平的遥感技术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先是通过遥感技术,在遥感图像上捕捉到三千多个洼地。当时遥感的分辨率还不够高,只能大概知道在哪一片,把它圈出来,然后再一边搜寻一边实地考察。他们用半年多时间确认了三百多个洼地,把它们圈定到数据库里。然后又一个个研究,筛选出一百多个。
这一百多个洼地,南仁东坚持每个洼地都要去跑。
尽管有车,但建这个大射电望远镜要求避开无线电干扰,筛选出来的基本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很多地方车开不进去,只能靠走,有时候要走几十公里。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总是南仁东。
不论去哪里,总有县乡村的干部和农民带路。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踩进去。没有农民兄弟的帮助,是进不去的。那样的经历,让南仁东想起自己在学生时代唱过的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多年后回顾中国天眼是怎么诞生的,这“披荆斩棘”就是个巨大的象征——不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而是在无路的地方,硬劈出一条路来。
雨衣、解放鞋、柴刀、拐杖,是他们永远的装备。
下雨,路滑,解放鞋是最耐用的。
拐杖,可用来防备丛林中的蛇。
贵州选址十二年,国家天文台、遥感所都有不少人陆续加入进来,还有很多当地干部和农民的帮助。但很多时候,只有南仁东和聂跃平两个人。一个裤腿总是卷起来的,一个干脆穿短裤。
一个说:“南仁东啊南仁东,跟你做事就是难!”
一个说:“你别想跑。是你把我领到贵州深山里来的……”
这就是选址。
贵州的早晨和黄昏,寒冬和酷夏。烈日和暴雨,或者蒙蒙细雨。巨大的山体落差,典型的岩溶,山涧下的河谷,丛林,蛇、猴、松鼠、山鸡……山里人家弯弯曲曲的石阶,两山之间牵起的绳索桥,水声在索桥下咆哮。
在贵州,南仁东是这样广泛地接触到农民。
“山里农民再穷,也会杀鸡给你吃。”这是农民给南仁东留下的深刻印象。他们还总是端出自家酿的土酒招待他。南仁东不能喝酒,一喝身上就出红疹子。但农民的热情常常让他无法招架。
南仁东怕欠人的情,就常常买了水果带到山里送给农民。聂跃平劝他别带:“这太沉了。”
南仁东说:“如果这事做不成,这份情就还不上。”
“这事”当然指的是大射电望远镜项目。聂跃平当即问:“你觉得有可能做不成?”
南仁东一愣,说:“一定要做成。但是,如果没有放在这里,这情也还不上。”
聂跃平说:“我了解农民,他们从来就没想过要你回报。你来了,他就招待你。”
“我们没有退路,一定要在贵州选出一个最好的台址,把这件事做成。”南仁东好像是对自己说,也是对聂跃平说。
第七章 一场科技的“长征”
南仁东说,我年轻的时候,西方封锁我们,现在好像开放了,但关键的技术、关键的时候、关键的领域,还是封锁我们。我们的国家没有退路,必须从高科技方面冲出一条自己的路。
4“内外交困”的感觉
庞大的FAST工程的预研究,可行性论证,要请很多专家。由于长期处于缺经费状态,南仁东总是找尽可能便宜的旅馆让专家住。由于方方面面厉行节省,南仁东获得了一个“铁公鸡”称号。
此时的张承民是南仁东的助理,FAST学术秘书,还充当翻译。按理说,就餐时怎么也应该有他的位子,但是他们经常是两个人一个位子。南仁东出去抽烟时,张承民就进来帮助翻译和解答一些问题,顺便就吃一些。少一把位子,可以省一个人的饭钱。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项目,节省到这个地步,你相信吗?
南仁东遇到的,还有超出经费、超出科技本身的困难。
1999年FAST工程启动预研究之后,南仁东感到,FAST遇到的困难逐渐复杂起来。
先是美国方面出现了FAST过时的评论,这些声音传播很广。接着国内外都有声音呼应这些说法。这期间发生的事还有,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不再对外开放。南仁东去美国的申请,也多次被拒签。
这些事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南仁东不知道。但他感到了有一种阻止建造FAST的力量。国内也有人重复美国人的说法,甚至说得更苛刻。有人说这是个虚假的计划,还有人说是“钓鱼计划”……南仁东有了一种“内外交困”的感觉。
他给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邮件,讲了要争取由中国独立建造的想法,没想到对方说:“不行。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
对方不是他的敌人,而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南仁东,他把这种刺激当成了对自己的鞭策。
于是,南仁东这个从来不愿意求人的知识分子,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到处游说,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他像个保卫胎儿的孕妇,不断地跟有关人士说,这孩子将来是很有出息的。
他说大望远镜像猫头鹰的眼睛,由很多小望远镜组成的阵列像蜻蜓的眼睛,各有千秋。FAST类似猫头鹰的眼睛,对微弱信号的探测灵敏度极高,是目前能探测到最远天体的望远镜;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
在国内奔走的时候,坐在绿皮火车里,有人问他:“你是不是搞推销的?”
他笑了笑,回答:“是的。”
去国外奔走,负责买机票、与他同行的经常是张承民。
南仁东一向不要别人照顾,但跟他出差的张承民已经感到自己要照顾他。张承民发现他吃安眠药,不吃就睡不着,吃少了还睡不着。为了节省,他们经常是同住一间。早晨闹钟响了,他发现南仁东没有动静。
“南老师——”他小声叫道。
没有动静。
闹钟继续响着,还是没有动静。
张承民只能起来把南仁东叫醒。
跟南仁东出国的日子里,张承民生怕哪天早晨南仁东醒不过来,每天都提心吊胆。
2005年春的一天,在去科技部的途中,南仁东突然在车里坐不住了,在后座歪着躺了下去。
“胸部很难受。”他说。
南仁东从不叫苦叫累,非常坚韧和顽强。现在他说很难受,坐在前座的张承民立刻感到不是小事,果断地对司机说:“去医院。”
平日,张承民很多次建议南仁东上医院看看。“没时间。”南仁东总这样说。现在,张承民不容商量地要求司机立马赶往附近的中关村医院。
到医院,医生开单去拍片、抽血化验,检查了一圈,然后得到一堆化验单和报告单,有的结果还没出来。
张承民去问情况。问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回答说,有问题,但不能做结论,需要外请专家会诊。医生建议说,不如直接上大医院。于是直接去了北医三院。
北医三院很大,每天看病的人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要排很长的队。南仁东一看就说:“走走走,没法看!”
张承民陪南仁东去过两次医院,都是车走在半路上,南仁东觉得不行了,改道去的医院,最后都因为等不起而没有看成。
张承民后来回想,南仁东的身体在2005年就已经出问题了。从决定做FAST这个项目,他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加上长期的劳累,以致积劳成疾。他自己其实有感觉,怕一旦查出大问题,那FAST怎么办?所以他能躲就躲,每次都是难受到感觉过不去了,才同意上医院。可是缓过气来,还没轮到他看病,就又走了。
从1993年到2005年,十二年了,南仁东每一天都认为有重要的事,哪怕是去检查身体,他也觉得是浪费时间。
从1993年得知国际LT计划开始,南仁东就自掏路费,从东北到东南再到西北,先后联络了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进来;万山深处选址,会聚了无数农民的力量;开工后,参与进来的各路劲旅就更多了……你说,FAST工程的艰辛挺进,像不像中国科技的一次长征?
在南仁东的坚持下,FAST虽然还没有正式立项,但在一批天文学前辈和中青年学者的努力中,它如同穿着草鞋跋涉的长征,早已启程。这个注定会写进中国科学史的伟大工程,它的辉煌是因为有血也有泪,滴洒在那跋涉的脚印上。
几点寄语
人生成长的四大工程
“好吧,南仁东和中国天眼的故事,我们就讲完了。”我对冠音说。
“但故事之外,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要对你讲。”我紧接着说。
“比天眼还要重要的东西?”听完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冠音还有些意犹未尽地问。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的确是比天眼还要重要的东西。你已经知道,支撑天眼建设的有六大工程,每一项都必不可少;接下来我们要讲的,不妨总结为人生成长的四大工程,每一项也是必不可少的。”
“哪四大工程?”冠音问。
希望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成长起来,这是南仁东的召唤,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如果千千万万的家长也能重视这些,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好吧,最后,就给你们讲讲这人生成长的四大工程。
1 为人生立一个志向
前面讲过,南仁东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他15岁的时候,老师与他的一次长谈。就是那次长谈,打开了南仁东的心志。
前面还讲过,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吃饭长个子,心灵的、情感的、志向的成长,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心中有没有“志”这个东西,是不一样的。
爱因斯坦15岁那年,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德国国籍,独自到意大利的米兰去见父亲。虽然这时没有任何人能预见到他有一天会属于世界,也没有任何保障来代替他正在放弃的国籍。但已经有一种“志”,在他身上出现了。这种“志”,就是他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自主。当他相信自己精神的独立性已经可以迎接命运,当他相信自己的成长需要从种种束缚中挣脱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再束缚他的自由,包括国籍。
再看看马克思。马克思中学毕业的时候,在毕业作文中写下自己未来的人生选择——为人类而工作,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完美。这一年马克思17岁,他的“志”,也已经坚定地生长起来了。
毛泽东16岁的时候,在对未来的人生选择上,与父亲发生了严重冲突。父亲要他专心来经营家里的米店,但毛泽东已经做不到只为一家人的事业去奋斗。他的志向,已经和中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似乎全世界都在为赚钱而奋斗。打开电视机,全世界的首脑都在谈经济,全世界都在说“经济全球化”。升官或发财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南仁东主持的中国天眼,是一个自己绝不会有钱赚、却需要竭尽全力投入的项目。如果没有理想,没有非凡的志向,南仁东能做到吗?可以说,没有非凡的志向,就不会有中国天眼。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南仁东从小喜欢绘画,有美术家的梦想;考大学时报考建筑系,志向是成为一名建筑家;清华把他录取到无线电系,改变了他的专业,但并未改变他的志向,只是让他多了一个科学理想。最终,他把一生钟情的三大理想——美术、建筑、科学,完美地融合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如此开阔地将地球、人类和宇宙联系在一起。
南仁东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心中坚忍不拔的志向,这种心志所凝聚的价值观,是比科技、比才华重要得多的东西。缺少这样的心志,即使聪明过人,也可能一事无成。
2 认真是一种能力
认真,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态度。事实上,认真,是一种自幼训练有素的能力。如果没有获得“认真”的能力,就很难真正做好一件事。你看,南仁东把巨幅毛主席像画得栩栩如生;他画的高尔基,仅用线条,就画得那么传神。这都凝聚着自幼训练有素的“认真”,不认真是做不到的。同样是因为认真,才不会在解题中洒汤漏水,才能获取吉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
在通化无线电厂,他带领工友们研发收音机和电子计算器,初步建立的“可靠性理念”,其实质就是认真。
在天眼的选址过程中,他跑了上百个洼地;在天眼建设过程中,为解决索网问题,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每次都认认真真地研究那失败,那是真正的“一丝不苟”。他的认真,渗透到了中国天眼从选址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不认真,就不会有中国天眼这个国之重器,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天眼巨匠”。
孩子,一个人的认真,是比天赋更重要的东西。南仁东的认真,是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重视和学习的。
3 请记住综合能力
你已经知道了,在距离中国天眼基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克度的小镇。现在,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镇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如今镇上已有两座五星级宾馆,几十家中小型酒店,一百多家餐馆。它还多了个新的名字“天文小镇”,人们还称它为“大山坳里的天空之城”。
镇上有个“天文体验馆”,它因中国天眼的诞生而诞生。走进天文馆大厅,有一尊很大的人物雕塑。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你很可能会和冠音一样脱口说出:“张衡。”
的确,张衡是中国浑天仪、地动仪的发明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他应该是最有资格站在这个天文馆里的。
然而不是。
走近一看,冠音读出来了:“屈原。”站在这里的是屈原。
为什么是屈原?屈原不是天文学家,他是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但他的《天问》,包含着对宇宙,对苍穹大地,对国家社会,对世道人心,深邃的追问。
天文馆的设计者为什么选择屈原?或许因为“天问”是“天文”的谐音。但这里还有更深的寓意,意在告诉青少年:如果你热爱天文,学习天文,还要跳出天文,才有更广阔的发现和创造。同时也在告诉你们,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更为重要。
事实上,张衡也不仅是天文学家,他还是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你看到了,屈原和张衡,都不止是某一方面的“专家”。
前面我们曾讲到了哥白尼。哥白尼是18岁到大学学医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后来又攻读了法律和神学,再后来是在担任教士的年月,“业余”完成了《天体运行论》。
伽利略也不只是个天文学家,他的认识和发现,是建立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还有你们熟知的牛顿,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都有重大发现。我们还讲到了麦克斯韦,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被认为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而爱因斯坦也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哲学博士,他的《相对论》的提出,就是吸收了哲学的营养;而且,他的小提琴也拉得很好……
南仁东作为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最出类拔萃的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他初学无线电,后学天文学,也是个跨学科的科学家,他还擅长绘画。
孩子,举了这么多例子,想告诉你们的是:所谓“专业”,常常会封闭一个人眼界和创造力。因此,跨学科地学习非常重要。世界上的伟大创造,都在于打破学科封闭,打破专业樊篱,都在于对综合能力淋漓尽致地运用。
综合能力,是今天的青少年和家长都特别不能忽视的能力之一。
4 请重视你的精神
“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我这些学生在看星星。” 这是南仁东对他的学生的评价。
我们都知道,建造FAST对南仁东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个没有钱赚的事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却能甘之如饴,为什么?
南仁东的故事告诉我们,天地万物,最重要的并非物的创造,而是人的建设。在人的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建设。
新中国早期,经济科技都非常落后,老一辈科学家靠什么造出了“两弹一星”?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响彻那个时代的声音,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南仁东在长达十多年争取大射电望远镜国际项目中,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撑,他早就被打败了。尤其是在国际项目竞争失败后,他有理由选择放弃。“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呢?”那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舆论,都对南仁东极为不利。他是在卧薪尝胆的艰辛中,愤然而起,向中科院提出,由我国自主建造。
有精神和没有精神,是大有区别的。FAST项目正式立项以后,全国近二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包括一百多位科学家在内,共有五千多人直接参与这项大科学工程建设。他们迸放出的研发力量,以及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力量,都是在“自力更生”的精神动力下,被极大地释放出来。结果,中国天眼无异于横空出世,以世人想象不到的速度迅速建成。
中国天眼,不仅是由各种前沿科技所铸造的“国之重器”,更是一座中国英雄们用理想浇铸的精神丰碑。
精神、理想、信仰,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在长征中,红军湘江血战五昼夜后,只剩下三万多人,蒋介石用四十万大军围歼红军。如果这时搞个“科学论证”,这三万多红军已严重缺枪弹、缺粮草,而且伤的伤,病的病,能战胜国民党全副武装的四十万大军吗?物质条件相差这么大,红军凭什么继续战斗?“红星照我去战斗”,那就是精神、理想、信仰的力量!
为大多数人共同的利益而工作,是精神、是理想、是信仰,也是最大的力量。如果一生只为自己一人,或是一家的前途而奔忙,那世界就太小了。不定何时,人生会有如困在一个荒凉的古堡,或有如被放逐到一片荒漠。
南仁东说过:“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从低等的生命演化成现代这样,出现了文明,就是因为有一种对未知探索的精神。”这里包含着他对人类精神的认识。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始终是人的精神——探索精神、吃苦精神、忘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什么发现、发明都不会出现。
所以,亲爱的孩子,请重视你的精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