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2084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顾颉刚生前200册读书笔记记载着他的学术历程、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值得史学界认真继承,同时也值得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哲学的研究人士认真继承。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内容简介
这部书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己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更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力的独到见解。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致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目 录
序言
三版前言—新消息
一 中国民族史概要
1. 打破两个错误的观念
2. 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
(1)商
(2)周、秦
(3)汉
(4)三国、两晋、南北朝
(5)隋、唐、五代
(6)宋、辽、金
(7)元
(8)明
(9)清
3. 各民族神话中的祖先
(1)盘古开天辟地
(2)三皇五帝的各种说法
(3)夏、商、周的传说和历史
二 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
1. 最早的中国文字
2. 经书漫谈
(1)《诗经》
(2)《尚书》
(3)《礼经》
(4)《春秋经》
(5)《孝经》
(6)《论语》
(7)《孟子》
(8)《尔雅》
(9)《易经》
(10)经书杂论
3. 说说诸子百家
(1)《墨子》
(2)《杨子》
(3)《庄子》
(4)《老子》
(5)《韩非子》
(6)法家
(7)《管子》
(8)阴阳家
(9)名家
(10)杂家
(11)诸子杂论
4. 经书、子书以外的战国古书
(1)《竹书纪年》
(2)《穆天子传》
(3)《国语》
三 中国史书
1.《二十四史》
2.《史记》
3.《汉书》、《后汉书》
4. 史书续谈
四 杂史
1. 汉朝杂史
2. 六朝杂史
3. 唐朝杂史
4. 宋代杂史
5. 元代杂史
6. 明代杂史
7. 清朝杂史
五 经学、汉学
六 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
七 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八 略谈中国古代社会
(4)《战国策》
(5)《逸周书》
(6)《世本》
(7)《山海经》
(8)《楚辞》
九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
十 中国宗教史略
十一 中国哲学史略
十二 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
后记
修订再版后记
校订后记
三版校订后记
前 言
这部书已经出版了二次,这是第三版。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地区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都缺了一大块,原因是我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
一九九二年七月,我在收拾陈年老笔记本子时,忽然发现了一个褐色小本本。这里头有95页记录着一九六五年顾颉刚老先生对我讲述的中华古史。这是重大发现,令人惊喜。翻阅之下,知道这个本子,比前一个蓝色本,更为重要。书名《入门》,必须增补上褐色小本的记载,才真的更会体现这一书名。为什么出了这些事?和“文革”有关。我是一九六五年单独听讲的,一九八○年才着手整编蓝色本本,那时忘记十多年前原是把听讲笔记先后录写在两个本子上。是“文革”之前所听所闻,到“文革”之后,才单单发现了蓝色本。又过了十多年,才新发现了褐色本。这一发现,就像偶然看见了新宝藏。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新闻!对于编者来说,这是一次新奉献!我感到莫大的庆幸!
这两个本子都是往年不寻常的日子,所作的不寻常的记录。两本合一,才是真正的全璧。
褐色本所记,中心是中华民族之缘起、壮大与发展。这里包含着古族、古事、古人、古文字、古书、古神话、古故事、古器物、古文学、古诗、古代逸闻趣事。
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生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
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至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词造句,也是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作为整理人,我在整理原笔记时,十分注意不走样子,不离格儿。努力保持顾老原话、原意、原色、原味。当然笔记语言,同他本人的口头语言不可能一般模样。而把数十年前的笔记语言,再化成读者可能看得清的语言,并不可能一个错字、一个错句也没有。
我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中华民族的久远的历史和文化,越发感到骄傲和光荣,想读者必将有同感。当然,一些史学研究家和一般学者,也会感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书将有助于他们自己的科研工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