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45119
保罗·索鲁“大旅行”现代篇
移动的旅行指南 文化碰撞的活字典
18个月,17个国家,绕地中海1周
他去摩洛哥拜访保罗·鲍尔斯,去埃及拜访纳吉布·马哈福兹,也随性采访有趣的路人
这部书讲述的是环地中海旅游见闻和感想。作者博学多才,所到之处的风俗人情,趣闻轶事均以独到别致的眼光加以批注和描述,见解深刻,行文引人入胜,是旅行文学类比较厚重详实的作品,既是一本充满标签的旅游地图详解,又是一本引发读者思索和进行文化碰撞的活字典。这是一部充满豪情壮志的游记,点评和见解可圈可点,也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叙事作品,风土人情跃然纸上,是可以一再品读的经典之作。正如作者所言,旅行是一次改变观念的机会,旅行赋予人们的是新的思路、比较和碰撞,是惊险的挑战,勇敢者的游戏。
地中海之旅向来被视为寻找智慧的旅程。保罗•索鲁此次开启了他的“大旅行”现代篇,从直布罗陀的“赫拉克勒斯之柱”出发,绕整个地中海一圈,*终抵达位于摩洛哥、仅数英里之遥的另一根“赫拉克勒斯之柱”。行经十七个国家,行走一年半,他不搭飞机,坚持脚踏实地,借助火车、长途汽车、渡轮,偶尔搭出租车或骑自行车,参与当地的各种活动,和当地人一起看斗牛、逛市集、参观古村落和各地遗迹。
第一章 前往直布罗陀岩的缆车
第二章 往阿利坎特的“地中海”号快车
第三章 搭“欧罗巴角”号往马略卡岛
第四章 乘“瓜达卢佩圣母”号快车往巴塞罗那及其北境
第五章 乘“大南”号往尼斯
第六章 乘“美丽岛”号往科西嘉岛
第七章 搭“伊奇努萨”号往撒丁岛
第八章 乘“托雷斯”号往西西里岛
第九章 搭“维拉”号往卡拉布里亚
第十章 搭“克罗迪亚”号由基奥贾出发
第十一章 乘“利伯尼亚”号前往扎达尔
第十二章 乘“威尼斯”号往阿尔巴尼亚
第十三章 乘“海上精神”号往伊斯坦布尔
第十四章 乘“白海”号游过黎凡特
第十五章 七点二十分快车前往拉塔基亚
第十六章 乘“海洋和谐”号往希腊
第十七章 乘“劳德三世”号往克尔肯那群岛
第十八章 乘“海峡”号抵达摩洛哥
地中海的小宇宙
——我读保罗·索鲁的《赫拉克勒斯之柱》
詹宏志
写出原创性旅行文学的第一个门坎,应该是一条具有独特想象力的“旅行路线”。
因为真正的“空白之地”(Empty Quarer)或“未测之地”(Uncharted Land)早已随古典探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前,探险家们来到又一个全新之地,大言不惭地宣称:“我们正进入一个从未被血肉之躯注视过的新地域。”(We were now getting into areas never viewed by mortal eyes)这种伟大的句型现在只能搬上火星去用,吾生也晚的小辈旅行者,再也没有资格使用这样不合时宜的修辞。那么,现在的旅行者从那里可以去寻求一种真正的“新经验”,供我们内思反省,进而产生文学呢?
地域不新,途径却是新的;道路不新,理由却是新的。这是新一代旅行者仍可以源源不绝找到新经验,更不断创作出耐人寻味的旅行作品的原因。美国作家保罗·索鲁就是其中一位想象力最奇诡的旅行作家,他的其他几本旅行文学作品,都包含了某一个匪夷所思的旅行路线,譬如在《老巴搭哥尼亚快车》(1979)里,作家索鲁从波士顿的自家门口出发,搭乘平日上班族通勤的火车,一路接驳换乘,景色更替变化,一站换过另一站,他竟这样一路穿越整个北美洲,再穿过中美洲,垂直而下数千公里,一直走到阿根廷境内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直到铁路戛然而止,那几乎是道路的尽头,无人的所在,作家才说:路途已尽,我可以回家了。想想看,这是何等独特、何等不凡的“旅行路线”。
十五年后出版的《赫拉克勒斯之柱》(1995)一书里,保罗.索鲁再接再厉,想象那不可想象的路线,这一次,他看上欧洲文明起源的地中海海岸,如同约翰生博士曾经说的:“我们所有的宗教、几乎所有的律法、几乎所有的艺术,以及几乎一切使我们脱离野蛮的东西,都来自地中海海岸。”(All our religion, almost all our law, almost all our arts, almost all that sets us above savages, has come to us from the shores of the Mediterranean)冲着这句名言,索鲁因而决定沿着海岸把地中海绕一圈。
地中海不算大,只有将近两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七十个台湾的大小,比新疆则略大三分之一;但它沿岸的民族与文化却既多元又多彩,上方是欧洲,下方是非洲,东边则是亚洲,而西边露出一个极狭的开口:也就是欧非两洲遥遥相望的直布罗陀海峡。穿过它,你就进入了更浩瀚的大西洋,往北可至英伦三岛或北欧,往南可绕过好望角,找到往印度与香料群岛的另一条航道;而继续再往西航行呢,再往西你就和哥伦布一样准备要发现新大陆了。只是古代欧洲人并无意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他们相信出了海峡,不过是一片空漠汪洋,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一直要等到“大发现时代”,欧洲人才走出海峡,看见全新的世界。
直布罗陀海峡最窄的两端,一边是位于西班牙半岛却归英国管辖的直布罗陀(Gibraltar),另一边则是位于摩洛哥的休达(Ceuta),两个地方正是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第十件苦劳(捕捉格里奥尼斯的红牛)时所立的两根石柱,这也是本书书名《赫拉克勒斯之柱》的由来。作者并不想直接从海峡此岸到达彼岸,他绕了个大远路,从直布罗陀出发,沿地中海岸向东,经过西班牙的东海岸,然后是法国的蔚蓝海岸,你紧接着就遇见意大利,往南你还得看看西西里,然后过意大利的鞋跟来到南欧,包括四分五裂的前南斯拉夫和文明摇篮的希腊各岛,再向东,你先遇见的会是既欧洲且亚洲的土耳其,然后你就来到所谓的“东方”(The Levant),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再转了个弯,别管苏伊士运河的诱惑,你就来到埃及,这时方向已经转回向西,你现在正沿着北非的海岸,将经过利比亚、
突尼西亚、和阿尔及利亚,最后来到摩洛哥,回到直布罗陀海峡对面的另一根“赫拉克勒斯之柱”,这样,你已经环绕了地中海一周,周长约三千六百公里,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不同的语言饮食。这就是作家保罗·索鲁从此柱到彼柱的“环地中海之旅”的路线计划。
旅行文学的第二个门坎是“文学”,但这几乎没有方法,也没有规则,只有文学家自己的体验和创造。保罗.索鲁出了名的是一个尖刻犬儒的旅行作者,他对路上所见所闻的锋利言词有时也让某些忠厚的读者无法忍受,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游记并不是受到所有人的欢迎,所以他开宗明义就调侃自己说:刚刚读到这里就喃喃自语:“他又来了。”的读者们,您可以放弃了。
但文学有百种面貌,索鲁的风格是那种穿透世俗虚伪的锐利,毫不留情,也绝不随俗。他让你看见的不是表皮,而是进入皮下组织的显微镜;而如果你愿意冒着自己的自尊也受一点点伤害的风险,读到的确实是极其敏锐的观察以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索鲁的旅行一向别出心裁,却深入人群,他流连在游客不到的偏城小镇,绕行到难得邂逅的僻路,与当地人谈天辩论,记录荒谬却真实的人生面向。他不是美丽景点的描述者,更不是奇风异俗的采撷者,他书中记录的多半是人物,以及与人的对话;但奇怪的,似乎这种平凡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却产生比虚构想象更惊人的戏剧性。
我曾说索鲁是“反省‘旅行’本身的旅行者”,因而他的旅行有时显得有点“反旅行”;而他的旅行文学也常常反旅行文学,刻意与习见的旅行文学背反。索鲁似乎是一位深怕落入“俗套”陷阱的作者,尤其害怕俗套的“结局”。所有的旅行文学都隐藏一场“治疗”或“救赎”,旅行者出发是一个人,回来是另一个人(通常是变得更有智慧或更悲天悯人);但索鲁绝不掉入这个陷阱,他让地中海之旅变成一个循环无解的仪式,他在结语时说,中国、秘鲁之旅治愈我的中国病、秘鲁病,但地中海之旅并没有治好我的地中海病,他似乎没有因此完成一个通过仪式,旅程完成,经验却未完。
他说:“我知道我将像重回博物馆一样重回地中海,去看或去想。”地中海之旅,彷佛是灵魂故乡的追寻,是祖先崇拜的加强。《赫拉克勒斯之柱》一书止于他去拜访住在摩洛哥的美国前辈作家保罗·鲍尔斯,鲍尔斯也像索鲁一样是位追寻者,他的小说《遮蔽的天空》(1949)正是一个世代以前流浪追寻的代表之作,保罗·索鲁,看似与其他事物断裂隔绝,这场拜访行动却是传统的接续。是呀,不要错看言词尖锐的人,他们只是需要保护他们脆弱柔软的内心而已。
令人目眩。
——《时代周刊》
阅读索鲁才称得上真正的旅行。
——《波士顿周日环球报》
索鲁发挥出了*水平。
——《花花公子》
第一章
前往直布罗陀岩的缆车
处于西方文明中的人指称观光客跟猿猴差不多,然而在赫拉克勒斯石柱之一的直布罗陀岩,我不但见到,还学会了如何区分他们。我搭乘索道缆车,横越一丛丛发育不良的矮小树丛和丑陋的屋宇(那些读到这里嘟囔着“哦,他又来这一套了!”的人,最好别再继续往下读),来到岩角顶端。直布罗陀只是一堆显眼的石灰岩石,远观十分迷人,只有一小撮人聚集在低坡处。居民多半皮肤黝黑,会讲两种语言,包括足以理解的英语和带有安达卢西亚口音的西班牙语。向直布罗陀居民提到西班牙时,他们会变得激动,但他们心里明白,英国终有一天会把他们交还给西班牙国王,就像把香港交回中国一样。
直布罗陀岩角的猿猴为北非猕猴,是欧洲唯一的土生猿猴。那些猿猴目前仍定居当地,而且比大部分直布罗陀家族还要久远。猿猴聚落中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礼俗,这种情况足以使人类啧啧称奇。岩石间从来不曾发现过猿猴尸身和骸骨;据说猿猴在这个有如山脊的岩内幽深处建有隐秘的殡葬室,它们会在那里举行葬礼、哀悼并掩埋死者。那些猿猴虽然安居在此,但其实处于劣势:没有工作、没有薪资、必须靠救济维生——由市政府拨款喂养它们。
然而这项食物援助也许还暗藏着一项并不正大光明的动机,因为当地居民强烈迷信:一旦猿猴在直布罗陀绝迹,该地便不再隶属英国。数百年来——从一七四○年以来,很多旅行者都曾提及这些猿猴,尤其是昔日的大旅行者,这一次我便是循着他们的足迹环游地中海。其实几乎从人类苦役的守护神赫拉克勒斯在前往捕捉三体怪物红牛(第十件苦役)过程中扔下这块岩石开始,当地便人迹不绝。当时他还在海峡对岸扔下另一块岩石,而成为摩洛哥的休达。这两块形成地中海的狭道,希腊人称为卡尔佩和阿比拉的岩石,就是赫拉克勒斯双柱。
此行我便是由其中一根柱石,绕远路前往另一根柱石,也就是环地中海一周,从事一项阳光海岸之旅,其间或有随兴之举,是我这种冲动型旅行者所不可或免的。
“旅行的最大目的在参观地中海沿岸地区。”塞缪尔·约翰逊博士曾说,“这些地区曾蕴育世界四大帝国:亚述、波斯、希腊和罗马。我们全部的宗教,几乎所有法律和艺术、所有使得我们凌驾野蛮人之上的一切,都是由地中海沿岸地区流传下来的。”
当然,他所谓的“我们”和“野蛮人”的用语都值得商榷,但是你懂他的意思。在地中海沿岸发生过许多事,却直到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才乘船航过赫拉克勒斯之柱。假若不是因为胆怯,那么之所以这么晚才有这项横越海峡之举,倒不是因为海流影响,或海峡上始终吹拂西风的关系,而是根据地中海人的观念,在赫拉克勒斯柱石之外,除了赫斯珀里得斯三姊妹所住的岛屿,以及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大陆,便只有可怕的大海了。
赫拉克勒斯之柱标示出文明的极限。古希腊作家欧里庇得斯写道:“(赫拉克勒斯之柱)乃航程的终点,大洋的流治者不容许船员游弋于紫色海域。”之后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希腊学者波利比乌斯亦曾叙及:“位于赫拉克勒斯双柱之间的海峡鲜少使用,人烟罕至,因为那个偏远地域的部族彼此间缺乏交流而且我们对其外界海洋的知识也极为贫乏。”
远在柱石以外的是,令他们联想到阴曹地府的混乱阴森,因为那两座柱石有如提尔供奉麦勒卡特的神庙石柱,因此腓尼基人称它为麦勒卡特之柱。麦勒卡特是冥府之王与黑暗之神,由祂统御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的大海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这并不是说地中海人从未冒险穿越海峡,事实上,他们确曾放胆西行——腓尼基人便由海路抵达不列颠岛,结果证实海峡之外果真险恶难行、危机四伏。他们因而认定海峡的另一端委实乏善可陈,除了中央海,只有怒涛汹涌的紫色河域,也就是那片阴森危险的海洋。希腊人将那片海域称为“海洋之流”,认为它环绕着他们所居住的得天独厚的大地;而因他们是住在大地的中心点,正确地点便是在德尔斐,当地有块状似伞菌的石头上还注明“世界之脐”的名号。毕竟地中海的原意便是“陆地的中央”。
海峡表面以步行速度往东流,经过十五英里宽的峡道流入地中海;但是海面下两百五十英尺深另有一道次洋流,以反方向急速西流,涌经海峡底部,注入大西洋。摩莉·布卢姆在睡前沉思之际,便曾喃喃叙及“那道可怕的海洋深处急流”。这种罕有的循环式对流,是这片几近内陆的海域中唯一维持海水鲜活的方式。很少有巨流大川注入地中海;直到一八七五年苏伊士运河在威尔第歌剧《阿依达》的旋律伴奏下启用前,数千年来,直布罗陀海峡——英国水手口中的“肠中”与摩尔人所称的“窄门”,是当地通住世界各地的唯一水道。
即令如此,地中海有个很古怪的特性:几乎没有潮流,而且除了分散各处的漩涡——尤以位于墨西拿的最负盛名,也没有显著的海流,其动态主要由风,而非海洋主宰,而且每种风都有名字,各具特性:如稳定吹过直布罗陀海峡的西风帆达危尔斯风;西班牙海岸的强风特拉蒙塔那风;意大利的港的寒风布拉风;里维埃拉地区干冷的西北风密斯脱拉风等;另外还有喀新风、西洛可风、黎凡特风,以及大约六种别的风(经常是同一种风而有不同的名称)。至于马耳他岛冬季所吹拂的东北格雷大风,很可能是《圣经》(《使徒行传》第二十七至二十八章)中描述,导致圣保罗在马耳他海域遭到船难的同一种风。
总之,地中海并非受月亮圆缺影响的海域,因此它的变化也不是每个月固定,而堪称自有情绪。水手们便曾提及它的神经质,还有它的色彩,包括紫色、暗酒红色,尤其是蓝色。对希腊人而言,地中海是白海——土耳其人也使用同一名称:“阿克德尼兹”;阿拉伯人变称为中央白海。德国旅行家埃米尔·路德维希曾记载,“如果将海洋比拟为庞然的交响乐,那么地中海倒可归纳为室内乐”,因为它带有犹豫性质,波长短促、起伏奇特,都和大洋迥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