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516713
本书所辑论文内容基本涵盖了整个中国古典文学时期,其中各位作者均是学界相关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其见解独到、论证缜密,各位学者在叙述时文字优雅、表达流畅,使得本书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又适合普通文学爱好者阅读。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经典形塑与文本阐释”研讨会之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2篇。论文作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研究中国文学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所收论文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聚焦于经典著作、经典作品、经典形象、经典作家,引导读者认识到“其中每一个个案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变化轨辙,都是在各种不同社会环境和阅读人群中,主动或被动地被重新包装改写、重新阐释,从而完成各自独特的经典化过程”。本书对这些过程分别加以探讨,有助于读者对这些经典的重新梳理和认识。
《老子》文本形成与注疏诠释的语言机制……………………丁亮1
史学丑闻与文学经典: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演变和经典形成……………………
王立群30
谢灵运诗《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中的“同枝条”一辨……………………李静45
不平衡的文体与备众体的文论……………………陈特 陈引驰60
从“诗”到“谶”: 南北朝帝王诗歌的创作、传播与被建构
——从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诗说起……………………李猛88
论六朝志怪小说里之孔门弟子……………………潘铭基113
女皇的纠结
——《升仙太子碑》的生成史及其政治内涵重探……………………唐雯136
寒山诗日本古注本与寒山诗的经典化……………………卞东波161
“杜甫文不工”的形塑
——典型与对偶的诗学……………………佐藤浩一186
手批杜诗: 杜诗经典化的重要一环……………………曾绍皇203
《本事诗》“诗史”说与中晚唐学术脉动……………………吴怀东227
《文镜秘府论》经典形塑的过程……………………卢盛江250
五代俗讲僧云辩的生平与作品……………………陈尚君262
关于婺刻《三苏先生文粹》所载策论……………………朱刚273
《世说新语》在宋代的经典化
——以诗歌用典为中心……………………罗宁283
严羽诗学著作的生成及其早期传播……………………陈广宏313
复调的戏谑: 《文房四友除授集》的形式创造与文学史意义……………………侯体健341
明代元曲学的兴起
——以元曲本的流变为中心……………………李舜华 陈妙丹359
论服部南郭重新考订李攀龙《唐诗选》……………………顾春芳381
“共抒天下公愤之气”
——论明末清初时事剧中之当代书写与公众意识……………………王瑷玲397
近代学界的“李清照改嫁”之争……………………杨焄434
从数字化时代到数据库化时代
——从哈佛大学的三大人文数据库说起……………………徐永明442
2017年12月1日至4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经典形塑与文本阐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多功能厅举办,参会学者八十三人,收到学术论文七十五篇。会议讨论热烈,交流充分,开得很成功。会后,与会学者根据讨论意见,重新修订定稿,我们选取二十二篇,结集为本论文集。
近几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成绩巨大,变化显著,其中最重大的成就,我认为是文献建设、视野开拓与方法变化,从单纯的作家作品研究,进而全方位地关注一个时代文学风气的变化及其内外原因,关注伟大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联系,关注文学群体的共同追求及其内部差异,关注文学作品的文体变化及其细节讲求,关注文学内容与形式变化的互动协调,关注文学传播中的文本变化与事实偏移,关注文学批评的多元展开及其对文学风气变化的推动引导,关注外来元素对中华本土文学产生的冲击与位移,关注长期被忽略的中小作家的文学业绩……还可以举出许多。我总是想到从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变化从传统的以诗文为中心的选赏评点,转为与现代大学教育相联系的文学史教学传授,中间还有从苏联文学研究模式延续的以作家、作品论为中心的文学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经常会觉得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古人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的多元转型,即便最古老的中国文学研究也发生根本变化。很长时间以来,就传统与现代、宏观与微观、议论与考据、文学与文化、文学与人性、文学与社会,有过许多热烈的讨论,似乎从来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但也正是这些讨论使所有从业学者认识到,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开放的中国文学研究应该参考吸取人类文明至今所取得的所有成果,以多元的姿态展开各自的独到研究。社会环境与对外交流的变化,为这些研究提供了充分而多元的表现舞台,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以我从事的唐代文学基本文献研究来说,最近四十年的成就,即便面对此前一千年研究之总和,也可说毫不逊色,更时见出蓝之色。其他方面,虽然我没有能力一一加以描述,大体差不多,是可以想知的。
基于上述学术背景,许多学者呼吁学术研究回归大家、回归经典、回归作品,我们深表赞同。所谓大家,应该是站在时代巅峰的伟大作家,他们的成就也足以代表一个时代,并曾产生长远影响。所谓经典,可以是一部书,可以是一首诗,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或艺术形象,其最重要特征应该是曾广泛传播,家喻户知,久曾传诵,并产生重大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从古到今,作家可数者当不下数十万人,存世作品数量更为巨大,然而能成为经典作家或经典作品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往更深处观察,不难发现,经典作家及其作品,各个时代的认知会有很大的不同。以唐诗为例,今日家喻户晓的作品,比如李白《静夜思》、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牧《清明》,在唐宋时期很不为人所知,其进入大众视野其实主要在明清时期。唐人曾特别矜为经典的作品,晚近无人阅读者更不在少数。这是时代的差异,其实也与阅读人群的文化程度与理解能力有关。再加深究,唐人所著如《本事诗》《云溪友议》等书所载有名诗歌的有趣故事,如红叶题诗、司空见惯、破镜重圆、人面桃花等,似乎与史实很难合辙,更多出于以讹传讹的民间传闻。再如历史上的明君贤臣、忠臣烈女,乃至反面典型如隋炀帝、李林甫等,也与历史人物的真实作为有很大不同。可以相信,经典著作、经典作品、经典形象、经典作家,每一个个案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变化轨辙,是在各种不同社会环境和阅读人群中,主动或被动地被重新包装改写,重新阐释,从而完成各自独特的经典化过程。对这些过程分别加以探讨,也有助于我们对这些经典的重新梳理和认识。
上述见解,有幸得到许多学者的理解与赞同,并从各自研究领域给以呼应,提交学术论文参与讨论。本书所收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展示全貌。但各家所言,皆依凭有据,论证精密,评说宏通,见解独到,各有创获,读者当不难体会。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到明年恰巧二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一些成绩,也始终在向其他兄弟院校学习看齐,寻找差距,努力前行。我们看到,中国学术处在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各个领域、各种流派的研究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稍有停顿,就会落后,即便如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这样最传统而基础的学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断督励进取,也希望中外同道不时给以指点与帮助。
本书结集难免有疏漏处,敬请相关学者与读者给以及时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