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1208
编辑推荐
马克思被誉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有许多身份: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这些身份往往将他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形象。实际上,他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他曾经是一个对爱情满怀憧憬、对生活充满迷茫的少年,他也曾经饥寒潦倒、苦于生计。他所写下的动人情诗,感动了燕妮,也彰显出了他的大气格局;他所发出的尖锐批评,气跑了拉萨尔,却也反映了他没有一个私敌。这些生动、真是的生活场景,无疑将马克思的形象展现得更加立体。
本书在未脱离马克思伟大思想成就的同时,穿插诸多看似琐碎、实则发人省醒的“小花絮”,让马克思成为一个能对普通人、尤其是对青年产生帮助的精神导师,同时,还通过穿插诸如小贴士、哲人说等版块,对正文作出补充,充分反映了这本通俗读物背后的学术根基。
内容简介
本书以青年人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选取了马克思一生中的20个经典“瞬间”,细致刻画了他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所经历和思考的事务;同时,启人心智:马克思的经历和思考对当代中国的年轻人有哪些启示?本书所呈现出的马克思,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深谙理论、学术渊博的伟人,而且更像是我们信得过的大朋友,他那平易近人、接地气的一面,仿佛给了普通人一股力量,让大家相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马克思能帮助我。这是一部“青年人写给青年人看的青春版马克思传”。
前 言
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多是从思想政治课堂上初识马克思的。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似乎显得有点“高冷”:表情严肃、思想庞大,只可“远观”而难以“亲近”。诸如此类的马克思的形象还有许多,有作为政治家的马克思,有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有作为神话或被神化的马克思……马克思到底是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展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马克思,更要通过这些事迹及其紧密关联的思想,重新认识整体、全面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体认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下意义。这部《马克思的20 个瞬间》就是试图解答这一问题的书。作者团队别开生面地从马克思200 年间选取了20 个具有代表性的瞬间,以点彩画法的方式,勾勒出一个生动的马克思形象。他出身优渥,却选择站在穷苦人民的身旁呐喊发声,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优越生活而四处流亡,甚至饱受贫穷和疾病之苦;他17 岁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而谋福利”的思想境界,并以这样的工作和职业为人生志向,为此他不惜抛弃那些资本家和政客给他的“铁饭碗”,大半生都在书斋里埋头研究和写作;他是一个高智商的哲学博士,精通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学与意识形态,却用毕生时间和精力批判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领导工人运动而四处奔走;他的结发妻子曾是一位高贵美丽的贵族小姐,他的忠实朋友曾是一位聪明睿智的工厂管理者,他们却愿意陪伴马克思完成他的事业和使命,与他共同经受人世间的所有冷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恰恰是马克思波澜起伏的一生,塑造了他的光辉人格,产生了他的科学思想,铸就了他的伟大事业。对于多数人而言,自次接触马克思开始,还有这种感受:马克思的理论,特别是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太好理解,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究其原因,我们在学习这些理论时,脱离了马克思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因此这些思想往往看起来非常深奥乃至枯燥。正因为如此,这部书的作者希望尽可能还原马克思在思考、创立这些思想时的现实环境,带来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以帮助大家进入马克思生活和思想的“现场”。这样一来,当我们再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学说”等问题时,也就相对省力、轻松一些。更为难得的是,在“回到过去”的同时,本书的作者团队时刻不忘“关照当下”,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能够冲破时空的局限,将马克思“摆在眼前”来思考当前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面对争抢头条的热点与评论、微信转发的传闻与杂谈,我们必须具备马克思的“批判方法”;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掌握马克思的“实践品格”;甚至对于当前在青少年中间流行的“佛系生活”来说,我们都要一起看看马克思在种种困境面前始终斗志昂扬地拥抱生活的态度。本书的写作“初心”是“给90 后讲讲马克思”,如今的“90 后”群体正是20 多岁青春韶华的年龄,而马克思正是在不到30 岁时写下了《共产党宣言》,这不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且他也由此确定了为人类解放而工作的志向。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90 后”是真正的“同龄人”。因此,针对“90后”群体的特点,这部书进行了写法上的创新,用青春化的语言和青年人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马克思。书中穿插运用“小贴士”“哲人说”“提问角”“观天下”四个板块,将若干必要知识背景、名家哲言、聚焦问题、当代发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活泼明快的叙事节奏。对于读者而言,不啻为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本书的作者团队全部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80 后”青年教师,他们体现出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宣讲者的风采,他们身上有着严谨与深刻、热情与活泼、生动与幽默,因此由这些青年人书写具有新时代面貌的马克思主义,再为合适不过。当然,这部书仍然存在着一些可以进一步改进、充实和完善的地方,但如果它确实能够把马克思生平和思想中的关键问题启发和提示出来,它就有了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让“90 后”以及更年轻的一代了解马克思的目的,在于认识马克思思想的真理性,确立起信仰的坐标。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从马克思身上汲取人生智慧、人格力量,像马克思那样活得充实而精彩。伟大的人物都是相似的,伟大的精神也是相通的。让我们从马克思那里领略伟大,让我们在新时代向着马克思指引的目标继续前行。是为序。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曾峻2018年4月12日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曾峻2018年4月12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