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758161
宫廷正骨法包括接骨、按摩两部分。编写者出于继承发扬我国灿烂之传统医药学之宿愿,以中国*历史档案馆现存之医药史料为起点,实事求是,擷采崇严,侧重科学性,详细述宫廷正骨的历史渊源,从宫廷御医体系、御医逸闻、皇室医案宫廷正骨及养生秘方,全面展示御医高超的医术,揭秘了许多宫廷秘方,有利于读者了解宫廷历史同时,学习到一些宫廷保健之法,对日常活中保持身体健康有所助益。其中重点部分为宫廷正骨按摩。宫廷正骨按摩深拨浅揉、大抵小旋、巧点推按、缓搓急弹、透理整正的手法特点。特色鲜明,激活生命本源,导引清正能量,通调人体经络,暢理机体气血,一通百通,周身通泰,百病皆祛。
宫廷正骨理筋学术思想为“心慈”: 要求医者施术时尽量使患者少受或不受痛苦。“术狠”:在已经明确病因,熟知病情,治疗过程了然于胸情况下,施术时,要迅速、果断,切忌不可犹豫不决,不可章法自乱。“轻”主要指的是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突出症,进行“一指禅”手法操作时,力度以使患者感到腰部有沉重或酸痛感为宜。杜绝重手法,造成手法副损伤。“柔”主要指的是动作柔和的同时,对特殊病灶部位施术需“柔中带刚”,如肌肉丰厚处,阿是穴等部位。“透”主要指在对痛点进行治疗时,施力徐徐渗入,直达病灶。以患者感到感到力可透于腰部深部为佳。“巧”主要指行“背法”“搭法”时,务必熟悉操作流程,才能用*小的力气,*准确的手法,达到*的治疗效果。
第一章 宫廷正骨理筋历史
明末清初,战乱频频,在同明朝军队的作战中,满蒙八旗士兵常发生坠扑跌折、关节脱臼及跌打损伤等伤情,为治疗伤员,善于接骨按摩的满蒙骨伤科医生应运而生,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据《清史稿》记载:“善治伤,有中矢垂毙为拢镞,敷良药,寻伤愈。”“天命中有患臂屈不能伸者,令先以热镬熏蒸然后斧椎其骨,操之有声即愈。”绰尔济是当时最著名的医生,他将其特效医术传授给广大满蒙八旗士兵,培养了大批满蒙八旗骨伤科医生,满语称之为“绰班”。
宫廷正骨术起源于清代皇宫上驷院绰班处,是清代宫廷医生治疗跌打损伤、关节脱臼的医疗技术,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诊疗体系。传授宫廷正骨绝学。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是一种非介入式安全、有效而又绿色环保的治疗方法,广大患者骨伤都愿意选择。宫廷正骨术是中医正骨手法中的精品,集中医正骨手法之精华,在皇宫中精研而成。我师吴定寰教授不仅继承宫廷正骨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又进一步发扬,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吴氏正骨术。在学习吴氏正骨术的过程中,常常感悟其精妙。
上驷院绰班处的绰班主要来自满八旗中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侍卫或御林军,并由绰班处的蒙古医生头目教授其正骨技术,学期六年,每月有四两银子的“钱粮”,期满后经考试合格、医术精通者可成为正式绰班御医,称补实缺。自咸丰皇帝以后,绰班处选取学员的条件放宽,八旗侍卫均可入选。上驷院绰班处内设蒙古医生长3人,相当于今天的主任医师,副蒙古医生长3-4人,相当于副主任医师,一般蒙古医生和学员总数共计30人,蒙古医生长,正六品,服用五品冠戴;副蒙古医生长,从六品,亦准服用五品冠戴。目前有证可考的最早的上驷院绰班处蒙古医生是著名御医德寿田。其弟子有桂祝峰,景隆,怀塔布等,桂祝峰的弟子是我国著名的骨伤专家夏锡伍,因夏老聪颖好学,还得到了其师祖德寿田的亲传。夏锡伍,字常福,满族正白旗人。
宫廷理筋术具有轻盈与柔和的特点。如要学习此术,必拜师学艺,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因此真正掌握它全部套路和心法者屈指可数。筋骨的损伤,多属以骨伤外科,吴定寰教授独强调中医学的整体观点,谓伤虽自于外,病已及于内;伤虽在于筋骨,病已及于血气。故治外伤,当明内损;治疗筋骨,当虑气血。每临一证,既要辨患者之为青年、老年或妇女,亦要知其为脑力或体力劳动者。因为青年的气血充盈,老年则气血渐衰,妇女犹有经产的特殊生理。劳脑者多缺乏锻炼,劳力者形体恒坚实。故其受伤也,必因其体质之不同而各有所异。或气滞而血凝,或气虚而血瘀,或气亏而血少,或血虚而气滞,必随其虚实之所在,而轻重疾徐其手法。就药物治疗而言,一般又常有其共性,如在早期,宜活血祛瘀,以通畅其血脉;中期宜和营顺气,以调理其气机;后期宜强壮筋骨,以促进其康复。伤筋者,当审其对骨骼之有无影响;折骨者,应察其所属筋膜之是否扭戾。中医正骨医生既讲整体观,又讲辩证法;既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科不离于内科,心法尤优于手法。
源自清宫“上马四院绰班处”,作为燕山流派骨伤科的重要代表分支之一, 2008 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形成以“知详备细,心慈术狠”为治疗原则,以“轻、柔、透、巧”为手法特点的学术理论。宫廷正骨手法的含义,“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并依照《医宗金鉴》中的正骨八法进行分类: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光绪25年,一位英武的御林军来到了上驷院绰班处,正式拜蒙古医生长桂祝峰为师学习“绰班”(正骨)。他叫夏锡伍,字常福,满族正白旗人,那一年,20岁的他成为了宫廷正骨的第三代传人。夏锡伍聪明好学,破例得到师祖德寿田的亲传。六年后晋升为蒙古医生长,这是绰班处的最高职位,官位为正白旗护军六品校尉衔御医。绰班是满语正骨的意思,最早起源于蒙医。当时,清朝连年征战,骑射营、相扑营中士兵经常发生关节脱臼、跌打损伤,绰班应运而生。由于蒙医正骨技术发达,清廷选拔了许多蒙医正骨医生进入上驷院,专治跌打损伤,后专为皇帝、后妃、亲王、贝勒、阿哥、格格、内廷文武官员、执事人员等医治骨伤科疾患。宫廷正骨术是骨伤科独成一脉的,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诊疗体系。其手法特点是“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重而不滞,轻而不浮,“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将手法分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在治疗骨折方面强调正、整、接、实的治疗思想;在治疗筋伤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轻、柔、透、巧。宫廷正骨体系中所使用的实物分为内服中药类,跌打紫金丹、健骨止疼丸等;外用中药类如:骨科熥药、跌打万应膏等;外用器械类如:元书纸排子。有证可考的最早的上驷院绰班处蒙古医生是著名御医德寿田,夏锡伍先生的师傅桂祝峰是德寿田得意门徒,夏锡伍是宫廷正骨的第三代传人,也是清朝最后一任蒙古医生长。已故的宫廷正骨的第四代传人吴定寰教授是夏锡伍先生的女婿,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正骨,在清朝满族语称“绰班”。近年来,一些江湖医生常以“宫廷正骨”来标榜行骗,损害了“宫廷正骨”的名誉和口碑,甚至成为相声小品调侃讽刺的对象。其实,真正的“宫廷正骨”是存在的。正骨,在清朝满族语称“绰班”。清朝入关后,连年征战,骑射营、相扑营中士兵经常发生关节脱臼、跌打损伤等情况。时至满清入关后,清政府开设了阿敦衙门,即上驷院前身。清康熙十六年正式更名上驷院,雍正六年,定卿为三品,到乾隆初年,清朝对医疗机构进行整顿,对上驷院管辖内负责正骨、按摩的医生给予更高的重视,对医生的选拔、教学、官职、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绰班处”从此诞生。
宫廷正骨传至清嘉庆末年,进入了全盛时期,其间涌现了大批满、蒙优秀的骨伤医生和按摩医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蒙古族医生德寿田,他以治疗骨折、关节脱臼、软组织损伤及其他慢性疾患而名噪京城。德寿田有嫡传弟子桂祝峰,后又有桂祝峰的弟子夏锡五。夏锡五先生是京城著名的正骨专家,他于民国初在北京创立了松山堂诊所,以宫廷正骨手法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之临床实践,研创出一套松山堂正骨练功法,其手法特点以轻、巧、透、刚柔相济而著称,治疗时患者痛苦小疗程短,功能恢复好,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清末上驷院绰班处御医夏锡五先生(1880~1960)继承上驷院绰班处的历史沿革及学术思想、正骨手法、方药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七十余年的历史。通过多代宫廷御医及现代医师不断的继承和发展,骨伤科独成一脉治疗体系。其手法特点“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重而不滞,轻而不浮,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将手法分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在治疗骨折方面强调:正、整、接、实的治疗思想。在治疗筋伤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轻、柔、透、巧。宫廷正骨体系中所使用的实物分为内服中药类,跌打紫金丹、健骨止疼丸等;外用中药类如:骨科熥药、跌打万应膏等;外用器械类如:元书纸排子。元书纸排子固定法是宫廷正骨特有的骨折的固定方法。元书纸是一种类似草宣纸的黄色纸张,轻柔而富有一定弹性和韧性。元书纸排子就是用这种纸做成夹板,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伤处肌肉的拉力,将纸折叠数十层成长条形。目前一般骨折用的是竹板或石膏,这种纸夹板对肌肉的正常收缩影响很好,而且小纸夹板之间的空隙能够保证肢体的正常血液循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为“青枝骨折”(亦称“柳枝骨折”)的固定方法。是将柳树皮或柳木制成薄板,作为固定骨折部位的夹板,是古代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王红伟教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针灸、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堂国医馆正骨专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正骨”传承人。北京骨伤科名医吴定寰先生的得意门生,对宫廷正骨学派要义体会颇深。同时又博采诸家名医之长,积累自己几十年临床经验,形成了”入其法而又出其法”的独特手法,常有手到病除的疗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