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70599
教师或家长可能遇到的孩子的问题包括:
欺负别人、被别人欺负、缄默不语、偷窃、喜欢家里蹲……
这些教育问题在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
在这本书中,日本国民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结合孩子的实际教育问题和现状,对学校中孩子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了解读,由此说明建设临床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必要性,从而开创了一门新兴学科——临床教育学。
作者结合教育中的实例,告诉读者如何理解孩子的心事,呼吁教师、父母亲临现场,从理解孩子而不是批判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跨过人生路上遇到的一道道坎儿。
第一章 何谓临床教育学/001
第一节 研究临床教育学的必要性/004
第二节 临床教育学的研究方法/011
第三节 临床教育学的特征/019
第二章 文化与社会中的教育/029
第一节 文化之病/032
第二节 日本的社会与教育/044
第三节 “精神主义”的教育/059
第三章 个性的教育/069
第一节 何谓个性/071
第二节 个性与班级管理/080
第三节 发现个性/092
第四节 管理与个性/105
第四章 教育中的人际关系/115
第一节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118
第二节 开放式学校/128
第三节 霸凌与暴力/139
第四节 从儿童文学中学习/148
第五章 课堂教学的临床教育学/155
第一节 何谓重视个体的临床研究/158
第二节 快乐课堂/170
第三节 思考型道德教育/182
第六章 临床教育学的将来/195
第一节 重新探讨教育/198
第二节 今后的课题/202
作者后记/205
译后记/209
申荷永:观民设教,教思无穷
河合隼雄先生的《临床教育学入门》有了中文版,出版社的编辑给它起了一个更加平易近人的名字——《孩子的心事》。这部原创著作开启了临床教育学的先河。
河合隼雄先生面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的心理学反思,努力提供整合性的教育方案,于1995年撰写了本书。作为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箱庭疗法的命名者,河合隼雄先生也将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的精髓带入了全新的临床教育学领域。源自西方的“临床”概念(临床医学与临床心理学)与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使用的“床”或“石板”有关。医神以此石板为床,通过梦来疗愈病人。将其翻译为中文的“临床”,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疾病”与“医疗”,以及古代“梦”字所蕴含的深远意象。“教”与“学”本身都与《易经》有关。易者,象也。荣格将中华文化中的易象与汉字称为“可读的原型”(readable archetypes),认为其奥妙无穷。
“临床教育学”要面对现实,深入反思与解决问题。河合隼雄先生从“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反思“学问”本身,继而创立临床教育学,开拓了全新的领域。接着他反思了“文化之病”“文化的阴影”,以及“文化与社会中的教育”及其意义。
河合隼雄先生撰写此书时是1995年。那时日本社会与文化面临的问题竟仍然是中国当下教育与心理学的问题,比如河合隼雄先生所剖析的“拒学症”与“校园霸凌现象”。他在书中写道:“近年来,‘校园霸凌’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受到欺负的少年独自烦恼,终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遇到这样的事件时,我们都会深思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人说,‘校园霸凌’现象并非现在才有的,过去也有。但是,现在的校园霸凌事件的最大特点是超越了常规。与过去的校园霸凌事件相比,现在的校园霸凌事件的规模完全不同,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这本《孩子的心事》是重要的理论著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与河合隼雄先生于1995年相识,当时正值本书在日本出版之际。我常有机会向他请教,和他交流,受他启迪与鼓励。当我问他在心理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治愈因素是什么时,河合隼雄先生回答:“我不知道。”在与他的交流中,我的收获是“忘我”以及“治愈与自性”。河合隼雄先生去世后,我曾前往日本参加其追悼会,在“洗心岛”的微博号里写下《京都的红叶》作为纪念。
本书的译者穆旭明博士留学日本十余年,师从山中康裕,曾受教于河合隼雄,是心理分析、沙盘游戏与心理教育领域的专业学者。他已有多部译著出版,深受读者喜欢。
《易经》有临卦,知临行中,启发君子之“教思无穷”,也有观卦,观其生,留下圣者“观民设教”的深远寓意。谨以“观民设教,教思无穷”为这篇序言作结。
申荷永
心理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心理分析师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治疗师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中国分会会长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中国分会会长
河合俊雄:探讨教育要亲临现场
本书是一本由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执笔的关于教育的著作。但是,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围绕教育及教育学展开的书籍。作者尝试开拓临床教育学这门学问。临床教育学的特征是紧密联系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其中包括拒学症、校园霸凌。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长年来积累的经验在临床教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此外,作者运用临床教育学的方法回答了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师生间的关系、学校应如何管理孩子等问题。
探讨教育,特别是教育中的消极面,可以说是本书的特点。在谈论教育时,高喊目标、口号的人尤为多见。有的人甚至会将教育目标与理想强加于学习者。事实上,教育并非如此简单。作者在书中借助例子探讨了教育第一线的诸多具体问题,这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在缄默症男孩饲养乌龟的案例中,某一天乌龟消失的事实居然成了孩子开口说话的契机。临床教育学的最大特征正是重视眼前的每一个个体。作者通过探讨各种案例,总结出一种普遍的规律。由此,临床教育学诞生了。
众所周知,只运用某个单一的原理或方法是很难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强调校规重要、要让孩子自由,这些想法都过于单纯。作者指出,在谈论教育时,人们始终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其实“教育”中包含了“教书”与“育人”两个方面。我不知道汉语中是否存在对应的表达。这与调节“想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之间的平衡也密切相关。教育中必定存在必须遵守的规则、不得不教授的准则。但是,如果老师一味拘泥于规则和准则,那么孩子必定遭到束缚。最后,教育本身就会毫无效率。因此,老师在教育中重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但是,采用自由放纵式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够保证老师完成原先的教育目标。
作者在书中围绕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了论述。老师在教育中知道孩子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无疑很重要。作者指出,青春期的孩子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一方面,他们像石头般坚硬,把自身封闭起来。另一方面,他们把内在的变化表达出来,出现了各种不可思议的行为。这里重要的是,必须有人去阻止他们过激的行为。只有给予个体限制,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本书说明了很多日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临床教育学的研究者从教育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出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此外,作者还论述了不同文化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近年来的拒学症、校园霸凌现象可以被看作日本的文化之病。作者将日本与西方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等做比较。通过这样做,他进一步确认了日本教育的独特优势,也反省了日本教育的问题。
如同日本,中国同样拥有独特的传统。我不知道在接纳西方的教育理念及体系时,中国面临与日本相同的问题,还是出现了完全不同于日本的其他问题。我对此相当感兴趣。总之,介绍日本的具体案例,探讨教育的本质是本书的特点。我由衷期待获得中国读者对本书的评价,希望本书被中国读者接受,临床教育学能有所发展。
河合俊雄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
日本荣格心理学会常任理事
日本沙盘游戏治疗学会常任理事
京都大学教授
荣格心理分析师
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校园霸凌”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受到欺负的少年独自烦恼,终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遇到这样的事件时,我们都会深思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人说,“校园霸凌”现象并非现在才有的,过去也有。但是,现在的校园霸凌事件的最大特点是超越了常规。与过去的校园霸凌事件相比,现在的校园霸凌事件的规模完全不同,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在发生此类“事件”后,很多日本人往往喜欢评头论足。随后,人们提出各种“处理对策”,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某些制度或组织,乃至某个人也因此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略知事件一二,随即给出攻击性的言论,确实极其简单。但是,当知晓事件详情之后,我们就会认识到,想要单纯地找出事件的“原因”是何等困难。个人的想法可能准确无疑,但是基于这种想法,我们不可能对今后日本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对于霸凌事件,人们通常以一时的愤怒作结。
“拒学症”现象也是如此。当一个孩子不去学校时,老师也好,家长也罢,都会感到极其困惑。最初,拒学症被认为是孩子的懒惰、随心所欲造成的。后来,很多人认为这是家长的溺爱导致的。日本的教育制度、老师的行为也受到了谴责。如此寻找拒学症的原因,到最后,“无论哪个孩子都有可能患上拒学症”的说法就会大行其道。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很难用简单的“原因导致结果”的模式来说明拒学症。因此,一个“绝对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不存在。
我在此说明的校内霸凌、拒学症已经成了日本的社会问题,无人不知。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问题可能堆积如山。一线老师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去处理每一个问题。孩子在教室吵闹不停、一言不发、吃饭需要很长时间、盗窃、撒谎等,这些都是每天在校内发生的事。
与家长打交道,也是一件麻烦事。有从不来学校的家长,也有只有遇到事情才来学校、对学校提出一大堆意见的家长。此外,如今的家长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通常会一味地指责学校和老师。即使在孩子面前,有的家长也会表现出这种态度。老师必须和各种各样的家长打交道。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思考,如何处理呢?我们是否拥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学问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