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80517
一部有趣有温度的通俗历史课。
数十年读史心得,于珠玑文字中感受行走与读史的体会,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历史视野。
由人入史,由史观人,以物见史,睹物思人,时而是“行走的观感”,时而是“读史的体会”,让这本历史随感散发出独有的味道。
本书题材来自历史记载和古建遗迹以及流传的故事。全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读书品史的体会;二是地上行走的观感。读史体会中,作者以独特的历史视野,写出耳目一新的历史人物特性。行走观感中,更把古建筑融入生动的历史故事中,让人与物一起变活,带给读者引人入胜的阅读快感。
001 … 峨眉山与白娘子
005 … 草堂行
009 … 八卦楼随想
015 … 罗伦古道
019 … 丞相祠堂柏森森
023 … 云洞岩散记
028 … 能上能下话李泌
032 … 房玄龄的爱情
036 … 好人冯道
040 … 开放的韩延徽
044 … 闲话李渊
048 … 消逝的羊群
052 … 壶口留影
057 … 延安杜公祠
061 … 六榕无树记东坡
066 … 神秘与无奈
069 … 面对历史的勇气
073 … 女人是幸福的
076 … 宋祁的尴尬
079 … 金殿沉甸甸
084 … 假如没有李阳冰
089 … 韩愈这个人
092 … 包公很累
095 … 坐在李鸿章家的院子里
098 … 给海瑞一个平台
101 … 好运的魏徵
104 … 潇洒人生
107 … 赵构这个人
110 … 曹彬为人
113 … 吕蒙正与鸡舌汤
116 … 为韩世忠叫好
119 … 苏东坡吃茶
122 … “贪吃”的张齐贤
125 … 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128 … 笔架山走笔
132 … 倒说“枯骨自赞”
135 … 向范蠡同志学习
139 … 李香君
145 … 东林书院随想
149 … 作为散文家的蓝鼎元
155 … 漳州,千年水城一梦间
158 … 黄道周与洪承畴
165 … 好大一棵树
173 … 文说武进士
177 … 永远的黄道周
182 … 一门难得两帝师
186 … 我和郑和的三次邂逅
195 … 澹泊宁静话林釬
199 … 霞东书院
204 … 故垒当年想戚公
211 … 关于邺山讲堂的随想
217 … 可园
228 … 后记
序
我出生在一个艺人之家,对历史的兴趣最初来自戏文。长大之后,我爱上历史,年轻时曾梦想读大学的历史专业。可是没有这个机会。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在长期的创作中也出版了不少长篇历史小说,同时有几百篇有关历史的随笔在报刊上发表。
什么是历史? 历史是过去了的时间与空间,它留给我们的是纸上的文字和地上的建筑(或建筑遗迹、传说),以及有赖于考古学的地下挖掘。历史记载往往只是一个点,而它所点击出来的往往是一个无比丰富多彩的空间。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寻找这个点,文学家的任务是寻找这个空间。由于爱好,我不揣浅陋,喜欢寻找和再现这个空间。
有人说,任何一部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是现在对过去的解释,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生活服务。有人说,历史是过去与未来在现在的对话。现在是我们的立足点,了解过去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还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
小姑娘,说得好,把历史拟人化了。古人今人,男人女人,大人物小人物,知识名流,山野村夫……都是人。我也是人。我由此得以用人的眼光来考察历史,平视历史人物。《闲话李渊》中,我把大唐开国皇帝当一般人“闲话”一下,李渊首先是个人,一个父亲、一个祖父,他有他的苦衷与无奈。“李渊是个想得开的人,武德九年六月三日的玄武门之变以后,他让出皇位,当上了太上皇。” “历史证明,他的让位是一个明智之举。李世民比他干得更好。”晚年他过得很轻松,这篇随笔的最后,我写道:“不管史书怎么说他,作为人,他比谁都值。”《赵构这个人》,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他和李渊一样,想得开,退位当了太上皇,晚年过得很潇洒:“一是他离开权力中心之后,心态很快就调整过来,许多事想开了,不怎么计较。……二是他有一个好妻子。……三是宋孝宗比较孝顺。” “当我把皇帝当一般人来玩味时,观念变得有些新潮,想想人家克林顿的桃色事件,想想人家撒切尔夫人上街买菜的事也不那么惊讶了。人嘛,我们是人,总统首相皇帝,也是人。”《能上能下话李泌》,李泌是唐肃宗李亨的“帝王师”,文章的最后我这样说:“我们现在时髦说‘潇洒’。我不知道‘潇洒’指的是什么?是指很有钱,还是指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状态。如果是后者,我想,1000多年前的李泌,比我们潇洒得多。”《房玄龄的爱情》,房玄龄是贞观名臣,我不写政治,写爱情。《好人冯道》,冯道是著名的“不倒翁”,我同样不写政治,不写乱世,只写他的“良心”。从“人”的内心来观察这个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不倒翁”。“……对待历史人物,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想。多一点肯定,少一点‘但是’呢?宽容地对待历史,应该是一个开放时代应有的气度。”《宋祁的尴尬》,写的是北宋诗人、工部尚书宋祁一次偶遇农夫的对话,写他的尴尬与感慨。《东林书院随想》,写明朝的东林党,写东林老大顾宪成的那幅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读历史,常常是正史、野史一起读,调动我的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在历史空间想象、塑造人物,把历史人物还原成人们既能接受又能喜欢的“小姑娘”,在有趣的阅读中得到一点人生的启迪。
峨眉山与白娘子
中国之大,名川大山何其多,有以雄称,有以险著,有以危名,有以奇传,独峨眉以秀闻。
我是在逼近知命之年时来到峨眉山的,按理这样的年龄对“秀”字不会太敏感。但是当我身临其境时,我却不得不由衷赞叹,这“秀”字用得何其绝!我真想把她的秀写出来,限于笔力,无从下手,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遗憾。
然而我又想,这峨眉是佛教名山,普贤道场,这“秀”字与佛的庄严相去甚远。听说,明以前,峨眉山是一座颇有名气的仙山,但这“秀”字与道的飘逸似乎也不很协调。
这秀,倒与一个传说很吻合,那就是白娘子的传说。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说来也巧,我就是从芗剧《白蛇传》第一次知道峨眉山的。我至今还记得那唱段:“白云飘过兮飘过万重山,下凡要找有缘人。仙界孤禅兮孤禅冷淡淡,来到人间心轻松。”白娘子在峨眉修炼千年之后来到杭州西湖,听说那正是南宋绍兴年间,即公元12世纪初。上溯1000年,白娘子在峨眉山修炼时是公元2世纪。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峨眉山。也就是说,当白娘子盘旋在清爽的大青石上,这里的寺庙也好,道观也好,都还没建起来,没有和尚,也没有道士,与她做伴的,只有清风冷月,只有竹影泉声。一定是峨眉山的灵秀哺育了她,才使得一条大蟒蛇出落得如此秀美迷人。
峨眉山有一个白龙洞,听说那就是当年白娘子修炼的地方。蛇为小龙,心想,地名应该不会错。我想洞一定幽深,一定美丽,一定发人遐想。我扶着一路的翠竹,踏着一路的石阶来到白龙洞。我被告知,这是一座庙宇,供的是三世佛。洞在哪里?没人知晓。白娘子一走就没能回来,这里被人占了,盖了庙宇。
白娘子千年修行,得道成仙,但她不想当神仙,想过一下人的生活,她下山了,来到了西湖。她的愿望本来是可以实现的,但她不幸遇到了不是男子汉的许仙和爱管闲事的法海。她是那样的痴情,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地抓住许仙,只是为了当一个妻子,她把夫妻情分看得那么重,“我同你情似泰山,恩同东海,誓同生死”,可怜她大难临头,已经复了原形,变成三尺长的一条白蛇了,“兀自昂头看着许仙”。她真真是个好人。她是峨眉山的女儿。峨眉山秀外慧中,她的清丽妩媚,她的悠久深沉,用现在的语言说,优美的自然景观加上丰富的人文景观不正是秀外慧中吗?白娘子又何尝不是,她的娟秀、温柔、聪明、贤惠,还有她的善良——水漫金山实在不是她的本意,实在是被逼出来的,她只想得到正常人的爱情,过正常人的生活,她实在弄不懂为什么有人要反对,她一再退让,忍耐,她没有遇到一个好人,满世界的人都和她作对,包括她真心相爱的人都躲着她,她还有什么办法呢?
正因为这样,人们原谅她。小时候,我看过一幅年画,画的正是水漫金山寺。那不是一幅恶战图,那是一张优美的抒情画,在蓝的浪涛与天空之间,一身素装的白娘子,手按宝剑,她不是在进攻,而是在争取一个希望。诚如鲁迅所说,“‘水漫金山寺’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说到白娘子的秀外慧中,我由此想到了《聊斋志异·香玉》中的香玉,香玉和白娘子一样是妖,或说是仙,花仙、蛇仙都不是人,却向往人的生活。所不同的是香玉运气好,遇到了一个黄生,黄生是个好人,他对她说,“卿秀外慧中,令人爱而忘死”。我想,如果许仙对白娘子说一句这样的知心话,如果她的爱得到应有的回报,她又何至于水漫金山呢?她实在可怜,她的爱、她的秀充满凄凉。这凄凉使我想起阴雪笼罩下的峨眉山。我到金顶时正是这样的一幅图景:阴冷的风,轻飘漫舞的雪,山也好,树也好,庙也好,人也好,时隐时现,秀美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
白娘子终于没有取得法海的同情,被压在雷峰塔下。雷峰塔是一座石塔,且有七层之高,一个纤秀的弱女子被压在这样的塔底,想一想都觉得残忍!
依法海的本意,白娘子是永世不得翻身的,没想到雷峰塔会倒掉。雷峰塔的倒塌,世人为之欢呼,连鲁迅都一论再论,为白娘子打抱不平。从白龙洞下山,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我不明白,雷峰塔倒了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白娘子为什么不回峨眉山来,洞被占了,可以另找一个洞,再修炼一千年。以峨眉山的灵秀,一定能抚平她的创伤,再造一个千灵百秀、婀娜可爱、温柔多情的白娘子。
或许她已经回来了,躲在一个人足迹不到的山洞里,继续她的修炼。千年之后,当她再次来到人间,一定没有人再来剥夺她做人的权利,她一定能够充分地享受人间的爱情、自由和温暖。
峨眉之秀是永恒的,千年对于她只是一瞬。只是到那时,我们谁也看不见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