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654031
一个时代的新词语,反映出该时期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动向和新元素。伴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深刻的历史变革。学界一般认为,1840—1900年,为中国传统社会对西方现代思想选择性吸收时期;1901—1915年,是中国在公共领域全面学习西方的阶段;1915—1925年,国人更加深入地学习引进西方现代制度,引发了知识界对民主、权利、社会、科技等重要观念的重构,为现代中国思想、社会、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汇集爬梳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科技刊物、专科词典等)编纂而成,其中通过典型书证实例,结合精确的时间界定,立体地呈现了外来词的形态演变直至*终定型的过程,反映出相应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状况,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价值,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特殊方式的呈现。
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随着党和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各种思想观念、科技成果亦将蜂拥而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如何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语言战略规划和舆论宣传规划,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本书是以香港中国语文学会近现代汉语辞源数据库为基础,爬梳中国近现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780多种文献(包括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科技刊物、专科词典等)汇编而成。主要收录1840年至1949年间汉语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词语和少量本族新词,包括语词类、历史文化类、科学技术类词汇,总约43000余条。
本书以现代汉语通用词汇为正条,广泛收录近现代历史文献中的同义词、异形词作为副条,辅以简明释义,并提供翔实、精当的近现代历史文献中的语源书证,结合精确的时间界定,立体地呈现了汉语外来词形态、语义演变的过程。书后附录有“来华外国人名汉西对照表”“西学东渐大事记”“主要引用文献目录”等,为现代汉语的形成提供溯源资料,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研究提供指引和参考。
本书是阅读近现代史料文献的必备工具书,也是近现代汉语外来词收录的集大成之作,更还原了现代汉语通用词汇在近现代时期的基本生态,反映了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影响深刻的历史变革,具有独特的语言学、历史学和社会学价值。
目 录
序(姚德怀)…………………
前言……………………………
凡例……………………………
音节表…………………………
正文……………………………
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略语表………………………
来华外国人名汉西对照表……
西学东渐大事记………………
主要引用文献目录……………
全部词目笔画索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我的兴趣点还只在英汉翻译和英语词汇这些方面。1989年的一天,在图书馆看到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的《语文建设通讯》,上有该会理事会主席姚德怀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反思、反省》,对“反思”“反省”这两个词的词源进行了探讨。当时我想:如果借用英语词汇研究的某些方法来探讨汉语词汇,应该也能适用。英语有不少词汇来自邻国语言法语,那么现代意义的“反省”是不是有可能来自日语?很快,姚先生就将我这种想法,在《语文建设通讯》上登载。从那时起,我关注汉语外来词的时间就多了起来。
我把自己的工作重点定在15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即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50多年的时间段里。因为1949年以后的新词研究多,成果也多。相比之下,1949年以前的新词研究的人就少了,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是这样的状况。时间段有了界定以后,我就开始搜集资料。搜集工作主要集中在来华传教士的汉语著作或刊物,中国人的使西、使东游记,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这中间尽量注意各个时期的平衡性,也就是说,350多年这一时间段里,早、中、晚各个阶段都要有代表性的文献。同时还注意学科的平衡性,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各类的文献都要具备。之所以这样考虑,因为我的研究方式是通过词语数据库的建设,来反映近现代汉语新词的概貌。因此要整体考量,不能局限于某些学科,也不能局限于某些年。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各类文献收集了780多种。
起先的工作,是阅读文献,摘录条目。1998年春,在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的资助下,我建立了数据库——《近现代汉语辞源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这样,词条的收录就更加便捷了。
在某种程度上说,《数据库》是西学东渐在词语上的一个缩影。一些外来概念通过词语的形式在语言中出现、变化、定型,这每一个环节,并不一定都只是以词的形式来完成的,有时是词组,有时甚至是句子。而词组常常是临时性的,没有凝固,不论从词汇学,还是从语法学上去分析,它都不能算作是固定的语言单位。但是,要完整地反映一个外来概念传入中国的始末,就不能将这类语言单位排斥在外,否则就无法了解词语演变的全过程。例如“总统”,曾经也叫“首领主”“魁首领”“国首领”“国统领”“总统领”“众统领”“大民主”等等。这些词语显然都是当时临时性的组合,不是固定词组。但我们又不能将它们排斥在外,因为通过这些词语,我们能看到,“总统”这一概念传入我国之初,其在语言上所留下的一连串印记,而“总统”这词是在众多词语的选择中才脱颖而出的。而这“众多词语”,我们不妨将它们叫做“总统”的过渡词。所以如果要研究“总统”的词源,不能忘了这些过渡词。
又比如,“救中国”这种动宾式自由词组,普通词典一般不会收录,但《数据库》有这个词组。因为如果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去考察,这个词组意义非凡。中国的封建王朝向来高傲自大,即便到了清末,仍以天朝自居,视外族为蛮夷。那么,在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有了忧患意识,哀号疾呼:“救中国”?我们或许能从这一词组的出现找到一些线索。可以说,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这种剧变,是一个重大转折,很了不起。因此,考证“救中国”这个词语是在什么时候产生,它对研究近代中国忧国忧民、自强自立思想的萌芽、发展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去考量,这些词语理所当然地要为《数据库》所收录,不能用传统词典学的眼光加以排斥。
本词典的编写开始于2010年12月,结束于2015年12月,整整五年时间。一般来说,编大型词典往往需要集众人,投巨资,惟其如此,始成煌煌巨著。然我单打独斗,力薄势单,仅以一人之绵力,编万千之词语,这五年中我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数据库》中有84000多个条目,要一一过滤,有时一天下来,只能编七八个条目,心里很焦急:这样的速度,何时才能编就?其间《数据库》还多次故障。每次故障,《数据库》就无法打开,看到几十年的心血就要毁于一旦,顷刻间全身冷汗,恐惧万分!《数据库》还一度出现乱码,大量数据突然空缺。每当遇到空缺,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把数据找回。可是有的已经丢失,成了心头永远的痛。这五年中,我烦乱、焦虑,以至失眠,晚上要依赖药物才能入睡。2014年12月初,当编至X部时,眼睛突然闪光,飞蚊飘舞。医生警告:失明将至!一时间,惊恐不已。失去光明,也就意味着词典的编写从此终结,庞大工程,半途而废。所以,无论如何,我得完成这个任务。幸好,苍天护佑,终成大业!
回首这五年,辛酸太多,感慨太多!16—17世纪著名词典学家J.J.斯卡利格说过:“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处决,也不应判强制劳动,而应判去编词典,因为这种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见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主编《词典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页)这话我深有同感。
现在,本词典看似已经告成,但其实仍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这样的词典,其编纂过程可以说是永无止境:质量可以不断提高,规模可以不断扩大;今天编就单本,明天需要上下册,后天更是多卷本,如此下去已非我一人所能独挡,一人所能完尽。因此,我更企盼大家参与,特别是年轻学人。只有代代接力,不断进取,词源词典的编纂才能日臻完善。
虽然本词典编了五年,但对于这样大部头的词典来说,时间还是仓促了点,书中错讹、缺漏一定不少,尚祈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黄河清先生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里完成了几件阶段性的工作。它们是:(1) 1997年,翻译出版了马西尼原著《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 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制作,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2) 2001年,编写出版了《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收词5000余条。(3) 2010年,编写出版了《近现代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收词9000余条。(4) 2016年,又完成了这本《近现代汉语辞源》,收词43000余条。黄河清先生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专心致志,投身于外来词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在此我向黄先生表示钦佩,同时也与他一齐感到兴奋和喜悦。2001年、2010年和如今2016年的词典,组成了一种渐进型的三部曲。一部比一部庞大精细,然而学无止境,肯定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待做,因为每一个词条代表一个生命体,可以扩展成为一篇专论,甚至一本专书。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姚德怀
出自原文(书摘部分建议带有关键字),必须文字格式 【巴本锅】bā běn guō 1681年法国人巴本(Denis Papin,1647—1712)发明的一种高压锅。1903年汇报馆教士译《西学关键》卷四:“纳水于铜铁瓶中,架大炉上烧之,如西国有名巴本锅者,其热水可镕锡,力大可知。”
【巴比伦】bā bǐ lún古代西亚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城邦。[英]Babylon。1837年爱汉者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道光丁酉年十二月《亚书耳、巴比伦两国志略》:“巴比伦之京城高三十五丈,厚八丈七尺矣。周有二百五十塔,内一百铜门,旋绕六十里矣。”1857年伟烈亚力《几何原本·序》:“几何之学不知托始何国,或云埃及,或云巴比伦。”1857年伟烈亚力《六合丛谈》五:“相传希腊王亚力山大破巴比伦时,其师亚利斯多受日食表于嘉腊提。”
◇巴必暖。1634年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奇器图说》卷一:“巴必暖其城周六万步,高二十丈,广厚五丈,周造城楼二百五十座,用役一百三十万人,一年造完。”
◇巴必鸾城。1674年南怀仁《坤舆图说》卷下:“亚细亚州巴必鸾城:瑟弥辣米德王后创造京都城池,形势矩方,每方长五十里,周围计二百里,城门通共一百,皆净铜作成。城高十九丈,阔厚四丈八尺,用美石砌成。”
◇巴比鸾。1876年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贝尔治为博物院考求东方学问者,尤熟于埃及、巴比鸾古事。”
◇巴庇伦。1883年丁韪良《西学考略》卷下:“化学本于中土之方士设炉煅炼点换各术,算学本于埃及,天文本于巴庇伦,皆由希腊人而西传焉。”
◇巴皮隆。1903年上海徐汇报馆教士译《泰西事物丛考》卷三:“巴皮隆建于二千八百年前。”
◇罢彼隆。1903年上海徐汇报馆教士译《泰西事物丛考》卷一:“耶稣前十九二十二年罢彼隆人已记彼处月蚀之象。”
◇皮隆。1903年上海徐汇报馆教士译《泰西事物丛考》卷三:“埃及为最古之国,不过六千年;中国次之,不过五千年;皮隆不过四千五百年。”
◇巴比伦城。1915年陆尔奎等《辞源》:“巴比伦城周二百里,城门百,门以净铜为之,城以美石砌成。城上有园囿树木诸景,世称空中花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