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42581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如今许多二战相关的著作中,很多战场细节都被忽略了。坦克的设计、装备、零配件、投入战场的时机,地面状况、天气、后勤,坦克生产、双方的战场决策、指挥官们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战争,甚至改变一场战役的结局,更对以后的战役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的著作重在展现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却缺乏对影响战争的因素的分析。
从细节出发,重塑东线坦克战的传奇故事。《东线坦克战1941—1945》作者福尔奇克曾是一个坦克手,亦是一名装甲兵军官,他从坦克的实际操纵出发,分析坦克在东线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其以详略得当的行文,上至*高领导人的决策,下至二战普通坦克兵的自述,前至“巴巴罗萨”行动,后至向柏林进军,多角度多方位探讨了二战东线战场上苏德双方坦克部队的表现。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国装甲纠结空中力量,一度创造了不败神话,却在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上惨遭灾难性的挫败。而苏军则逐步占据上风,运用多兵种协同战术,击败敌军,攻至柏林。
坦克,作为苏德战争双方不可少的武器,在这一期间大放异彩。长达四年的苏德战争,坦克从未缺席,装甲力量成了陆地战场上不容忽视的存在。随着各类坦克战的进行,苏德双方坦克的优势和劣势逐渐凸显,各自的战术实践和战场决策也产生了微妙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因何所致,又将产生怎样的结果?本书立足苏德坦克战中种种易被忽视的细节,对此进行了深刻而扎实的点评。
战场决胜牵一发则动全身,而战场上的诸多因素,无论多么微末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这“一发”。具体到苏德战争的单个战役中,“一发”究竟是什么,又出现在哪里,才能让苏联反败为胜?本书用清晰易懂的逻辑,对此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东线文库”总序
序一
序二
军衔表
·上篇·
重点突破战术,1941年—1942年
引子
第一章 1941年双方的装甲力量
第二章 1941年坦克战战况
第三章 1942年的坦克战
本篇结语
附录 装甲战斗序列和坦克情况,1941年—1942年
·下篇·
红色压路机,1943年—1945年
第四章 1943年双方的装甲力量
第五章 1943年的坦克战
第六章 1944年的坦克战
本篇结语
附录 装甲战斗序列和坦克情况,1943年—1944年
1986年2月,韩国杨平郡附近一片白雪茫茫,气温低至零下,我打开了一个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能打开的木箱。由于我的坦克正在独自执行一项侦察任务,没有其他车辆协助,这似乎可以算是紧急情况了。为了抵达铁路终点的营集结地,我们不得不去爬一条倾斜角为30°的山路,但由于履带在冰雪地面上打滑,我们怎么也爬不上去。这个木箱来自德国,里面是一副雪地防滑齿,可以安装在履带上,增大和冰雪地面的啮合力。它是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正是这家公司,在1941年—1942年的冬天把雪地防滑齿迅速运到了东线前线。40年后,美军买了几套试用,我很幸运地分到了一套,但被指示只有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方可使用。我的车组和我花了不到一小时装好了防滑齿,开始爬山。它像尖牙一样嵌入冰雪,我们得以沿斜坡前进。然而,在-23摄氏度(-71华氏度)的低温下,防滑齿上的金属越来越脆弱,开始碎裂。每走20—30米,就会有一个金属齿断裂,碎片从履带上掉下来。终于,我们的坦克爬上斜坡回到营集结地,但所有的防滑齿都损坏了。美军决定不再购买这些看上去属于一次性的物品,尽管如此,现代坦克手还能受益于这项数十年前从东线的残酷战斗中产生的技术,我对此心存感激。事实上,我逐渐意识到,从那场战争的装甲战中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十分有用。
本书并不打算写成日复一日的战事流水账,尽管有时会感觉如此;它也不打算写成一本关于“勇气和荣耀”的战斗故事集锦,虽然会提及一些有关的因素。相反,这本书将专注于战争中的战役和战术层次,回答红军怎样以及为何能击败号称不可战胜的第三帝国装甲部队。与装甲作战无关的部分将省略或删去,但我准备谈谈与坦克技术、生产和维修有关的很多问题,这些部分其他历史书籍通常不会涉及。我还打算在史料允许的范围内,从双方而不仅仅是一方的角度来讲述这些故事,不幸的是,之前有关东线的许多历史著作在这方面都是有欠缺的。
罗伯特·A. 福尔奇克
2014年2月24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