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60391
表达权是法律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关注表达权“中心”以外的一些“边缘”问题,表达权以保护公共对话为核心,重视言论的内容而非言论的媒介,本文分别以“内与外”、“政与文”、“质与器”、“旧与新”和“本与变”为主题,考察公共对话表达权的逻辑和正当性基础、文化言论的价值、媒介对言论自由的影响、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经典范式的挑战以及算法、人工智能对“言论”的突破和颠覆。
通过研究传统表达权研究中通常不受关注的“边缘”问题,本书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难得的学术贡献和增量:
首先,本书希望探明这片“边缘”地区是什么样的,那里有怎样的规则和逻辑,它们与“中心”的关系是什么,不同又何在?对这些问题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构建对表达权更完整的理解和图景。同时研究表达权的“边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观和反思表达权的“中心”。本书试图论证,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表达权的“中心”和“边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转移和颠倒。
其次,本书案例丰富,有大量对美国经典判例的引证和分析,对当前中国的学术界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书中对互联网等新技术以及算法、人工智能领域的“言论”的分析,突破了传统表达权的限制,具有独特的学术贡献。
本书作者已经交稿,本人与作者对书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一次探讨,目前作者正在退改。本书虽重点关注“表达权”这一公民权利,但对表达权的分析回避了传统的敏感领域,经过审查未发现政治敏感性问题。
导论 边缘与中心
第一章 内与外:公共对话外的言论与表达
1.1 引言
1.2 新《广告法》与保护消费者
1.3 公共对话之外的言论与表达:广告、学术言论和专业言论
1.4 结语
第二章 政与文:宪法第47条与“二元”表达权保护
2.1 引言
2.2 横向解读:现行宪法对表达权的保护
2.3 纵向解读:表达权宪法保护的历史演变
2.4 结语
第三章 质与器:“基于媒介”模式与大众传播时代的表达权
3.1 引言
3.2 两种模式之争:“街角发言者”vs.“基于媒介”
3.3 “基于媒介”模式的确立:从广播到有线电视
3.4 再次面临选择:网络时代的到来
第四章 旧与新:告别“街角发言者”——网络时代的表达权
4.1 引言
4.2 前网络时代的表达权:“街角发言者”范式
4.3 网络时代的表达权:告别“街角发言者”
4.4 结语:表达自由的“想象力”
第五章 本与变:算法、人工智能与言论
5.1 引言
5.2 问题的提出:搜索王案、兰登案和百度案
5.3 问题的展开:算法受表达自由保护吗?
5.4 问题的延伸:发言者本位、听众本位与强人工智能的言论
5.5 结语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