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151253
7步就能写好文,提升个人能力、做好机关工作的得力助手。
枪杆子、笔杆子,干革命要靠两杆子。邓小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笔杆子的重要性。我们常把写作公文材料或写文章的同志称为“笔杆子”。学会写作,是在各级机关工作的同志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成才的通行证。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机关工作经验,分7步教大家写出好材料,具体包括定调子、理路子、搭架子、填肚子、梳辫子、戴帽子、过稿子等,对办文过程中的看、悟、学、练、磨、比等技巧进行了讲解,并着重强调要对写作前的位、向、基先定好调,明确主题,巧妙布局,列出提纲,提炼思想,梳理结构,调好肚子,戴好帽子,完善稿子,书后附有常见大型公文材料的写作技法,极具实用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第1步
定“调子”
一、定好“位” 2
(一)基本要素要清楚 2
(二)原因目的要清楚 2
(三)观点基调要清楚 3
二、定好“向” 4
(一)把握大背景 4
(二)心装大战略 5
(三)胸怀大格局 7
(四)认清大趋势 8
(五)展现大视野 10
(六)呈现大气势 11
三、定好“基” 13
(一)理好“主线” 13
(二)服务“主人” 14
(三)把握“主调” 15
第2步
理“路子”
一、细准备 18
(一)素材资料的准备 18
(二)写作目的的准备 28
(三)思想观点的准备 28
(四)思路格局的准备 29
(五)心理方面的准备 30
(六)生活方面的准备 30
(七)进入情况的准备 31
二、理思路 31
(一)想明白才能写清楚 31
(二)想清楚才会写明白 32
(三)既清楚又明白才能写出好材料 32
三、“吹”路子 36
(一)主动找有关领导“吹”路子 36
(二)找有写作经验的同志“吹”路子 37
(三)部门领导组织大家集体“吹”路子 37
四、明套路 37
(一)主题思想要明确 38
(二)提出问题要尖锐 38
(三)论述脉络要清晰 39
(四)联系实际要紧密 39
(五)措施对策要可行 40
(六)材料语言要鲜活 40
第3步
搭“架子”
一、主题清 42
(一)搞清主题的品质 43
(二)搞清如何确定主题 44
(三)搞清主题的要求 45
二、巧布局 46
(一)结构的基本特征 47
(二)结构的基本原则 49
(三)结构的基本要求 50
(四)结构的主要类别 52
(五)结构的内容设计 55
三、列提纲 63
(一)提纲写作的要求 63
(二)提纲的基本写法 64
(三)提纲的主要形式 66
四、重关键 66
(一)主题明确,立意高远 67
(二)风格明晰,文脉流畅 67
(三)亮点独特,特点突出 67
第4步
填“肚子”
一、确立材料写作的高标准 69
(一)从态度上确立 70
(二)从尺度上确立 71
(三)从行为习惯上确立 72
(四)从质量上确立 73
二、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 75
(一)把零碎的问题系统化 76
(二)把表面的问题深层次化 76
(三)把上边的问题实际化 77
(四)把具体的问题理论化 78
(五)把传统的问题时代化 78
三、大型文字材料的起草方法 79
(一)一人动笔 79
(二)众人合作 81
四、大型文字材料的行文 83
(一)题好文一半 83
(二)开一个“凤头” 90
(三)续一个“豹尾” 94
(四)填一个“猪肚” 98
(五)写好存在问题 104
第5步
梳“辫子”
一、审视主题 111
(一)校正方向 112
(二)调整角度 113
(三)提升层次 114
(四)拓展深度 114
(五)设身预想 115
(六)比较关照 115
二、梳理结构 116
(一)开头部分的梳理 116
(二)主体部分的梳理 117
(三)结尾部分的梳理 123
三、认真统稿 124
(一)整体统稿 124
(二)梳理风格 125
(三)统稿方法 125
第6步
戴“帽子”
一、把握观点的要求 129
(一)客观实际 129
(二)高度概括 130
(三)简洁明了 130
(四)新颖独特 130
(五)协调统一 131
二、提炼观点的手法 131
(一)着眼主题提炼观点 131
(二)着眼做法提炼观点 132
(三)着眼切口提炼观点 132
(四)着眼创新提炼观点 132
三、修正观点的方法 133
(一)看观点是否符合上级政策 133
(二)看观点是否遵守法纪法规 134
(三)看观点是否做到前后统一 134
第7步
过“稿子”
一、材料不厌改 136
(一)职责所系 136
(二)特点所需 137
(三)过程必备 137
(四)完善之要 138
(五)提升之举 138
二、修改的原则 139
(一)先大后小 140
(二)热写冷改 140
(三)意则期多 141
(四)增删更移 141
(五)各司其职 141
(六)态度端正 142
三、修改的范围和内容 142
(一)思想内容方面修改 143
(二)表现形式方面的修改 145
(三)整体文面的修改 146
四、修改的方法 147
(一)边看边读修改法 147
(二)“冷处理”修改法 148
(三)变换角色修改法 148
(四)恭请高手修改法 149
(五)集体会诊修改法 149
(六)删繁精简修改法 149
五、材料的校核 150
(一)严格自审 151
(二)呈送初审 151
(三)等待复审 151
(四)实现终审 154
附录
常见大型公文材料的写作技法
第一类 经验材料的写作技法 155
一、把握文体特点,明确写作要求 155
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素材 157
三、慎重提炼主题,挖掘思想观点 158
四、精心谋篇布局,注意写作技巧 160
第二类 典型材料的写作技法 167
一、认识典型材料,把握基本原则 167
二、充分占有素材,精心提炼主题 170
三、挖掘思想观点,反映时代特色 171
四、科学谋篇布局,注意写作技巧 175
第三类 讲话材料的写作技法 180
一、讲话稿的作用和主要类型 180
二、把握讲话稿的主题,写出思想 183
三、精心布局,努力寻找最适宜的行文结构 187
第四类 汇报材料的写作技法 201
一、汇报材料的种类和基本特点 201
二、理清汇报材料的写作思路和要求 203
三、把握汇报材料撰写的行文结构 205
四、写好汇报材料的主体内容 207
五、把握汇报的技巧 213
六、起草汇报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215
第五类 工作研究的写作技法 218
一、认清工作研究类材料的作用 218
二、把握工作研究材料的选题 220
三、确立工作研究材料的主题 221
四、搭好工作研究材料的结构 224
五、工作研究材料的主体撰写 226
六、锤炼工作研究材料的语言 232
定“调子”
定“调子”是笔杆子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水平的体现。莫言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找到叙述的腔调,就像乐师演奏前的定弦一样重要,腔调找到后,小说就是流出来的,找不到腔调,小说只能是挤出来的。”同样,我们撰写公文材料,尤其是大型文字材料,第一步也要定“调子”。当我们接受任务,开始写一份文字材料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大概的目的和方向,清楚用什么公文种类去表达,把握好材料的基点。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写下去。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定“调子”呢?
一、定好“位”
(一)基本要素要清楚
搞清楚公文材料的基本要素,就是在公文材料写作时,了解和把握公文材料的具体事项和规范要求,也就是有一个具体的“定位”。
1.清楚用文主体,明确发文机关
要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和受文机关的关系,即何人何机关用文。
2.清楚受文对象,明确读者听众
即应交代清楚发送范围和阅读对象及听众。正如射箭要射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材料也要看对象,就是要清楚为什么要写,写给谁看。
3.清楚使用文体,明确文稿形式
由于重要文稿是“遵命”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取决于个人的意愿,所以写什么文体应由领导交拟任务时一并指明。
4.清楚写作时限,明确成稿时间
即领导要明示应在什么时间内撰写好。许多公文材料的写作都有十分严格的时间限制,有时必须在几天,甚至一两天内撰写出来。因而,受领写作任务时,一定要明确写作时限。
(二)原因目的要清楚
重要的文字材料的写作内容及要求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这就需要搞清基本依据和遵循要旨。
1.明确写作动因、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凡动手写,就有一个“写作意图”或“写作动机”,或表达情意,或宣事明理,或传授知识。没有目的,就没有材料。如果背离目的,再精彩的文字也是废话一堆,分文不值。因而,在接受组织和领导交代的写作任务时,一定要完完全全地清楚写作动因、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准确理解写作要求。
2.明确写作方向和全局思路
这是全部写作活动的基本依据。要将写作任务与组织讨论相结合,以便在写作时抓住本质,明确要旨。同时,对写作所需的有关文件和材料,要认真学习领会,达到与上级同步思维,从根本上实现双重作者的思想一致。
3.查找行文依据
公文主旨提炼出来了,明确了,接下来进入的程序便是查找行文依据了。这里,需要搞清楚的是,写作任务只是行文的缘起、行文的动因,并非行文的依据。行文依据与行文缘起、动因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行文依据指行文所依靠的理论或事实,主要涉及法律依据、政策依据、现实情况和条件依据。公文行文必须有依据,越是重要的公文材料越要有依据,而且依据必须明确,否则是不可以草率动笔的。
(三)观点基调要清楚
主要观点是材料的灵魂,基本格调是材料的关键。
1.把握主要观点
公文材料要从真实的事例中提炼出符合客观实际和工作规律的观点,并且广泛传播。观点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符合国家的法规、法令。因而,观点要客观、概括、简明、新颖、协调。
2.清楚见解看法
也就是理解写作的思想,领会写作的思路。如果这些不搞清,就可能跑题偏题。
3.明晰总体评价
对工作的估计和评价等要清楚,以便于写作时找到写作的立足点。
二、定好“向”
所谓定好“向”,就是大型文字材料写作前要定一个大的方向,也就是整个材料如何把握的问题。这个方向,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
(一)把握大背景
撰写大型文字材料时,要对当前国际国内或军内的形势大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决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另起一套。要从世情、国情、党情、军情等方面思考,在大背景下去构思。把握大背景,可以使笔杆子了解写作任务的重要性,决定思维的连贯性,进一步使笔杆子由被动受命写作向主动写作转化。
1.多读书看报看新闻
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新闻联播》、不浏览时事新闻和热点新闻,是无法了解当前形势的。尤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上级的一些重大决策,都要主动学习思考。对报刊上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以及言论,都要注意收集学习,力争烂熟于心。
2.学习上级有关精神和文件
要搞清楚党、国家和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根据、站不住脚。“新常态”已成为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一个热词。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这也是对“新常态”的有力概括。作为笔杆子,就必须特别认真学习理解。
3.理解写作要求
公文材料的写作目的就是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因而,要学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划,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把握住这个方面就把握住了写作的总体要求,还要注意了解背景,搞清缘由,吃准意向,写出的材料才能过关。
4.吃透“下情”
要学会把大背景具体化,使之与本单位的“小环境”真正结合起来,为材料的“登高”奠定基础、“储存能量”。这样,所写的材料突破了小单位的局限,在更大的时空和领域体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性,层次自然就上去了。因而,要吃透“下情”,了解和掌握当前基层动态、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人员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对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定要心中有数,切实搞清基层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二)心装大战略
大战路就是要把握宏观,具有战略眼光。这就需要笔杆子平时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有备无患,需则用之。
1.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
战略是对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是带有全局性的指导规律。笔杆子要写好材料,就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以宽广的胸怀和战略眼光分析形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写出的材料才能大气磅礴、高屋建瓴、见解独到、统筹兼顾。
2.从折射的角度去把握
我们经常讲:“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大型文字材料的写作,也要学会折射,以小见大。要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给单位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思考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这种思考应是主动的、自觉的、经常的,而不是单等有写材料的任务了才突击性地去想。这样积累多了,眼界就会不同,分析问题的广度和宽度就增大了,到了具体有写作任务时,对问题观察和分析的穿透力就显然不同,材料层次也将随之上升一个高度。要多看我们所反映的工作内容中哪些符合时代的发展,哪些落后于形势的节拍,哪些内容是当前社会所要提倡的。我们都知道,邓小平同志最善于把思考的问题放到大环境中去分析和把握,他一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自觉地把中国的建设实际摆到世界飞速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去揣摩思考。比如:他善于从大角度观察社会,紧紧抓住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他善于从世界的大时空来分析中国问题,产生强有力的战略对策;他善于从大思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及时推出新的理论和重大举措,使中华民族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富强之路。伟人的这一从大时空来认识把握问题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从时空的维度升华
公文材料是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的,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站得高,就是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反映对象的本质和内部规律,符合自然现象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就是古人所讲的文章立意要志高、识深、意远。看得远,就是全面观察、深刻认识——从正反、纵横、时空、彼此等多种角度去分析、比较和研究,善于抓住关键点,将问题想深、想透;从高处、大处、远处、深处来审视和考察,从而使认识尽可能客观。想得要深,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往深处想,由表及里,通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由点到面,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由始到末,掌握事物的来龙去脉;由正面到侧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认识其不同特点。
(三)胸怀大格局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大格局就是准确把握事物的总体发展趋势,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上出谋划策,从战略的高度察弊识利,协助领导作出事关全局的重要决策。因此,笔杆子在大型文字材料的撰写过程中,必须有很强的全局意识、战略意识,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观察全局,分析全局,谋划全局,积极为领导出好主意、出大主意,拿大方略。
三国时的诸葛亮,虽然结庐隆中,但对天下形势了然于胸,分析深刻透彻,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湖南、湖北、四川,谋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支持,联吴抗曹,进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构想。可以这么说,兵微将寡的蜀汉,能够发展到与曹魏、东吴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得益于诸葛亮心有大格局,出的是大主意、高谋略。
1.站在时代前沿纵观全局
叶剑英同志曾形象地要求参谋人员:“要经常按着地球‘脉搏’的跳动。”也就是要对国内外风云变幻了如指掌,对时代大背景非常清楚。笔杆子要走出一个误区,把自己看作是领导的“传声筒”、干具体事的,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大的方面不必操那么多的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理解是狭隘的。常言讲,一个人最要紧的不是站在什么地方,而是朝着什么方向走。抗日战争进行10个月后,为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延安的窑洞里,纵览世界风云,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这就是站在时代背景下,胸中有全局的典范。由此可见,作为笔杆子,都应注意按地球的脉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建设形势、军队建设形势等有总体了解和把握。这样,就为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字材料,奠定了坚实基础。
2.站在“大政方针”的高度谋全局
这里所说的“大政方针”就是治党、治国、治军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原则,因为这些都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统揽全党、全国、全军的大局制定出来的,所以对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各项工作都有普通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以此为站立点,就站到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最高处,对大大小小的局势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据此写出的材料和建议才能具有全局性。
3.站在通晓全局的高度谋全局
知全局才能谋全局,对全局知之越广越深,谋全局才能越高越准。笔杆子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本部门、本单位的小圈子里,要把视线扩展到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工作范围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写作的方向,提高材料的起点。要经常留心观察,及时收集整理。如参加综合性工作组时,听党委、机关的工作总结报告时,学习上级指导全局工作的文件时,对有关内容都要认真记录,装在脑子里。要使自己的脑子里多装些带全局性的问题,经常想一想全局的要求是什么,面上的情况怎么样,透过自己分管的工作,立足本职想全局,客观思考提建议。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笔杆子对相关部门掌握的情况,要主动联系,及时获取。总之,机关各部门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相互之间主动交流、“互通有无”,是笔杆子了解通晓全局的一条捷径。
(四)认清大趋势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但发展是有趋势的,而且,这种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因而,身处这个变化的世界,就要认清发展的大趋势,预见未来。
1.紧握时代脉搏
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字材料都是时代的产物。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代提出新的要求,实践呼唤新的发展,材料才具有形成的客观基础。一个指导性文字材料能否成为历史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是否准确反映了时代特征,是否从时代的角度来研究思考问题,是否充分吸纳体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是否科学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2.紧贴时代需要
我们起草任何一个材料,都要注意时代需要不需要、时代发展到没到这一步的问题,太超前了不行,滞后了更不行。特别是对事关发展建设一些管长远、管根本的指导性文件,一定要在增强时代性上下功夫,善于观察新事物、剖析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办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发展,从而体现出公文材料的时代性和创造性。
3.紧跟时代步伐
笔杆子在进行大型文字材料的写作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可脱离时代。要注意收集全面、有价值的素材,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地参考、归纳和吸收新颖观点、前沿理论和经典提法。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富于创新。只有把握时代要求的公文材料,才会有指导意义。
4.紧靠时代前沿
当今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发展一日千里,公文写作若不紧跟时代潮流,抓住时代最前沿的东西,而局限于落后于时代的旧的形式内容、旧的理念概念、旧的要求原则,就老气横秋、暮气沉沉、俗气难耐、过气无用。因此,公文材料的写作应站立在奔腾的时代前端,放宽思路、放远眼光、放开视野,去探索新发现、分析新问题、寻找新规律,预见大势所趋、预测发展走向、预想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服务决策,提出要求、推进发展。
(五)展现大视野
视野决定境界。 视野的广度,决定思想的深度、高度和力度。我们常说文章要有思想。那思想从哪里来?思想是从思考中来的。思想要高于一般人,见得就必须比一般人多,视野就必须比一般人宽。
1.要有丰富的阅历
海尽天是岸,山高人为峰。山不管有多高,只要人登上去,人就是最高峰了。大视野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努力实践的结果。写文章如同登山,必须努力攀登到达顶峰,才会发现那里的无限风光。孔子不周游列国,就不会有《论语》 ;郦道元不遍览祖国山川,就不会有《水经注》;曹雪芹没有经历荣华富贵和家道中落,就写不出《红楼梦》;严复不到英国留学,就翻译不了《天演论》。由此看出,阅历对开阔视野的重要性。
2.要有科学的预见
预见,就是见微知著。有了科学的预见,才能胸怀远大奋斗目标,才能关照好发展的各个阶段,才能未雨绸缪,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当中国革命初期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时候,有人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发生剧变的时候,对社会主义的悲观情绪在一些人当中流行起来,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而,材料写作要有科学的预见性,能超前思考,从事物的萌芽状态预见发展的基本态势,把一般情况和现实问题思想化、深刻化。
3.要有广阔的眼界
眼界决定出路,决定思路。现实中,笔杆子的通病是工作被动性和从属性较强,常常严谨有余,开拓精神不足,这就势必造成目光短浅,坐井观天。展现大视野,要有长远眼光,多看几步,多看几年,在关照当前的同时,多想中长期发展。要转换视角,不能只平视,还要仰视、俯视,用360度的视角看问题,既回头看也向前看,既看到机遇也看到挑战,既看到前景也看到忧患。要解放思想,运用超前的眼光、不凡的胆识、睿智的头脑对环境形势及时作出严谨分析和正确判断,把思想认识从那些常规且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脱出来,从对事物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桎梏中解救出来,让思想观念更加贴近领导工作的实质和需求,更加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更加符合“四个全面”的战略格局要求。
(六)呈现大气势
《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讲道:“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说,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能漂移石头,这便是流速飞快的势。
写作中的气势,是指蕴含在文章中的一种内在力量。
由于机关公文材料作者不同、种类不同、内容不同,使材料写作呈现出不同的气势:有的立论高远,描述恢宏,显示出一种磅礴之气;有的思想深刻,意义深远,显示出一种深邃之气;有的行云流水,势如破竹,显示出一种流畅之气;有的显示出朝气蓬勃的虎虎生气;有的显示出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等等。材料的气势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关系到材料的质量和表达效果,能够增强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读诸子散文,人们会体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捭阖;读李白、杜甫的诗句,人们会感觉看到了唐朝的繁荣强大。固然,文章是时代的产物,会打上时代烙印,但文章大家们在展现大视野、书写大胸襟时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的大气势大手笔,也是极为重要的。再比如,李白的诗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苏轼开创了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其雄心壮志和壮怀难酬的悲凉感慨跃然纸上。鲁迅是杂文大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毛泽东的文章文势汪洋恣肆,有大江大河奔流之美,有高山伟岸幽谷淡静之美,亦有蓝天流云从容之美。他的《沁园春·雪》被公认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高的诗词作品。全词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大胸怀与气魄,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在写作大型材料时,要多向文章大家学习,细心体会领悟,从而使自己的材料大气磅礴,富有气势。
1.郑重强制的语气,有力地增强材料的号召力和约束力
一般情况下,在公文材料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指令性、约束性语言。比如在材料中贯彻上级指示,“我们要”“我们必须”“我们要严格做到”会经常用到;贯彻会议精神,在要求中提出的“八个不准”“六个严禁”“坚决纠正”“严格控制”等字眼,表现出一级党委机关郑重的态度、气势和抓工作的力度。应该怎样做,不能怎么做,思想境界明确,行动约束力强。如果在公文材料写作中模棱两可,使用中性、温性语言,就会使材料缺乏严肃、郑重、强制的气势,使读者(听众)感到这样也可那样也行,界限不分明,行动无遵循,当然就会大大减弱抓工作落实的力度。
2.深入雄辩的研论气势,有力地增强材料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大部分机关公文材料,都会涉及对理论和问题的探讨、论证和说明。在这方面,如果有一种掐住重点,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层层开掘,直奔本质的雄辩,加之用词准确、贴切、严谨,科学的判断、深层的分析、严密的论证,就能使文章极富穿透力,增强理论观点的说服力。
3.严谨周密的逻辑气势,有力地增强材料的凝结力和推进力
有些材料之所以看(听)起来颠三倒四,让人迷迷糊糊,不知所以然,或是经不起仔细推敲,漏洞百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逻辑性。机关公文材料写作需要有严密的逻辑,这样才能使整篇文章条框分明,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坚强稳固,形成一个有机体系,从而使文章内部产生一种无形的推进力,把文章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居高临下,势可想象。
4.激昂深情的文辞气势,有力地增强材料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有些文章让人一读起来,一听起来就激情满怀,充满动力,这与文辞的表述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赞成写材料搞“文字秀”,什么“一个指导思想、两个重点、三个环节”或是四六句泛滥,排比句成风,等等,但要想材料有气势,要想材料高质量,离不开文字的锤炼。通过或是热情洋溢,或是朴实深刻,或是精准深情等语言的叙述和刻画,会使读者(听众)更容易接受和受到感染,从而增强材料的吸引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定好“基”
众所周知,撰写大型文字材料在机关是难差事、苦差事。许多笔杆子,甚至是写材料的高手,都有“材料难写”的深切感悟。那么,写材料究竟难在哪里?不是难在不会写上,而是难在怎么写上,难在如何写到“点子”上。俗话说“文无定法”,材料没有固定模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其基本规律和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因此要定位基点,基点是材料的基本方向,基点不准,材料必偏。
(一)理好“主线”
主线就是主题。主题是材料的灵魂和统帅,一个材料如果主题不明,思路肯定不清,这种材料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可言。
一要突出一个主题。确定材料主题时,要注意一个材料通常只能突出一个主题,不要出现多个主题,尤其是反映全局工作、体现大项活动的大材料。
二要注意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共性问题,把“筋骨”提出来,把“脉络”理清楚,围绕主题去搜集素材、表达思想、反映工作。
(二)服务“主人”
我们在材料写作时,要把听众和读者当“主人”。材料是给读者看的、听众听的,他们是最终的评委、真正的主人。
1.找到上下的最佳结合点
笔杆子撰写材料,在考虑单位要求和领导意图的同时,还要站在读者和听众的角度,努力找到上下的最佳结合点,针对不同对象尤其是读者和听众要求,“看人下菜”,多用一些针对性强的素材,扩大知识面,增大信息量,提高吸引力。
2.找到主人角色的站立点
笔杆子在写作大型材料时,要站好位,客观公正科学地看待问题,不可偏左或偏右。只有站位正确,写出的材料才能让人信服。
3.捕捉受众的特点
在撰写材料时,了解和把握受众的特点很有必要。比如,领导给城市市民讲话,同与农民讲话,显然是不同的。因而,把握受众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和地域,学历、专业和文化,经历、职务和能力等,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引起共鸣。
(三)把握“主调”
一篇材料,行文目的不同决定着公文材料的特征不同,同样也表现在公文的用词、语气、气氛、色彩上,也就是公文用语所体现出的思想性、严肃性、准确性、强制性、趣味性、活跃程度等等。不同的行文目的对行文风格要求不同,对行文的结构、基调、表述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把握好主调,也就是领导的风格。
1.把握写作风格
把握风格就是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要到位,力求实现二者的和谐一致。表达方式是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和手段。语言运用与表达方式相适应,这是使文章生动、有力、明晰的重要条件。要把握好叙述、议论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的语言特点。反映事件的发展、空间的转移和人物成长的过程,用叙述方式;解说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功用等,用说明方式;论是斥非、阐明事理,用议论方式。要运用好语言这种表达的外在形式。语言的基本形式是遣词和造句。遣词要准确、鲜明、生动,造句要短小、精练、规范。许多重要公文材料,论证有力,解说明晰,叙述生动,都是借助于丰富多彩的语言。
2.用好语法语气
要确定语气基调,就是根据公文材料的种类确定基调,根据受众对象确定基调,根据事物的重要程度确定基调。要注意语气搭配,就是根据表达的主题确定语气搭配,根据行文方向确定语气搭配,根据重要观点确定语气搭配。要把握语气变化,就是强制与说服相结合,使读者(听者)达到自觉执行的效果;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给读者(听者)客观真实的感受效果;说理与启发相结合,给读者(听者)亲切可信的影响效果。
3.节奏明快和谐
公文材料不是诗歌,当然不讲究合辙押韵。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尤其是大型文字材料,必要时也可运用对偶、排比等句式,把语言写得明快和谐而富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动听,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写给没有科学态度的人的那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仅形象地勾画出主观主义者的嘴脸,而且左右对称,节奏明快,读起来十分上口。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在列举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时,一口气连用了二十四个四字格的成语和熟语,读起来十分明快有力。中华语言博大精深,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积累和锤炼。当然,语句的节奏一定要建立在提高材料层次,作者开阔心胸、灌注情感,时空曲折错落变化这些基础之上,否则只能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一点在写作中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