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65359
作者王仲生以作家陈忠实同龄人的眼光,审视陈忠实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文学创作活动和心理的变化,具体细致地分析作品,循其文学创作旅程中留下的每一步脚印,探究《白鹿原》这部“民族秘史”诞生的深层原因。
前言
第一章 文学那一根敏感的神经
一 火车,一声汽笛的长鸣
二 父亲,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三 一条河和一座原
四 “错过了一年,让你错过了二十年”
五 一根对文学敏感的神经
六 与军徽擦肩而过
七 寂寞长夜里的文学梦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里的曲折行走
一 绝望中的“涅?”
二 不该发生的,又难以避免的
第三章 第一次“精神剥离”
第四章 真正的文学创作的起点:“我并不高明”
第五章 1982年:单纯与复杂
第六章 从与农民共反思到与民族共反思
第七章 走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一 尝试“后现代”
二 历史与道德的错位
三 向历史的幽深处诘问
四 作家的艰难转型
第八章 第二次“精神剥离”
第九章 《白鹿原》创作的萌动与准备
一 创作实践是作家最好的老师
二 “文化热”的兴起与文化心理结构
三 遭遇卡朋铁尔
四 “炼狱”与救赎:动机之一
五 人文精神与子民作家:动机之二
六 陈忠实的艺术心理结构:动机之三
七 强烈的生命意识:动机之四
八 从“熟悉”进入“不熟悉”
第十章 《白鹿原》的沉静书写与顺利出版
第十一章 “民族秘史”的构筑(上):历史与革命
一 《白鹿原》的历史叙述
二 《白鹿原》的革命言说
第十二章 “民族秘史”的构筑(下):伦理、风俗、性和神秘文化
一 《白鹿原》的伦理生活
二 《白鹿原》的风俗世界
三 《白鹿原》的神秘文化
四 《白鹿原》的性描写
第十三章 《白鹿原》人物论
一 “革命”符号里的白灵和黑娃
二 白鹿精神与朱先生
三 小娥与鹿三
四 白嘉轩、鹿子霖及其他
第十四章 恢宏、凝重:《白鹿原》审美特征
一 《白鹿原》的审美特征
二 《白鹿原》的结构
三 《白鹿原》的叙述方式
四 关于语言问题
五 从追求到突破
第十五章 “巅峰”后的起伏峰峦
第十六章 真诚的行走笔记———散文、报告文学
第十七章 文学依然神圣———文学创作论与文学评论
参考资料
后记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民族正气的浩荡长歌,1992年底至1993年初由《当代》刊发,1993年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一时,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至今,《白鹿原》仍是海内外华人读书界的案头书。
《白鹿原》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围绕《白鹿原》,议论蜂
起。一面是好评如潮,一面是贬斥不屑。
这也是一切经典难免的命运。连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都对莎士比亚不以为然。对于《白鹿原》的负面评价,又有什么奇怪的?我在《白鹿原》问世不久就写下了《民族秘史的叩询和构筑》,发表于《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这是国内全面评价《白鹿原》的第一篇长文,当时也曾引起一些论者的争议。
1995年春,应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孙康宜教授之邀,我与陈忠实同行,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中国当代长篇
小说,《白鹿原》是题中应有之义,与在美学者有过关于《白鹿原》的热烈而真诚的讨论。
2010年元月,一个冬雨绵绵的日子。在美国新泽西,我又一次讲《白鹿原》,面对挤满了大厅的来自不同国度、地区的热爱《白鹿原》的听众,我有了再一次的感动。
在热爱《白鹿原》的朋友中,尤其是文学圈子里,产生了另一个问题:《白鹿原》何以会出现?不少熟悉陈忠实的文学同仁,私下里都认为《白鹿原》出于陈忠实笔下有点不可思议,简直是横空出世,缺乏铺垫。
早在1991年,我就写过《从与农民共反思走向与民族共反思》(《小说评论》1991年第2期)。这篇文章认为,细读20世纪80年代后期陈忠实的一系列中篇小说,陈忠实将会有长篇问世(其时忠实的长篇创作还深藏不露)。此语“不幸”为不久《白鹿原》的出版所证实。写该文的时候,我与忠实并不熟识。我是从阅读陈忠实作品走近忠实的。
新文学走过了百年历史,新长篇小说里有过《科尔沁草原》《财
主的儿女们》《呼兰河传》,有过《激流三部曲》《子夜》《死水微澜》,有过《红旗谱》《三家巷》,有过《围城》《金锁记》,如《白鹿原》这样将革命(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家族矛盾纠缠为一体的民族命运,以长篇巨制形象而完整地呈现于文学的可曾有过?不论生活多么苦难而艰辛,命运多么不幸且不公,我们民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和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的生存诉求,可曾有过《白鹿原》这么恢宏而扎实的艺术表现?我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高度评价《白鹿原》的。
《白鹿原》绝非天外来客,更不是神来之笔。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文学产物,它更是陈忠实不断自我剥离,与对象剥
离以突破自我的文学创新。
《陈忠实的文学人生》就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写的,它力求回
答两个问题:
《白鹿原》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
《白鹿原》是怎样写出来的?是在什么样的生活、思想、艺术积
累上生发而成的?
这当然不会是唯一的,更不会是最终的回答。
我深知我的局限。
我越来越感到我的无知。
苏格拉底说,我们常常会犯错误,不同之处在于,我知道我的
无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不会如孔子那样乐观,我深知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我的无知;
但,我愿意去求得一点点进步,在“无涯”的求知路上,认真举步。
谨以此书求教于同好、同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