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29066
人生如茗,只有细品才能尝出其中香甜;人生如书,只有细读才会知道其中的道理。而这些体验,会丰富你的文字世界。文采,不是依靠自己的吹嘘就能形于胸中、出口成章,也不是仰仗他人的夸奖就能流芳百世、永垂青史的。只有博览群书、细心品味,从中悟出自己的著文特色,这才叫真才实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也就腹有墨水名自留了。
历史上的那些文豪们被人们熟记,既因他们极好的文采,也因他们的高尚情操、独特人格。他们或化身为爱国将士,誓死卫国;或化身为清廉官员,为民请命;或化身为潇洒游士,体恤民情。他们一个个就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但他们的情怀、所思所想却又高于常人。他们凭借独特的文采,将自己的愚想融于文字之中,让后人句句揣摩……
第一章 璀璨降世,怆然而殁——屈原
屈平,字原,我们习惯称他屈原,楚成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自称颛顼的后裔。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伟人降世
遭陷被贬
以死殉国
灵魂不灭
第二章 忍辱述志,史圣留名——司马迁
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传承史学
良好家教
郎官之谜
修改历法
宫刑之辱
忍辱著书
亦失亦得
春秋笔法
第三章 才高八斗风骨永存——曹植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后人称为“陈王”或“陈思王”。曹植自幼颖慧,10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他的《七步诗》更是感人至深。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对曹植赞许有加:“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建安风骨
后嗣之选
《铜雀台赋》
丕植之争
相煎何急
抑郁而终
……
第四章 浪漫飘逸,折翅大鹏——李白
第五章 草堂留世,诗著千秋——杜甫
第六章 独善保和,乐天诗王——白居易
第七章 词开豪放,文坛全才——苏轼
第八章 忠诚爱国,执笔从戎——陆游
第九章 世总为情,融情于戏——汤显祖
第十章 红楼绝唱,独立千古——曹雪芹
楚怀王两次攻打秦国失败,头脑稍有清醒,开始意识到屈原联齐抗秦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后悔疏远了屈原,更不该拒绝他提出的外交政策,以致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于是不得不重新起用屈原,派他再次出使齐国,争取和齐国再次结盟。
秦国最担心齐楚复交,同时看到楚国仍有相当强的实力,难以一下子将它消灭,于是便主动提出愿意退还汉中地之一半与楚国议和。怀王怒火尚未平息,表示宁愿不要失地,而要杀张仪的头。张仪知道了,便对秦王说:“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张仪来到楚国,怀王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他。但张仪诡计多端,赶紧贿赂楚国大臣靳尚,靳尚便去对怀王的宠姬郑袖说:“如果不释放张仪,秦王准备用秦国的6个县和大批美女来赎他。”郑袖听了这些话,担心怀王得了美女,自己会失宠,便向怀王说情。同时,靳尚等人也出面劝说怀王千万不能得罪秦国,说什么如果杀了张仪,秦国就会进攻楚国。怀王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在郑袖、靳尚等人的包围之下,终于动摇了,非但不杀张仪,反而将他放走了。临行时,张仪还说服怀王“叛纵约,而与秦合亲,约婚姻”。就在这时,屈原恰好完成了同齐国恢复联盟关系的使命,返回郢都,立即谏怀王日:“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史记·屈原列传》)因为,此时狡猾的张仪早就逃回了秦国。
以死殉国
张仪回秦国不久,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继位。秦武王是看不起张仪的,张仪不得不避居魏国,第二年(前310年)便死在魏国。秦武王在位4年便去世,由秦昭王继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