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06474
绪论二 熟知并非真知/003
上 道篇 天简地繁万物中
一论 “看清了,也就看轻了”/007
·本性与规律性/007
·随机与自序性/008
二论 事后诸葛亮的秩序/012
·不知道结果,才可能去追求结果/01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015
三论 透析表象/018
·眼花缭乱有真情/018
·现象背后的现象/019
1.评判冲突/019
2.理解联系/020
3.善待未知/020
四论 演化三只手/022
·不可思议的累积作用/022
·充满魅力的渐变与突变/023
·神奇的数量效应/024
五论 平衡:解开奥妙的钥匙/026
·纠偏和稳定/026
·度=恰当/027
·“生”的肃敬/028
·对错无/029
六论 美:把握平衡的感受/030
·对称与和谐/030
·有韵味为美/031
七论 艺术生活:唯美的追求/035
·和而不同/035
·生活之美/037
·创作生活/039
·欣赏生活/039
1.人生的欣赏/040
2.眼界的欣赏/040
3.智慧的欣赏/041
4.情感的欣赏/042
5.态度的欣赏/043
·贵在体验/043
八论 技术忧思录:慎用才能有用/045
·达摩克利斯之剑/045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047
·不与民争食/049
·落后就要挨打吗?/051
·“无可奈何花落去”/052
实例1:新技术革命“成果”/054
实例2:“以暴制暴”的污染防治/056
九论 回归:丢掉技术的拐,拄起生命力量的杖/058
·山顶之思/058
·踏上回归路/060
·“本末倒置”的关系/061
·追新与求美/063
·欲望法则/064
·积极人生/066
·“努力让自己升值,一切皆有价值”/067
·四十而不惑?/068
感言 活的是心情/070
中一 生命感应篇 并不神秘的伟大
一论 起源:必然抑或是偶然/075
·不用试图揭开身世/077
·没有标准的生命形式/078
·目的性和自主性/080
·茁壮的秘密/083
1.生物电/084
2.基因/085
3.进化/086
二论 意识:看似无形的有形/088
·上层意识和下层意识/088
·三个臭皮匠的功效/090
·简单生复杂/093
·意识是一种物质形式?/095
1.语言与信息/095
2.多细胞的意义/096
3.意识与相互作用/096
·无上的生命活力/097
三论 思维:目的性意识表现/101
·自主——目的性/101
1.感觉/102
2.思考/102
·卓尔不群的进步/103
·施加身体之后/104
1.身心转化/105
2.本能控制/106
3.植物人/106
·源自思维的神奇/107
1.正面意识与负面意识/107
2.氛围/108
·灵魂和死亡/109
四论 感应:生生不息的源泉/112
·电磁感应和生命感应/113
·感应显现/114
1.性格情感/114
2.爱恨情仇/115
·生命活动的根本/117
五论 “信则灵”的暗示/119
·有目的之所为/119
·相信就有效/121
1.暗示从感觉而来,靠内心而成/121
2.暗示用比较而出,依氛围而生/122
·暗示之形成氛围:占卜和预测/124
·暗示之实现专注:锻炼和训练/126
·暗示之自觉体现:信仰和宗教/128
六论 以爱“踏浪而行”/132
·悲凉的视频/132
·为爱而生,以爱而行/134
·坦然之争/135
·曼德拉的囚室/137
实例1:生育是个体意愿的反映/139
实例2:抛弃自以为是的保护行为/140
七论 “生生之道”护身/142
·守卫体内温度/143
·中医与西医/145
·漫话医疗/148
1.共性与个性/149
2.治标与治本/150
3.医疗之本/152
·自愈功能/152
·真正的养生/154
1.养心是关键/154
2.适度是标准/155
3.保温是目标/156
感言 不负生的神圣/158
中二 生命潜能篇 磨砺幻觉出品味
一论 幻觉:思维功能新境界/161
·错觉/161
·濒死体验/163
·模拟与真实/165
·思考与想象/166
二论 做梦:睡眠中思维活动/169
·入睡后的幻觉/169
·入睡后的记忆/171
·入睡后的病症/174
三论 潜能:生命活动蓄水池/176
·抑制出来的潜能/176
·身心都有潜能/178
1.生理潜能/178
2.潜意识/179
·冗余的潜能/180
·发掘潜能/181
1.把握轻松之感/182
2.主动感应诱发/183
·潜能无尽/185
四论 “静以修身”挖潜/186
·修行人生/186
·“气”贯长虹/188
1.生“气”/189
2.打通经络/189
3.撩开气功的面纱/190
4.透视人体辉光/191
·静修三部曲/192
·思想提纯/195
五论 躬亲“心灵整容”/198
·掰玉米,还是抱玉米?/198
·人生苦短,唯愿多思/199
·做有心之人/200
·捉住心里的妙不可言/201
·校验性情/204
·比较出的心态/206
·意志为王/207
·“放”/208
·考量理性/209
六论 “三省吾身”话反思/211
·熏陶……/211
·面子!/214
·变通?/217
七论 “一切重要性都是想象出来的”心境/219
·“楼要砌得高,基础须打牢”/219
1.以动制静/220
2.不逾矩/221
3.徒劳无益/222
4.类族辨物/222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23
1.能动努力/223
2.相对而言/223
3.福祸相倚/224
·“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225
1.求新的敏感/225
2.度的把握/226
3.绝不盲从/227
4.顺势而为/228
5.用简单处理复杂/229
感言 苛责自己,彰显自我/231
下 宇宙篇 能量铸就新宇观
一论 “小无其内”的能量/235
二论 能量子天地/238
三论 膨胀的运动,扩张的世界/241
·解读运动内涵/241
1.自旋和旋转/241
2.场和力/243
3.碰撞/244
4.能量空间/245
5.膨胀/245
·运动抱团以后……/246
1.基本的圆周运动/246
2.常见的环绕与涡旋/247
3.普遍的波动/248
·哈勃的困惑/249
四论 没有电性就没有物质/250
·普遍意义电性/250
·通常意义电性/251
·电磁作用/252
五论 温度:演化推动力/254
六论 能量场:运动的幕后“元凶”/256
·温能和原能/256
·隐形大海/257
·股票指数的表征/257
·不可忽视的风速/258
·起底能量场电信号/259
·水面上行舟/260
·爆炸释放能量?/261
七论 能与能源/262
·能的实质/263
·能源的意义/265
八论 极致——速度和终极温度/267
·速度/267
·温度/268
·温度/269
九论 光和热/270
·物质都是热的/270
·光的分水岭作用/272
十论 生灭之谜/274
·轮回节点/274
1.黑洞/275
2.终极黑洞/276
3.奇点/277
4.白洞/278
·演化周期/279
·轮回之“道”/280
十一论 “大无其外”容器/284
十二论 生活里的演化共性/287
·存在性/287
·持续性/288
·宏微同似/289
·大和小/291
·表象与错觉/292
十三论 不一样的时空理解/294
·别把指标当作客观/294
·扭曲而成的错觉/296
·绝无自相矛盾的宇宙/297
感言 遐思遥远/301
结语 人生小宇宙,宇宙大人生
一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308
二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310
三 “愚公移山”的情怀/311
四 “变信度和”追不同/313
五 “回首归路遥,云山万重曲”/314
六 “风物长宜放眼量”/315
后 记/317
天地打哪来,到哪去?生命终究是神秘,还是一种神奇?你我何以存在,又该怎样存在?乍一看,这些题目不易讲清楚,似乎不是常人该考虑的事情。它们却与生活息息相关,像古往今来我们的困惑和探索,包括身边挥之不去的种种烦忧,不都可以归结到对这三个根本性问题的理解上?
红尘里的事,我一直以为能出现就是幸运,自当演绎一场风云际会的酣畅淋漓。没想到壮阔之中造化弄人,有太多情形难以成就我们眼中的圆满。但并非这个世界错了,错的只是你我的心。安分不了,容易一叶障目,而且饱受各种流言与谣言的折磨。
对它的救赎,我不想再从以心换心角度,煲出一碗心灵鸡汤,这样的努力比比皆是。人生很像宇宙演变的一个缩影,无常却有定数,聚散就难高冷。倘若我们到更大的舞台上参详,还有什么参不破?还有什么包容不了?只要心里存着迷茫,探索同样能够提高修为。
此般凝思,便纂出这本《随波逐源》。感谢朋友们的溢美之言,说书中揭示不少世间真相,开启了人生智慧;不仅开卷有益,甚至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倒不曾如此奢望,没让人觉得自不量力或是荒诞不经就不错了。修炼中的体会也无法像论文一样严格推演与论证,整篇看似东拉西扯的联翩浮想,弄得自己颇为踌躇和忐忑。
惴惴之际,恁地想起罗素的一句话:“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我才释然下来。内心归处,窃以为逐源可安,始敢同飨。
绪论一 追求与挑战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当女主人公把定情的山茶花抛入小溪,溪水竟然倒流起来,很快将花朵带往上游,送到了远方心上人的手上。时光一去经年,它要是也能倒流,该有多好!
因为可以重来,生活再无憾事……
可惜,不光再来一次的期盼不切实际,即使是当下,只要事情还没完结,我们也很难肯定下一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更别提将来尚未发生的那些情况。对无法把握之抗争,这才有了追求。
我还常常听人讲,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话多简单,到了实际之中,这基本的信念考验。在抗争中我们能够倚仗的工具看似不少,使些手段,做出预测、铺垫以及调整并不难,但追求终归是无助,让未来只有憧憬与恐惧两种情绪。它们发自内心、源于本能,不断地交集和纠结,逼得自己只好奋力打拼了。
总在摸索出路,总想过得更好,还总是心有不甘。利益乃至愉悦本来是发展带来的好处,却弄得人不知所措,陷入没完没了的苦恼与挣扎之中,就像我们创造了钱,反倒变成钱的奴隶,一辈子受其支配。用什么样的眼光看身外?这问题可不是贤者才应该考虑的,它不仅决定着你我如何理解脱离了原始本性的那些意义和价值,也很现实,关乎生活里的种种态度及表现。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语),能崭露头角靠的并非身体素质,而是自古以来不断积累的心得体会,不过这些经验与教诲,属于力量还不够强大时的努力和自强。光阴荏苒中,我们早已不是昔日那个吴下阿蒙。如此多的光怪陆离,如此快的变化节奏,过去不曾经历,甚至也不可能想到。
仅仅坚持曾经的做法,努力和自强带来的只不过是贪婪——无休止的贪婪。欲望要是太甚,就容易听到古希腊神话里,海上女妖诱惑过往水手的种种歌声,让我们今天的康庄大道凶险起来。应对今后的追求与挑战,看来只凭借传承下来的那些知识和办法,已无法胜任了。光靠自身努力,传统上这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也有些无能为力。
倘若我们随波逐流,盲目遵循旧有方式,或按部就班地延续既往生活,可能会淹没在无穷的变化中。而一味地追求,又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想尽力快跑,以跟上越来越快的节奏,恐怕适得其反。
这时,也许需要做点新的思考。
绪论二 熟知并非真知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不单屈原发出“天问”,从开始记事的时候起,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充满困惑。有了一些观点和想法,太执着带来的往往是神伤,不要较真反倒还清净自在些。如此折磨,让古往今来多少思者,陷入无尽的孤独与痛苦之中。
《庄子·天地》里说过一句话,“识其一,不知其二”,如今常以它来批评那些一知半解、不能顺乎时势的人。用意不错,但不知一,焉知二?这才是种种疑虑的症结所在。本源要是不明,你我就像在黑暗里奔跑,感觉不会踏实,行动起来也难有把握。
哲学不过是在思想上探索答案。如果我们能深入基础的那种存在,看看根本的起源,把真实的原委弄清,内心深处一次柔软触碰,很可能闪耀出温馨的感动与领悟,使自己得以真切改变。
古代还有一条至理名言,“大道至简”。它指的是简明,主要针对繁杂来讲;世界真的简单,这么说,是相对于人为的复杂和扭曲,相对于自己主观上的想象和猜测而言。要不然很多道理,怎会在不明白的时候,像阻隔了一座山,搞清楚以后,又觉得仅有一层窗户纸,一捅即破?
世间不一定是造物主的刻意安排,也不一定依赖于某种精心设计或堆砌。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把事情想得过于神秘而复杂。
可惜这种简单,很难拿实验和技术来论证。只有一种途径:依靠分析与推理,用心去触摸。没办法,凡是你我能看到、能做到,甚至能想到的,都属于这一基础上的派生之物,仅仅是由它而生的一系列扩张。知识同样如此,不论是我们对外在情形所做的了解,还是心里描绘出的各种想法,尽管内容和表述各异,有些还属于对未来的想象,实质上均是对既有事情的反映与总结。它们发源于初的共同基础,也围绕相似的共同秩序,遵循可能的共同规律,那么在思想上,终会不会归于一统?
好像有点异想天开,还有人觉得很荒诞,但……?!
想想看,不管什么样的归宿,可都是简单。传统上认为,自然科学好像没什么感情色彩,大多冰冷无情趣。人文科学又过于天马行空,很是缺乏严谨性。然而生活来源于自然,所有精神上的体验,当然脱离不了事情演化的法则。
若是用自然科学来解释人文领域中的一些现象,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以熟悉的人文情怀来透视这个世界,难说感受更多。想到这,我萌生出一种尝试,将两方面结合起来也是本书的一个宗旨。这种结合,并非像以往很多做法那样,仅仅是方法和手段上的借鉴及融合,而是从根本上,就是说,到更深的层次上探究与认知。
茫茫大千世界,众象晃进你我眼睛里,有一种在眼前伫立着一面镜子的感觉,点点纷繁便是投射其上的一些影像。对它们的感受和体会,无论相同或有多少区别,都是一直以来坚持不懈的积淀,黑格尔却不以为然,他告诫说,“熟知并非真知”,是这样吗?我们要是换个角度,把隐藏在镜子背后各种投影的原因厘清了,也许能发掘本质的一点生存意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