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0088066
《星,雪,火》是世界三大自然随笔之一,是阿拉斯加桂冠诗人的荒野手记。
北地生活指南书,一秒脱离都市喧哗,回归广袤冰雪世界。
像诞生初的人类,生火、劈柴、种植,与动物相惜与角力。
笔触自然、写意,唯美浪漫,富于哲思,缔造梦幻时空。
作者约翰•海恩斯,二战退役后隐居阿拉斯加荒野,与星、雪、火为伴。雪地是一本待读的书,狐狸、狼、麋鹿、灰熊、豪猪、山猫、兔子、*——由它们共同书写。春日里可以种植或造船;夏天是捕鱼的好时节;秋天修缮木屋;冬季,在暖和的木屋中看一本书。而整年都可以狩猎,在残酷的对峙中感受到物种间矛盾的依存与爱意。皮毛是可以换钱的,那个年代不需要很多钱,但那一点点钱却是如此重要。和另一些动物,诸如土拨鼠、飞鼠或蝙蝠,交上朋友。和别的猎人在酒馆喝酒。多年后,他们会离开,回到西雅图、华盛顿、加利福尼亚……他们口角流涎,不住颤抖,但眼里仍为了阿拉斯加闪闪发光。人们总是来了又走,但是阿拉斯加族人永存。
桂冠诗人约翰•海恩斯历经25年的阿拉斯加荒野手记:看星星,看雪,看火,做一块阳光下的石头,会是一种好生活。感受与野生动物的共生与博弈,重拾古老的生存法则。与北方族人一起,再次开启智者、傻瓜和幸运者的年代记。
退役军人、桂冠诗人约翰•海恩斯历经25年的阿拉斯加荒野手记:看星星,看雪,看火,做一块阳光下的石头,会是一种好生活。感受与野生动物的共生与博弈,重拾古老的生存法则。
约翰•海恩斯回到荒野,回到阿拉斯加,与星,雪,火为伴。历经25年书写北地生存法则。与《瓦尔登湖》齐名的唯美散文。
序1
雪001
捕猎记事007
北地故事039
遇上灰熊057
豪猪的味道073
荒野三日079
春天111
其他的日子119
狼嗥的夜晚125
失踪133
发现一袋骨头139
黄昏的访客161
死亡是一只野云雀173
冰185
北方的老朋友195
影子221
过客237
纪年表往往不是了解人生的指南,我的情况就更是如此。我住在极北之地可说超过二十五年,也可说不足二十五年。我于1947年夏天次定居在理查逊(Richardson),距今已有四十二个年头。那一次,我只待到次年八月末。长、活跃的时期是另外十二年?——?从1954年到1960年代后期,除此之外,还可加上我重返理查逊的过去八年,尽管这八年间,我曾有段时间不在那里。因此,本书所说的“二十五年”,充其量只是代表许多来去的象征性数字而已。
这些篇章实际写作于事发后许久,且多半在其他地方:加州、西雅图、蒙大拿以及英国北部。回味这些叙事片断时,我似乎漫游了许多历史时期、地质年代及心灵状态,而又总是回归源头,回到一个既独特又完美的地域。或许本书是关于时间的,就如同它关于其他一切一样,它关于人的时间感?——?某些事件发生的那刻。这种时间内、外之旅,无法以历年的总和来适当地表达。就我的写作而言,进展和目的地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事物的本质已经明晓,而真正的目的地早已到达。
一些读者已经注意到,书中描述的许多情节有着梦一般的特质。我想我一直觉察,某些事件存在于一种古老部落所说的“梦幻时间”(dreamtime)。当我在本书的某一处说,这一切都发生在“许久、许久以前”,我不只是在使用修辞手法。因为那些在原野上的日子,那些在雪地、草原上和狗一起展开的旅行,那些长时间的打猎、宰杀动物以及其余的一切,都是地球上深刻的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如果有哪些事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就是这些经验了。它的能量可以转化到许多领域和行动上,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不变且真实的。
然而,我们无法凭着意愿回到某些经验、心灵状态和生活方式之中。我们与动物共同分享的世界以及我们和一切存在事物的原初互动,这些当下的感受与经历一旦过去了,很少能够带着令人信服的力量重返。实地的观察和研究,无论多么敏锐和详尽,也无法取代它,因为经验无法被简约成抽象的公式和说明。经验是繁茂的,散发着血腥和被宰割之肉的气味,混合着分量不等的恐惧、危险和喜悦。只要它能够被称为“经验”,而不是其他已被遗忘的名称,我们就必须屈服,虽然很少人会喜欢这种屈服。然而,在我们和自然相遇的短暂的澄澈感和激烈感中,在爱的行动当中,在回忆及重述一些本质性的情节中(因为我们所关注的是一本书),那些经验的某些关键时刻是可以重拾的。生命的活力有赖于这些时刻,没有这些时刻就不可能有艺术,不可能有精神定义,也不可能和这个世界建立真正的关系。
约翰·海恩斯
1989年2月
1953年,美国大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评价当时二十多岁的海恩斯,说他具有“你们这代人中令人信服的诗歌才华”。这样一位天赋艺术家对阿拉斯加的热爱远远高于纽约,这似乎不合常理,但荒野为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空间和寂静。诗人置身其中,听见了原始的呼唤。这声音既来自于自然,也发自内心。海恩斯的诗歌和散文充满了黑暗的景象,仿佛为时间和历史的崇高纪元而作,有一种令人战栗的预言性质。他对清晰和自然意象的信念永不熄灭。
关于陷阱和圈套的学问,古老的手册常充满有关饵、捕兽器和技巧的谈论。这个主题有其迷人之处,尤其对于一个被森林生活所吸引的人而言,相关知识似乎是不可或缺、绝佳的,也是能够在时间中代代相传、有用并具约束力的。这个世界可能令我们失望,市场会崩溃,交通会停顿,但是只要有一把好斧头在手,再加上一把枪、一张网、几个捕兽陷阱……生活便将以那种古老、率真的方式持续下去。
即使没有钢制陷阱,或是从商业工具中分离出可用的部分,人们还是能够制造以重物砸死猎物的陷阱。早年,金属稀少而昂贵,人们以乡间所能提供的任何东西,譬如原木和石头,来做这种陷阱。一旦被弃用,这些当地的原材料很快就会腐朽,变成土壤的一部分,为雪所覆盖。没有钢索和铜线也行,当白人在本世纪后期首次来到这个地区,他们发现印第安人以动物的腱,或者以他们购自海岸商人用来钓大比目鱼的合股鱼线制作出圈套,捕捉貂、兔子和其他小型动物。
这些平淡朴素的森林学词汇难掩一种本土的粗糙。迟早,擅于思考的人会把那些野蛮的方法视为明显的谋杀:钢制颚夹、铁丝绳套使动物窒息,击碎动物,从死去动物冰冷的躯体割取或撕去湿皮。可预见的结果是,卖出皮毛,好让一些人可以富有,并且穿着打扮超过其天生的权利。
在一切残酷无情中,有一类知识是必须获得的,是的。它只能以一种方式获得,即熟悉被猎的动物。这种知识关乎血,关乎肌腱和肠子,关乎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关乎头骨的形状,关乎鼻、耳、唇和牙齿的棱角、锐利度和圆度。那只拉下生皮、拍抚毛皮的手有一股热情,自认可以凭着第二天性了解动物尸体所有的接合部位及内部构造。但是,无论多么熟悉,有一样东西总是把握不住,动物的生命依然超越你的认知范畴,不曾全然屈服,显露出自己的一切。
有人凭着某种信念就可以针对这件事高谈阔论一番,这种态度往往流于偏颇和倔强。在从事这一行,特别是那些满脑子只想赚钱的人身上,常常可以找到粗鄙的特质。然而,对于某些幸运者而言,没有几件事比这种季节性的野外追逐更具吸引力。这是圆满的生活,不确定且吃力,但充满期许。荒野是空旷的,任何进入其中者,都知道逍遥自在地待在一个自称属于自己的地方,是多么令人心满意足。那块地只属于他,不属于别人。他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循着自己的足迹,循着一条在雪中踏出来的路径,穿过云杉沼泽,越过长满桦树的干燥山丘。夜幕低垂了,就在自己的舒适营地过夜。
这种生活绝非轻松,你所获得的,总是和艰困形影不离:时或有之的贫乏季节和运气不佳、打猎失利、疲惫和失望,以及长日独自待在霜雪之中,耗去了许多时间,却未必得到回报。有些事情只能从个人的必要性来衡量,才会有意义,而我们必须自己决定什么是必要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