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31995丛书名: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C类)》由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立足综合应用能力(C类)大纲与真题精心编写而成,按照真题题型划分篇章,内容详尽并配有示例,便于考生理解与掌握。
另外,本书在每个篇页配备了本篇内容视频讲解的二维码,考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扫描观看,辅助复习。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C类)》根据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大纲,结合真题精心编写而成。
本书共分为科技文献阅读题、论证评价题、科技实务题和材料作文题四篇内容。每篇均为考生详细解读题型特点,讲解作答方法,为考生复习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指点迷津。本书在每篇后设置“例题精解”版块和“强化训练”版块,力求为考生答疑解惑,加强实战演练。
目 录
目录
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情分析
章题型综述
一、大纲要求
二、命题特点
三、备考策略
第二章科技文献基础知识
节科技文献的体裁
一、体裁特点
二、体裁要素
第二节科技文献的题材
一、题材范围
二、研究内容
第三章解题技巧
节客观题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二、判断题解题技巧
三、匹配题解题技巧
第二节主观题解题技巧
一、填图题解题技巧
二、辨析题解题技巧
三、简述题解题技巧
四、摘要写作题解题技巧
第四章知识储备
一、物理学
二、化学
三、生物学
四、农业科学
五、能源科学
六、材料科学
七、空间科学
八、信息技术
第五章例题精解
第六章强化训练
章题型综述
一、大纲要求
二、命题特点
三、真题分析
四、备考策略
第二章论证与论证评价
节论证评价基础知识
一、逻辑与思维
二、概念、判断、推理
三、论证与推理
四、论证评价
第二节论证评价常见错误
一、概念性问题
二、结论性问题
三、推理性问题
四、论据性问题
第三章论证评价答题思路
节答题原则
一、做到“三原”
二、抓住主要错误
三、掌握三大步骤
四、注意客观性
第二节答题步骤
一、审题
二、构思
三、作答
第四章例题精解
第五章强化训练
章题型综述
一、大纲要求
二、命题特点
三、备考策略
第二章解题技巧
一、科技实务题解题技巧
二、图表制作思路点拨
第三章知识储备
节统计学基础知识
一、统计学基本概述
二、统计数据采集
三、统计数据处理
四、统计预测
第二节科技实务常识
一、科研课题与项目
二、科技文献检索与查新
三、专利文书
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四章例题精解
第五章强化训练
章题型综述
节题型概述
一、大纲要求
二、命题特点
第二节作答要求
一、理论性
二、科学性
三、规范性
第二章写作技巧
节作答方法
一、审题
二、立意
三、破题
四、文章结构
五、文章论证
第二节写作常见误区
一、观点性错误
二、材料性错误
三、表达性错误
第三章例题精解
第四章强化训练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21)
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情分析
章题型综述
一、大纲要求
二、命题特点
三、备考策略
第二章科技文献基础知识
节科技文献的体裁
一、体裁特点
二、体裁要素
第二节科技文献的题材
一、题材范围
二、研究内容
第三章解题技巧
节客观题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二、判断题解题技巧
三、匹配题解题技巧
第二节主观题解题技巧
一、填图题解题技巧
二、辨析题解题技巧
三、简述题解题技巧
四、摘要写作题解题技巧
第四章知识储备
一、物理学
二、化学
三、生物学
四、农业科学
五、能源科学
六、材料科学
七、空间科学
八、信息技术
第五章例题精解
第六章强化训练
章题型综述
一、大纲要求
二、命题特点
三、真题分析
四、备考策略
第二章论证与论证评价
节论证评价基础知识
一、逻辑与思维
二、概念、判断、推理
三、论证与推理
四、论证评价
第二节论证评价常见错误
一、概念性问题
二、结论性问题
三、推理性问题
四、论据性问题
第三章论证评价答题思路
节答题原则
一、做到“三原”
二、抓住主要错误
三、掌握三大步骤
四、注意客观性
第二节答题步骤
一、审题
二、构思
三、作答
第四章例题精解
第五章强化训练
章题型综述
一、大纲要求
二、命题特点
三、备考策略
第二章解题技巧
一、科技实务题解题技巧
二、图表制作思路点拨
第三章知识储备
节统计学基础知识
一、统计学基本概述
二、统计数据采集
三、统计数据处理
四、统计预测
第二节科技实务常识
一、科研课题与项目
二、科技文献检索与查新
三、专利文书
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四章例题精解
第五章强化训练
章题型综述
节题型概述
一、大纲要求
二、命题特点
第二节作答要求
一、理论性
二、科学性
三、规范性
第二章写作技巧
节作答方法
一、审题
二、立意
三、破题
四、文章结构
五、文章论证
第二节写作常见误区
一、观点性错误
二、材料性错误
三、表达性错误
第三章例题精解
第四章强化训练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21)
在线试读
章题型综述
一、大纲要求
科技文献阅读题实际上是材料阅读题的一种,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应试人员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加工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其中,阅读理解能力是主要考查的能力之一。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大纲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能够把握自然科学文献中的数据、事实和观点,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
所谓科技文献阅读,即阅读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文献。科技文献阅读题与材料阅读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阅读材料属于科技文献类,尤其是自然科学文献。与一般的文献相比,自然科学文献具有专业性强、数据资料多、逻辑性强等特点。鉴于此,考生在作答科技文献阅读题之前,好对自然科学文献相关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本篇第二章对科技文献基础知识作了简要介绍,考生可以参考复习。
作答科技文献阅读题,需要考生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理解能力,包括捕捉、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辨识说明对象,并把握特征的能力等。
二是分析和概括能力,包括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分析概括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等。
三是评价与鉴赏能力,包括对重要信息的评价及综合理解的能力;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语言准确性的品味能力;初步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鉴赏进而对文章进行分析,运用分析结果得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的能力;领会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能力等。
二、命题特点
(一)材料篇幅长
科技文献阅读题,顾名思义,即材料为科技文献的阅读题。这类题目的材料篇幅一般较长,通常为1500~3000字,表达方式以说明或议论为主,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信、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展现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这些材料一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对这个主题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具有信息密集、知识量大等特点。
【示例】(2016年5月真题)
相比而言,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算得上是真正的“简单”。
一方面,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一经生成,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这些活跃的地质机制,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
另一方面,对于月球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也同样过于“奢侈”。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便可保存恒久。
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
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也造不了盆地,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石盆地。
此外,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流淌的岩浆汇入陨击盆地,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它们代表着月球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
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但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的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入月球史中的事件,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都可称为壮伟的“诗篇”——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46亿到35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冥古宙”。
月球演化“大事件”的幕,是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中,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结。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逐渐形成椭球状,构成月球的雏形。
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足以融化岩块,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一片岩浆的海洋。彼时的整个月球,简直是一锅由Mg2+、Fe2+、Ca2+、Al3+和硅氧四面体(〔SiO4〕4-)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
但是,在冰冷孤独的宇宙中,这光景持续不了多久。于是,时间的指针便移向了月球史的第二幕,熔岩月球的固化过程——大结晶。
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移、游动,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伸出雏晶的枝丫,展开壮丽的分形。终,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岩浆中矿物结晶的顺序,遵循着所谓的“鲍温反应序列”。初,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会优先从岩浆体系中结晶出来。它们的大规模结晶,将大量的镁和铁从岩浆中消耗出去。同时,由于密度比岩浆大,它们晶出后便沉入星球的深处,结果使得上层剩余岩浆中钙和铝的浓度越来越高,终使岩浆演化为极富铝、钙、硅的浓浆。“鲍温反应序列”中的下一种矿物——斜长石——便开始大规模晶出。由于密度比较小,它们浮在整个月球的上表面,相互溶结,构成坚固的白色斜长岩。
在不到一亿年的时光内,斜长岩的结晶完成,使得炽热的月表岩浆海完全固结为坚实的月陆,只剩下岩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易参与大结晶的元素。如钾、磷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等,被浓缩至后的一个小小岩浆湖里富集了起来。它们在这个岩浆湖里自己凝结,形成月面上一处异常独特的地质构造——克里普地体。
虽然月球已经完成了壳层的凝固,但太阳系其他成员离“安顿”下来还早得很,距今38亿年前,太阳系的两大巨人——木星和土星,仍处于轨道的调整期。由于轨道不稳定而发生的可怕共振,无数的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天体被荡进太阳系内侧轨道。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如同狂乱的流弹般射入太阳系内侧,对内部的一切实施无差别的密集轰击,地球、月球、金星等无一幸免。
这个灾难般的事件使得月球新生的斜长岩月陆上留下了密集的陨石坑。而地球的表面,由于当时尚处在熔融态,这些残酷的伤口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月面上那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冰冷陨坑,无声地诉说着38亿年前的灰色往事——那被称为“后期重轰炸”的陨星灾难,便是月球编年史的第三幕。
38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结束之后,月球度过了3亿年较平稳的时光。到了距今35亿年前,月球进入了岩浆的高频喷发期。在后期重轰炸中形成的大型陨击盆地,被地底涌出的岩浆灌入、填充。这些来自月球深处的岩浆,与大结晶时期构成月陆斜长岩的表层岩浆不同。它们可能是由早期结晶的辉石——橄榄石重熔而成的岩浆,贫硅铝而富镁铁。因此,它们的凝结产物不再是明亮的斜长岩,而是色调灰暗的玄武岩。大面积充入陨击坑的岩浆完全凝固成黑色的玄武岩,便成了今日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大片暗色地形——月海,这便是月球史上的第四幕。
科学家研究表明,玄武岩的后一次喷发大概发生于距今10亿年前,月海形成期的结束,代表着月球历史上大事件期的落幕。之后,月球的地质构造便基本定型了。后来的时光里,除了偶尔撞入的小行星会在月面上掀起新的零星小坑之外,再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能够彻底改写这颗卫星的历史了。这颗被地球引力锁死的卫星,永远以一面朝着地球,用死寂般的稳定,远观着地球上那些翻天覆地的演化:大陆聚而复散,大洋开而复合,山岳隆而复平,生命萌生、爆发、灭绝、演进……
这一观就是十亿年——直到人类踏足。对于这颗古老卫星的历史来说,那些来自地球的奇怪仪器和陌生车辙,不过是须臾之中一丝微不足道的动静罢了。然而,这丝微不足道的动静中,却转动着地球生命真正走出家园、迈向宇宙的希望。
谁知道未来的那一天,会不会是月球历史崭新的一幕呢?
【分析】
由上述示例可知,科技文献阅读题的材料很长,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阅读全文,并抓住重点,找到答题思路。由此可知,该题型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而面对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便可有效提升阅读速度,我们将在第二章节科技文献的体裁中详细说明在材料中遇到不同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时应如何阅读。
一、大纲要求
科技文献阅读题实际上是材料阅读题的一种,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应试人员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加工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其中,阅读理解能力是主要考查的能力之一。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大纲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能够把握自然科学文献中的数据、事实和观点,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
所谓科技文献阅读,即阅读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文献。科技文献阅读题与材料阅读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阅读材料属于科技文献类,尤其是自然科学文献。与一般的文献相比,自然科学文献具有专业性强、数据资料多、逻辑性强等特点。鉴于此,考生在作答科技文献阅读题之前,好对自然科学文献相关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本篇第二章对科技文献基础知识作了简要介绍,考生可以参考复习。
作答科技文献阅读题,需要考生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理解能力,包括捕捉、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辨识说明对象,并把握特征的能力等。
二是分析和概括能力,包括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分析概括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等。
三是评价与鉴赏能力,包括对重要信息的评价及综合理解的能力;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语言准确性的品味能力;初步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鉴赏进而对文章进行分析,运用分析结果得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的能力;领会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能力等。
二、命题特点
(一)材料篇幅长
科技文献阅读题,顾名思义,即材料为科技文献的阅读题。这类题目的材料篇幅一般较长,通常为1500~3000字,表达方式以说明或议论为主,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信、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展现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这些材料一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对这个主题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具有信息密集、知识量大等特点。
【示例】(2016年5月真题)
相比而言,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算得上是真正的“简单”。
一方面,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一经生成,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这些活跃的地质机制,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
另一方面,对于月球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也同样过于“奢侈”。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便可保存恒久。
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
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也造不了盆地,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石盆地。
此外,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流淌的岩浆汇入陨击盆地,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它们代表着月球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
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但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的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入月球史中的事件,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都可称为壮伟的“诗篇”——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46亿到35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冥古宙”。
月球演化“大事件”的幕,是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中,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结。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逐渐形成椭球状,构成月球的雏形。
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足以融化岩块,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一片岩浆的海洋。彼时的整个月球,简直是一锅由Mg2+、Fe2+、Ca2+、Al3+和硅氧四面体(〔SiO4〕4-)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
但是,在冰冷孤独的宇宙中,这光景持续不了多久。于是,时间的指针便移向了月球史的第二幕,熔岩月球的固化过程——大结晶。
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移、游动,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伸出雏晶的枝丫,展开壮丽的分形。终,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岩浆中矿物结晶的顺序,遵循着所谓的“鲍温反应序列”。初,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会优先从岩浆体系中结晶出来。它们的大规模结晶,将大量的镁和铁从岩浆中消耗出去。同时,由于密度比岩浆大,它们晶出后便沉入星球的深处,结果使得上层剩余岩浆中钙和铝的浓度越来越高,终使岩浆演化为极富铝、钙、硅的浓浆。“鲍温反应序列”中的下一种矿物——斜长石——便开始大规模晶出。由于密度比较小,它们浮在整个月球的上表面,相互溶结,构成坚固的白色斜长岩。
在不到一亿年的时光内,斜长岩的结晶完成,使得炽热的月表岩浆海完全固结为坚实的月陆,只剩下岩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易参与大结晶的元素。如钾、磷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等,被浓缩至后的一个小小岩浆湖里富集了起来。它们在这个岩浆湖里自己凝结,形成月面上一处异常独特的地质构造——克里普地体。
虽然月球已经完成了壳层的凝固,但太阳系其他成员离“安顿”下来还早得很,距今38亿年前,太阳系的两大巨人——木星和土星,仍处于轨道的调整期。由于轨道不稳定而发生的可怕共振,无数的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天体被荡进太阳系内侧轨道。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如同狂乱的流弹般射入太阳系内侧,对内部的一切实施无差别的密集轰击,地球、月球、金星等无一幸免。
这个灾难般的事件使得月球新生的斜长岩月陆上留下了密集的陨石坑。而地球的表面,由于当时尚处在熔融态,这些残酷的伤口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月面上那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冰冷陨坑,无声地诉说着38亿年前的灰色往事——那被称为“后期重轰炸”的陨星灾难,便是月球编年史的第三幕。
38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结束之后,月球度过了3亿年较平稳的时光。到了距今35亿年前,月球进入了岩浆的高频喷发期。在后期重轰炸中形成的大型陨击盆地,被地底涌出的岩浆灌入、填充。这些来自月球深处的岩浆,与大结晶时期构成月陆斜长岩的表层岩浆不同。它们可能是由早期结晶的辉石——橄榄石重熔而成的岩浆,贫硅铝而富镁铁。因此,它们的凝结产物不再是明亮的斜长岩,而是色调灰暗的玄武岩。大面积充入陨击坑的岩浆完全凝固成黑色的玄武岩,便成了今日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大片暗色地形——月海,这便是月球史上的第四幕。
科学家研究表明,玄武岩的后一次喷发大概发生于距今10亿年前,月海形成期的结束,代表着月球历史上大事件期的落幕。之后,月球的地质构造便基本定型了。后来的时光里,除了偶尔撞入的小行星会在月面上掀起新的零星小坑之外,再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能够彻底改写这颗卫星的历史了。这颗被地球引力锁死的卫星,永远以一面朝着地球,用死寂般的稳定,远观着地球上那些翻天覆地的演化:大陆聚而复散,大洋开而复合,山岳隆而复平,生命萌生、爆发、灭绝、演进……
这一观就是十亿年——直到人类踏足。对于这颗古老卫星的历史来说,那些来自地球的奇怪仪器和陌生车辙,不过是须臾之中一丝微不足道的动静罢了。然而,这丝微不足道的动静中,却转动着地球生命真正走出家园、迈向宇宙的希望。
谁知道未来的那一天,会不会是月球历史崭新的一幕呢?
【分析】
由上述示例可知,科技文献阅读题的材料很长,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阅读全文,并抓住重点,找到答题思路。由此可知,该题型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而面对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便可有效提升阅读速度,我们将在第二章节科技文献的体裁中详细说明在材料中遇到不同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时应如何阅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