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014914
目录
中文版序
编者前言
辑:符号理论 Theorization
编者导读
看见符号:从符号学理解视觉艺术
作为符号理论的叙事学
艺术与跨界符号
第二辑:符号方法 Methodology
编者导读
解读艺术:从读者视角出发
解读符号:从类型符码到意指失谐
解读图像:从视觉认知到观照故事
第三辑:符号实践 Practice
编者导读
视觉再现:聚焦与窥视
视觉修辞:贯通图文的寓言符号
视觉叙述:父子关系及其神话
后记二题
参考文献
米克·巴尔 文 孙颖 译
符号乃我们所能感知并洞悉其含义者。当树叶由绿转黄,我们感知了夏日的结束和秋日的开始,而在市区驾车,谢天谢地,我们感知了交通信号灯的“可读性”;当政治情形逆转,归属某一派别者会满面愁容;而与你交谈者聚精会神,则是对你的关注,绝非礼貌敷衍。同理,目之所及意味着赋予意义,无论你知或不知,事实皆是如此,且一如既往。感知赋义,是交流、反思、幻想的起点,简而言之,是社会生活、个体生活的前提,是两者不至于截然分离的条件。究竟何以如此?这是一个过于宽泛的问题,而本书向中文读者呈现的论文,则专注于阐释有关符号的如上见解是如何帮助我们更明确、更开放地理解艺术的视觉叙事。
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叙事向来是我的兴趣所在。依我之见,叙事乃影响深远、举足轻重的文化“模式”。作为我治学的个兴趣点,叙事至今仍是我评价艺术作品、思考分析方法时首先浮现于脑海的问题。我以文学起步,回眸往昔,发现自己的工作早已与视觉性相遇相交,甚至我的文学研究,也围绕“聚焦”这一与视觉贯通的桥梁而展开。我从未觉得这贯通有什么不妥,更不怀疑“聚焦”的概念和视觉叙事的关系。我历来反感学术领域间的界限,觉得它们太武断,因而总想在已知的转角处看看不同的风景。然而,一旦理解了某个领域,我就想挪个地方,去发现未知的世界。就这样一路走向新领域,初心不变,从未迷失,因为从文学到视觉艺术的“迁移”并非改变而是延伸。对于研究视觉问题的学者,尤其是对艺术史学家而言,我的图像研究方法总是铭刻着初心的印迹,这不是扭曲新领域,而是使之更为丰富。
“内心之眼”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情节的发展、情绪的宣泄,或人物地点的描写。这一切的交汇处,正是我的迷恋之所在。人类文明的进步,无论怎样被符号意指,恰如符号学家所言,带给我们的都是对这个疯狂世界的进一步理解。因此,在文字的世界抑或图像的世界,叙事总会启迪我们的洞察,同时,叙事也要求我们拭目侧耳,而这也正是我所作的工作。我致力于分享我的热情,尤其是艺术家们赋予我的视觉能力,从社会政治的关怀出发,去虔诚地观看,并分享观看的感受。
伏于成熟的学科领域会让我局促不安。当然,我不是说成熟的学科徒劳无益。相反,学科领域间的任何关系,有如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单一学科的信条有时会沦为教条,无论是单一学科还是交叉学科,两者间没有谁更理所当然、更不证自明之说。问题的关键不是赋予谁特权,而是建立有意义的、建设性的跨学科联系。今天的视觉分析,不论是否属于艺术史这一学科,如果试图严肃认真地介入学科间的对话,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清晰的、可传授的方法论。文学研究、电影研究、文化人类学、哲学等等学科,不一而足,都伸出双臂、翘首以待,期盼着视觉分析,期待着这个以缺失精确性而“闻名”者,看其如何敲响这些学科的大门。
“旅行”。恰如该书所言,概念在学科间、学者间、时代间旅行,在不同地区的学术圈之间旅行。就不同学科而言,其意义、领域不相同,若把不同语境、学科、时代间的穿梭视为一次次出行,那么每一次出行之前、之中、之后,都要认真考察其差异。
“视觉分析”,本质上是交叉学科的探讨,其领域既不能简单地限制在视觉范围,也不能惯常地圈定为艺术。在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里,批判性的反思和通过实例展示的“如何去做”的论题被着意集结起来。对学科跨界的兴趣,或用社会学、教育学的术语说,对“主体间性”的热情,推动着我的理论建构。至于建构合理的、可传授的理论,并用以分析视觉图像,我的目的在于既拥抱直觉又超越直觉,从而使阐释的社会性得以在与他者的对话中形成。
第三辑为符号实践,聚焦于符号叙事的个案分析,并在图像与叙述这两种模式的张力中展开。当两者从各自的起点出发,相会于中途时,其互通有无终使各有所获。叙事学的术语“聚焦”旨在让我们直面曾经视而不见者,或以道德之名而斥为窥淫者,并对之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领悟窥视行为的发生过程和情境,从而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之,而非轻率地以道德来贬斥之。换句话说,从文学研究的领域借鉴修饰手法,可以洞悉视觉的晦涩。
我的早期著述《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已有中文译本出版,但本书则是我在视觉艺术领域和中国读者的首次见面,它面对不同的读者群。在视觉领域,这仅仅是一个开端,我为有这样跨文化接触的机缘而兴奋,希望能引发更有创造性的学术对话。我要真挚地感谢段炼的选译倡议,以及其后的勤勉劳作,也感谢翻译团队,我深知他们工作的难度。我的写作力求明晰,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使用的双关和隐喻必然加重翻译的难度,更别提视觉论述会时时让译者头痛。我诚挚地希望本书能给中国学生带来有新意的观点,并以个案分析而给学生以启发。于我而言,教学的本质不是培养亦步亦趋的崇拜者,而是塑造独立思考的共事者。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共事者,也是共思者。在这样的交流沟通中,老师同样受益良多,此乃亦师亦友之谓。没有什么比富有成效的讨论更令人愉悦的了。在这样的讨论中,尊重并不妨碍开诚布公的争论,而年龄的差异、教育的差异、经历的差异、专长的差异都可以忽略不计。这里的准则是:知识面前,众生平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