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45359
本书是从历史与现代视角系统认识苏州的经典研究著作。
本书为苏州地方文化史,从苏州文化的生成环境、历史分期(包括史前时期、吴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与清前期、晚清至民国)到苏州文化的特色(包括科 学技术、教育与科举、文学与语言、学术、宗教、书画雕塑、戏曲曲艺、工艺美术、园林及建筑、民俗、及慈善文化)做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绪 论 001
第一章 史前与先秦时期的文化 025
第一节 苏州文化的历史源头 025
第二节 吴国的兴衰 032
第三节 文明播化:太伯、季札与言偃 036
第四节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及其他 042
第五节 吴人的生活方式与风俗 050
第二章 秦汉六朝时期的文化 058
第一节 经济开发与社会变动 058
第二节 南北文化的碰撞 064
第三节 文学的兴起 071
第四节 佛教初兴 076
第五节 社会风俗的变化 081
第三章 隋唐宋元时期的文化 086
第一节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动 086
第二节 文学与教育的发展 095
第三节 社会生活与风俗变化 104
第四章 明朝时期的文化 111
第一节 经济复苏与社会发展 111
第二节 从吴中四杰到明四家 116
第三节 冯梦龙的通俗文学创作 122
第四节 魏良辅与沈璟的戏曲贡献 125
第五节 社会风俗的变化 130
第五章 清朝前期的文化 135
第一节 社会剧变与经济繁盛 135
第二节 顾炎武的思想成就 141
第三节 状元与梨园子弟 147
第四节 社会风俗的整顿 152
第六章 近代以来的文化 157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 157
第二节 近代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164
第三节 革命文化和通俗文化相得益彰 173
第七章 科学技术文化 180
第一节 农业科技的发展 180
第二节 水利技术的进步 185
第三节 吴门医学 191
第四节 传统建筑技术 195
第五节 其他科技成就 198
第六节 苏州科技文化发达的原因 203
第八章 教育与科举文化 208
第一节 传统学校教育 208
第二节 科举文化 218
第三节 新式学校 226
第九章 文学与语言文化 237
第一节 先秦至两汉:苏州文学的兴起 237
第二节 魏晋至宋元:苏州文学的发展 240
第三节 明清:苏州文学的繁荣 249
第四节 民国:苏州文学的流变 260
第五节 民间文学的繁盛 265
第六节 苏州方言的形成、发展与特色 268
第十章 学术文化 274
第一节 学术文化的滥觞和兴起 274
第二节 学术文化的基础奠定与初步发展 278
第三节 学术文化的交融并存与初步繁荣 285
第四节 学术的高度繁荣与总结嬗变 289
第十一章 宗教文化 301
第一节 道教的兴起和流传 301
第二节 佛教的传入和兴盛 310
第三节 近代基督宗教的传播 317
第十二章 书画雕塑艺术 326
第一节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绘画 326
第二节 唐代的书画雕塑艺术 329
第三节 五代至宋的书画与雕塑 333
第四节 元代书画雕塑艺术 335
第五节 明代的书画与雕塑 338
第六节 清代的书画与雕塑 344
第十三章 戏曲曲艺 351
第一节 地域社会环境与戏曲曲艺的发展 351
第二节 苏州昆曲 358
第三节 苏州评弹 365
第四节 苏滩苏剧 372
第十四章 工艺美术 378
第一节 历史沿革 379
第二节 民间手工艺精华 386
第三节 民间手工艺的特色 398
第四节 民间手工艺发展的原因 401
第十五章 园林及建筑文化 406
第一节 园林发展历程及成就 406
第二节 园林艺术审美 413
第三节 “香山帮”及其营造技艺 421
第十六章 民俗文化 431
第一节 岁时节日 432
第二节 衣食住行民俗 441
第三节 人生礼仪 450
第四节 民间信仰 457
第十七章 慈善文化 462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慈善救济事业 462
第二节 清代民间慈善活动的兴盛 468
第三节 苏州慈善事业兴盛的原因 481
第四节 苏州慈善事业的特征 483
结 语 487
苏州文化大事记 493
主要参考文献 503
后记 516
评论
还没有评论。